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渊洁 要让自己看得起自己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fanniaon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4年以前,这个世界上没人知道谁能成为中国的童话大王。更没人能想到,那些即将影响中国几代青少年的童话,仅仅是出于一个小学四年级就主动退学的少年人对尊严的渴求。
  郑渊洁的妈妈不太会讲故事,惟一的一个让郑渊洁从2岁听到7岁,想忘记也难:森林里发洪水,大家要跑到对岸安全的山上。河上只有两座桥,一座坚固的大桥和一座独木桥。除了一只山羊选择走独木桥,其他动物都挤到那座大桥上。大桥不堪重负,倒塌了。而选择走独木桥的山羊存活了下来。
  郑渊洁能走好自己的独木桥吗?
  
  愤怒出童话
  
  在小学老师的眼中,郑渊洁是个爱看书但成绩不好的差等生。所以当老师发现自己出的作文题《早起的鸟有虫子吃》被郑渊洁改写成了《早起的虫子被鸟吃》后愤怒异常,用不改过来就“别来上学了”要挟自己的学生。没想到郑渊洁愤怒更胜,竟跳上桌子双手拽住身上的两个绳子头猛地一拉,引爆了藏在身上的拉炮。以一种以死明志的气势,主动退学了。
  对于学校,郑渊洁忍得太久了。尽管那时候的学校教育还不强调考试和成绩,也没有排名的概念,但郑渊洁喜欢的书上课的时候不能看,而他不喜欢的课本——在他眼中,那根本不是一部真的完整的作品,最多只能算是学习的导读本——又被人要求强行记忆,简直是件愚蠢至极的事情。他爱书,但他讨厌课本,讨厌学校。
  郑渊洁的父母默默地支持了孩子的选择,因为违心地告诉孩子他所讨厌的东西是他们所喜欢的、是正确的,他们做不到。而他从二年级养成的独立阅读的习惯,正是从郑渊洁的父亲郑洪升送给孩子的童话书《小马倌和大皮靴叔叔》开始的。
  自学的生活对郑渊洁来说犹如“野兽觅食,需要吃什么就吃什么,不对路子的书就不看。”时值文革期间,别的学生去大学里看批斗会,郑渊洁去侦察地形,晚上摸进图书馆去,跳窗子专门偷那些“禁书”,到家后直接在被窝里打着手电如饥似渴地阅读,以便尽快“还书”再取。如此经年,像《安娜卡列尼娜》、《巴黎圣母院》、《静静的顿河》之类今天“中小学生必读”书目里的书,在郑渊洁如风的岁月中融入了他的血液。
  15岁的郑渊洁在填参军报名表时,第一次知道自己家的成分是富农。一些他原以为已经淡忘的事忽然清晰起来,他曾亲眼看到平时待人和善的外祖父跪在煤渣上被人批斗、衰竭、死亡。
  平时自由得甚至有些狂放的“孩子王”一下蔫了,难道父母都是革命军人也不能“抵过”吗?难道这个出身要跟着自己一辈子吗?他失眠了。半梦半醒间他发现墙角出来了一只小老鼠,半梦半醒间他对拿着笤帚把老鼠逼到了墙角的父亲说:“老鼠都是坏老鼠么?这只一定不是吧!”老鼠跑了。
  等到郑渊洁真的当了兵,因为考试前的突击,以第一名的成绩当上了航空兵。兴奋劲过了,郑渊洁感到精神生活极度贫乏。1973年,“偷禁果”有经验的郑渊洁将《反杜林论》之类的马列著作的封皮撕下贴在《红与黑》《战争与和平》之类的书皮上开会、“学习”,渐渐地竟还因为“用功”出了名。领导开始关注这个年轻的小战士,有一次要亲切地与郑渊洁探讨他手中的书。结果不止是郑渊洁所有的“理论”书籍,连日记本也被勒令上交。郑渊洁真的出了名,当政委以高八度的声腔指责他“你就是那个爱看禁书的郑渊洁?你就是那个接受大毒草的郑渊洁?你就是那个小资产阶级的郑渊洁……”后,他走出办公室就吐了,完全是一种被强奸的感觉,被时代强奸了精神。随后就是无边的挖苦、无尽的讽刺、冷酷无情的面容、幸灾乐祸的表情,郑渊洁写完检查就拼命的工作将功赎罪,每天都是这样。终于有一天发高烧的他仍坚持工作,最后昏倒在飞机旁住进了南昌九四医院,他要以这样一副面孔赢得领导的表扬,正常地转业。
  郑渊洁的师傅是个姓舒的飞机总机械,为郑渊洁背过不少黑锅,还爱叫年轻的郑渊洁“老郑”,郑渊洁就管他叫“老舒”。老舒觉得谐音不好听,不从。郑渊洁灵感突至,“我会写本书,让一个小老鼠姓舒,不过我要给他平反!”
  
