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带镣长街行,蹒跚复蹒跚,
市人争瞩目,我心无愧怍。
带镣长街行,镣声何铿锵,
市人皆惊讶,我心自安详。
带镣长街行,志气愈轩昂,
拼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
这首《带镣行》,是1935年刘伯坚烈士就义前在江两人余县狱中写下的不朽诗作。它不仅真实地记录了刘伯坚在转狱途中的情景,而且抒发了一个共产党员、红军将领对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刘伯坚用他的鲜血和生命,践行了他“拼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的誓言,他那无私的奉献、高尚的品德,永远光照后人。
(一)
刘伯坚,四川省平昌县人,1895年1月9日生。他自幼刻苦好学,曾就读于川东高等师范学校、成都高等师范学堂。1920年,他赴欧洲比利时、法国勤工俭学。这期间,他阅读了马克思主义的许多经典著作,如《资本论》《共产党宣言》《法兰西内战》以及列宁的《国家与革命》等。1921年,他与周恩来、赵世炎等发起和组织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2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旅欧总支部第三任书记。他经常到华工和留学生聚居的地方发表演说,宣传马克思主义,揭露批判国家主义派、无政府主义以及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本质,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思想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23年,刘伯坚赴莫斯科,入东方劳动者大学学习。由于他勤奋好学,明辨是非,工作认真负责,待人和蔼可亲,深受中国学员的拥护,不久便被选为中共旅莫支部书记。当时,这个支部不但管理中国党员学生的组织活动,还要负责他们的工作分配和生活,因此被同志们亲切地称为“党内驻苏大使馆”,刘伯坚成了“大使”。
1926年秋,刘伯坚受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的委派,到冯玉祥领导的原西北军去做政治工作。他深入基层,奔走在各部队之间,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致力于推动冯玉祥部接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纲领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举行著名的“五原誓师”,配合南方国民革命军进行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北伐战争。经过一年的努力,冯玉祥这支濒于瓦解的旧军阀军队,被改造成一支军威大振、士气旺盛的新军队。刘伯坚是我党早期派往旧军队工作的重要领导干部之一。由于他学识渊博,待人诚恳,各方面的工作能力都很强,他在西北军上层将领和广大士兵中都有很高的威信。
大革命失败后,冯玉祥投向国民党蒋介石,刘伯坚被迫离开冯部,先后在武汉、上海做党的秘密工作,曾任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长,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1928年春,他又赴苏联学习军事,并出席了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第六次代表大会。1930年回国后,他从上海转道江西,到中央苏区工作,任中革军委秘书长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斗争。1931年底,在中革军委领导下,刘伯坚参加了策划国民党二十六路军的“宁都起义”,使这完完整整的国民党一路军1,7余人起义加入红军,红一方面军由4万余人一下子猛增到6万人。这次震惊中外的起义,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在国民党军队中开展统一战线工作与兵运工作的一个壮举。这次起义成功,刘伯坚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
1931年3月,蒋介石下令调二十六路军到江西,参加对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围剿”。二十六路军前身系冯玉祥的西北军,到江西后即被红军歼灭一个旅,加之水土不服、瘟疫蔓延,部队士气极为低落,官兵普遍厌战。“九一八”事变后,二十六路军将领曾联名拍电报给蒋介石,要求回北方抗日,遭到蒋拒绝;蒋还派中央军在后面督战,激起西北军官兵极大的愤慨。为了寻求出路,他们希望找到刘伯坚、共产党,给他们引路。二十六路军参谋长赵博生曾几次派人到上海,渴望找到刘伯坚;旅长董振堂也非常苦闷与彷徨,曾对亲信说“一定要找到刘伯坚”。此时刘伯坚已在江西中央苏区,他了解二十六路军情况后,立即向中革军委做了汇报。中革军委召开会议研究对二十六路军的策反方案,决定指派刘伯坚、左权、王稼祥等策划指挥。1931年12月14日,“宁都起义”顺利成功了。起义后,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刘伯坚任军团政治部主任。他以出色的政治工作,争取、团结和教育广大起义官兵,把红五军团建成一支崭新的无产阶级革命军队。
