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从舞蹈意象的概念切入,探讨了敦煌舞蹈特殊的审美特征、艺术风格和经久不衰艺术魅力,并进一步探讨了敦煌舞中蕴含的原始意象和集体无意识等心理内容;同时,文章还将敦煌舞蹈中的飞动意象统一于中国艺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旨趣之中,并运用动态切入法对其象征性意蕴、意境和飞舞精神进行了研讨;文章还通过联系舞蹈教学实践和分析敦煌舞蹈作品,探讨了敦煌舞蹈创作问题。
关键词:敦煌舞蹈;原始意象;飞动意象;飞舞精神
“天衣飞扬,满壁风动”,这是对于敦煌壁画最生动的形容。源于石窟壁画的敦煌舞,更是在飞动形态和空间调度上实现了身体的解放。不仅活化了壁画上“动”的姿态,更继承与发展了“飞”的意象和想象。叶朗教授认为: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美在意象[1]。笔者认为,舞蹈意象首先必须是一种想象表象,是蕴含着艺术想象和审美创造的“胸中之竹”;其次,舞蹈意象又必须是一种身体动作意象即动觉意象,这种动觉意象在敦煌舞蹈中就表现为飞动意象,并区别于其他艺术和舞种;最后,根据中国美学,舞蹈意象又是一种情景交融的动觉意象和飞动意象,这种情景交融的飞动意象在敦煌舞蹈中比比皆是,如敦煌飞天,又如煌壁画中的祥云、飘带、神灵等,这主要表现为敦煌壁画的内容,而飞动意象在形式上却表现为舞蹈三要素时空力的有机结合,即舞蹈性。
敦煌舞中包含了生动而丰富的飞动意象,一招一式,一衣一带,从徒手动作到二十四米长绸,都在传达蜿蜒游跃的飞动感。敦煌舞中表现的香音神,人头鸟身的迦陵频伽等都是具有飞翔能力的神,无论静止的舞姿还是动态的调度与动作连接,身体大幅度地旋拧与倾斜,都力求将飞扬、灵动的生命形态表现出来,在飞动的艺术想象中连接古今。
一、敦煌舞蹈的飞动意象与原始意象
敦煌舞蹈的飞动意象是一种原始意象,这种原始意象存在于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之中。集体无意识的概念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就是我们祖先反复体验的精神模式在我们心灵上的积淀物,集体无意识中积淀着的原始意象是艺术创作的源泉。”[2]由此可见,飞动意象是在远古先民的神话意识中产生的,是集体经验的产物,其中包含着一个民族集体的共同心理结构,是艺术创作生生不息的源泉和素材。无论是西方背插双翅的小天使,还是敦煌文化中没有翅膀,用人体直接飛翔的飞天,都传达出两种不同文化相同的心理诉求。而在舞蹈中,无论是西方芭蕾立起足尖,训练腿部的轻盈敏捷,强烈表达出摆脱地心引力的愿望,还是东方敦煌舞用二十四米长绸,模拟仙女在天空中自由翱翔,展现出羽化登仙的情感意味,都展示出舞蹈对超自然力的追求。
集体无意识和中国艺术的飞舞之态紧密相连,因为内在精神是向往自由与飞动,所以表现在艺术的形式上也是如此。中华民族是仰望星空的民族,诗歌中关于月亮的吟咏与赞颂数不胜数,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展现出宇宙无穷,人生百代的时空感。宗白华认为:“中国的绘画、戏剧和中国另一特殊的艺术——书法,具有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它们里面都是贯穿着舞蹈的精神,由舞蹈的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3]敦煌壁画的飞舞之姿数不胜数,或向上升腾,或向下俯冲,或向后回顾,连乐器都飞扬在空中,更别说那火焰的背光,飘飞的绸带,或动或静,无一不是充满着舞蹈感和生命力。
笔者认为,这正是中国艺术的飞舞精神,无论是美术画面,还是敦煌舞蹈。因为追求飞动,通过飞动意象营造出更大更空幻的空间,才能产生无穷的艺术意蕴。中国古典舞有句口诀——形三劲六心意八无形者十,正如中国书法艺术中的“计白当黑”一样,艺术形式上的“空”造就了艺术意蕴上的悠远绵长,回味无穷。
二、敦煌舞蹈飞动意象的象征性及其情感表现