  首富的背负
  
  周总理去世后的天安门广场事件成了郑渊洁愤怒的第一个宣泄点,他的诗作很快发表了。“文字的力量”让他几乎觉得自己这辈子就是个诗人了。然而一个当时看起来与文学不那么相关的消息让他突然冷静下来:中国将以“计划生育”为基本国策了!教育将被空前重视,自己长久以来的压抑与思索将有可能以全新的面貌出现了,往日与老舒的约定将有可能变为现实!
  1981年2月,郑渊洁写出了为“差生”代言的《皮皮鲁外传》,接着是为老鼠“平反”的《舒克与贝塔》,然后是斗胆包天地一人主编一本杂志《童话大王》。在“万物皆有灵”的童话世界里,压抑、愤怒的种子开出恣意怒放的自由之花。郑渊洁,终于回来了。
  2009年,包含了《舒克和贝塔》、《皮皮鲁与鲁西西》、《魔方大厦》等64本书的《皮皮鲁总动员》已经累计销售了1700万套,当年就给郑渊洁带来了2000万元的版税收入,让他坐稳了2009年中国作家首富的宝座。一片喧嚣之中,“最难过的,是好日子;最容易过的,是苦日子”这句郑氏名言,却随着《读者》杂志转载《莫愁》杂志的文章《郑渊洁的纯银袜子》而迅速地传播开来。很多中年人在问,文章是真实的吗?郑渊洁变了没有?
  很多儿童出版圈内人认可这篇文章,他们的观点基本一致,郑渊洁的确被财富拿住过,不过很快就放下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童话大王》销量猛增,郑渊洁很快成了中国的第一批数字移动电话用户,有了比普通人家住房总面积还大的书房,房前是花园房后是草地,乍富还贫,虚荣心极度膨胀,郑渊洁甚至“整天琢磨的就是如何让人隐隐约约地感觉他特有经济实力,显露出一种含蓄的优越。”所以他有了袜底是由纯银制成,据说可有效阻止细菌滋生、去除异味的500多元一双的袜子;有了号称是内裤中的宝马的德国内裤;有了万宝龙笔,有了红木写字台……
  可接下来的事实是:纯银的袜子不吸汗,一流汗就板结,变得跟鞋子一样有型;内裤见了一次水就缩得跟口罩一样小,去问售货员,被告知只能干洗;捏着好几万一支的名笔,墨水如泉涌但灵感却迟迟不涌;富丽堂皇的红木写字台在天凉的时候摸上去像一座冰雕,冷漠地对待着主人……尤其是郑渊洁此前的童话往往是把一些最起码教育常识,化为嘻笑怒骂故事,批驳那些不懂教育的家长、教师和所谓的教育家,让家长读了以后也能有深深的反思。而现在自己成了体制的受益者,用金钱装点虚荣心,花钱买烦恼。
  郑渊洁决定不再自找烦恼,1994年短暂的封笔后又重新开写。这一次,他把花园里的郁金香全部连根拔起,在房前屋后撒了一袋子成本5元的红花草种子。一开春,一片火红,房子像被火烧云围绕着一般,又在院子里养了一条狗,扔了几只鸡,脑子发胀的时候,搬把椅子在阳台上看楼下鸡飞狗跳,很有乐子。写作也恢复到整天半靠在床头,腿上垫一本《新华字典》,抓一支3块钱的圆珠笔在纸上的状态。手机停了,衣服穿儿子剩下的,袜子也恢复了纯棉的质地。创作上,郑渊洁开辟了成年人小说、随笔的新阵地。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他真正进入了一种高收入、低成本的生活状态,彻底把自己放下了,变成了一个读者乐见的真诚率性的作家。
  里子放下了,面子却没放下。郑渊洁1986年曾出了一次国,去菲律宾大马尼拉,看到路架到了空中,到处铺着绿色草坪,商店都没有人看柜台,一时非常羡慕,可当时的菲律宾人看不起中国人。郑渊洁当时就有两个结论,一是傻子以后才去比自己的国家好的地方,二是要把自己的国家也变得那么好,变不了把自己的小家变成那样。然后把自己的话贴在墙上:我要把自己的家变成美国、法国那样国家的生活水平。后来又有去美国讲学的机会,机票在手却因为受不了按指纹、出示房产证明的“胯下之辱”,要求美国人入境也按指纹未果后,再也不出国了。
  当郑渊洁以为自己已经彻底返璞归真的时候,一位外国的儿童文学作家特意跑到郑渊洁面前撩拨他,向郑渊洁炫耀自己的私人飞机。郑渊洁当即“中计”,带他回家参观。外国作家目瞪口呆,说“这是你的国家提供给你展示国家形象的吧?”郑渊洁说“那家里这些狗呢,国家的狗总不会和我这样亲密吧。”
  
