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第276窟《行香说偈文》与道安的行香之法

来源 :敦煌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love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敦煌莫高窟隋代第276窟西壁龛外北侧写有一方2行42字的榜题,内容不见佛经记载。考察敦煌文献得知,此为一篇完整的中国僧人编撰的《行香说偈文》,主要在举办布萨等佛教仪式时念诵,内容体现了佛教五分法身的思想。本文经过考证认为此《行香说偈文》可能就是道安制定的行香之法。
  关键词:莫高窟第276窟;行香;《行香说偈文》;道安;五分法身
  中图分类号:K870.6;B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09)01-0016-05
  
  隋代第276窟东西进深3米;南北宽3.2米,以精美的疏体画而闻名,南壁通壁画阿弥陀佛说法图,北壁通壁画弥勒菩萨说法图,西壁龛外两侧画维摩诘经变(南侧文殊菩萨,北侧维摩诘),东壁门两侧各画天王一身(南侧毁)。维摩诘画像的前方有一方用土红色墨书写的两行文字:“戒香、定香、惠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光明云台遍法界,供养十方无量佛,见闻普熏证寂灭,一切众生亦如是。”文字完整,无一字缺损,只是没有标题(图版11、12)。1983年,贺世哲先生在《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维摩诘经变”》一文中录出全部文字,并指出敦煌文献S.440有相同文字。
  
