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前金融危机波及面不断扩大、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社会整体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多重背景下,进一步明确当前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分析就业策略对促进大学生就业具有积极意义。文章在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策略
始于2007年4月美国的次贷危机在仅仅1年的时间里,完成了次贷危机到金融危机并最终到实体经济危机的蜕变。不仅如此,次贷危机从美国传染到全球,引发全球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并导致全球就业萎缩,中国的就业市场也受到冲击。对于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中国人才市场来说,作为一个特殊就业群体的大学生,其就业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及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的判断。尤其在当前金融危机波及面不断扩大、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社会整体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多重背景下,进一步明确当前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分析就业策略对促进大学生就业具有积极意义。
一、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一)应届毕业生的数量创新高
中国社会科学院最近发布的2009年《经济蓝皮书》预计,2008年年底有100万高校毕业生不能就业,2009年又将有近611万大学生面临就业,就业人数又创历史新高。加上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大学生就业也被称为近30年以来最艰难的时期。
中国人自古就相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期望只要一朝金榜题名,便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而且随着考试压力增大和受教育成本的直线攀升,许多普通家庭为培养一个大学生付出无数心力、财力,对孩子大学毕业后找个好工作,改变自身命运,改善家庭条件有着很高的期望。因此,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不仅会直接威胁社会稳定,更会从根本上动摇整个社会对知识、对公平的信念,损害社会健康发展的根基。
(二)企业降低增量就业
大学生就业属于新的增量就业,宏观与微观经济环境变化对其影响很大。从某种程度上说,大学毕业生成为企业应对外部环境的“雇佣调节器”。这场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滑坡导致消费需求下降,投资需求萎缩,从而引起对新增劳动力需求的大幅减少,企业的首要决策是降低增量就业。
同时,为有效应对外部快速变化的环境,企业也在不断地计算现有人员工作时间与新增人员替代选择的成本收益关系,这也会降低增量就业。因此,大学毕业生将会成为受冲击最大的就业群体。
(三)大学生就业过程的结构性矛盾凸显
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地区失衡:毕业生仍以流向大中城市、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和一些省会城市为主,而一些西部边远省区及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则较少有人问津;学历失衡:劳动力市场对于不同学历层次毕业生的需求与学校培养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人才市场上,对研究生的需求仍然较大,本科生供需基本持平,专科生供大于求;学科专业失衡:当前的就业市场,文科专业的就业形势与理科相比不容乐观。
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策略
由于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用人单位、高校、大学生自身及社会等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用人单位
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大学生的就业方向发生转变,很多大学生在择业时都不约而同地将目标锁定在中小企业。然而,当前企业的内部管理还不很完善,大多数中小企业的选人用人基本上没有导入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在选人用人方面,大多是任人唯亲,多数企业是缺什么人就招聘什么人;在企业快速发展阶段,长期处于救火式的选人方式,没有人力资源规划;在组织架构设置及岗位的科学设定、岗位需求计划等方面都属空白,多数企业选人用人凭经验靠感觉、不科学。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但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也影响了选择人才的成功率。
因此,首先,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做贡献,人人竞相成才。其次,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保招聘人员质与量。最后,确定科学招聘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
(二)高校方面
1、学校专业设置应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暴露出大学生自身所学与实际工作相差太远,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大为严重。当前,各高校甚至有些专业是受利益驱动而设置的,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并不能和社会的需要相吻合。此外,学校过分追求正规化和高级化,某些专业盲目扩招,不分办学层次,不考虑市场需要,急于求成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因此,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应充分考虑目前市场需求的变化,根据行业和经济发展趋势,预测企业发展和人才需求方向,面向市场需求设置和整合专业,做到用人单位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切实对学生、家长、社会负责任。
