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整体性是框架式教学的根本特征.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与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尝试采用框架式教学模式,形成一套可行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框架式教学 整体性 概念解读 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33.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40049
一、概念解读
框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知识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这种教学思想来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二、研究背景
高中数学具有模块多、难度大的特征.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下,师生在一节节“讲练结合”课中完成模块学习.框架式教学的优点是学生对知识的循序渐进式掌握,符合基本的认知规律;缺点是学生在学习的初期、中期对学习目标和要求不明确,到后期才逐渐明朗,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盲目、被动,对模块知识的整体性把握不足,不利于形成知识网络和综合应用能力.因此,笔者尝试对框架式教学模式进行探究,现以《概率统计》一章为例,谈谈笔者的一些做法,供专家、教师探讨.
三、研究过程
1.让学生了解学习主线,加强学生对知识模块的整体认识,促使学生形成知识框架和网络.高中数学学习有一个常见的问题:学生进入高三总复习时,发现对过去学过的知识遗忘较多,记忆杂乱,没有主线.所以高三复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将知识系统化、框架化.笔者猜想:如果有意识地将知识结构框架化放到学习的初始阶段,效果不是更理想吗?于是,笔者在教学《概率统计》初始,先分析、讲解一个案例,简单概述整章的主线,让学生对学习内容和要求有初步的了解.
【案例】统计分析我们班本次期中考试的数学成绩.
学生对这个问题比较感兴趣,探究热情高涨.
如表1,第一步,收集原始数据;第二步,为了更好地分类统计,我们以5分为一档,制作频率分布表;第三步,为了使数据特征表现得更直观,制作频率分布直方图;第四步,为了使图更简洁,制作频率分布折线图;第五步,引入极限思想,导出总体密度曲线.这样,学生对整章内容的主线和知识框架已有初步的了解,对本章知识的来龙去脉有了初步的体验,从而形成比较系统的第一印象.
2.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高中生年龄已经不小,他们的独立意识逐渐增强,有必要让他们知道自己学的是什么、有什么用.笔者认为,教师应改变不明就里的“烧中段”式教学,让学生明确每一个知识点在本章节中的定位和作用,真正让学生了解知识点的价值和意义,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学生对整章知识结构框架有了第一印象后,在之后的每个小节的学习中,就能准确、高效地学习相关内容以及对知识进行更高层次的应用.例如,学生在学习“频率分布直方图”时,由于已学习前一节“频率分布表”中的难点——“频率/组距”,了解到该知识点就是为“直方图”的研究作准备的,所以很自然地将注意力转移到直方图的学习中,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学生在本章知识框架中明确了本节重点知识(也是本章重点知识)为“直方图的面积表示概率”,了解到该重点是将来学习“总体密度曲线”的关键前提,从而集中注意力听课.而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高度一致,课堂效率得以有效提高.
3.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效率.框架式教学既要把每一章节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讲清楚,又要把目标和重难点分析透彻.同时,还要把相当一部分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知识框架的引导下,自主钻研、探究或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教师通过作业、测试等方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逐渐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从实验效果来看,有了教师前期的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比较有效的.学生每节课有10~15分钟去独立思考、分析概括、强化训练,能更好地内化知识体系.而对于弄不清楚的问题,学生可以与同学、老师交流讨论,解除疑惑.并且,笔者发现自主学习是一个很有效的缓冲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该时段内根据自身情况探究不同难度的知识,有利于提高自学效率.
四、研究小结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框架式教学的优势在于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清晰地把握整个知识模块的脉络,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同时,框架式教学能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更明确教学目标,将知识模块中的重难点部分、自主探究部分、合作解决部分、教师讲解部分等划分清楚,细化教学流程,有利于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责任编辑 钟伟芳)
[关键词]框架式教学 整体性 概念解读 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33.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40049
一、概念解读
框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知识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这种教学思想来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二、研究背景
高中数学具有模块多、难度大的特征.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下,师生在一节节“讲练结合”课中完成模块学习.框架式教学的优点是学生对知识的循序渐进式掌握,符合基本的认知规律;缺点是学生在学习的初期、中期对学习目标和要求不明确,到后期才逐渐明朗,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盲目、被动,对模块知识的整体性把握不足,不利于形成知识网络和综合应用能力.因此,笔者尝试对框架式教学模式进行探究,现以《概率统计》一章为例,谈谈笔者的一些做法,供专家、教师探讨.
三、研究过程
1.让学生了解学习主线,加强学生对知识模块的整体认识,促使学生形成知识框架和网络.高中数学学习有一个常见的问题:学生进入高三总复习时,发现对过去学过的知识遗忘较多,记忆杂乱,没有主线.所以高三复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将知识系统化、框架化.笔者猜想:如果有意识地将知识结构框架化放到学习的初始阶段,效果不是更理想吗?于是,笔者在教学《概率统计》初始,先分析、讲解一个案例,简单概述整章的主线,让学生对学习内容和要求有初步的了解.
【案例】统计分析我们班本次期中考试的数学成绩.
学生对这个问题比较感兴趣,探究热情高涨.
如表1,第一步,收集原始数据;第二步,为了更好地分类统计,我们以5分为一档,制作频率分布表;第三步,为了使数据特征表现得更直观,制作频率分布直方图;第四步,为了使图更简洁,制作频率分布折线图;第五步,引入极限思想,导出总体密度曲线.这样,学生对整章内容的主线和知识框架已有初步的了解,对本章知识的来龙去脉有了初步的体验,从而形成比较系统的第一印象.
2.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高中生年龄已经不小,他们的独立意识逐渐增强,有必要让他们知道自己学的是什么、有什么用.笔者认为,教师应改变不明就里的“烧中段”式教学,让学生明确每一个知识点在本章节中的定位和作用,真正让学生了解知识点的价值和意义,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学生对整章知识结构框架有了第一印象后,在之后的每个小节的学习中,就能准确、高效地学习相关内容以及对知识进行更高层次的应用.例如,学生在学习“频率分布直方图”时,由于已学习前一节“频率分布表”中的难点——“频率/组距”,了解到该知识点就是为“直方图”的研究作准备的,所以很自然地将注意力转移到直方图的学习中,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学生在本章知识框架中明确了本节重点知识(也是本章重点知识)为“直方图的面积表示概率”,了解到该重点是将来学习“总体密度曲线”的关键前提,从而集中注意力听课.而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高度一致,课堂效率得以有效提高.
3.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效率.框架式教学既要把每一章节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讲清楚,又要把目标和重难点分析透彻.同时,还要把相当一部分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知识框架的引导下,自主钻研、探究或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教师通过作业、测试等方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逐渐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从实验效果来看,有了教师前期的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比较有效的.学生每节课有10~15分钟去独立思考、分析概括、强化训练,能更好地内化知识体系.而对于弄不清楚的问题,学生可以与同学、老师交流讨论,解除疑惑.并且,笔者发现自主学习是一个很有效的缓冲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该时段内根据自身情况探究不同难度的知识,有利于提高自学效率.
四、研究小结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框架式教学的优势在于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清晰地把握整个知识模块的脉络,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同时,框架式教学能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更明确教学目标,将知识模块中的重难点部分、自主探究部分、合作解决部分、教师讲解部分等划分清楚,细化教学流程,有利于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责任编辑 钟伟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