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坐落在诸暨市的“寿崇德艺术馆”今年5月25日开馆时,展出了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艺术收藏家寿崇德与家人捐给故乡的100幅藏品,受到与会的省市领导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好评。
诸暨在元明两代诞生过杨维桢、王冕、陈洪绶三位艺术大师,过去一直因未能收藏到“诸暨三贤”的作品而引以为憾。这次寿崇德将极其珍贵的陈洪绶的《桐荫赏石图轴》和董诰的《夕阳秋影图轴》、费以耕的《仙源渔父图卷》、萧谦中的《山居乐志图轴》等10幅价值连城的名作捐给故乡,为填补诸暨收藏空白、丰盈艺术库藏建功立德。此前,他曾把自己收藏的石涛绘画精品《练江归钓图轴》和其本人与潘天寿合作的《黄山松石图》捐赠浙江美术馆。
寿崇德1927年8月生于诸暨同山乡唐仁村,自幼喜爱画事。1942年随父寓居西安,以一名14岁初中生的身份举办个人画展,一时名噪西安,被誉为“神童”。1944年,他只身奔波千里到重庆求学,经潘天寿介绍考入正则艺专,成为艺术教育家吕凤子的得意门生。并以笔力雄健、作品多产而博得“才气横溢”、“石涛再世”的赞誉。其《长江万里图》临本长卷得吕凤子高度评价,被川中一财主看中,欲以500石稻谷购之而被拒,却由老教育家黄齐生(王若飞的舅舅)带到延安,挂到了老一辈革命家下榻的窑洞。19岁时的画作《华山莲花峰》《嘉陵江行舟》被选送美国、英国展览出版。20岁时与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吕凤子、潘天寿、傅抱石等名家一起参加南京“美术节展览”,艺名日隆,求学欲望与日俱增。
自从1944年在嘉陵江畔磐溪的一所祠堂首次拜见穿着中式短衣的潘天寿后,寿崇德每逢假日都去向潘天寿请教。潘天寿总是耐心教诲,提供画作临摹,不但先后为寿崇德题画20多幅,还与这位刻苦好学的乡友兼门生合作《黄山松石图》《嘉陵纪游图》。
而对另一位山水画大师傅抱石,寿崇德也崇仰有加。1944年,他从歌乐山步行到赖家桥金刚坡下,专程拜访傅抱石及其夫人罗时慧。身着旧长衫的傅抱石以满口江西乡音称赞:“独行千里入川学画,难得!”并对他所带习作一一认真指点。从此,傅寿两家一直引为知己。当傅抱石先生去世、傅师母在“文革”中生活最艰难的时刻,寿崇德将一年的工资积蓄寄赠,深受感动的傅师母先后写给寿崇德36封书信,传达人间最可贵的真情。
1948年初秋,寿崇德到杭州栖霞岭19号拜会黄宾虹先生,85岁的山水画大师热情接待:“啊,王冕、老莲同乡人。”21岁的寿崇德求教山水画法,黄宾虹说:“没有别的,只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看山,晨昏观察领其趣,多和艺友切磋,临摹写生,日积月累,笔墨气韵才会高起来。”此后多次登门求教,黄宾虹都慈祥接待,热心点评其作品,让寿崇德满载而归。
解放初,寿崇德以优异成绩毕业,吕凤子挽留说:“留下来当助教吧,你会有成就的。”他却执意回到了哺育过他的浙江山区执教,从诸暨同文中学、金华师范到严州师范,手执教鞭36载,培养了数以千计的美术人才。
寿崇德长期生活和工作的梅城,乃范仲淹、陆游主政过的文化古城,处在新安江、富春江、兰溪江三江交汇之地,山川秀丽,风光旖旎,为画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寿崇德的《新安江水电站图卷》等一批为画坛推崇的佳作也应运而生。郭沫若以“师法造化创新格,挥洒江山增胜光”题词褒奖,徐悲鸿有“笔墨雄健、气韵天成”的赞美,黄宾虹有“妙理含苦功,可望大成矣”的嘉勉,潘天寿有“妙绘杰作”的评价。
由于寿崇德以德艺双馨蜚声画坛,前来商调的公函和人员接踵而来。1956年,安徽一位教授来浙江指名商调;翌年,沈阳一所大学经吕凤子推荐登门商调;1959年夏,潘天寿告诉寿崇德:“已经决定调你来美院任教。”几日后,一位朋友向寿崇德道喜:“告诉你一个喜讯,你在美院教书的课程表已经排好!”所有机遇都因学校挽留或工作拖住的缘故而未能成行。1963年10月,上级发来调令:调寿崇德筹备浙江省国画院。就在整理行装时,有关部门要求他推迟几个月去,留下来为全省师范学校编写美术教材。寿崇德依然说:“组织上怎么决定,就怎么办吧!”教材出版了,调动的事又因故未成。有人惋惜,有人赞扬,而他淡定如水。
如今,寿崇德已是84岁的寿翁,他一生的追求、一生的心血已经有了最好的归宿。他把珍贵的藏画、自己的画作以及相濡以沫62载的同窗兼妻子朱凤钊的画作,连同长子寿再生、次子寿觉生的作品共100幅捐赠给了故乡,并把故乡给他的奖金悉数捐出,成立“寿崇德艺术教育基金”,用以奖掖故乡学子,回报故乡的养育之恩。人们赞扬他“就像一块金子,放在哪里都闪光,耄耋之年仍闪光”。□