2、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与社会需求接轨。中国有些高校课程内容陈旧,“填鸭式”、“理论灌输式”等教学依然是现在高校的主要教学方式。而且,许多大学教育比较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为人处世方面存在诸多缺陷,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现代型人才的需要。因此,高校应加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力度,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突破传统的模式,按照学生能力形成的规律,通过“知识的掌握与深化-基本能力的形成-创新精神的培养”逐步实现由理论到实际的过渡,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素质的协调发展。切实做到“课程设置模块化”、“课程内容实践化”、“教学手段现代化”,培养“零适应期”的应用型人才,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
3、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鼓励自主创业。目前,有关大学生就业的课程设置多是选修课的范围,师资力量也参差不齐,教学内容与实际相脱离,就业指导内容缺乏针对性,从整体上看该课程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就业指导还不够科学和系统,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而在目前金融危机下,高校尤其应高度重视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针对新时期人才需求的特点及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就业指导全程化、理性化、生活化、人性化。从内容上,加强以职业指导为基础的全方位指导,帮助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发展、完善个人的职业素质;从形式上,采取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的报告会、座谈会、专家讲座和企业参观等活动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活动中学到许多有关职业指导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在职业观念更新,职业技巧获得,个人素质拓展,职业方向探索等一些方面,把握趋势,找准定位,衡量不足,排除障碍,帮助学生走出就业困境。
4、开放学校教学,建立“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中国高校大多开放性不够,校企联系较少。高校应面对企、事业单位的具体情况,积极转变办学观念,改变坐等企业上门要人的消极被动做法,走出校门与企业建立广泛而深入的联系,建立适合区情、企情、校情、学情的“产学合作”教育培养模式。进而形成以学校为主体,校企合作、自办产业、校校联办的多方位、立体的产学合作模式。坚持“面向市场办学、深化产教结合、培育优质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思想,积极为学生成人成才创造优越条件,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三)毕业生应理性应对职场风暴
1、改变就业观念积累职业发展资本。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获得就业是将来职业发展的基本前提。在就业环境不是很理想的条件下,大学生可先选择在报酬较低的企业就业,也可以从事灵活就业,包括临时就业、非全日制就业等,在就业过程关注个人的人力资本积累,寻找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职业生涯的成功与否并不取决于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关键在于能否借此积累经验,为今后职业成功奠定基础。
2、挖掘人脉资源扩展求职渠道。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社会关系网络的使用已是大学生实现就业的典型行为特征。特别是在就业市场紧张的环境中,人脉关系资源的使用对于成功求职就显得格外重要。虽然在中国大学生使用的社会关系网络中,选择父母的人数最多,但是由于专业上的联系,校友资源的挖掘应该更加充分。如果各个大学或学院能够注重校友资源的建设与维护,这将对大学生寻找工作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3、继续深造度过就业困难时期。从微观选择来看,大学生可以尝试继续深造以错过职场风暴的高潮期。由于金融危机带有一定的周期性,在危机这一段时期内就业市场低迷,就业需求减少,工作岗位不理想。因此,大学生可以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一方面增加深化自己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够避过劳动力市场不景气时期,期望在2-3年之后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
4、提升就业能力增强自身竞争力。对于大学生职业发展而言,自己唯一可控的就是自己的就业能力。对个人而言,就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与市场能力两个部分。在专业能力方面,以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为代表的态度型资产是大学生专业能力中的关键,以解决问题能力为代表的知识技能型资产是专业能力的基石。在市场能力方面,为寻找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大学生必须要了解现在整个劳动力市场,特别是大学生的劳动力市场的总体供求数量信息和结构信息,要了解职位具体的职责要求,要了解自己个人就业能力的水平,同时还必须改进自己的展示能力。
(四)国家的专项政策
国家的专项政策可从以下3个角度出发。一是实施大学生全国范围内的自由就业政策,保障他们在全国范围内的“公民与市民待遇”,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环境。二是在短期内增加对大学生的需求。能够直接产生效果的措施就是政府机关、军队、武警以及其他社会服务事业单位增加对毕业生的雇用量,也可以进一步增加西部地区和基层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三是可考虑在短期内适当增加研究生招生总量,减少大学毕业生的供给,帮助大学生度过金融危机的困难时期。
三、结束语
大学生就业不是只关乎一个学生、一个家庭的事,更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系统工程,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要靠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当然,对于大学生而言,当务之急是将就业的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正确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分析自身的不足,加强专项技能学习,提升综合素质,不断增强社会竞争力。随着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金融体系健全的过程逐步完成,相信中国将顺利度过本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并迎来更好的发展机会。
参考文献:
1、刘飞.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就业瓶颈分析[J].文教资料,2008(19).
2、陈洪玲.高校扩招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1).
