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气贯长虹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eiameii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带镣长街行,蹒跚复蹒跚,
  市人争瞩目,我心无愧怍。
  带镣长街行,镣声何铿锵,
  市人皆惊讶,我心自安详。
  带镣长街行,志气愈轩昂,
  拼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
  这首《带镣行》,是1935年刘伯坚烈士就义前在江两人余县狱中写下的不朽诗作。它不仅真实地记录了刘伯坚在转狱途中的情景,而且抒发了一个共产党员、红军将领对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刘伯坚用他的鲜血和生命,践行了他“拼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的誓言,他那无私的奉献、高尚的品德,永远光照后人。
  (一)
  刘伯坚,四川省平昌县人,1895年1月9日生。他自幼刻苦好学,曾就读于川东高等师范学校、成都高等师范学堂。1920年,他赴欧洲比利时、法国勤工俭学。这期间,他阅读了马克思主义的许多经典著作,如《资本论》《共产党宣言》《法兰西内战》以及列宁的《国家与革命》等。1921年,他与周恩来、赵世炎等发起和组织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2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旅欧总支部第三任书记。他经常到华工和留学生聚居的地方发表演说,宣传马克思主义,揭露批判国家主义派、无政府主义以及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本质,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思想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23年,刘伯坚赴莫斯科,入东方劳动者大学学习。由于他勤奋好学,明辨是非,工作认真负责,待人和蔼可亲,深受中国学员的拥护,不久便被选为中共旅莫支部书记。当时,这个支部不但管理中国党员学生的组织活动,还要负责他们的工作分配和生活,因此被同志们亲切地称为“党内驻苏大使馆”,刘伯坚成了“大使”。
  1926年秋,刘伯坚受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的委派,到冯玉祥领导的原西北军去做政治工作。他深入基层,奔走在各部队之间,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致力于推动冯玉祥部接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纲领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举行著名的“五原誓师”,配合南方国民革命军进行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北伐战争。经过一年的努力,冯玉祥这支濒于瓦解的旧军阀军队,被改造成一支军威大振、士气旺盛的新军队。刘伯坚是我党早期派往旧军队工作的重要领导干部之一。由于他学识渊博,待人诚恳,各方面的工作能力都很强,他在西北军上层将领和广大士兵中都有很高的威信。
  大革命失败后,冯玉祥投向国民党蒋介石,刘伯坚被迫离开冯部,先后在武汉、上海做党的秘密工作,曾任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长,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1928年春,他又赴苏联学习军事,并出席了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第六次代表大会。1930年回国后,他从上海转道江西,到中央苏区工作,任中革军委秘书长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斗争。1931年底,在中革军委领导下,刘伯坚参加了策划国民党二十六路军的“宁都起义”,使这完完整整的国民党一路军1,7余人起义加入红军,红一方面军由4万余人一下子猛增到6万人。这次震惊中外的起义,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在国民党军队中开展统一战线工作与兵运工作的一个壮举。这次起义成功,刘伯坚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