敦煌舞极大地体现了“意”的创造,即用表现性的身体动作传情达意。许多代表性舞姿如“吹笛舞转”“反身击鼓”“箜篌弹拨”等,舍弃了壁画上实际的乐器,并没有笛子和鼓,只是保留其身体动作,做“闻香”“散花”的手势也是以纯粹动作表现,演员的身体既是活布景,也是活道具,这是舞蹈中象征性的表现。在《反弹琵琶品》的表演中,史敏认为演员既是品味反弹琵琶的舞者,又要化成琵琶的身,有时还要把自己想象成琵琶弹出的音。在“舞者”“琵琶”“音符”的舞蹈想象中,使得表演情感充沛,韵味无穷。所以,在无实物的虚拟表现中,演员的想象力就显得更加重要,想象力给舞蹈插上了飞翔的翅膀,想象力创造出人物,意境。没有想象力的舞蹈是空白的,而有着想象力的舞蹈可以不舞而舞,无声胜有声。想象力是舞蹈表演的内心线,是看不见的,流动的线,这条线贯穿了动作,填满了意境。
苏珊朗格在定义艺术时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这种表现形式的形成,是运用人的最大概念能力——想象力来罗致他最精湛的技艺的创造过程”。[4]
笔者认为,因为有了想象力,动作从实用目的中解放出来,成了舞蹈家们进行艺术创造的工具。在敦煌舞蹈训练中激发想象力是至关重要的,而在形成想象表象时,储存在大脑中丰富的记忆表象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想要学好敦煌舞,必须要在具有一定敦煌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要有对敦煌壁画人物的观察,有对中国绘画、书法、诗歌的了解。敦煌舞意象鲜明,动作象征性比较强,这些飞动的艺术原型中积淀着共同的心理感受,容易唤起学生翱翔天际的想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不像不是戏,太像又不是艺”,苏珊朗格认为“是想象的情感,而不是真实的情绪状态控制着舞蹈”。舞蹈表演是在真实地体味了人物角色心理之后,用一种控制的心理状态将其搬上舞台呈现给观众。因为绝对真实的情感,不仅不能打动观众,还会对演员的身心有害。明末昆曲女演员商小玲,就因为演唱《寻梦》时过于哀伤,声泪俱下,气绝身亡。同时,这也是演员是否具备观众意识的重要体现。布莱希特的间离理论要求演员“汇报角色,而不是成为角色”。必须明白的是,舞蹈作为一门艺术,不是单纯的情感发泄,更有其启迪人生的重要作用,这也是舞蹈作为一门严肃艺术而并非单纯娱人耳目的重要原因。 著名表演艺术家金山提出了控制情绪的八条戒律,即“喜而不露,怒而不纵,哀而不伤,乐而不盈,含而不平,勇而不莽,思行不离,学而不愚”。观看一些老舞蹈家的表演,正暗合了这八条戒律,感情充沛还有能自然自如地松弛地表演出来。
三、敦煌舞蹈飞动意象的意蕴意境和飞舞精神
宗白华认为“敦煌的艺境是音乐意味的,全以音乐舞蹈为基本情调”。[5]音乐是节奏,旋律构成的时间艺术,而敦煌艺术的形式主要是壁画,雕塑这种静止凝固的空间艺术,然而凝固的艺术充满了时间感。由此可见,不管形式如何,敦煌壁画的精神内核依然是音乐般的流动,富有生命感的。笔者认为,从舞姿动态来说,敦煌舞的音乐性集中体现在它的S形动律和保留了一些壁画的二维特征,使得舞蹈线条感增强,流动意味更明显。
(一)S形韵律
对于动的艺术——舞蹈而言,飞动意象并不仅仅由静态的飞动舞姿表现,而是从整体上而言,贯穿始终的S形或麻花形韵律,连接动作的起伏游送感,呼吸的连绵不断,这是敦煌舞传达出生命活跃感的决定因素,艺术家的独创力也在这种S形韵律中得到体现。[6]中国意象性极强的龙、凤、鱼,在表达飞扬跳动时,都不是在直接向上升腾,而是蜿蜒曲折,盘旋而扶摇,与敦煌舞的S形韵律有着相似的运动轨迹。作品《飞天》并不追求舞姿的跳动和腾空,而是在身体韵律和S形或八字舞绸的相互配合之下,给观众呈现出天女在云端飞舞嬉戏,随彩带上下翻飞的舞蹈意象,长绸极大地延长了舞者的肢体,强化并放大了S形韵律,将敦煌舞的飞动感和音乐性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舞姿的二维平面特征
敦煌舞蹈有个突出特征,即强调舞姿的平面特征。这与壁画的二维特点有关,但从舞蹈角度来讲,这样的舞姿线条感最明确干净,很多姿势身体方向正对教室一点方向,与传统古典舞的“子午相”不同。比如著名剧目《千手观音》,通过竖排队形上的遮挡,而呈现出一人千手的视觉错觉,也是发挥了这种二维特征。这种身体的平面特征使得舞蹈动作的体积感减弱,而线条感增强。宗白华认为“希腊的人像是着重在‘体’,一个由皮肤轮廓所包的体积。所以表现得静穆稳重。而敦煌人像,全是在飞腾的舞姿中;人像的着重点不在体积而在那克服了地心吸力的飞动旋律。”[7]敦煌舞特有的服装、坠饰,表演时的赤足,动作特有的线条感,使空间艺术实现了音乐性的转化和生命节奏的活化。