  独木成林
  
  郑渊洁不太会理财,“高收入、低成本”生活的结果就是他的头衔里多了一个“慈善家”。2008年汶川地震,他是灾后捐款最多的中国作家,捐款总额达38万元,获了中华慈善楷模奖;2010年4月,郑渊洁向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捐款100万元,用于灾后重建希望小学,获希望工程特别贡献奖;2008年4月,在陕西省佳县羊圈山村,郑渊洁为8岁的刘佩佩写了一篇童话《红枣女孩》,放在自己的博客上,两天之内点击量达到68万。2008年5月至7月,郑渊洁带领刘佩佩等11位来自全国最贫困地区的孩子,通过东方卫视《加油2008》历时3个月的直播节目,为全国贫困地区的孩子募得5亿元善款。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为此向郑渊洁颁发了“特殊贡献奖”。
  
  敢于罗列这些,是因为郑渊洁不需要别人把他描述成一个淡泊名利的人,因为他一直认为标榜自己淡泊名利的人本身就是在捞取名声,摆出捍卫真理架势的人捍卫的绝对不是真理。相反,他会很在意别人在介绍他时,是不是加上了“慈善家”这个头衔。
  郑渊洁难得严肃地总结说:“以前任何收入给我带来的只有成就感,幸福感从来没有过。因为在汶川地震后的捐助,我得到了中华慈善楷模奖,在领奖那一刻我知道了,人要想幸福,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帮助别人。那一刻,是我人生真正的第一个巅峰。我正在运作设立一个文学奖,我是靠写作谋生的,如果一个奖项能够激励一些人靠写作改变命运、实现人生价值,那也是值得的事。”
  “真到自己终老的那一天,或许会留下一部分给女儿,因为儿子只用疼到18岁,而女儿是应该疼到80岁的。巴菲特说得对:一个人带着巨额财产死去,是可耻的。像比尔?盖茨那样的人能把后半生主要的精力放在慈善上,绝对不是傻子,那是有切身的幸福体验的。”
  钱都捐了,与郑渊洁一起走上属于自己的人生独木桥的人却越来越多了,大有“独木成林”的势头。
  首先是特立独行的儿子郑亚旗。郑亚旗和父亲一样,从小不喜欢课本,上小学时,他问爸爸“屎是不是热的好吃”,原因是身为特级教师的班主任说另一个迟到的同学“你长大吃屎都接不上热的”。这一句话,郑渊洁就给儿子办了退学,用童话的笔法给儿子编了10部足以赖之独立谋生的教材。还留下了几句掷地有声的郑氏语录:差生是差老师和差家长联手缔造的;鼓励能将白痴变成天才;判断一个国家有没有前途,就看这个国家的孩子是不是真心喜欢上学。
  郑渊洁还收获了一批铁杆的朋友。《舒克与贝塔》首发于《儿童文学》杂志的时候,当时的主编看哭了,因为他的爸爸是地主,这样为老鼠平反的文章,经过他犹豫了半天还是发表出来了。郑渊洁提出独立办《童话大王》、《大灰狼》画报时,有的出版社怕担风险,有的说大灰狼是帝国主义的象征,在江西省委宣传部和团省委的支持下,21世纪出版社和江西出版社社长只是得到郑渊洁的一个承诺,就大胆地去做了。还有北京科技干部局的职称评审委员们,在郑渊洁外语几乎交白卷,学历只有小学四年级的情况下,仅仅因为他的确有“特殊贡献”,破例让郑渊洁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学历最低的副编审。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郑渊洁都铭记在心,有这些人在,郑渊洁对体制并没有失去信心,放心大胆地从不愿重用他的北京某杂志社办了辞职,直接把档案放到街道,领到了一张北京市城镇人品失业求职证,做了一个彻底自由的作家。“有人帮我算账,按我活到80岁算,我的医疗和保险损失大约有200万,但我可以按自己的意图对生活进行取舍,而不用搞平衡,受挟制,至少证明我有一定的实力吧,人其实活的就是一个尊严。”
  看得起自己,还要帮得了别人。郑渊洁所要的不多,只是尊严而已。又谈起当年当茅盾用自己的25万元稿费设立了文学奖,他微微眯起眼睛说:“如果一个作家用自己的钱创立了一个奖金不低于诺贝尔奖的文学奖项,这大概是我在为汶川地震捐款后可能体验到人生尊严的第二次机会。”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