  一 《行香说偈文》与五分法身思想
  
  这段文字在《维摩诘经》及其他佛经中是没有的,属于中国本土撰述的佛教文献。
  S.440为《四分尼戒本》,首缺尾全,后附8篇短文,共17行,原标题是:《人布萨堂说偈文》、《受水说偈文》、《受香汤说偈文》、《行香说偈文》、《受筹说偈文》、《还筹说偈文》、《清净妙偈文》、《布萨说偈文》。其中《行香说偈文》的全文是:“戒香、定香、惠香、解脱香、解脱智见香,光明云台遍法界,供养十方无量佛,见闻普薰证寂灭,一切众生亦如是。”于此我们得知第276窟的榜题是<<行香说偈文》。完全相同的文字还见于P.4597中的《行香说偈文》。另外,盛唐智升(生卒年不详)《集诸经礼忏仪》卷上所记载的与行香有关的文字与第276窟也完全相同,位于《云何梵》一偈后,却无标题(可能是版本问题)。
  《行香说偈文》还有一种简略形式,只有四句:“戒香、定香、解脱香,光明云台遍法界。供养十方无量佛,见闻普薰证寂灭。”从见到的资料看,这四句偈最流行。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分别将它们称作详本、略本。
  这段文字虽然在佛经中没有发现,但从中国佛教典籍中可以找到。除前面提到的《集诸经礼忏仪》外,笔者所知佛教典籍中最早记录这段文字的是武德九年(626)成书的道宣《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在卷上论述布萨时记载了略本《行香说偈文》,相关内容比较多,云出《华严经》:“彼供养者待散花已,然后作礼,三捻香已,执炉,向上座所坐方,互跪炷香炉中。维那云;行香说偈(此法,安师每有僧集,人别供养,后见繁久,令一人代众为之,广如本文),各说偈言。《华严》云:戒香定香解脱香,光明云台遍法界。供养十方无量佛,见闻普薰证寂灭。”初唐道世(?-683)《法苑珠林》卷42和道世《诸经要集》卷5,内容完全相同,均为略本《行香说偈文》,并云:“行香作呗时,一切道俗依《华严经》各说一偈。”由于《华严经》中并无《行香说偈文》,可见道世的这一说法乃源自道宣的著作。佛驮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10金刚幢菩萨十回向品相关经文是:“菩萨摩诃萨布施香时,如是回向:以此善根,令一切众生具足戒香,得不坏戒、不杂戒、离垢戒、离疑戒、离缠戒、清凉戒、不犯戒、无量戒、无上戒、离世间戒、菩萨究竟至彼岸戒,令一切众生具足成就诸佛戒身,是为菩萨摩诃萨布施香时善根回向,令一切众生具足成就无碍戒身。菩萨摩诃萨施涂香时,如是回向:以此善根,令一切众生施香普熏,悉舍所有;令一切众生戒香普熏,得佛净戒;令一切众生忍香普熏,离毒害心;令一切众生精进之香具足普熏,勤修大乘,弘誓庄严;令一切众生定香普熏,具足诸佛现前三昧;令一切众生慧香普熏,于一念中得无上智王;令一切众生法香普熏,成就无上无畏之法;令一切众生德香普熏,成就一切功德智慧;令一切众生无上菩提妙香普熏,得佛十力究竟彼岸;令一切众生白净法香具足普熏,断除一切诸不善法。是为菩萨摩诃萨施涂香时善根回向。”
  S.2580、S.5918、P.3221的内容基本相同,共9篇说偈文,每篇(偈)4句,其中的《行香说偈文》都是略本。S.2580的标题是:《入堂布萨说偈文》、《受水偈文》、《浴筹说偈文》、《受香汤说偈文》、《唱行香说偈文》、《受筹说偈文》、《还筹说偈文》、《清净妙偈文》、《布萨竟说偈文》。与S.440比较,多出《浴筹说偈文》,个别文字略有不同。这9组偈文均见于道宣《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应与道宣开创的南山律宗有关。
  上引《华严经》中提到戒香;忍香、精进之香、定香、慧香、法香、德香、无上菩提妙香、白净法香共9种香,并不是详本《行香说偈文》提到的五种香。S.2580、S.5918、P.3221等敦煌文献以及中原道世、道宣所记录的略本《行香说偈文》只提到戒香、定香、解脱香三种香,我们知道,戒、定、慧合称“三学”,略本《行香说偈文》没有提到慧香,似不合理。
  之所以进行这样的改动,应当说是出于吟诵的需要(S.2580等的《唱行香说偈文》实际上是“唱《行香说偈文》”),是详本《行香说偈文》的压缩,内容上还是包括“五分香”思想。弘赞(1611—1685)《礼佛仪式》中引用略本《行香说偈文》,并解释说:“此偈出《华严经》,是五分法身之香,今为成颂,故文略慧香,解脱知见。”
  《行香说偈文》所说的五香,属于“五分法香(一称五分法身香)”,亦佛教一名相,竺佛念译《菩萨瓔珞经》卷2云:“戒香摄身、定香摄意、慧香摄乱、解慧摄倒见、度知摄无明,是谓如来五分法香。”一般认为五分法身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是佛教徒的五种品德,得之而谓五分法香。莫高窟第276窟、S.440、P.4597、智升《集诸经礼忏仪》记载五分香是完整而合理的。
  五分法身是佛教一个重要名相,早在《阿含经》中就有提及,东晋僧伽提婆译《增一阿含经》卷29中,佛评论迦叶是:“己身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见慧成就,复能教人成此五分法身,身能教化,复能教人使行其法。”并劝勉诸比丘:“若有比丘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具足者,便为天龙鬼神所见供养,可敬可贵,天人所奉,是故,诸比丘,当念五分法身具足者,是世福田,无能过者。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隋唐许多僧人著述和佛经注疏中频见此名相,如隋代净影慧远(523—592)《大乘义章》卷20对五分法身的解释是:“第十释名,五分法身,诸经多说,名字是何?谓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是其五也。此之五种,义通因果,经中多就无学说 之。无学之中,统通大小。今论佛德,所言戒者,据行方便,防禁名戒,防禁诸过,永令不起。就实以论,法身体净,无过可起,故名为戒。所言定者,据行方便,息乱住缘,目之为定。就实而辨,真心体寂,自性不动,故名为定。所言慧者,据行方便,观达名慧。就实以论,真心体明,自性无暗,目之为慧。言解脱者,据行方便,免缚名脱,就实而辨,自体无累,故曰解脱,解脱知见者,据行方便,知己出累,名解脱知见。就实以论,证穷自实,知本无染,名解脱知见。”慧远对五分法身的解释还见于他的《维摩经义记》卷工中。智颇(538—597)《维摩经玄疏》、《维摩经略疏》等注疏也多次提及这一名相。
  五分法香在初唐是流行的,除道世的著述记载外,禅宗《六祖坛经》对五分法香也有解释:“时大师见广韶洎四方士庶骈集山中听法,于是升座告众曰:‘来,善知识,此事须从自性中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自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从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今可各各胡跪,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无相忏悔。’众胡跪,师曰:‘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瞋、无劫害,名戒香。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沈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善知识,此香各自内薰,莫向外觅。”
  