四、结语
敦煌舞的飞舞精神全在这飞动意象中现出,这种原始的意象,经过舞蹈家的创作,将音乐、雕塑融汇在动觉意象之中,成为综合了视听,丰富了情感,又彰显了其精神內涵的特殊舞蹈形式,而敦煌舞蹈的飞舞精神及其历史感和神秘感正是一种人类原始意象的意境升华。几百年以前的敦煌画工用他们的画笔创造了一个浓墨重彩,美丽烂漫的小宇宙,它是人类理想的,心灵深处的精神家园。今天的敦煌舞蹈,不仅仅是用身体对敦煌壁画的复制与描摹,也不仅仅是娱人耳目的轻歌曼舞,而是发挥艺术创造的热力,通过创作,打开了时代的魂灵,实现古往今来的飞腾梦想。这不正说明无论历史长河如何变迁,飞动意象都可以在艺术创作中历久弥新吗?它不仅仅是具体的那些飞腾婉转的舞姿,更是敦煌舞蹈艺术的音乐性、表现性和浪漫主义风格,是“虎虎有生气的节奏”,更是无形的富饶的艺术想象力。正如《美的历程》结语中的那句发人深省的话:“心理结构是浓缩了的人类历史文明,艺术作品则是打开了的时代魂灵的心理学,而这,也就是所谓的‘人性’吧。”[8]艺术作品中暗含了一个民族共同的心理结构,那么,去探索心理结构的秘密,对于艺术作品的创作也同样是一条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5.
[2]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M].北京:中华书局,2013:32.
[3]宗白华.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129.
[4]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刘大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14.
[5]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22.
[6]贺燕云.从敦煌壁画复活的神奇舞蹈--《丝路花雨》主演谈敦煌舞的编创、表演及教学[J].艺术评论,2008(5):56-62.
[7]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28.
[8]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34.
作者单位:
北京舞蹈学院
关键词:敦煌舞蹈;原始意象;飞动意象;飞舞精神
“天衣飞扬,满壁风动”,这是对于敦煌壁画最生动的形容。源于石窟壁画的敦煌舞,更是在飞动形态和空间调度上实现了身体的解放。不仅活化了壁画上“动”的姿态,更继承与发展了“飞”的意象和想象。叶朗教授认为: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美在意象[1]。笔者认为,舞蹈意象首先必须是一种想象表象,是蕴含着艺术想象和审美创造的“胸中之竹”;其次,舞蹈意象又必须是一种身体动作意象即动觉意象,这种动觉意象在敦煌舞蹈中就表现为飞动意象,并区别于其他艺术和舞种;最后,根据中国美学,舞蹈意象又是一种情景交融的动觉意象和飞动意象,这种情景交融的飞动意象在敦煌舞蹈中比比皆是,如敦煌飞天,又如煌壁画中的祥云、飘带、神灵等,这主要表现为敦煌壁画的内容,而飞动意象在形式上却表现为舞蹈三要素时空力的有机结合,即舞蹈性。
敦煌舞中包含了生动而丰富的飞动意象,一招一式,一衣一带,从徒手动作到二十四米长绸,都在传达蜿蜒游跃的飞动感。敦煌舞中表现的香音神,人头鸟身的迦陵频伽等都是具有飞翔能力的神,无论静止的舞姿还是动态的调度与动作连接,身体大幅度地旋拧与倾斜,都力求将飞扬、灵动的生命形态表现出来,在飞动的艺术想象中连接古今。
一、敦煌舞蹈的飞动意象与原始意象
敦煌舞蹈的飞动意象是一种原始意象,这种原始意象存在于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之中。集体无意识的概念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就是我们祖先反复体验的精神模式在我们心灵上的积淀物,集体无意识中积淀着的原始意象是艺术创作的源泉。”[2]由此可见,飞动意象是在远古先民的神话意识中产生的,是集体经验的产物,其中包含着一个民族集体的共同心理结构,是艺术创作生生不息的源泉和素材。无论是西方背插双翅的小天使,还是敦煌文化中没有翅膀,用人体直接飛翔的飞天,都传达出两种不同文化相同的心理诉求。而在舞蹈中,无论是西方芭蕾立起足尖,训练腿部的轻盈敏捷,强烈表达出摆脱地心引力的愿望,还是东方敦煌舞用二十四米长绸,模拟仙女在天空中自由翱翔,展现出羽化登仙的情感意味,都展示出舞蹈对超自然力的追求。
