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区高血压、糖尿病的管理在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中是一项较为重要的工作,中医“治未病”指的是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以及病后防复三个层次的思维理念,利用该理念对社区居民进行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的健康教育,从而提高人们对“未病先防”的理解,将之逐渐变为人们的自觉习惯,做到防患于未然,积极提高人类健康以及疾病预防水平。
关键词:治未病;社区;高血压;糖尿病
中图分类号:R2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1-170-01
中医“治未病”思想属于祖国医学重要的特色以及优势,随着国际化涉及的范围逐渐的扩大化,该理念逐渐成为国内外医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1]。“治未病”是由我国古代医学家提出的对疾病的预防学术思想。其层次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以及病后防复,强调的是早期要对疾病进行预防,对疾病及早发现确诊并及时给予治疗,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病后要预防其复发。高血压、糖尿病在社区居民中为高发疾病,中医养生保健的“治未病”的理念是防止与降低高血压、糖尿病的重要途径。
1 中医“治未病”与高血压、糖尿病防治
1.1 未病先防
1.1.1 保持良好的心态,以保证肝气调畅
《素问》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2]。这就说明精神、心理的损伤与致病之间的有着必然的联系,情志异常,正气内虚能够招致外邪而致病。随着社会的快发展以及人们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压力和负担接踵而来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平时精神总是处于紧张的状态,而这些因素均是引发高血压和糖尿病等的原因。情绪亢奋以及精神紧张均会造成肝失疏泄,气机郁滞等,而肝气郁久则会化火,肝火上炎,气血上逆则会造成高血压;肝失疏泄,气郁上火,上灼肺胃阴津而下灼肾阴,进而引发糖尿病。在《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闭而少欲,心安而无惧,行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可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意思是说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要懂得知足常乐,保持精神的愉悦,以调和脏腑的阴阳气血,自然就会百病不侵。
1.1.2 生活起居
《素问》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3]”的养生法。告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每日注意锻炼身体以强健体魄,规律生活,才能提高身体素质,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人们的生活不规律,时日一长则会造成人体正气虚弱,进而引发各种疾病。改变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保证足够的休息时间,注意劳逸结合,选择合理的运动方式,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合理的运动时间、强度以及频率等,注意要以有氧运动为主,社区人群可以选择散步、太极拳、太极剑等运动。
1.1.3 合理膳食
针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发病原因等合理制定日常饮食方案,要严格限制钠盐、糖的摄入量,坚持低盐、低糖饮食,钠盐和糖的每天摄入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具体制定,一般钠盐每天要低于6g。要注意补充优质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要多吃蔬菜水果,适当增加含钙、钾、镁等元素的食物,并要多食用含有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芹菜,以改善患者血管运营以及胃肠道蠕动等功能,叮嘱患者戒烟戒酒,尽量少使用含高脂肪以及高胆固醇等的食物,少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遵循少食多餐的用餐原则,切忌暴饮暴食,注意控制体重,避免过于肥胖。
1.2 既病防变
1.2.1 对高血压、糖尿病的早期诊断治疗
具有高血压、糖尿病高危因素的人群要定期进行血压、血糖检查,以及早进行诊断。对于已经确诊为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要进行长期的有规律的血压监测,医师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给予积极治疗,并对患者病情实施密切监控,以降低患者病情的进展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针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不同病症、临床症状等,从患者五脏阴阳气血的平衡入手,巧妙运用中医辨证论治,调和人体气机,恢复人体自然生命节律,纠正患者不正确的生活习惯。
1.3 病后防复
1.3.1 定期体检,关注血压、血糖变化情况
要提高患者依从率,使之积极配合治疗,按时就医,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随意增减药量或者自行停药。当患者用药期间出现体征异常等情况时可在医师指导下适当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停药要遵循逐渐减少剂量的方法[4],防止出现血压反跳的情况。
1.3.2 调整机体阴阳平衡,根本上治疗疾病
疾病初愈时患者临床症状会逐渐消失,但此时机体内邪气未尽,正气未完全恢复,气血不定,阴阳尚未完全平衡[5],故在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疾病在治疗后收到较好的控制效果后,要注意仍要继续对患者进行机体调理,以真正达到固本培元、扶正祛邪、调补肝肾以及化痰除湿的目的,这样能够有效防止高血压、糖尿病的复发。另外,患者要根据自身情况,按照经络运行的规律,适当进行保健治疗,如可以经常适当敲打按摩经穴,用温水泡脚、散步等,以使肢体远端以及皮肤经气舒畅运行。
2 结论
中医学中,高血压属于“眩晕”“头痛”的范畴,糖尿病属于“消渴症”的范畴,这两种疾病主要涉及到心、肝、肾诸多脏器,其发病原因主要是受到致病因素侵袭而导致肝肾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而引发该疾病。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不是杞人忧天,而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理念,对于提高人们的健康以及疾病的预防水平起着积极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徐斯宁.治未病理论在社区高血压病干预中的应用探微[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43(13):156-160.
[2]苏云其美克.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社区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2,63(30):28-30.
[3]杜续.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糖尿病足防治中的运用[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2,45(11):1281-1285.