3、刘曙刚.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分析及应对[J].中国高等教育,2007(23).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策略
始于2007年4月美国的次贷危机在仅仅1年的时间里,完成了次贷危机到金融危机并最终到实体经济危机的蜕变。不仅如此,次贷危机从美国传染到全球,引发全球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并导致全球就业萎缩,中国的就业市场也受到冲击。对于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中国人才市场来说,作为一个特殊就业群体的大学生,其就业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及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的判断。尤其在当前金融危机波及面不断扩大、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社会整体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多重背景下,进一步明确当前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分析就业策略对促进大学生就业具有积极意义。
一、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一)应届毕业生的数量创新高
中国社会科学院最近发布的2009年《经济蓝皮书》预计,2008年年底有100万高校毕业生不能就业,2009年又将有近611万大学生面临就业,就业人数又创历史新高。加上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大学生就业也被称为近30年以来最艰难的时期。
中国人自古就相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期望只要一朝金榜题名,便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而且随着考试压力增大和受教育成本的直线攀升,许多普通家庭为培养一个大学生付出无数心力、财力,对孩子大学毕业后找个好工作,改变自身命运,改善家庭条件有着很高的期望。因此,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不仅会直接威胁社会稳定,更会从根本上动摇整个社会对知识、对公平的信念,损害社会健康发展的根基。
(二)企业降低增量就业
大学生就业属于新的增量就业,宏观与微观经济环境变化对其影响很大。从某种程度上说,大学毕业生成为企业应对外部环境的“雇佣调节器”。这场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滑坡导致消费需求下降,投资需求萎缩,从而引起对新增劳动力需求的大幅减少,企业的首要决策是降低增量就业。
同时,为有效应对外部快速变化的环境,企业也在不断地计算现有人员工作时间与新增人员替代选择的成本收益关系,这也会降低增量就业。因此,大学毕业生将会成为受冲击最大的就业群体。
(三)大学生就业过程的结构性矛盾凸显
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地区失衡:毕业生仍以流向大中城市、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和一些省会城市为主,而一些西部边远省区及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则较少有人问津;学历失衡:劳动力市场对于不同学历层次毕业生的需求与学校培养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人才市场上,对研究生的需求仍然较大,本科生供需基本持平,专科生供大于求;学科专业失衡:当前的就业市场,文科专业的就业形势与理科相比不容乐观。
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策略
由于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用人单位、高校、大学生自身及社会等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用人单位
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大学生的就业方向发生转变,很多大学生在择业时都不约而同地将目标锁定在中小企业。然而,当前企业的内部管理还不很完善,大多数中小企业的选人用人基本上没有导入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在选人用人方面,大多是任人唯亲,多数企业是缺什么人就招聘什么人;在企业快速发展阶段,长期处于救火式的选人方式,没有人力资源规划;在组织架构设置及岗位的科学设定、岗位需求计划等方面都属空白,多数企业选人用人凭经验靠感觉、不科学。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但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也影响了选择人才的成功率。
因此,首先,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做贡献,人人竞相成才。其次,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保招聘人员质与量。最后,确定科学招聘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
(二)高校方面
1、学校专业设置应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暴露出大学生自身所学与实际工作相差太远,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大为严重。当前,各高校甚至有些专业是受利益驱动而设置的,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并不能和社会的需要相吻合。此外,学校过分追求正规化和高级化,某些专业盲目扩招,不分办学层次,不考虑市场需要,急于求成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因此,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应充分考虑目前市场需求的变化,根据行业和经济发展趋势,预测企业发展和人才需求方向,面向市场需求设置和整合专业,做到用人单位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切实对学生、家长、社会负责任。
2、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与社会需求接轨。中国有些高校课程内容陈旧,“填鸭式”、“理论灌输式”等教学依然是现在高校的主要教学方式。而且,许多大学教育比较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为人处世方面存在诸多缺陷,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现代型人才的需要。因此,高校应加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力度,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突破传统的模式,按照学生能力形成的规律,通过“知识的掌握与深化-基本能力的形成-创新精神的培养”逐步实现由理论到实际的过渡,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素质的协调发展。切实做到“课程设置模块化”、“课程内容实践化”、“教学手段现代化”,培养“零适应期”的应用型人才,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