(二)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刘伯坚留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他积极组织留守部队,在于都河多处架桥,为主力部队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护送中央红军主力渡河长征。叶剑英元帅曾在新中国成立后,赋诗怀念与刘伯坚在于都河惜别时的情形:“红军抗日事长征,夜渡于都溅溅鸣。梁上伯坚来击筑,荆卿豪气渐离情。”
红军长征后,刘伯坚和留守部队的战友们顽强地对抗国民党军队的“围剿”,给根据地人民以极大的鼓舞。1935年3月4日,刘伯坚在赣南仁凤地区率部突围时,左腿中弹,不幸被俘。敌人把他关在狱中,并给他戴上手铐和沉重的脚镣。
刘伯坚在狱中视死如归,不怯敌人的酷刑,不为高官厚禄所诱。粤军的一个团长劝他顺应“潮流”“识时务者为俊杰”,说以他这样的才华,只要他暂时办个脱党手续,便可得到“自由”和“重用”,不必去为共产主义冒这么大危险,作“无谓的牺牲”。刘伯坚大义凛然地向这个团长阐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他说:“我干革命就是顺应历史潮流,要干革命就得犯危险,没有危险就没有革命,没有牺牲就没有工农大众的解放……”这个粤军团长后来对人说:“刘伯坚这个人,真不愧是‘特殊材料制成的共产党员!’。”
1935年3月11日,国民党当局将刘伯坚由大余县监狱移送到绥靖公署受审。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从当年留下来的档案里查到了这次审讯的记录:
问:你为什么加入共产党?
答:我看你们国民党毫无救国救民的办法,故加入共产党,致力于土地革命。
问:你们共产党有办法,为什么弄到现在一败涂地?
答:胜败乃兵家常事。古人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革命火种不熄,燎原之火必然将漫天燃烧。 问:你们的野战军西奔川黔的意图是什么?
答:此次红军野战军出动川黔之意图是,要扩大苏维埃运动到全国范围去,建立苏维埃更大的新根据地。同时,号召和团结千百万群众实行民族革命战争。
刘伯坚把敌人的法庭变成了宣传革命的讲坛,敌人理屈词穷,就把我党被俘的同志押送到庭,逼刘伯坚招认。刘伯坚铁骨铮铮,面对狡猾的敌人,总是一句话:我不认识他。因此,许多被俘的同志被国民党当局当成普通战士或群众给释放了。
刘伯坚深知,自己被捕后必死无疑,因此他在狱中连续写了几封家书,安排后事。这里摘录其中的一些片段:
“弟准备牺牲,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
“弟在塘村被俘时,就决定一死以殉(共产)主义,并为中国民族解放流血。”
“弟为中国革命牺牲毫无遗恨,不久的将来,中国民族必能得到解放,弟的鲜血不是空流了的。”
他嘱咐家人不要去找原西北军的高级将领来营救自己。他在信中这样写道:“我为中国民族争生存争解放与他们走的道路不同”“我为救中国而犯危险遭损害”“我自己甘心忍受……”“我不会丧失革命者的人格。”
他在给兄嫂的信中说:“我为中国革命没有一文钱的私产,三个幼儿的养育都要累着诸兄嫂,我四川的家听说久已破产又被抄没过,人口死亡殆尽,我已八年不通信了。为着中国民族就为不了家和个人,诸兄嫂明达当能了解,不致说弟这一生穷苦,是没用处。”
他给夫人的信中写道:“你不要伤心,望你无论如何要为中国革命努力,不要脱离革命战线,并要用尽一切的力量,教养虎、豹、熊三幼儿成人,继续我的光荣革命的事业”“最重要的,诸儿要继承我的志向,为中国民族的解放努力流血,继续我未完成的光荣事业。”
这些话语饱含了刘伯坚对祖国、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贞和热爱,显示了一个革命者无私无畏的英雄气概,读后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1935年3月21日,刘伯坚在江西省大余县金莲山上被敌人杀害。临刑前他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打倒蒋介石”。他壮烈牺牲时,年仅40岁。
刘伯坚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共产主义的坚强战士。作为我党我军在第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他对中国革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刘伯坚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壮烈的一生,他的英名将永远铭刻在人民的心中。
