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偏远山区,多数学生家长长期于农村务农,由于环境的制约,经济水平相对落后,他们接受的教育不多,文化水平较低,对子女的了解不全面,对子女教育教导不系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未从根本上引起足够重视。然而,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逐渐走向成熟,社会阅历的不断拓展及思维方式的悄然变化,在强大的社会竞争压力下,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常常遭遇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而他们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因此,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势在必行。相对发达地区而言,山区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更迫切。
近年来,我校利用山区学校现有资源条件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如结合科技创新设计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校外实践等,全方位地开展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实践中组织了各种形式的个体或集体辅导活动,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心理疏导渗透,个别咨询,小团体咨询,等等,有效开展了山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实践研究得出,山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有效实施,可以从以下“四环节”入手,循序渐进,有理有序地逐步开展推进。
一、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学习
根据高中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展需要,开展山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系统地阐述讲解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对高中学生成长的意义和影响,介绍中学生增进心理健康的有效方式、途径,传播心理自我调适和消除心理困扰的方法,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尽快适应高中学习生活,促进其以乐观向上、平和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面对人生,促进其在心理特点、健康知识、各种心理品质等方面的认知。如开设“心育”课(心理教育课)扫除“心盲”,其内容丰富,可以是以普通心理学为内容的知识型讲授课,也可以是心理和生理卫生的教育内容课;开设形式多样,可以是专题讲座,心育主题班会,心理教育网站,心灵之窗板报,录像图片电影的观摩,等等,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不经意中,接受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提升其自身心理品质,提高心理素质。
我校以福建师大心理学教授叶一舵老师主编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为纲本,根据我校实际情况编写了《心智·心路》校本教材,高二年级每周一节心育课,高一、高三每月一次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同时每月第二个星期二下午第三节课固定为心育主题班会观摩课,各年段轮流选一班级开课,允许各班主任或教师或外校教师来校观摩听课。另外,为使学生在更广泛的领域内了解心理健康知识,从整体上起到预防和教育的双重作用,我们通过多种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强化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如以每周或每月开展心理测试和心理问卷调查的形式,促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心理图书资料室、阅览室、相关的心理网站(如我校校园网中“心田心苑”版块有极其丰富的心理学相关知识,同时设留言版块,用于与学生互动),心理健康宣传专栏等查找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悉心聆听校广播站“心灵之窗”广播栏目,自然而然地汲取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个性,完善人格,完美自身。
二、环境氛围的熏陶
在传授积累心理健康理论知识之余,我们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营造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教育氛围。“乐观主义”心理学认为,培养健康和谐人格要有一个物质或非物质条件的支持,积极关注成长环境,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校园物质或非物质条件资源,加大宣传力度,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如我校主办了《心海·求索》,由学生投稿和心理老师收集,心联社共同编制校园刊物,开辟心理健康教育橱窗,开展宣传周和心理健康月活动,建立“心苑心田”网站,在网上开设心理咨询与测评、心理百科、心理知识宣传、网上回复等栏目。这些栏目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深受学生欢迎。这些宣传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有效预防了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
在班级集体中创建设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环境,构筑“心灵文化墙”,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班级教室宣传栏中有心灵寄语、好人好事、快乐分享、给XX的一句激励话等,每组每周负责轮流更换一次,让学生间建立起心理相容、困难相助、情感相通的真诚友谊,形成强大的班级凝聚力。再者,由于是山区县城,三分之二的学生都是在校寄宿,在宿舍营造出积极健康团结的心理环境氛围显得格外重要。如“舍标”、“心灵标语”、“流动红旗”、“投诉信箱”等多种形式,营造融洽和谐的学生公寓寄宿环境。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积极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提倡学生积极参与、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体育和科技艺术节等活动,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不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学兴趣,同时在这些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学生潜意识地实现自我教育,实现健康成长。
三、互动诊断疏导
