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大多数学生惧怕作文或抵制作文。学生歌曰“作文,作的脑壳痛,不作又不行,老师要骂人”,这些学生作文时常常抓耳挠腮、冥思苦想,最后常以胡编乱造或者搭空架子交差了事,有的甚至照抄优秀选文。究其原因,是学生生活单调,缺乏充实的生活积蓄,孤陋寡闻。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的记忆仓库里没有可供选择的材料或材料不多,又怎么要求学生对材料进行选择、取舍呢?因此,要想学生写出好的文章,就要学生知道“知识在于积累”,本文谈谈指导学生积累材料的方法。
1 从阅读中积累素材
阅读是学生积累素材的重要来源,是写作的基础。书读的越多,知识就越渊博,脑子就越灵活。常言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大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充满哲理和智慧的名言警句,为我们作文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都非常重要,教科书中精选的课文,知识性、艺术性都很强,充分发挥教科书的作用,指导学生深读精背,既能为他们积累丰富的知识,又能让他们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鲁迅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故而广泛阅读则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不可能亲自去直接接触、认知的生活知识,从而丰富自己的写作材料。
“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茅盾能背诵《红楼梦》,后来,他创作的长篇小说《子夜》在结构上就有所借鉴。托尔斯泰从年轻时就坚持临睡前记日记,他早年的短篇小说《昨天的事》就完全是从日记里脱胎出来的。
因此,教师要指导并督促学生多阅读一些书籍,对课内阅读课文中要求背诵的篇目一定要督促完成。另外,阅读时,对一些语句、段落要分门别类的摘抄下来,应该养成随时记笔记和写卡片的习惯,把材料储存起来,写作时即可调出这些材料,并选择出需要的材料写到作文中。
2 在观察中积累素材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生活是文章的写作源泉,在日常学习、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多看多想,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也能积累丰富的素材。常言道:“留心处处皆学问”,“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善于发现美的眼睛”。鲁迅在《给董永舒》一信中说过:“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要一看到一点就写”福拜楼要求莫泊桑仔细观察一个杂货商、一个看门人和一匹马,并说:“请你给我描绘一下这个杂货商和这个看门人,他们的姿态,他们整个的身体外貌,要用画家那样的手腕传达出他们全部的精神本质,使我不至于把他们和任何别的杂货商、任何别的守门人混同起来。还请你用一句话就让我知道马车站有一匹马和它前后五十来匹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善于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如大自然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风云雨雪天气的变化,人物的成长……把自己观察到的事物,通过写观察日记积累起来,再到作文时学生就会感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写。
3 在活动中积极素材
丰富多彩的活动,一方面使学生积累了知识,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兴趣的激发又更进一步扩大学生积累。课内可开展“成语接力”、“童话接龙”、“故事会”、“名诗句抢答”等活动。活动的开展,能巩固已知道者的素材,对于不知道者来说,他们通过活动能变不知为知之。课外可开展收集民间传说,在农村,民间传说的蕴藏量是很丰富的,许许多多的山岭、河流,古建筑、地名、历史人物都附着美妙的传说,千百年来,这些故事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历久不衰,学生搜集整理这些故事就能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以后恰当地用在自己的作文中,能增强文章的文采,使其语言生动、形象幽默。
4 在实践中积累素材
课内利用学生的“小制作”、“小实验”练笔。如结合美术课、生物、科技等课的手工制作或小实验,让学生在活动后,写文介绍。
课外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打破学生“两点一线”式生活封闭圈,把学生带入生活的五彩世界,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有所感受,这是一条极为重要的途径。苏霍姆林斯基曾带领学生到自然界(树木、草地、河岸、田野)去观察、感受、体悟,启迪学生捕捉美景,积累写作材料,这对我们很有启发。
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踏青秋游,举办夏令营,到工厂农村参观访问,参加社会劳动。让学生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学生“五官”开放,心灵激荡地感受,在一个情、声、色、味俱全的世界里获取种种形象,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获得并积累多种亲身的生活体验。这样,在他们的头脑沉淀了许多生活素材,为以后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聚细流,无以成江河。”只有平时从阅读、观察、活动、实践等多方面积极做起,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积累素材的习惯,使其“胸中有丘壑”然后才能“下笔如有神”。