  1931年3月,蒋介石下令调二十六路军到江西,参加对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围剿”。二十六路军前身系冯玉祥的西北军,到江西后即被红军歼灭一个旅,加之水土不服、瘟疫蔓延,部队士气极为低落,官兵普遍厌战。“九一八”事变后,二十六路军将领曾联名拍电报给蒋介石,要求回北方抗日,遭到蒋拒绝;蒋还派中央军在后面督战,激起西北军官兵极大的愤慨。为了寻求出路,他们希望找到刘伯坚、共产党,给他们引路。二十六路军参谋长赵博生曾几次派人到上海,渴望找到刘伯坚;旅长董振堂也非常苦闷与彷徨,曾对亲信说“一定要找到刘伯坚”。此时刘伯坚已在江西中央苏区,他了解二十六路军情况后,立即向中革军委做了汇报。中革军委召开会议研究对二十六路军的策反方案,决定指派刘伯坚、左权、王稼祥等策划指挥。1931年12月14日,“宁都起义”顺利成功了。起义后,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刘伯坚任军团政治部主任。他以出色的政治工作,争取、团结和教育广大起义官兵,把红五军团建成一支崭新的无产阶级革命军队。
  (二)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刘伯坚留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他积极组织留守部队,在于都河多处架桥,为主力部队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护送中央红军主力渡河长征。叶剑英元帅曾在新中国成立后,赋诗怀念与刘伯坚在于都河惜别时的情形:“红军抗日事长征,夜渡于都溅溅鸣。梁上伯坚来击筑,荆卿豪气渐离情。”
  红军长征后,刘伯坚和留守部队的战友们顽强地对抗国民党军队的“围剿”,给根据地人民以极大的鼓舞。1935年3月4日,刘伯坚在赣南仁凤地区率部突围时,左腿中弹,不幸被俘。敌人把他关在狱中,并给他戴上手铐和沉重的脚镣。
  刘伯坚在狱中视死如归,不怯敌人的酷刑,不为高官厚禄所诱。粤军的一个团长劝他顺应“潮流”“识时务者为俊杰”,说以他这样的才华,只要他暂时办个脱党手续,便可得到“自由”和“重用”,不必去为共产主义冒这么大危险,作“无谓的牺牲”。刘伯坚大义凛然地向这个团长阐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他说:“我干革命就是顺应历史潮流,要干革命就得犯危险,没有危险就没有革命,没有牺牲就没有工农大众的解放……”这个粤军团长后来对人说:“刘伯坚这个人,真不愧是‘特殊材料制成的共产党员!’。”
  1935年3月11日,国民党当局将刘伯坚由大余县监狱移送到绥靖公署受审。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从当年留下来的档案里查到了这次审讯的记录:
  问:你为什么加入共产党?
  答:我看你们国民党毫无救国救民的办法,故加入共产党,致力于土地革命。
  问:你们共产党有办法,为什么弄到现在一败涂地?
  答:胜败乃兵家常事。古人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革命火种不熄,燎原之火必然将漫天燃烧。   问:你们的野战军西奔川黔的意图是什么?
  答:此次红军野战军出动川黔之意图是,要扩大苏维埃运动到全国范围去,建立苏维埃更大的新根据地。同时,号召和团结千百万群众实行民族革命战争。
  刘伯坚把敌人的法庭变成了宣传革命的讲坛,敌人理屈词穷,就把我党被俘的同志押送到庭,逼刘伯坚招认。刘伯坚铁骨铮铮,面对狡猾的敌人,总是一句话:我不认识他。因此,许多被俘的同志被国民党当局当成普通战士或群众给释放了。
  刘伯坚深知,自己被捕后必死无疑,因此他在狱中连续写了几封家书,安排后事。这里摘录其中的一些片段:
  “弟准备牺牲,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
  “弟在塘村被俘时,就决定一死以殉(共产)主义,并为中国民族解放流血。”
  “弟为中国革命牺牲毫无遗恨,不久的将来,中国民族必能得到解放,弟的鲜血不是空流了的。”
  他嘱咐家人不要去找原西北军的高级将领来营救自己。他在信中这样写道:“我为中国民族争生存争解放与他们走的道路不同”“我为救中国而犯危险遭损害”“我自己甘心忍受……”“我不会丧失革命者的人格。”
  他在给兄嫂的信中说:“我为中国革命没有一文钱的私产,三个幼儿的养育都要累着诸兄嫂,我四川的家听说久已破产又被抄没过,人口死亡殆尽,我已八年不通信了。为着中国民族就为不了家和个人,诸兄嫂明达当能了解,不致说弟这一生穷苦,是没用处。”
  他给夫人的信中写道:“你不要伤心,望你无论如何要为中国革命努力,不要脱离革命战线,并要用尽一切的力量,教养虎、豹、熊三幼儿成人,继续我的光荣革命的事业”“最重要的,诸儿要继承我的志向,为中国民族的解放努力流血,继续我未完成的光荣事业。”
  这些话语饱含了刘伯坚对祖国、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贞和热爱,显示了一个革命者无私无畏的英雄气概,读后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1935年3月21日,刘伯坚在江西省大余县金莲山上被敌人杀害。临刑前他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打倒蒋介石”。他壮烈牺牲时,年仅40岁。
