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淡化GDP指标,着力攻坚转方式,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一个鲜明特点。能否适应形势变化,打破GDP唯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未来。然而,GDP不是说淡化就能淡化的。从目前来看,各种利益驱动还在,传统发展思路的影响还在,粗放式增长的惯性还在,“十二五”期间以及今后一个时期,要彻底铲除GDP崇拜难度很大,各级政府及其领导干部的执政理念仍面临许多考验。
考验之一:实现从过分注重速度到更加注重质量的转变
更加注重质量,就是要处理好增长速度与经济质量的关系,努力减少生产中的要素投入和资源环境代价,努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到更多的经济发展成果。打破GDP唯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增长速度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统一,把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摆在优于扩张经济规模的位置上予以高度重视。没有一定的数量和速度,经济社会发展就是一句空话。但是,如果只重数量不顾质量,只要速度不讲效益,不仅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可能赢得主动权,而且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缺乏较大的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扩大投资规模,依靠低成本、低技术、低价格、低利润以及低端市场,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年均达9.8%,经济总量已经居世界第二,成就举世瞩目。然而,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质量并未与经济规模同步提高,有时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甚至是以牺牲经济质量为代价的。这种状况如果不改变,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为继,民生难以为继,发展难以为继。各级政府及其领导干部只有树立更加注重质量的理念,才能有效遏制GDP冲动,把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到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上来,放到为全社会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上来,推动科学发展。
考验之二:实现从过分注重增长到更加注重民生的转变
更加注重民生,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与人民生活的关系,坚持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打破GDP唯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重视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从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发展经济是改善民生的基础和前提,改善民生是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和内在要求。没有经济的一定发展,民生的改善便无从谈起。但是,发展经济只是一种手段。离开保障和改善民生,离开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的任何发展都没有意义。
近些年来,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重视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采取了取消农业税、实行真正免费的义务教育、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实施标准更高的扶贫开发政策等一系列重大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仍然相当突出,人民群众追求公平、体面、尊严和高质量生活,已成为全社会的强烈呼声与价值追求。各级政府及其领导干部只有树立更加注重民生的理念,才能有效遏制GDP冲动,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推动科学发展。
考验之三:实现从过分注重投资到更加注重消费的转变
更加注重消费,就是要处理好投资规模与消费需求的关系,把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作为扩大投资、发展生产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着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打破GDP唯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下大气力调整需求结构,实现经济增长从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转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投资与消费,二者互相依存、互为条件,必须协调。彼此一旦脱节,消费就难以实现,投资就会成为无效投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投资率始终保持在30%以上。2008年为55%,2009年则达到66%,投资增速也达到了20%以上,大大超过了GDP的增速。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平均投资率平均为22.7%。即使考虑到工业化过程中投资率一般较高的因素,与国外同一发展阶段相比,我国的投资率也明显偏高。与投资率过高相对应,我国消费率特别是居民消费率长期偏低,近年来一直在50%左右徘徊,而世界平均水平在78%上下。长期高投资所形成的规模巨大的产能,必然与社会的消费能力日渐背离,导致总供求严重失衡,经济增长对外需的依赖度不断攀升。各级政府及其领导干部只有树立更加注重消费的理念,才能有效遏制GDP冲动,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消费条件,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改变消费与投资结构不合理的局面,推动科学发展。
考验之四:实现从过分注重引进到更加注重创新的转变
更加注重创新,就是要处理好引进资金和技术与增强创新能力的关系,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打破GDP唯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穿到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将要素驱动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方式。当今时代,创新越来越成为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如果我们不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不具备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就很难在世界竞争格局中把握机遇,甚至有可能丧失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主动权。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引进资金、技术和发挥劳动力低成本的优势,我国逐渐成长为世界制造业大国,科技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技术构成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总的来看,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是制约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大约万分之三,有99%的企业没有自己的专利。我国出口商品中90%是贴牌产品,纺织服装出口占全球纺织服装贸易总额的24%,但自主品牌不足1%,且没有一个世界名牌。必须看到,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各国正在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世界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各级政府及其领导干部只有树立更加注重创新的理念,才能有效遏制GDP冲动,把占领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建立和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依靠科技上的重大突破和创新,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就业岗位和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推动科学发展。
考验之五:实现从过分注重经济到更加注重环保的转变
更加注重环保,就是要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打破GDP唯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增强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加快构建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生态环境恶化不仅影响发展,而且威胁到人类生存。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的环保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十一五”节能减排的两项约束性指标已如期完成。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期,环境问题虽然局部有所改善,但是全国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遏制,环境保护的压力依然很大。城市空气环境质量退化,一些城市细颗粒物污染严重,部分地区出现臭氧、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汞等新型大气污染问题;水环境呈现复杂的流域性污染态势,除珠江支流污染较轻外,其他流域支流很多都受到轻度以上的污染,湖泊富营养化呈迅速增长趋势。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公众健康的一个重要问题。各级政府及其领导干部只有树立更加注重环保的理念,才能有效遏制GDP冲动,统筹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把环境保护融合到经济发展之中,大力推进节能环保技术改造,加快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推动科学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责编/朱艳秋)