[4]邓宗奎,龚润秀.中医“治未病”与预防保健[J].中国疗养医学.2010,26(09):52-54.
[5]丁育英.中医“治未病”理念在整体护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甘肃中医.2011,26(04):28-30.
关键词:治未病;社区;高血压;糖尿病
中图分类号:R2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1-170-01
中医“治未病”思想属于祖国医学重要的特色以及优势,随着国际化涉及的范围逐渐的扩大化,该理念逐渐成为国内外医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1]。“治未病”是由我国古代医学家提出的对疾病的预防学术思想。其层次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以及病后防复,强调的是早期要对疾病进行预防,对疾病及早发现确诊并及时给予治疗,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病后要预防其复发。高血压、糖尿病在社区居民中为高发疾病,中医养生保健的“治未病”的理念是防止与降低高血压、糖尿病的重要途径。
1 中医“治未病”与高血压、糖尿病防治
1.1 未病先防
1.1.1 保持良好的心态,以保证肝气调畅
《素问》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2]。这就说明精神、心理的损伤与致病之间的有着必然的联系,情志异常,正气内虚能够招致外邪而致病。随着社会的快发展以及人们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压力和负担接踵而来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平时精神总是处于紧张的状态,而这些因素均是引发高血压和糖尿病等的原因。情绪亢奋以及精神紧张均会造成肝失疏泄,气机郁滞等,而肝气郁久则会化火,肝火上炎,气血上逆则会造成高血压;肝失疏泄,气郁上火,上灼肺胃阴津而下灼肾阴,进而引发糖尿病。在《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闭而少欲,心安而无惧,行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可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意思是说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要懂得知足常乐,保持精神的愉悦,以调和脏腑的阴阳气血,自然就会百病不侵。
1.1.2 生活起居
《素问》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3]”的养生法。告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每日注意锻炼身体以强健体魄,规律生活,才能提高身体素质,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人们的生活不规律,时日一长则会造成人体正气虚弱,进而引发各种疾病。改变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保证足够的休息时间,注意劳逸结合,选择合理的运动方式,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合理的运动时间、强度以及频率等,注意要以有氧运动为主,社区人群可以选择散步、太极拳、太极剑等运动。
1.1.3 合理膳食
针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发病原因等合理制定日常饮食方案,要严格限制钠盐、糖的摄入量,坚持低盐、低糖饮食,钠盐和糖的每天摄入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具体制定,一般钠盐每天要低于6g。要注意补充优质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要多吃蔬菜水果,适当增加含钙、钾、镁等元素的食物,并要多食用含有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芹菜,以改善患者血管运营以及胃肠道蠕动等功能,叮嘱患者戒烟戒酒,尽量少使用含高脂肪以及高胆固醇等的食物,少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遵循少食多餐的用餐原则,切忌暴饮暴食,注意控制体重,避免过于肥胖。
1.2 既病防变
1.2.1 对高血压、糖尿病的早期诊断治疗
具有高血压、糖尿病高危因素的人群要定期进行血压、血糖检查,以及早进行诊断。对于已经确诊为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要进行长期的有规律的血压监测,医师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给予积极治疗,并对患者病情实施密切监控,以降低患者病情的进展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针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不同病症、临床症状等,从患者五脏阴阳气血的平衡入手,巧妙运用中医辨证论治,调和人体气机,恢复人体自然生命节律,纠正患者不正确的生活习惯。
1.3 病后防复
1.3.1 定期体检,关注血压、血糖变化情况
要提高患者依从率,使之积极配合治疗,按时就医,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随意增减药量或者自行停药。当患者用药期间出现体征异常等情况时可在医师指导下适当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停药要遵循逐渐减少剂量的方法[4],防止出现血压反跳的情况。
1.3.2 调整机体阴阳平衡,根本上治疗疾病
疾病初愈时患者临床症状会逐渐消失,但此时机体内邪气未尽,正气未完全恢复,气血不定,阴阳尚未完全平衡[5],故在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疾病在治疗后收到较好的控制效果后,要注意仍要继续对患者进行机体调理,以真正达到固本培元、扶正祛邪、调补肝肾以及化痰除湿的目的,这样能够有效防止高血压、糖尿病的复发。另外,患者要根据自身情况,按照经络运行的规律,适当进行保健治疗,如可以经常适当敲打按摩经穴,用温水泡脚、散步等,以使肢体远端以及皮肤经气舒畅运行。
2 结论
中医学中,高血压属于“眩晕”“头痛”的范畴,糖尿病属于“消渴症”的范畴,这两种疾病主要涉及到心、肝、肾诸多脏器,其发病原因主要是受到致病因素侵袭而导致肝肾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而引发该疾病。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不是杞人忧天,而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理念,对于提高人们的健康以及疾病的预防水平起着积极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徐斯宁.治未病理论在社区高血压病干预中的应用探微[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43(13):156-160.
[2]苏云其美克.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社区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2,63(30):28-30.
[3]杜续.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糖尿病足防治中的运用[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2,45(11):1281-1285.
[4]邓宗奎,龚润秀.中医“治未病”与预防保健[J].中国疗养医学.2010,26(09):52-54.
[5]丁育英.中医“治未病”理念在整体护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甘肃中医.2011,26(04):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