集体无意识和中国艺术的飞舞之态紧密相连,因为内在精神是向往自由与飞动,所以表现在艺术的形式上也是如此。中华民族是仰望星空的民族,诗歌中关于月亮的吟咏与赞颂数不胜数,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展现出宇宙无穷,人生百代的时空感。宗白华认为:“中国的绘画、戏剧和中国另一特殊的艺术——书法,具有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它们里面都是贯穿着舞蹈的精神,由舞蹈的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3]敦煌壁画的飞舞之姿数不胜数,或向上升腾,或向下俯冲,或向后回顾,连乐器都飞扬在空中,更别说那火焰的背光,飘飞的绸带,或动或静,无一不是充满着舞蹈感和生命力。
笔者认为,这正是中国艺术的飞舞精神,无论是美术画面,还是敦煌舞蹈。因为追求飞动,通过飞动意象营造出更大更空幻的空间,才能产生无穷的艺术意蕴。中国古典舞有句口诀——形三劲六心意八无形者十,正如中国书法艺术中的“计白当黑”一样,艺术形式上的“空”造就了艺术意蕴上的悠远绵长,回味无穷。
二、敦煌舞蹈飞动意象的象征性及其情感表现
敦煌舞极大地体现了“意”的创造,即用表现性的身体动作传情达意。许多代表性舞姿如“吹笛舞转”“反身击鼓”“箜篌弹拨”等,舍弃了壁画上实际的乐器,并没有笛子和鼓,只是保留其身体动作,做“闻香”“散花”的手势也是以纯粹动作表现,演员的身体既是活布景,也是活道具,这是舞蹈中象征性的表现。在《反弹琵琶品》的表演中,史敏认为演员既是品味反弹琵琶的舞者,又要化成琵琶的身,有时还要把自己想象成琵琶弹出的音。在“舞者”“琵琶”“音符”的舞蹈想象中,使得表演情感充沛,韵味无穷。所以,在无实物的虚拟表现中,演员的想象力就显得更加重要,想象力给舞蹈插上了飞翔的翅膀,想象力创造出人物,意境。没有想象力的舞蹈是空白的,而有着想象力的舞蹈可以不舞而舞,无声胜有声。想象力是舞蹈表演的内心线,是看不见的,流动的线,这条线贯穿了动作,填满了意境。
苏珊朗格在定义艺术时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这种表现形式的形成,是运用人的最大概念能力——想象力来罗致他最精湛的技艺的创造过程”。[4]
笔者认为,因为有了想象力,动作从实用目的中解放出来,成了舞蹈家们进行艺术创造的工具。在敦煌舞蹈训练中激发想象力是至关重要的,而在形成想象表象时,储存在大脑中丰富的记忆表象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想要学好敦煌舞,必须要在具有一定敦煌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要有对敦煌壁画人物的观察,有对中国绘画、书法、诗歌的了解。敦煌舞意象鲜明,动作象征性比较强,这些飞动的艺术原型中积淀着共同的心理感受,容易唤起学生翱翔天际的想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不像不是戏,太像又不是艺”,苏珊朗格认为“是想象的情感,而不是真实的情绪状态控制着舞蹈”。舞蹈表演是在真实地体味了人物角色心理之后,用一种控制的心理状态将其搬上舞台呈现给观众。因为绝对真实的情感,不仅不能打动观众,还会对演员的身心有害。明末昆曲女演员商小玲,就因为演唱《寻梦》时过于哀伤,声泪俱下,气绝身亡。同时,这也是演员是否具备观众意识的重要体现。布莱希特的间离理论要求演员“汇报角色,而不是成为角色”。必须明白的是,舞蹈作为一门艺术,不是单纯的情感发泄,更有其启迪人生的重要作用,这也是舞蹈作为一门严肃艺术而并非单纯娱人耳目的重要原因。 著名表演艺术家金山提出了控制情绪的八条戒律,即“喜而不露,怒而不纵,哀而不伤,乐而不盈,含而不平,勇而不莽,思行不离,学而不愚”。观看一些老舞蹈家的表演,正暗合了这八条戒律,感情充沛还有能自然自如地松弛地表演出来。
三、敦煌舞蹈飞动意象的意蕴意境和飞舞精神