  刘伯坚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共产主义的坚强战士。作为我党我军在第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他对中国革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刘伯坚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壮烈的一生,他的英名将永远铭刻在人民的心中。
其他文献
在湖北省黄石市青山湖社区青山湖小区,有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她的名字叫刘安明。她孝敬婆婆胜过自己的母亲。她的行为,不但让人钦佩不已,而且还给大家树立了一个好榜样。2011年。她荣获“全国孝亲敬老之星”的荣誉称号。  刘安明1985年退休。她的4个孩子先后成家。她和丈夫一直精心照顾着婆婆石金枝。2004年2月27日。93岁高龄的石金枝走路时不小心摔了一跤。刘安明带着婆婆四处求医。经过治疗,婆婆的骨伤治
期刊
邓六金同志是一位受人尊敬和爱戴的老红军战士。她1930年参加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到达陕北后。邓六金曾担任中共中央妇女部部长。1938年12月,由李富春、蔡畅等人介绍,经中央书记处批准,曾山与邓六金结婚。第二年,邓六金随曾山来到安徽皖南,担任中共东南分局妇女部巡视员。  1939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曾山和邓六金的第一个孩子在安徽皖南泾县丁
期刊
老年人需要怎样的关爱?我的体会是,老年人最需要夫妻之间的关爱。  我56岁时。前妻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离开了人世,丢下我和两个刚初中毕业的儿女。儿子还患有癫痫病。经常昏倒不省人事。我悲痛万分,每天既要到镇里上班,回家后又要烧菜做饭、洗衣扫地,辛苦不言自明。  正当我度日如年的时候,一位朋友给我介绍了我现在的老伴。她是一个善良的人,我和她的性格相投,后来我们便自愿成为新的夫妻。自从老伴进门后,我的生
期刊
书法
期刊
老爸今年75岁,平时能吃能睡,走路飞快。可让人烦心的是他两年前患上了三叉神经痛这个毛病,发作起来难以忍受,饭吃不下,话说不成,觉也睡不着。老妈过年后就奔70岁了,每天洗衣做饭,忙里忙外,是家里的“顶梁柱”。老爸、老妈出生在新中国成立前,又经历了三年经济网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吃过不少苦,遭过不少罪,日子过得很艰难。现在赶上了好时代,老两口每月都有退休工资,心里乐呵呵的。  老爸爱下象棋,老妈好打麻将
期刊
四大名亭,是我国古代因文人雅士的诗歌文章而闻名的景点,分别是安徽滁州的醉翁亭、北京的陶然亭、湖南长沙的爱晚亭和杭州西湖的湖心亭。  醉翁亭  醉翁亭位于琅琊山半山腰的琅琊古道旁,是去琅琊寺的必经之地。据《琅琊山志》记载,北宋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感怀时世,寄情山水。山中僧人智仙为他建了一座亭,因为欧阳修自号“醉翁”,所以以此名亭,并写下传世之作《醉翁亭记》。醉翁亭因此而
期刊
老妈年纪大了,但思想并不老。对一些新潮的词儿和事儿,很是感兴趣。  “喜大普奔”“累觉不爱”“人艰不拆”“不明觉厉”等新潮的词儿,老妈一应俱知。她还非常关心国家大事,“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能讲出些见解和感受来;“雾霾”“冬奥会”“网购”。也都讲得头头是道。老妈说话很逗,“东西”总是说成“东东”,“我”说成“偶”,“很好”说成“大好”。兴致好的时候,她还能哼上几句最近网
期刊
七仙女爱上董永  淡然看四季  探头迎春  脸面尽失  销声匿迹  一人自驾游此生不为草莽  (打古诗句各一 答案在本期找)
期刊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国法律也很注意保护老年人的权益。然而,随着经济的多元化,观念的多样化,当前社会出现了与主旋律不和谐的“歧视老年”现象。  坐飞机要签“生死状”  案例:家住北方的张老汉夫妇,其子小张在南方工作。今年春节,小张打算让父母去南方过春节。为减少老人的旅途劳累,小张还特意给他们购买了机票。可是在机场的遭遇,却给两位老人带来了不愉快。航空公司规定,70周岁以上的老人搭乘飞机需要和
期刊
“寿星”,是人们对长寿老人的尊称。寿星本是天上一个星座的名字。该星座又叫“南极老人星”。由于“寿”字应了人的寿命长久,而星星犹如日月经天,永不泯灭,所以,人们总爱将“三寿”老人统称为“寿星”或“南极仙翁”(“三寿”指下寿60岁、中寿80岁、上寿100岁)。  “寿比南山”是给老年人祝寿时流行的颂语。南山,不是指成语“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中的陕西终南山,而足指山东益都县风景秀丽的云门山。云门山坐落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