学生在一定氛围情境中,通过个体本身的观察、学习,进行自我认识,重审自我。如通过心理教育课、中学生心理健康小报、心理健康教育橱窗、“心苑心田”网站、校园广播等学习积累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改善或提高自我认知水平,了解认识自己处于高中青少年时期的心理特点,良好性格培养与完善,男女中学生心理特点及个性发展中的问题,等等,再进行自我诊断、对比、调适。此外个体与他人交往互动、体验、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从而做出对自身的诊断评价。
在心理咨询实践工作中,经过学生预约,由专职或兼职教师接待,进行一对一的咨询互动解决个体个别的问题;在团体辅导过程中,通过同辈或不同辈的心理互动,开发个体潜能,增强个体适应能力和互助能力,学会适应,学会情绪管理,学会处理人际关系,等等。实现互助与互利,体验与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归属感。我校有针对性地开展高一年级学生心智团体训练活动,根据收集的高一年级学生的心智发展问题,制订相应的活动方案,让学生亲历调查、采访、实验等过程,提高他们收集信息、整理资料、分工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会心联社的领导下,各班级成立心理小协会,并积极指导各协会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活动,如心理培训、电影赏析、心理沙龙、心灵茶座等,提高学生的心理自助及助人能力。学校努力创新家长学校工作,组建学校班级两级家长委员会,提出“家庭学校教育互动,学生全面发展更优越”的工作目标,根据家庭实际情况确定研究内容,家校密切配合,家长和教师互动共同担当起教育的责任。在了解家庭情况—座谈交流—家长学校培训—组织多样的家长会—学习型家庭教育活动等一系列活动中,及时发现诊断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家校互动交流,进行良好的沟通,切实做好心理疏通引导工作。
在山区高中,学生选择进城读书,寄宿于学校,脱离了家庭呵护,远离了亲情关爱。当今,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广大山区出现了“空巢”现象,父母亲外出务工,留守的青少年学生在心理与生理上都承受着巨大压力,再加上高中紧张的学习、课业负担,家长过高期望,老师以分看人,同学之间攀比,等等,都成为他们繁重的心理负担,压抑他们的身心发展,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因此做好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互动,做好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团体间的诊断、调适、疏导,迫切,不容忽视,有重要意义。
四、心智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心理健康教育渠道,能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除了充分发挥校园内、课内活动的主渠道作用外,还要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开展心智拓展活动,心智拓展活动包括室内户内的情景训练活动、研究性学习和户外、野外的实践活动、科技创新综合实践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一方面,我们要注重与本校科技创新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相结合。另一方面,要以户外、课外的各种活动为载体,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自我心理调适、疏导能力,使心智得到拓展延伸,使心育智育得到充分发展。
在节假日,如国庆节、元旦、劳动节等节日开展趣味心理活动、心理沙龙、组织两人一组的绑腿跑、多人分组的相向接力跑、小组搬运篮球、踩气球等游戏,促进学生对个人与小组、集体与团体的融入,在增强群体荣誉感的同时,感受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在周末、寒暑假,可以开展系列心理拓展活动,开展科技活动园创新拓展活动,学生带着自己的研究课题开展实践活动;也可以开展野外心理拓展活动,如野炊、小河小湖泊划船等。这些活动可以促进学生个体间的相互帮助、组织协调、与人合作心智的拓展延伸;登山、爬树等可以磨炼个体意志力、判断力、耐力和抗挫折能力,等等。这样,使个体与群体共融,个性与共性结合,在增进友谊的同时,增强团队意识和凝聚力,使心理健康教育和智力教育都得到充分拓展与延伸。
心理健康教育“四环节”有理有序,环环相扣;始终以实践活动为依托,本着“整体推进,稳步深入,讲求实效,形成体系”的原则,深入探讨研究,全面推进,从而构建适合山区高中学校自身发展的、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近年来,我校利用山区学校现有资源条件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如结合科技创新设计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校外实践等,全方位地开展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实践中组织了各种形式的个体或集体辅导活动,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心理疏导渗透,个别咨询,小团体咨询,等等,有效开展了山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实践研究得出,山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有效实施,可以从以下“四环节”入手,循序渐进,有理有序地逐步开展推进。
一、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学习
根据高中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展需要,开展山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系统地阐述讲解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对高中学生成长的意义和影响,介绍中学生增进心理健康的有效方式、途径,传播心理自我调适和消除心理困扰的方法,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尽快适应高中学习生活,促进其以乐观向上、平和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面对人生,促进其在心理特点、健康知识、各种心理品质等方面的认知。如开设“心育”课(心理教育课)扫除“心盲”,其内容丰富,可以是以普通心理学为内容的知识型讲授课,也可以是心理和生理卫生的教育内容课;开设形式多样,可以是专题讲座,心育主题班会,心理教育网站,心灵之窗板报,录像图片电影的观摩,等等,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不经意中,接受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提升其自身心理品质,提高心理素质。
我校以福建师大心理学教授叶一舵老师主编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为纲本,根据我校实际情况编写了《心智·心路》校本教材,高二年级每周一节心育课,高一、高三每月一次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同时每月第二个星期二下午第三节课固定为心育主题班会观摩课,各年段轮流选一班级开课,允许各班主任或教师或外校教师来校观摩听课。另外,为使学生在更广泛的领域内了解心理健康知识,从整体上起到预防和教育的双重作用,我们通过多种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强化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如以每周或每月开展心理测试和心理问卷调查的形式,促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心理图书资料室、阅览室、相关的心理网站(如我校校园网中“心田心苑”版块有极其丰富的心理学相关知识,同时设留言版块,用于与学生互动),心理健康宣传专栏等查找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悉心聆听校广播站“心灵之窗”广播栏目,自然而然地汲取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个性,完善人格,完美自身。
