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质疑精神的培养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yunfei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首先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建立在观察与思考基础上的质疑精神是对好奇心的进一步推进。
  【关键词】初中 语文 质疑 精神
  宋代学者朱熹认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好奇心与质疑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通常,当人们寻求真理的好奇心受到传统观念的挤压时,好奇心就会转化为质疑精神。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的产生疑问并解除疑问的过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呢?
  1、留给学生质疑的空间
  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要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时间能力。这些要求和理念,让我不得不重新思考学生的“学”才是第一位。“让老师闭嘴”“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的新课改精神便强有力的占据了语文课堂,对文章整体的感知质疑,对部分的感知质疑,及对疑惑的解答,都需要学生自己主动探究才能真正让她们掌握知识。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赖于师生的有效互动。上新课之前,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利用这个时间,或个人学习或小组共同学习,疏通文字,整理生字词,玩玩文字游戏;学生可以针对文本,确立1~2项学习目标,并根据目标质疑,学生还可预设1~2个题目,通过小组探讨或个人思考.看哪些题目有价值,写下答案或注明疑惑。课堂上师生进行互动,共同确立目标,一起探讨有价值的问题。如果确实有难点,再由老师点拨。在这样的教学中,如果学生都能设题、解答了,那么本堂阅读教学的目标的达成自然变得轻而易举,重点、难点也会迎刃而解。
  在课外要引导学生如何自主预习,自主复习。导学案的使用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要让学生面向更广阔的语文天地中自主学习。古人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所以新课标倡导多读书少做题,作业变脸尤其重要,只有从课业负担解放出来后学生才有更多的时间与书本接触,于是我们要善于利用课外阅读促进学生语文积累,老师要不遗余力地培养学生得阅读兴趣并给予正确积极的引导,学校和家长要给予全力支持,给学生创设广阔的阅读空间。
  2、进行有效备课
  新课改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过去的备课,主要围绕知识的传授方面来进行的。很少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储量,没有过多去研究学生。课堂上也注重老师对知识的传授,一味的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学生就像容纳知识的容器,被动的接受老师教给的知识。备课不科学,重复备课,同一科,同一级的老师没有形成合力,各备各的课,没有合作,就不能取长补短。都按自己的一贯做法去教,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喜不喜欢。
  教师顺应课改的需求,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新课改下备课环节已不是传统备课中的一个教师就能够单独完成的思维、组织的环节了。同样需要学生的参与和同伴的帮助。在教学内容设计中查找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的资料。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热爱学生,相信每位学生都有发展潜力,都有获得成功的可能。要使学生的学习从以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这种巨大变化,在孩子们身上凸显出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的引导和鼓励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快乐。
  3、培养学生主动质疑
  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组间交流,或浮想联翩,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
  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传授文学作品,极易见仁见智,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方面是对主题思想的质疑。比如自己读了一篇文章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对照他人的观点,进行辨析,然后得出新的结论;或是另辟蹊径,寻找别的结论。对于学生提出的很有个性的意见,只要言之有理,就不妄加否定,而是从精神上予以肯定。講《桃花源记》时,其中有一句“夹岸数百步”中的“夹”究竟读哪种音,学生提出了疑问,我鼓励他们自己去查《古汉语词典》,终于找到了正确的读音。所以学生的质疑问难精神一旦被肯定,他们便会勇于表现自我,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教师要创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允许学生随时“插嘴”、提问,争辩,甚至提出与教师不同的看法。以前,对待学生的这类插话,我认为是“耍小聪明”“出风头”,甚至是“目无师长”,“破坏课堂纪律,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往往恼羞成怒,加以斥责、讽刺,这样做,有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但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而且在学生心目的威信也大打折扣。教师要适时地给予指导,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感到“我能行”、“我很行”,看到成功的希望,树立了克服困难的自信,学习就变成了轻松的事情、享受的事情,变成学生自觉的行为。
  参考文献
  [1]王兵.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
  [2]周自厚.明确概念:知识呈现的首要任务——读关艳丽老师执教的《文言词类活用》[J].中学语文教学
  [3]金玉.鼎其新而守其正——八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状况的调查及对策[J].现代阅读(教育版)
  [4]李艳侠.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关于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现代阅读(教育版)
其他文献
课改以来,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多了,合作学习多了,使用多媒体多了,让学生收集资料多了,鼓励学生多元解读多了……然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毕竟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大家还缺乏经验,难免会处置不当,乃至出现一些偏差:语文课堂是比过去活跃了,但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了,淹没了语文的本体。有的语文课还是老路子,课文掰得比较碎,仍有“牵”的痕迹。有的地区学生负担比较重,老师普遍对考试比较担心。究其
期刊
【摘 要】 曲答,是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有效释疑方式。往往能引人思索,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使人印象深刻,产生较强的感染力。  【关键词】曲答 释疑 反问作答  曲答,是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有效释疑方式。所谓曲答,就是对学生的提问不予直接回答,而是巧妙、委婉、曲折地回答出来。这种曲答往往能引人思索,耐人寻味,发人深省,使人印象深刻,产生较强的感染力。  “反问
不少大中型厂矿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水泵房分散安装,工人开泵需从总值班泵房跑到各台泵房,增加人力和工作量。实现水泵房自动化集中控制,可以提高劳动生产力,节约动能,保证对
由于缺乏安全起爆器材,不能保证在有杂散电流和其它外部电流情况下,以及在炸药沿装药软管流动引起工作面附近空间产生高静电的条件下安全地进行爆破工作,难以广泛实现粒状炸
摘要:从实际出发,合理地选用传统教法和现代教育技术,以新课标提出并强调诸多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形式为导向,合理巧妙的开展多媒体的古诗教学课堂,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走入古诗情境,能更有效地进行诗文鉴赏理解,引起品读古诗的兴趣,充分融入诗词的意境,  关键词:优化媒体 激发兴趣 古诗教学  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用了很多文美意深的古诗。但是由于古诗与现在的时代相差甚远,再加上教师对古诗的误读,以及教学
经过多年的发展,宁夏的基本养老保险事业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它在改革传统养老模式、改善退休人员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
摘要:语文学科集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有丰富的德育资源。文章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通过朗读,情感熏陶,巧用作者的背景简介,挖掘教材内容等方面进行德育渗透。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积极有效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德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在语文学科中注重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的德行水平,是语文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  关键字:德育 语文教学 渗透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职责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陶
自主学习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教师指导与激励为前提,以“自主尝试——自主领悟——自主反思——自主应用——自主巩固拓展”为基本程序,实现自主学习的发展目标。课堂教学中,如何从学生的主体发展需要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语文课堂教学呢?  一、精心设计导语,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先导,也是培养高素质语文人才的先决条件。一堂语文课能否吸引学生,抓住学生的心,导语很关键。精彩的导语,能使
期刊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潜能。”不言而喻,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必须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前提。  想象,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爱因斯坦强调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以这样说,一切创造发明都是从想象开始的,没有想象,就没有
期刊
中央某大报一名记者在参与报道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过程中,仅一天一夜的时间,就发了45条消息、多张照片。原来他凭的是10多年与航天打交道的学习与积累。由此想到了两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