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4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印发《关于推进“互联网+基础教育”的工作方案》,强调“探索推进北京市互联网+教育新模式”。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以宋庆龄先生“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的理念为指引,充分进行线上线下融合课程的探索及实践。我们通过针对不同類型融合课程的总结复盘,成功实践了多种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活动,有效利用“互联网+教育”模式推进中心在艺体类学科中的教育有效性,为中心打造未来教育平台奠定基础。
1.线上线下融合课程的基本要义
对于艺体类的教学来说,其教学内容是以实际练习为主,理论知识为辅,从而全方位提高学生身心健康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在开展艺体类学科线上线下融合课程的时候,中心需要综合考虑艺体类学科的教学特色和教学实践方法。
首先,结合线下传统教学和线上网络教学的特点,把两者之间的优势与劣势进行互补。通过开展线上线下融合课程,取长补短,让教学更有效果。其次,授课教师需要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引导性作用,深化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交流互动,以提高学生对于艺体类课程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推动下,感受到更加有趣的教学过程,获得更加有意义的学习结果。
2.线上线下融合课程的特征优势
授课形式。线上线下融合的艺体类课程既能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也能够拥有面对面指导的优势,并且实现了传统教学的有效延伸,让教学内容和方式更加丰富、更加有趣。
授课教师。线上线下融合课程可以将线上授课教师和线下授课教师的特点相结合。让线上授课教师凭借个人的专业度,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辅导,同时让线下授课教师凭借个人对学生的了解度,为不同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最终能够达到丰富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强化教学有效性等目标。
授课场地。线上线下融合课程的授课场地既有虚拟学习空间,也有实际功能教室,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培养艺体学习意识的同时,通过在功能教室中的实际练习,来获得以理论提升实际练习的效果。
3.开展线上线下融合课程的案例分析
艺体类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拥有明显的学科特色,比如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功,会要求学生对每一个细节都把控到位。考虑到不同艺体类课程特点差异较大,因此开展的融合课的方式也应当结合课程特点进行差异化设计。中心根据不同专业、不同阶段的学习特点,以学为中心进行融合教学设计。通过新媒体和新技术的应用有机整合,创造出综合性艺体专业普及类线上直播、录播等融合课程。
以京剧融合课为例。京剧融合课采用“18+2”的融合形式,即18次常规线下课,加2节直播线上课,同时为了保证教学的有效性,“18+2”的融合形式也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来进行改善,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也并非是简单的线上线下课程的叠加组合而是根据京剧学习的特殊需求,有步骤、有设计的融合。
开展“18+2”京剧融合课时,首先需要统一教学目标。不管是线下授课教师还是线上授课教师,其进行京剧融合课的开展目标都是:为学生呈现全面的京剧,带领学生学京剧、演京剧、讲京剧,通过京剧学习,提高孩子们的审美能力,培养孩子们的民族情感。
其次,需要根据教学阶段、教学形式进行教学目标的分阶管理。其中18次线下课程的分阶段教学目标包括:第一阶段由教师带领学生开展京剧专业唱段、身段等基本技能的教学,第二阶段由教师引导学生寻找并解决自己在学习京剧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第三阶段是发挥学生在京剧学习中的创造性,让学生对京剧产生个人理解和想法。
在2节网络直播课程中,首先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京剧故事、细节、背景的分享,让学生感受到京剧学习中的乐趣,其次组织学生形成京剧宣传册,以公益形式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什么是京剧。
4.艺体类线上线下融合课程的实践探索
一是强化融合教学师资队伍。中心积极发挥网络名师资源优势,通过线上线下师资队伍协同教学的方式,把更加优质的教学内容引入融合课堂,强化现有融合教师师资队伍,让更多参与融合课程的学生得到名师的点拨。例如,在肖邦国际音乐钢琴比赛前夕,中心以融合课程的形式,开展了1对1备赛教学。先由中心钢琴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备赛曲目的演奏,再通过网络平台由赛事评委执行主席玛利亚·穆拉夫斯卡针对学生的演奏结果进行点评,然后以玛利亚·穆拉夫斯卡的指导为标准,由中心钢琴教师进行现场指导。
在融合授课中,通过结合网络名师资源,强化融合教学的师资队伍,成功让参与1对1备赛教学的学生的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也让家长肯定了中心的授课方式。
二是转变教学的思路与观念。中心深知想要让学生学有所成,其前提是保证教师的引导效果,所以首先需要转变教师教学的思路与观念。对此,中心一直将“融会贯通”作为首要目标,不仅要保证线上线下的融会贯通,还需要保证多部组、多专业、多层次的主题化的融会贯通。例如,在名师红色主题融合课中,中心专门邀请了具有先进教学理念、丰富教学经验的领衔名师们,与中心教师一同进行“红色”融合课程的设计,把“红色”的概念具象化。
针对红色主题融合课主要开展形式是:首先确定教学主旨,即“以艺术为桥梁”;其次由线下课程授课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红色”内容;之后针对线下教学中学生理解困难的地方,由名师录制成线上公开课,让学生能够更加详细、明确、深刻的理解到“红色”的概念;最后鼓励学生站在大众审美、大众艺术的角度,全方位拓展了解“红色”,激发学生爱党爱国。
