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放学后越来越“宅”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yf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2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5.7%的受访者感到身边小学生放学后自由玩耍的越来越少了,66.8%的受访者认为这是年级升高、课业繁重导致,69.0%的受访者担心,缺少同龄间沟通,孩子的世界会越来越自我。那孩子放学后都去哪了?72.4%的受访者表示是回家写作业。其他还包括:上课外兴趣班(64.3%)、上课程补习班(58.9%)、出去玩(16.1%)等。
  山西省新教育实验学校教师李文军介绍,自由对现在的孩子来说就是一种奢望。如今家长根本不敢让孩子单独出门,孩子在家除了电视就是电脑,所以家长也只能给孩子报各种课外辅导班。为此,他从今年开始组织周末班级活动,让全班孩子一起出去玩,在玩中放松大脑,培养同学情谊。“不过反过来说,出现成这种现象,家长有时也是身不由己。我只希望在孩子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作为老师的我们,能多给他们一些空间和自由。”李文军说。
  (来源:《中国青年报》2016年11月4日)
其他文献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习惯“抓两头带中间”, 于是,优生、差生与班主任接触并谈心的机会都很多,但不知不觉中,我们都忽视了大多数中间学生的个性特征与思想教育,导致他们与老师的一次谈话竟成了莫大的奢望!作为一个班主任,日常工作就是与学生打交道。可几年下来,到这个学生毕业时,你居然没有与他谈过一次心,你想起来会是什么样的感受?这个孩子一直就这样,默默地,直到毕业,对老师,对学校,对自己,他会有怎样的情感?
生本教育的倡导人郭思乐教授认为,生本课堂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主动发展为本,在课堂教学中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生存方式、生活状态和生活世界。这为我们的品德课堂教学提供了诸多启示。以生本理念构建品德课堂,播下道德成长的种子,让学生收获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学习方法,更收获美好的梦想,从而真正实现自我发展、主动发展。  一、启迪思维,让儿童学会感知世界  思维方式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程式,同实践及其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