市人争瞩目,我心无愧怍。
带镣长街行,镣声何铿锵,
市人皆惊讶,我心自安详。
带镣长街行,志气愈轩昂,
拼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
这首《带镣行》,是1935年刘伯坚烈士就义前在江两人余县狱中写下的不朽诗作。它不仅真实地记录了刘伯坚在转狱途中的情景,而且抒发了一个共产党员、红军将领对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刘伯坚用他的鲜血和生命,践行了他“拼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的誓言,他那无私的奉献、高尚的品德,永远光照后人。
(一)
刘伯坚,四川省平昌县人,1895年1月9日生。他自幼刻苦好学,曾就读于川东高等师范学校、成都高等师范学堂。1920年,他赴欧洲比利时、法国勤工俭学。这期间,他阅读了马克思主义的许多经典著作,如《资本论》《共产党宣言》《法兰西内战》以及列宁的《国家与革命》等。1921年,他与周恩来、赵世炎等发起和组织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2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旅欧总支部第三任书记。他经常到华工和留学生聚居的地方发表演说,宣传马克思主义,揭露批判国家主义派、无政府主义以及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本质,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思想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23年,刘伯坚赴莫斯科,入东方劳动者大学学习。由于他勤奋好学,明辨是非,工作认真负责,待人和蔼可亲,深受中国学员的拥护,不久便被选为中共旅莫支部书记。当时,这个支部不但管理中国党员学生的组织活动,还要负责他们的工作分配和生活,因此被同志们亲切地称为“党内驻苏大使馆”,刘伯坚成了“大使”。
1926年秋,刘伯坚受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的委派,到冯玉祥领导的原西北军去做政治工作。他深入基层,奔走在各部队之间,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致力于推动冯玉祥部接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纲领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举行著名的“五原誓师”,配合南方国民革命军进行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北伐战争。经过一年的努力,冯玉祥这支濒于瓦解的旧军阀军队,被改造成一支军威大振、士气旺盛的新军队。刘伯坚是我党早期派往旧军队工作的重要领导干部之一。由于他学识渊博,待人诚恳,各方面的工作能力都很强,他在西北军上层将领和广大士兵中都有很高的威信。
大革命失败后,冯玉祥投向国民党蒋介石,刘伯坚被迫离开冯部,先后在武汉、上海做党的秘密工作,曾任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长,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1928年春,他又赴苏联学习军事,并出席了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第六次代表大会。1930年回国后,他从上海转道江西,到中央苏区工作,任中革军委秘书长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斗争。1931年底,在中革军委领导下,刘伯坚参加了策划国民党二十六路军的“宁都起义”,使这完完整整的国民党一路军1,7余人起义加入红军,红一方面军由4万余人一下子猛增到6万人。这次震惊中外的起义,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在国民党军队中开展统一战线工作与兵运工作的一个壮举。这次起义成功,刘伯坚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
1931年3月,蒋介石下令调二十六路军到江西,参加对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围剿”。二十六路军前身系冯玉祥的西北军,到江西后即被红军歼灭一个旅,加之水土不服、瘟疫蔓延,部队士气极为低落,官兵普遍厌战。“九一八”事变后,二十六路军将领曾联名拍电报给蒋介石,要求回北方抗日,遭到蒋拒绝;蒋还派中央军在后面督战,激起西北军官兵极大的愤慨。为了寻求出路,他们希望找到刘伯坚、共产党,给他们引路。二十六路军参谋长赵博生曾几次派人到上海,渴望找到刘伯坚;旅长董振堂也非常苦闷与彷徨,曾对亲信说“一定要找到刘伯坚”。此时刘伯坚已在江西中央苏区,他了解二十六路军情况后,立即向中革军委做了汇报。中革军委召开会议研究对二十六路军的策反方案,决定指派刘伯坚、左权、王稼祥等策划指挥。1931年12月14日,“宁都起义”顺利成功了。起义后,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刘伯坚任军团政治部主任。他以出色的政治工作,争取、团结和教育广大起义官兵,把红五军团建成一支崭新的无产阶级革命军队。