二、环境氛围的熏陶
在传授积累心理健康理论知识之余,我们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营造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教育氛围。“乐观主义”心理学认为,培养健康和谐人格要有一个物质或非物质条件的支持,积极关注成长环境,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校园物质或非物质条件资源,加大宣传力度,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如我校主办了《心海·求索》,由学生投稿和心理老师收集,心联社共同编制校园刊物,开辟心理健康教育橱窗,开展宣传周和心理健康月活动,建立“心苑心田”网站,在网上开设心理咨询与测评、心理百科、心理知识宣传、网上回复等栏目。这些栏目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深受学生欢迎。这些宣传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有效预防了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
在班级集体中创建设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环境,构筑“心灵文化墙”,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班级教室宣传栏中有心灵寄语、好人好事、快乐分享、给XX的一句激励话等,每组每周负责轮流更换一次,让学生间建立起心理相容、困难相助、情感相通的真诚友谊,形成强大的班级凝聚力。再者,由于是山区县城,三分之二的学生都是在校寄宿,在宿舍营造出积极健康团结的心理环境氛围显得格外重要。如“舍标”、“心灵标语”、“流动红旗”、“投诉信箱”等多种形式,营造融洽和谐的学生公寓寄宿环境。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积极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提倡学生积极参与、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体育和科技艺术节等活动,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不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学兴趣,同时在这些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学生潜意识地实现自我教育,实现健康成长。
三、互动诊断疏导
学生在一定氛围情境中,通过个体本身的观察、学习,进行自我认识,重审自我。如通过心理教育课、中学生心理健康小报、心理健康教育橱窗、“心苑心田”网站、校园广播等学习积累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改善或提高自我认知水平,了解认识自己处于高中青少年时期的心理特点,良好性格培养与完善,男女中学生心理特点及个性发展中的问题,等等,再进行自我诊断、对比、调适。此外个体与他人交往互动、体验、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从而做出对自身的诊断评价。
在心理咨询实践工作中,经过学生预约,由专职或兼职教师接待,进行一对一的咨询互动解决个体个别的问题;在团体辅导过程中,通过同辈或不同辈的心理互动,开发个体潜能,增强个体适应能力和互助能力,学会适应,学会情绪管理,学会处理人际关系,等等。实现互助与互利,体验与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归属感。我校有针对性地开展高一年级学生心智团体训练活动,根据收集的高一年级学生的心智发展问题,制订相应的活动方案,让学生亲历调查、采访、实验等过程,提高他们收集信息、整理资料、分工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会心联社的领导下,各班级成立心理小协会,并积极指导各协会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活动,如心理培训、电影赏析、心理沙龙、心灵茶座等,提高学生的心理自助及助人能力。学校努力创新家长学校工作,组建学校班级两级家长委员会,提出“家庭学校教育互动,学生全面发展更优越”的工作目标,根据家庭实际情况确定研究内容,家校密切配合,家长和教师互动共同担当起教育的责任。在了解家庭情况—座谈交流—家长学校培训—组织多样的家长会—学习型家庭教育活动等一系列活动中,及时发现诊断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家校互动交流,进行良好的沟通,切实做好心理疏通引导工作。
在山区高中,学生选择进城读书,寄宿于学校,脱离了家庭呵护,远离了亲情关爱。当今,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广大山区出现了“空巢”现象,父母亲外出务工,留守的青少年学生在心理与生理上都承受着巨大压力,再加上高中紧张的学习、课业负担,家长过高期望,老师以分看人,同学之间攀比,等等,都成为他们繁重的心理负担,压抑他们的身心发展,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因此做好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互动,做好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团体间的诊断、调适、疏导,迫切,不容忽视,有重要意义。
四、心智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心理健康教育渠道,能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除了充分发挥校园内、课内活动的主渠道作用外,还要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开展心智拓展活动,心智拓展活动包括室内户内的情景训练活动、研究性学习和户外、野外的实践活动、科技创新综合实践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一方面,我们要注重与本校科技创新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相结合。另一方面,要以户外、课外的各种活动为载体,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自我心理调适、疏导能力,使心智得到拓展延伸,使心育智育得到充分发展。
在节假日,如国庆节、元旦、劳动节等节日开展趣味心理活动、心理沙龙、组织两人一组的绑腿跑、多人分组的相向接力跑、小组搬运篮球、踩气球等游戏,促进学生对个人与小组、集体与团体的融入,在增强群体荣誉感的同时,感受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在周末、寒暑假,可以开展系列心理拓展活动,开展科技活动园创新拓展活动,学生带着自己的研究课题开展实践活动;也可以开展野外心理拓展活动,如野炊、小河小湖泊划船等。这些活动可以促进学生个体间的相互帮助、组织协调、与人合作心智的拓展延伸;登山、爬树等可以磨炼个体意志力、判断力、耐力和抗挫折能力,等等。这样,使个体与群体共融,个性与共性结合,在增进友谊的同时,增强团队意识和凝聚力,使心理健康教育和智力教育都得到充分拓展与延伸。
心理健康教育“四环节”有理有序,环环相扣;始终以实践活动为依托,本着“整体推进,稳步深入,讲求实效,形成体系”的原则,深入探讨研究,全面推进,从而构建适合山区高中学校自身发展的、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