未来,中心将继续深入开展线上线下融合课程的探索与实践,以宋庆龄先生“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的理念为指引,建设出长期适用的线上线下融合教学体系。
编辑 _ 汤灏
1.线上线下融合课程的基本要义
对于艺体类的教学来说,其教学内容是以实际练习为主,理论知识为辅,从而全方位提高学生身心健康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在开展艺体类学科线上线下融合课程的时候,中心需要综合考虑艺体类学科的教学特色和教学实践方法。
首先,结合线下传统教学和线上网络教学的特点,把两者之间的优势与劣势进行互补。通过开展线上线下融合课程,取长补短,让教学更有效果。其次,授课教师需要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引导性作用,深化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交流互动,以提高学生对于艺体类课程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推动下,感受到更加有趣的教学过程,获得更加有意义的学习结果。
2.线上线下融合课程的特征优势
授课形式。线上线下融合的艺体类课程既能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也能够拥有面对面指导的优势,并且实现了传统教学的有效延伸,让教学内容和方式更加丰富、更加有趣。
授课教师。线上线下融合课程可以将线上授课教师和线下授课教师的特点相结合。让线上授课教师凭借个人的专业度,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辅导,同时让线下授课教师凭借个人对学生的了解度,为不同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最终能够达到丰富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强化教学有效性等目标。
授课场地。线上线下融合课程的授课场地既有虚拟学习空间,也有实际功能教室,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培养艺体学习意识的同时,通过在功能教室中的实际练习,来获得以理论提升实际练习的效果。
3.开展线上线下融合课程的案例分析
艺体类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拥有明显的学科特色,比如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功,会要求学生对每一个细节都把控到位。考虑到不同艺体类课程特点差异较大,因此开展的融合课的方式也应当结合课程特点进行差异化设计。中心根据不同专业、不同阶段的学习特点,以学为中心进行融合教学设计。通过新媒体和新技术的应用有机整合,创造出综合性艺体专业普及类线上直播、录播等融合课程。
以京剧融合课为例。京剧融合课采用“18+2”的融合形式,即18次常规线下课,加2节直播线上课,同时为了保证教学的有效性,“18+2”的融合形式也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来进行改善,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也并非是简单的线上线下课程的叠加组合而是根据京剧学习的特殊需求,有步骤、有设计的融合。
开展“18+2”京剧融合课时,首先需要统一教学目标。不管是线下授课教师还是线上授课教师,其进行京剧融合课的开展目标都是:为学生呈现全面的京剧,带领学生学京剧、演京剧、讲京剧,通过京剧学习,提高孩子们的审美能力,培养孩子们的民族情感。
其次,需要根据教学阶段、教学形式进行教学目标的分阶管理。其中18次线下课程的分阶段教学目标包括:第一阶段由教师带领学生开展京剧专业唱段、身段等基本技能的教学,第二阶段由教师引导学生寻找并解决自己在学习京剧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第三阶段是发挥学生在京剧学习中的创造性,让学生对京剧产生个人理解和想法。
在2节网络直播课程中,首先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京剧故事、细节、背景的分享,让学生感受到京剧学习中的乐趣,其次组织学生形成京剧宣传册,以公益形式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什么是京剧。
4.艺体类线上线下融合课程的实践探索
一是强化融合教学师资队伍。中心积极发挥网络名师资源优势,通过线上线下师资队伍协同教学的方式,把更加优质的教学内容引入融合课堂,强化现有融合教师师资队伍,让更多参与融合课程的学生得到名师的点拨。例如,在肖邦国际音乐钢琴比赛前夕,中心以融合课程的形式,开展了1对1备赛教学。先由中心钢琴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备赛曲目的演奏,再通过网络平台由赛事评委执行主席玛利亚·穆拉夫斯卡针对学生的演奏结果进行点评,然后以玛利亚·穆拉夫斯卡的指导为标准,由中心钢琴教师进行现场指导。
在融合授课中,通过结合网络名师资源,强化融合教学的师资队伍,成功让参与1对1备赛教学的学生的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也让家长肯定了中心的授课方式。
二是转变教学的思路与观念。中心深知想要让学生学有所成,其前提是保证教师的引导效果,所以首先需要转变教师教学的思路与观念。对此,中心一直将“融会贯通”作为首要目标,不仅要保证线上线下的融会贯通,还需要保证多部组、多专业、多层次的主题化的融会贯通。例如,在名师红色主题融合课中,中心专门邀请了具有先进教学理念、丰富教学经验的领衔名师们,与中心教师一同进行“红色”融合课程的设计,把“红色”的概念具象化。
针对红色主题融合课主要开展形式是:首先确定教学主旨,即“以艺术为桥梁”;其次由线下课程授课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红色”内容;之后针对线下教学中学生理解困难的地方,由名师录制成线上公开课,让学生能够更加详细、明确、深刻的理解到“红色”的概念;最后鼓励学生站在大众审美、大众艺术的角度,全方位拓展了解“红色”,激发学生爱党爱国。
未来,中心将继续深入开展线上线下融合课程的探索与实践,以宋庆龄先生“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的理念为指引,建设出长期适用的线上线下融合教学体系。
编辑 _ 汤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