(二)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刘伯坚留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他积极组织留守部队,在于都河多处架桥,为主力部队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护送中央红军主力渡河长征。叶剑英元帅曾在新中国成立后,赋诗怀念与刘伯坚在于都河惜别时的情形:“红军抗日事长征,夜渡于都溅溅鸣。梁上伯坚来击筑,荆卿豪气渐离情。”
红军长征后,刘伯坚和留守部队的战友们顽强地对抗国民党军队的“围剿”,给根据地人民以极大的鼓舞。1935年3月4日,刘伯坚在赣南仁凤地区率部突围时,左腿中弹,不幸被俘。敌人把他关在狱中,并给他戴上手铐和沉重的脚镣。
刘伯坚在狱中视死如归,不怯敌人的酷刑,不为高官厚禄所诱。粤军的一个团长劝他顺应“潮流”“识时务者为俊杰”,说以他这样的才华,只要他暂时办个脱党手续,便可得到“自由”和“重用”,不必去为共产主义冒这么大危险,作“无谓的牺牲”。刘伯坚大义凛然地向这个团长阐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他说:“我干革命就是顺应历史潮流,要干革命就得犯危险,没有危险就没有革命,没有牺牲就没有工农大众的解放……”这个粤军团长后来对人说:“刘伯坚这个人,真不愧是‘特殊材料制成的共产党员!’。”
1935年3月11日,国民党当局将刘伯坚由大余县监狱移送到绥靖公署受审。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从当年留下来的档案里查到了这次审讯的记录:
问:你为什么加入共产党?
答:我看你们国民党毫无救国救民的办法,故加入共产党,致力于土地革命。
问:你们共产党有办法,为什么弄到现在一败涂地?
答:胜败乃兵家常事。古人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革命火种不熄,燎原之火必然将漫天燃烧。 问:你们的野战军西奔川黔的意图是什么?
答:此次红军野战军出动川黔之意图是,要扩大苏维埃运动到全国范围去,建立苏维埃更大的新根据地。同时,号召和团结千百万群众实行民族革命战争。
刘伯坚把敌人的法庭变成了宣传革命的讲坛,敌人理屈词穷,就把我党被俘的同志押送到庭,逼刘伯坚招认。刘伯坚铁骨铮铮,面对狡猾的敌人,总是一句话:我不认识他。因此,许多被俘的同志被国民党当局当成普通战士或群众给释放了。
刘伯坚深知,自己被捕后必死无疑,因此他在狱中连续写了几封家书,安排后事。这里摘录其中的一些片段:
“弟准备牺牲,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
“弟在塘村被俘时,就决定一死以殉(共产)主义,并为中国民族解放流血。”
“弟为中国革命牺牲毫无遗恨,不久的将来,中国民族必能得到解放,弟的鲜血不是空流了的。”
他嘱咐家人不要去找原西北军的高级将领来营救自己。他在信中这样写道:“我为中国民族争生存争解放与他们走的道路不同”“我为救中国而犯危险遭损害”“我自己甘心忍受……”“我不会丧失革命者的人格。”
他在给兄嫂的信中说:“我为中国革命没有一文钱的私产,三个幼儿的养育都要累着诸兄嫂,我四川的家听说久已破产又被抄没过,人口死亡殆尽,我已八年不通信了。为着中国民族就为不了家和个人,诸兄嫂明达当能了解,不致说弟这一生穷苦,是没用处。”
他给夫人的信中写道:“你不要伤心,望你无论如何要为中国革命努力,不要脱离革命战线,并要用尽一切的力量,教养虎、豹、熊三幼儿成人,继续我的光荣革命的事业”“最重要的,诸儿要继承我的志向,为中国民族的解放努力流血,继续我未完成的光荣事业。”
这些话语饱含了刘伯坚对祖国、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贞和热爱,显示了一个革命者无私无畏的英雄气概,读后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1935年3月21日,刘伯坚在江西省大余县金莲山上被敌人杀害。临刑前他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打倒蒋介石”。他壮烈牺牲时,年仅40岁。
刘伯坚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共产主义的坚强战士。作为我党我军在第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他对中国革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刘伯坚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壮烈的一生,他的英名将永远铭刻在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