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艺体线上线下融合课程的探索及实践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s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4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印发《关于推进“互联网+基础教育”的工作方案》,强调“探索推进北京市互联网+教育新模式”。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以宋庆龄先生“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的理念为指引,充分进行线上线下融合课程的探索及实践。我们通过针对不同類型融合课程的总结复盘,成功实践了多种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活动,有效利用“互联网+教育”模式推进中心在艺体类学科中的教育有效性,为中心打造未来教育平台奠定基础。
  1.线上线下融合课程的基本要义
  对于艺体类的教学来说,其教学内容是以实际练习为主,理论知识为辅,从而全方位提高学生身心健康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在开展艺体类学科线上线下融合课程的时候,中心需要综合考虑艺体类学科的教学特色和教学实践方法。
  首先,结合线下传统教学和线上网络教学的特点,把两者之间的优势与劣势进行互补。通过开展线上线下融合课程,取长补短,让教学更有效果。其次,授课教师需要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引导性作用,深化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交流互动,以提高学生对于艺体类课程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推动下,感受到更加有趣的教学过程,获得更加有意义的学习结果。
  2.线上线下融合课程的特征优势
  授课形式。线上线下融合的艺体类课程既能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也能够拥有面对面指导的优势,并且实现了传统教学的有效延伸,让教学内容和方式更加丰富、更加有趣。
  授课教师。线上线下融合课程可以将线上授课教师和线下授课教师的特点相结合。让线上授课教师凭借个人的专业度,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辅导,同时让线下授课教师凭借个人对学生的了解度,为不同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最终能够达到丰富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强化教学有效性等目标。
  授课场地。线上线下融合课程的授课场地既有虚拟学习空间,也有实际功能教室,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培养艺体学习意识的同时,通过在功能教室中的实际练习,来获得以理论提升实际练习的效果。
  3.开展线上线下融合课程的案例分析
  艺体类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拥有明显的学科特色,比如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功,会要求学生对每一个细节都把控到位。考虑到不同艺体类课程特点差异较大,因此开展的融合课的方式也应当结合课程特点进行差异化设计。中心根据不同专业、不同阶段的学习特点,以学为中心进行融合教学设计。通过新媒体和新技术的应用有机整合,创造出综合性艺体专业普及类线上直播、录播等融合课程。
  以京剧融合课为例。京剧融合课采用“18+2”的融合形式,即18次常规线下课,加2节直播线上课,同时为了保证教学的有效性,“18+2”的融合形式也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来进行改善,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也并非是简单的线上线下课程的叠加组合而是根据京剧学习的特殊需求,有步骤、有设计的融合。
  开展“18+2”京剧融合课时,首先需要统一教学目标。不管是线下授课教师还是线上授课教师,其进行京剧融合课的开展目标都是:为学生呈现全面的京剧,带领学生学京剧、演京剧、讲京剧,通过京剧学习,提高孩子们的审美能力,培养孩子们的民族情感。
  其次,需要根据教学阶段、教学形式进行教学目标的分阶管理。其中18次线下课程的分阶段教学目标包括:第一阶段由教师带领学生开展京剧专业唱段、身段等基本技能的教学,第二阶段由教师引导学生寻找并解决自己在学习京剧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第三阶段是发挥学生在京剧学习中的创造性,让学生对京剧产生个人理解和想法。
  在2节网络直播课程中,首先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京剧故事、细节、背景的分享,让学生感受到京剧学习中的乐趣,其次组织学生形成京剧宣传册,以公益形式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什么是京剧。
  4.艺体类线上线下融合课程的实践探索
  一是强化融合教学师资队伍。中心积极发挥网络名师资源优势,通过线上线下师资队伍协同教学的方式,把更加优质的教学内容引入融合课堂,强化现有融合教师师资队伍,让更多参与融合课程的学生得到名师的点拨。例如,在肖邦国际音乐钢琴比赛前夕,中心以融合课程的形式,开展了1对1备赛教学。先由中心钢琴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备赛曲目的演奏,再通过网络平台由赛事评委执行主席玛利亚·穆拉夫斯卡针对学生的演奏结果进行点评,然后以玛利亚·穆拉夫斯卡的指导为标准,由中心钢琴教师进行现场指导。
  在融合授课中,通过结合网络名师资源,强化融合教学的师资队伍,成功让参与1对1备赛教学的学生的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也让家长肯定了中心的授课方式。
  二是转变教学的思路与观念。中心深知想要让学生学有所成,其前提是保证教师的引导效果,所以首先需要转变教师教学的思路与观念。对此,中心一直将“融会贯通”作为首要目标,不仅要保证线上线下的融会贯通,还需要保证多部组、多专业、多层次的主题化的融会贯通。例如,在名师红色主题融合课中,中心专门邀请了具有先进教学理念、丰富教学经验的领衔名师们,与中心教师一同进行“红色”融合课程的设计,把“红色”的概念具象化。
  针对红色主题融合课主要开展形式是:首先确定教学主旨,即“以艺术为桥梁”;其次由线下课程授课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红色”内容;之后针对线下教学中学生理解困难的地方,由名师录制成线上公开课,让学生能够更加详细、明确、深刻的理解到“红色”的概念;最后鼓励学生站在大众审美、大众艺术的角度,全方位拓展了解“红色”,激发学生爱党爱国。
  未来,中心将继续深入开展线上线下融合课程的探索与实践,以宋庆龄先生“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的理念为指引,建设出长期适用的线上线下融合教学体系。
  编辑 _ 汤灏
其他文献
