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首先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建立在观察与思考基础上的质疑精神是对好奇心的进一步推进。
【关键词】初中 语文 质疑 精神
宋代学者朱熹认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好奇心与质疑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通常,当人们寻求真理的好奇心受到传统观念的挤压时,好奇心就会转化为质疑精神。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的产生疑问并解除疑问的过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呢?
1、留给学生质疑的空间
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要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时间能力。这些要求和理念,让我不得不重新思考学生的“学”才是第一位。“让老师闭嘴”“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的新课改精神便强有力的占据了语文课堂,对文章整体的感知质疑,对部分的感知质疑,及对疑惑的解答,都需要学生自己主动探究才能真正让她们掌握知识。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赖于师生的有效互动。上新课之前,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利用这个时间,或个人学习或小组共同学习,疏通文字,整理生字词,玩玩文字游戏;学生可以针对文本,确立1~2项学习目标,并根据目标质疑,学生还可预设1~2个题目,通过小组探讨或个人思考.看哪些题目有价值,写下答案或注明疑惑。课堂上师生进行互动,共同确立目标,一起探讨有价值的问题。如果确实有难点,再由老师点拨。在这样的教学中,如果学生都能设题、解答了,那么本堂阅读教学的目标的达成自然变得轻而易举,重点、难点也会迎刃而解。
在课外要引导学生如何自主预习,自主复习。导学案的使用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要让学生面向更广阔的语文天地中自主学习。古人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所以新课标倡导多读书少做题,作业变脸尤其重要,只有从课业负担解放出来后学生才有更多的时间与书本接触,于是我们要善于利用课外阅读促进学生语文积累,老师要不遗余力地培养学生得阅读兴趣并给予正确积极的引导,学校和家长要给予全力支持,给学生创设广阔的阅读空间。
2、进行有效备课
新课改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过去的备课,主要围绕知识的传授方面来进行的。很少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储量,没有过多去研究学生。课堂上也注重老师对知识的传授,一味的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学生就像容纳知识的容器,被动的接受老师教给的知识。备课不科学,重复备课,同一科,同一级的老师没有形成合力,各备各的课,没有合作,就不能取长补短。都按自己的一贯做法去教,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喜不喜欢。
教师顺应课改的需求,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新课改下备课环节已不是传统备课中的一个教师就能够单独完成的思维、组织的环节了。同样需要学生的参与和同伴的帮助。在教学内容设计中查找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的资料。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热爱学生,相信每位学生都有发展潜力,都有获得成功的可能。要使学生的学习从以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这种巨大变化,在孩子们身上凸显出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的引导和鼓励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快乐。
3、培养学生主动质疑
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组间交流,或浮想联翩,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
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传授文学作品,极易见仁见智,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方面是对主题思想的质疑。比如自己读了一篇文章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对照他人的观点,进行辨析,然后得出新的结论;或是另辟蹊径,寻找别的结论。对于学生提出的很有个性的意见,只要言之有理,就不妄加否定,而是从精神上予以肯定。講《桃花源记》时,其中有一句“夹岸数百步”中的“夹”究竟读哪种音,学生提出了疑问,我鼓励他们自己去查《古汉语词典》,终于找到了正确的读音。所以学生的质疑问难精神一旦被肯定,他们便会勇于表现自我,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教师要创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允许学生随时“插嘴”、提问,争辩,甚至提出与教师不同的看法。以前,对待学生的这类插话,我认为是“耍小聪明”“出风头”,甚至是“目无师长”,“破坏课堂纪律,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往往恼羞成怒,加以斥责、讽刺,这样做,有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但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而且在学生心目的威信也大打折扣。教师要适时地给予指导,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感到“我能行”、“我很行”,看到成功的希望,树立了克服困难的自信,学习就变成了轻松的事情、享受的事情,变成学生自觉的行为。
参考文献
[1]王兵.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
[2]周自厚.明确概念:知识呈现的首要任务——读关艳丽老师执教的《文言词类活用》[J].中学语文教学
[3]金玉.鼎其新而守其正——八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状况的调查及对策[J].现代阅读(教育版)
[4]李艳侠.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关于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现代阅读(教育版)
【关键词】初中 语文 质疑 精神
宋代学者朱熹认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好奇心与质疑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通常,当人们寻求真理的好奇心受到传统观念的挤压时,好奇心就会转化为质疑精神。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的产生疑问并解除疑问的过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呢?