诸暨在元明两代诞生过杨维桢、王冕、陈洪绶三位艺术大师,过去一直因未能收藏到“诸暨三贤”的作品而引以为憾。这次寿崇德将极其珍贵的陈洪绶的《桐荫赏石图轴》和董诰的《夕阳秋影图轴》、费以耕的《仙源渔父图卷》、萧谦中的《山居乐志图轴》等10幅价值连城的名作捐给故乡,为填补诸暨收藏空白、丰盈艺术库藏建功立德。此前,他曾把自己收藏的石涛绘画精品《练江归钓图轴》和其本人与潘天寿合作的《黄山松石图》捐赠浙江美术馆。
寿崇德1927年8月生于诸暨同山乡唐仁村,自幼喜爱画事。1942年随父寓居西安,以一名14岁初中生的身份举办个人画展,一时名噪西安,被誉为“神童”。1944年,他只身奔波千里到重庆求学,经潘天寿介绍考入正则艺专,成为艺术教育家吕凤子的得意门生。并以笔力雄健、作品多产而博得“才气横溢”、“石涛再世”的赞誉。其《长江万里图》临本长卷得吕凤子高度评价,被川中一财主看中,欲以500石稻谷购之而被拒,却由老教育家黄齐生(王若飞的舅舅)带到延安,挂到了老一辈革命家下榻的窑洞。19岁时的画作《华山莲花峰》《嘉陵江行舟》被选送美国、英国展览出版。20岁时与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吕凤子、潘天寿、傅抱石等名家一起参加南京“美术节展览”,艺名日隆,求学欲望与日俱增。
自从1944年在嘉陵江畔磐溪的一所祠堂首次拜见穿着中式短衣的潘天寿后,寿崇德每逢假日都去向潘天寿请教。潘天寿总是耐心教诲,提供画作临摹,不但先后为寿崇德题画20多幅,还与这位刻苦好学的乡友兼门生合作《黄山松石图》《嘉陵纪游图》。
而对另一位山水画大师傅抱石,寿崇德也崇仰有加。1944年,他从歌乐山步行到赖家桥金刚坡下,专程拜访傅抱石及其夫人罗时慧。身着旧长衫的傅抱石以满口江西乡音称赞:“独行千里入川学画,难得!”并对他所带习作一一认真指点。从此,傅寿两家一直引为知己。当傅抱石先生去世、傅师母在“文革”中生活最艰难的时刻,寿崇德将一年的工资积蓄寄赠,深受感动的傅师母先后写给寿崇德36封书信,传达人间最可贵的真情。
1948年初秋,寿崇德到杭州栖霞岭19号拜会黄宾虹先生,85岁的山水画大师热情接待:“啊,王冕、老莲同乡人。”21岁的寿崇德求教山水画法,黄宾虹说:“没有别的,只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看山,晨昏观察领其趣,多和艺友切磋,临摹写生,日积月累,笔墨气韵才会高起来。”此后多次登门求教,黄宾虹都慈祥接待,热心点评其作品,让寿崇德满载而归。
解放初,寿崇德以优异成绩毕业,吕凤子挽留说:“留下来当助教吧,你会有成就的。”他却执意回到了哺育过他的浙江山区执教,从诸暨同文中学、金华师范到严州师范,手执教鞭36载,培养了数以千计的美术人才。
寿崇德长期生活和工作的梅城,乃范仲淹、陆游主政过的文化古城,处在新安江、富春江、兰溪江三江交汇之地,山川秀丽,风光旖旎,为画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寿崇德的《新安江水电站图卷》等一批为画坛推崇的佳作也应运而生。郭沫若以“师法造化创新格,挥洒江山增胜光”题词褒奖,徐悲鸿有“笔墨雄健、气韵天成”的赞美,黄宾虹有“妙理含苦功,可望大成矣”的嘉勉,潘天寿有“妙绘杰作”的评价。
由于寿崇德以德艺双馨蜚声画坛,前来商调的公函和人员接踵而来。1956年,安徽一位教授来浙江指名商调;翌年,沈阳一所大学经吕凤子推荐登门商调;1959年夏,潘天寿告诉寿崇德:“已经决定调你来美院任教。”几日后,一位朋友向寿崇德道喜:“告诉你一个喜讯,你在美院教书的课程表已经排好!”所有机遇都因学校挽留或工作拖住的缘故而未能成行。1963年10月,上级发来调令:调寿崇德筹备浙江省国画院。就在整理行装时,有关部门要求他推迟几个月去,留下来为全省师范学校编写美术教材。寿崇德依然说:“组织上怎么决定,就怎么办吧!”教材出版了,调动的事又因故未成。有人惋惜,有人赞扬,而他淡定如水。
如今,寿崇德已是84岁的寿翁,他一生的追求、一生的心血已经有了最好的归宿。他把珍贵的藏画、自己的画作以及相濡以沫62载的同窗兼妻子朱凤钊的画作,连同长子寿再生、次子寿觉生的作品共100幅捐赠给了故乡,并把故乡给他的奖金悉数捐出,成立“寿崇德艺术教育基金”,用以奖掖故乡学子,回报故乡的养育之恩。人们赞扬他“就像一块金子,放在哪里都闪光,耄耋之年仍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