大观念是对英语学习中至关重要的观念的陈述,是英语学习的核心。通过把单元理解成一个连贯的整体,关注学生已有经验,鼓励在实践中积累并亲身参与,主动建构新知识。在大观念教学理念下,关注内部联系和学习进阶是教学过程中的要点,也是指导单元教学的核心理念和评价教学效能的依据。  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学者辛妮·沃克(Walker. S)提出的围绕大观念的线性链课程设计模式,尤其适用于单元内部的大观念课程开发。该
期刊
[摘要]百年党史,是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实践的精彩展示,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运用党史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赓续党的优良传统的应有之义、培育时代新人的关键之举,而且还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必然之势。党史中蕴含着丰富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指导爱国主义实践的科学理论、厚植爱国主义情感的伟大成就、涵养爱国主义志向的重要精神、增强爱国主义信念的英雄人物、承继爱国主义传统的基本经验。运用党
丰富的信息化资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多样的情景资源,教师要深入发掘英语教材的资源,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1.综合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可以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激发学习兴趣。北京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9课讨论的话题为“职业”,为了让学生更快地进入话题的学习,可以利用视频中提供的歌曲《That is What I Want》,讓学生在轻松愉快
期刊
北京教育学院附属丰台实验学校以“回归本真,做纯净的教育”为核心价值观,秉持时代性、人本性、综合性和学术性原则,着力创设“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  北京教育学院附属丰台实验学校以“回归本真,做纯净的教育”为核心价值观,着力创设“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  时代性。学校立足新时代教育特征,以“一个学校一个时代”为方向性发展目标,着力在办学理念、治理模式、队伍培训、
期刊
2012年,修订后的各学科国家课程标准正式颁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成为学科培养的核心方向。在此背景下,学校基于核心素养培育进行了特色课程建设。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程行动  学校探索构建符合学校特色和学生需求的课程体系,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课程设计注重目标达成。课程设计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以人为本,把提升学生智慧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的基点;二是萃取学科与课程中
期刊
在思政课教学改进的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通过课堂给学生创设或还原历史“实际场景”,让学生体验和领会高中思政学科中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结论是一条很好的路径,既强化了思政课教学的学理性,让学生感受学科魅力,又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坚持思政课教学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  一段时间以来,高中思政课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片面应对考试的现象,一些思政课教师未能自觉、充分地把握思政课政治性和学理性的内在关
期刊
学校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体验,为其终身发展服务,这使得生涯教育的作用更加凸显。多年来,学校在职业生涯教育路径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尝试。  1.开发课程,通过学科融合渗透  学校在健美操、啦啦操、篮球、环保时装秀、英语课本剧等课程中渗透生涯教育,还结合北京市地方教材,形成了生涯教育校本课程。课程面向以七年级和八年级为主体的全体学生,内容包括适应辅导、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与生活、良好的社会适应、生涯
期刊
如何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将学生以“听中学物理”为主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以“做中学物理”为主线、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是目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面临的现实课题。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教学过程为例。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演示蜡烛的火焰随音乐的变化而翩翩起舞。设问:烛焰的跳动与节奏变化的声音之间可能存在怎样的关系?  设计意图:创设新颖的情景,引发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意愿,引出本节
期刊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将之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體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怎样使学生能够快乐地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呢?我们认为,应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主题,运用多种方式开展主题活动,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其在活动中实践、体验、收获、展示、交流。  选择学生喜欢的研究主题 
期刊
我们以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好玩”中的“反弹高度”一课作为研究内容,尝试说明“问—学—学—问”的学习模式是如何引导学生实现深度学习的。  第一个“问”是指通过观察、初步思考,提出基础问题,设计研究方案;第一个“学”是指“自育”,学生经历自主尝试、学习与反思,初步解决问题;第二个“学”是指“互育”,通过教师指导、学生间交流,互相借鉴经验,发现不足,完善方案;第二个“问”是指通过提出新的问题,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