1 从阅读中积累素材
阅读是学生积累素材的重要来源,是写作的基础。书读的越多,知识就越渊博,脑子就越灵活。常言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大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充满哲理和智慧的名言警句,为我们作文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都非常重要,教科书中精选的课文,知识性、艺术性都很强,充分发挥教科书的作用,指导学生深读精背,既能为他们积累丰富的知识,又能让他们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鲁迅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故而广泛阅读则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不可能亲自去直接接触、认知的生活知识,从而丰富自己的写作材料。
“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茅盾能背诵《红楼梦》,后来,他创作的长篇小说《子夜》在结构上就有所借鉴。托尔斯泰从年轻时就坚持临睡前记日记,他早年的短篇小说《昨天的事》就完全是从日记里脱胎出来的。
因此,教师要指导并督促学生多阅读一些书籍,对课内阅读课文中要求背诵的篇目一定要督促完成。另外,阅读时,对一些语句、段落要分门别类的摘抄下来,应该养成随时记笔记和写卡片的习惯,把材料储存起来,写作时即可调出这些材料,并选择出需要的材料写到作文中。
2 在观察中积累素材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生活是文章的写作源泉,在日常学习、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多看多想,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也能积累丰富的素材。常言道:“留心处处皆学问”,“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善于发现美的眼睛”。鲁迅在《给董永舒》一信中说过:“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要一看到一点就写”福拜楼要求莫泊桑仔细观察一个杂货商、一个看门人和一匹马,并说:“请你给我描绘一下这个杂货商和这个看门人,他们的姿态,他们整个的身体外貌,要用画家那样的手腕传达出他们全部的精神本质,使我不至于把他们和任何别的杂货商、任何别的守门人混同起来。还请你用一句话就让我知道马车站有一匹马和它前后五十来匹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善于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如大自然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风云雨雪天气的变化,人物的成长……把自己观察到的事物,通过写观察日记积累起来,再到作文时学生就会感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写。
3 在活动中积极素材
丰富多彩的活动,一方面使学生积累了知识,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兴趣的激发又更进一步扩大学生积累。课内可开展“成语接力”、“童话接龙”、“故事会”、“名诗句抢答”等活动。活动的开展,能巩固已知道者的素材,对于不知道者来说,他们通过活动能变不知为知之。课外可开展收集民间传说,在农村,民间传说的蕴藏量是很丰富的,许许多多的山岭、河流,古建筑、地名、历史人物都附着美妙的传说,千百年来,这些故事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历久不衰,学生搜集整理这些故事就能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以后恰当地用在自己的作文中,能增强文章的文采,使其语言生动、形象幽默。
4 在实践中积累素材
课内利用学生的“小制作”、“小实验”练笔。如结合美术课、生物、科技等课的手工制作或小实验,让学生在活动后,写文介绍。
课外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打破学生“两点一线”式生活封闭圈,把学生带入生活的五彩世界,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有所感受,这是一条极为重要的途径。苏霍姆林斯基曾带领学生到自然界(树木、草地、河岸、田野)去观察、感受、体悟,启迪学生捕捉美景,积累写作材料,这对我们很有启发。
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踏青秋游,举办夏令营,到工厂农村参观访问,参加社会劳动。让学生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学生“五官”开放,心灵激荡地感受,在一个情、声、色、味俱全的世界里获取种种形象,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获得并积累多种亲身的生活体验。这样,在他们的头脑沉淀了许多生活素材,为以后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聚细流,无以成江河。”只有平时从阅读、观察、活动、实践等多方面积极做起,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积累素材的习惯,使其“胸中有丘壑”然后才能“下笔如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