宗白华认为“敦煌的艺境是音乐意味的,全以音乐舞蹈为基本情调”。[5]音乐是节奏,旋律构成的时间艺术,而敦煌艺术的形式主要是壁画,雕塑这种静止凝固的空间艺术,然而凝固的艺术充满了时间感。由此可见,不管形式如何,敦煌壁画的精神内核依然是音乐般的流动,富有生命感的。笔者认为,从舞姿动态来说,敦煌舞的音乐性集中体现在它的S形动律和保留了一些壁画的二维特征,使得舞蹈线条感增强,流动意味更明显。
(一)S形韵律
对于动的艺术——舞蹈而言,飞动意象并不仅仅由静态的飞动舞姿表现,而是从整体上而言,贯穿始终的S形或麻花形韵律,连接动作的起伏游送感,呼吸的连绵不断,这是敦煌舞传达出生命活跃感的决定因素,艺术家的独创力也在这种S形韵律中得到体现。[6]中国意象性极强的龙、凤、鱼,在表达飞扬跳动时,都不是在直接向上升腾,而是蜿蜒曲折,盘旋而扶摇,与敦煌舞的S形韵律有着相似的运动轨迹。作品《飞天》并不追求舞姿的跳动和腾空,而是在身体韵律和S形或八字舞绸的相互配合之下,给观众呈现出天女在云端飞舞嬉戏,随彩带上下翻飞的舞蹈意象,长绸极大地延长了舞者的肢体,强化并放大了S形韵律,将敦煌舞的飞动感和音乐性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舞姿的二维平面特征
敦煌舞蹈有个突出特征,即强调舞姿的平面特征。这与壁画的二维特点有关,但从舞蹈角度来讲,这样的舞姿线条感最明确干净,很多姿势身体方向正对教室一点方向,与传统古典舞的“子午相”不同。比如著名剧目《千手观音》,通过竖排队形上的遮挡,而呈现出一人千手的视觉错觉,也是发挥了这种二维特征。这种身体的平面特征使得舞蹈动作的体积感减弱,而线条感增强。宗白华认为“希腊的人像是着重在‘体’,一个由皮肤轮廓所包的体积。所以表现得静穆稳重。而敦煌人像,全是在飞腾的舞姿中;人像的着重点不在体积而在那克服了地心吸力的飞动旋律。”[7]敦煌舞特有的服装、坠饰,表演时的赤足,动作特有的线条感,使空间艺术实现了音乐性的转化和生命节奏的活化。
四、结语
敦煌舞的飞舞精神全在这飞动意象中现出,这种原始的意象,经过舞蹈家的创作,将音乐、雕塑融汇在动觉意象之中,成为综合了视听,丰富了情感,又彰显了其精神內涵的特殊舞蹈形式,而敦煌舞蹈的飞舞精神及其历史感和神秘感正是一种人类原始意象的意境升华。几百年以前的敦煌画工用他们的画笔创造了一个浓墨重彩,美丽烂漫的小宇宙,它是人类理想的,心灵深处的精神家园。今天的敦煌舞蹈,不仅仅是用身体对敦煌壁画的复制与描摹,也不仅仅是娱人耳目的轻歌曼舞,而是发挥艺术创造的热力,通过创作,打开了时代的魂灵,实现古往今来的飞腾梦想。这不正说明无论历史长河如何变迁,飞动意象都可以在艺术创作中历久弥新吗?它不仅仅是具体的那些飞腾婉转的舞姿,更是敦煌舞蹈艺术的音乐性、表现性和浪漫主义风格,是“虎虎有生气的节奏”,更是无形的富饶的艺术想象力。正如《美的历程》结语中的那句发人深省的话:“心理结构是浓缩了的人类历史文明,艺术作品则是打开了的时代魂灵的心理学,而这,也就是所谓的‘人性’吧。”[8]艺术作品中暗含了一个民族共同的心理结构,那么,去探索心理结构的秘密,对于艺术作品的创作也同样是一条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5.
[2]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M].北京:中华书局,2013:32.
[3]宗白华.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129.
[4]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刘大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14.
[5]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22.
[6]贺燕云.从敦煌壁画复活的神奇舞蹈--《丝路花雨》主演谈敦煌舞的编创、表演及教学[J].艺术评论,2008(5):56-62.
[7]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28.
[8]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34.
作者单位:
北京舞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