3、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鼓励自主创业。目前,有关大学生就业的课程设置多是选修课的范围,师资力量也参差不齐,教学内容与实际相脱离,就业指导内容缺乏针对性,从整体上看该课程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就业指导还不够科学和系统,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而在目前金融危机下,高校尤其应高度重视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针对新时期人才需求的特点及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就业指导全程化、理性化、生活化、人性化。从内容上,加强以职业指导为基础的全方位指导,帮助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发展、完善个人的职业素质;从形式上,采取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的报告会、座谈会、专家讲座和企业参观等活动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活动中学到许多有关职业指导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在职业观念更新,职业技巧获得,个人素质拓展,职业方向探索等一些方面,把握趋势,找准定位,衡量不足,排除障碍,帮助学生走出就业困境。
4、开放学校教学,建立“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中国高校大多开放性不够,校企联系较少。高校应面对企、事业单位的具体情况,积极转变办学观念,改变坐等企业上门要人的消极被动做法,走出校门与企业建立广泛而深入的联系,建立适合区情、企情、校情、学情的“产学合作”教育培养模式。进而形成以学校为主体,校企合作、自办产业、校校联办的多方位、立体的产学合作模式。坚持“面向市场办学、深化产教结合、培育优质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思想,积极为学生成人成才创造优越条件,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三)毕业生应理性应对职场风暴
1、改变就业观念积累职业发展资本。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获得就业是将来职业发展的基本前提。在就业环境不是很理想的条件下,大学生可先选择在报酬较低的企业就业,也可以从事灵活就业,包括临时就业、非全日制就业等,在就业过程关注个人的人力资本积累,寻找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职业生涯的成功与否并不取决于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关键在于能否借此积累经验,为今后职业成功奠定基础。
2、挖掘人脉资源扩展求职渠道。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社会关系网络的使用已是大学生实现就业的典型行为特征。特别是在就业市场紧张的环境中,人脉关系资源的使用对于成功求职就显得格外重要。虽然在中国大学生使用的社会关系网络中,选择父母的人数最多,但是由于专业上的联系,校友资源的挖掘应该更加充分。如果各个大学或学院能够注重校友资源的建设与维护,这将对大学生寻找工作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3、继续深造度过就业困难时期。从微观选择来看,大学生可以尝试继续深造以错过职场风暴的高潮期。由于金融危机带有一定的周期性,在危机这一段时期内就业市场低迷,就业需求减少,工作岗位不理想。因此,大学生可以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一方面增加深化自己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够避过劳动力市场不景气时期,期望在2-3年之后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
4、提升就业能力增强自身竞争力。对于大学生职业发展而言,自己唯一可控的就是自己的就业能力。对个人而言,就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与市场能力两个部分。在专业能力方面,以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为代表的态度型资产是大学生专业能力中的关键,以解决问题能力为代表的知识技能型资产是专业能力的基石。在市场能力方面,为寻找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大学生必须要了解现在整个劳动力市场,特别是大学生的劳动力市场的总体供求数量信息和结构信息,要了解职位具体的职责要求,要了解自己个人就业能力的水平,同时还必须改进自己的展示能力。
(四)国家的专项政策
国家的专项政策可从以下3个角度出发。一是实施大学生全国范围内的自由就业政策,保障他们在全国范围内的“公民与市民待遇”,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环境。二是在短期内增加对大学生的需求。能够直接产生效果的措施就是政府机关、军队、武警以及其他社会服务事业单位增加对毕业生的雇用量,也可以进一步增加西部地区和基层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三是可考虑在短期内适当增加研究生招生总量,减少大学毕业生的供给,帮助大学生度过金融危机的困难时期。
三、结束语
大学生就业不是只关乎一个学生、一个家庭的事,更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系统工程,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要靠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当然,对于大学生而言,当务之急是将就业的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正确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分析自身的不足,加强专项技能学习,提升综合素质,不断增强社会竞争力。随着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金融体系健全的过程逐步完成,相信中国将顺利度过本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并迎来更好的发展机会。
参考文献:
1、刘飞.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就业瓶颈分析[J].文教资料,2008(19).
2、陈洪玲.高校扩招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1).
3、刘曙刚.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分析及应对[J].中国高等教育,2007(23).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