考验之一:实现从过分注重速度到更加注重质量的转变
更加注重质量,就是要处理好增长速度与经济质量的关系,努力减少生产中的要素投入和资源环境代价,努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到更多的经济发展成果。打破GDP唯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增长速度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统一,把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摆在优于扩张经济规模的位置上予以高度重视。没有一定的数量和速度,经济社会发展就是一句空话。但是,如果只重数量不顾质量,只要速度不讲效益,不仅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可能赢得主动权,而且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缺乏较大的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扩大投资规模,依靠低成本、低技术、低价格、低利润以及低端市场,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年均达9.8%,经济总量已经居世界第二,成就举世瞩目。然而,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质量并未与经济规模同步提高,有时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甚至是以牺牲经济质量为代价的。这种状况如果不改变,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为继,民生难以为继,发展难以为继。各级政府及其领导干部只有树立更加注重质量的理念,才能有效遏制GDP冲动,把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到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上来,放到为全社会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上来,推动科学发展。
考验之二:实现从过分注重增长到更加注重民生的转变
更加注重民生,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与人民生活的关系,坚持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打破GDP唯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重视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从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发展经济是改善民生的基础和前提,改善民生是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和内在要求。没有经济的一定发展,民生的改善便无从谈起。但是,发展经济只是一种手段。离开保障和改善民生,离开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的任何发展都没有意义。
近些年来,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重视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采取了取消农业税、实行真正免费的义务教育、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实施标准更高的扶贫开发政策等一系列重大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仍然相当突出,人民群众追求公平、体面、尊严和高质量生活,已成为全社会的强烈呼声与价值追求。各级政府及其领导干部只有树立更加注重民生的理念,才能有效遏制GDP冲动,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推动科学发展。
考验之三:实现从过分注重投资到更加注重消费的转变
更加注重消费,就是要处理好投资规模与消费需求的关系,把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作为扩大投资、发展生产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着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打破GDP唯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下大气力调整需求结构,实现经济增长从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转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投资与消费,二者互相依存、互为条件,必须协调。彼此一旦脱节,消费就难以实现,投资就会成为无效投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投资率始终保持在30%以上。2008年为55%,2009年则达到66%,投资增速也达到了20%以上,大大超过了GDP的增速。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平均投资率平均为22.7%。即使考虑到工业化过程中投资率一般较高的因素,与国外同一发展阶段相比,我国的投资率也明显偏高。与投资率过高相对应,我国消费率特别是居民消费率长期偏低,近年来一直在50%左右徘徊,而世界平均水平在78%上下。长期高投资所形成的规模巨大的产能,必然与社会的消费能力日渐背离,导致总供求严重失衡,经济增长对外需的依赖度不断攀升。各级政府及其领导干部只有树立更加注重消费的理念,才能有效遏制GDP冲动,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消费条件,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改变消费与投资结构不合理的局面,推动科学发展。
考验之四:实现从过分注重引进到更加注重创新的转变
更加注重创新,就是要处理好引进资金和技术与增强创新能力的关系,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打破GDP唯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穿到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将要素驱动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方式。当今时代,创新越来越成为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如果我们不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不具备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就很难在世界竞争格局中把握机遇,甚至有可能丧失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主动权。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引进资金、技术和发挥劳动力低成本的优势,我国逐渐成长为世界制造业大国,科技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技术构成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总的来看,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是制约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大约万分之三,有99%的企业没有自己的专利。我国出口商品中90%是贴牌产品,纺织服装出口占全球纺织服装贸易总额的24%,但自主品牌不足1%,且没有一个世界名牌。必须看到,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各国正在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世界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各级政府及其领导干部只有树立更加注重创新的理念,才能有效遏制GDP冲动,把占领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建立和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依靠科技上的重大突破和创新,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就业岗位和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推动科学发展。
考验之五:实现从过分注重经济到更加注重环保的转变
更加注重环保,就是要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打破GDP唯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增强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加快构建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生态环境恶化不仅影响发展,而且威胁到人类生存。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的环保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十一五”节能减排的两项约束性指标已如期完成。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期,环境问题虽然局部有所改善,但是全国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遏制,环境保护的压力依然很大。城市空气环境质量退化,一些城市细颗粒物污染严重,部分地区出现臭氧、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汞等新型大气污染问题;水环境呈现复杂的流域性污染态势,除珠江支流污染较轻外,其他流域支流很多都受到轻度以上的污染,湖泊富营养化呈迅速增长趋势。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公众健康的一个重要问题。各级政府及其领导干部只有树立更加注重环保的理念,才能有效遏制GDP冲动,统筹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把环境保护融合到经济发展之中,大力推进节能环保技术改造,加快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推动科学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责编/朱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