1、留给学生质疑的空间
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要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时间能力。这些要求和理念,让我不得不重新思考学生的“学”才是第一位。“让老师闭嘴”“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的新课改精神便强有力的占据了语文课堂,对文章整体的感知质疑,对部分的感知质疑,及对疑惑的解答,都需要学生自己主动探究才能真正让她们掌握知识。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赖于师生的有效互动。上新课之前,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利用这个时间,或个人学习或小组共同学习,疏通文字,整理生字词,玩玩文字游戏;学生可以针对文本,确立1~2项学习目标,并根据目标质疑,学生还可预设1~2个题目,通过小组探讨或个人思考.看哪些题目有价值,写下答案或注明疑惑。课堂上师生进行互动,共同确立目标,一起探讨有价值的问题。如果确实有难点,再由老师点拨。在这样的教学中,如果学生都能设题、解答了,那么本堂阅读教学的目标的达成自然变得轻而易举,重点、难点也会迎刃而解。
在课外要引导学生如何自主预习,自主复习。导学案的使用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要让学生面向更广阔的语文天地中自主学习。古人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所以新课标倡导多读书少做题,作业变脸尤其重要,只有从课业负担解放出来后学生才有更多的时间与书本接触,于是我们要善于利用课外阅读促进学生语文积累,老师要不遗余力地培养学生得阅读兴趣并给予正确积极的引导,学校和家长要给予全力支持,给学生创设广阔的阅读空间。
2、进行有效备课
新课改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过去的备课,主要围绕知识的传授方面来进行的。很少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储量,没有过多去研究学生。课堂上也注重老师对知识的传授,一味的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学生就像容纳知识的容器,被动的接受老师教给的知识。备课不科学,重复备课,同一科,同一级的老师没有形成合力,各备各的课,没有合作,就不能取长补短。都按自己的一贯做法去教,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喜不喜欢。
教师顺应课改的需求,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新课改下备课环节已不是传统备课中的一个教师就能够单独完成的思维、组织的环节了。同样需要学生的参与和同伴的帮助。在教学内容设计中查找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的资料。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热爱学生,相信每位学生都有发展潜力,都有获得成功的可能。要使学生的学习从以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这种巨大变化,在孩子们身上凸显出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的引导和鼓励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快乐。
3、培养学生主动质疑
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组间交流,或浮想联翩,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
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传授文学作品,极易见仁见智,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方面是对主题思想的质疑。比如自己读了一篇文章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对照他人的观点,进行辨析,然后得出新的结论;或是另辟蹊径,寻找别的结论。对于学生提出的很有个性的意见,只要言之有理,就不妄加否定,而是从精神上予以肯定。講《桃花源记》时,其中有一句“夹岸数百步”中的“夹”究竟读哪种音,学生提出了疑问,我鼓励他们自己去查《古汉语词典》,终于找到了正确的读音。所以学生的质疑问难精神一旦被肯定,他们便会勇于表现自我,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教师要创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允许学生随时“插嘴”、提问,争辩,甚至提出与教师不同的看法。以前,对待学生的这类插话,我认为是“耍小聪明”“出风头”,甚至是“目无师长”,“破坏课堂纪律,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往往恼羞成怒,加以斥责、讽刺,这样做,有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但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而且在学生心目的威信也大打折扣。教师要适时地给予指导,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感到“我能行”、“我很行”,看到成功的希望,树立了克服困难的自信,学习就变成了轻松的事情、享受的事情,变成学生自觉的行为。
参考文献
[1]王兵.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
[2]周自厚.明确概念:知识呈现的首要任务——读关艳丽老师执教的《文言词类活用》[J].中学语文教学
[3]金玉.鼎其新而守其正——八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状况的调查及对策[J].现代阅读(教育版)
[4]李艳侠.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关于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现代阅读(教育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