  二 《行香说偈文》的流行与来源
  
  香供养位列佛教“香、花、灯、涂(涂香)”四供养之首,行香为佛教常见仪式。一般的行香活动是否唱诵《行香说偈文》,笔者不知。敦煌洞窟里有灯台、灯油痕迹等,可知有燃灯供养活动。一些洞窟现存幡钩、幡钉,可见也有挂幡供养活动。今日信徒到庙里做礼拜活动,曰“进香”、“烧香”。敦煌壁画中的说法图、经变画中常见有弟子、菩萨手持香炉或置香炉于佛前者,手持香炉的供养人则更多。
  佛教布萨时是要唱诵《行香说偈文》的,布萨意为集众说戒自省,是佛教徒一项重要的事仪,一般一月两次,行事庄严。盛唐僧人爱同著《弥沙塞羯磨本》云:“至布萨日,扫洒庭院,装饰堂中,说戒之座,种种庄严。唱‘时至’等,四种僧集,使众咸知,详心赴会。”但他记录的仪轨没有流传下来。敦煌资料中有一些布萨文献,从中可得知布萨实践的大概。P.4597卷中有许多道场文,中华书局2000年出版的《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称“释子歌唱赞文集本”,并列出40个子目(最后一子目是《酒帐》,与佛教文集无关);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32册中将本号写本分为36个子目,两书将与一组与布萨相关的文章分别列出子目,但有缺漏。这组布萨文包括:1 《人布萨堂说偈文》,2 《受水说偈文》,3 《声闻布萨文》,4 《受香汤说偈文》,5 《唱行香说偈文》,6 《受筹说偈文》,7 《还筹说偈文》,8 《清净妙偈文》,9 《浴筹说偈文》,10 《清净妙偈》(9.10是有问题的,容另文讨论), 11 《布萨文》。于此得知,一次完整的布萨活动是先说偈和诵读《布萨文》,然后唱戒(诵念《梵网经》等,前揭S.440所显示的则是诵念《四分尼戒本》)。特别值得注意的是,P.4597《人布萨堂说偈文》标题下有“京终南山保德寺沙门怀真依律本勘定”,说明此《布萨文》来自中原,从内容、地域以及“依律本勘定”句看,与道宣(596—667)南山律宗应有密切关联,值得注意。敦煌文献中还有一些《布萨文》,已有学者进行研究,本文不展开讨论。
  佛教在浴佛时也行香。义净译《浴佛功德经》记载浴佛时,“更烧诸香,亲对像前,虔诚合掌,而说赞曰:‘……定慧解知见香,遍十方界常芬馥。愿此香烟亦如是,无量无边作佛事。’”宝思惟译《浴像功德经》类似:“戒定慧解知见香,遍十方剎常芬馥。愿此香烟亦如是,回作自他五种身。”此偈虽涵盖五香,但使用书面语,不便用于吟诵,似乎不很流行。
  《行香说偈文》除了在布萨(说戒)等法会上吟诵外,还在剃度时使用。《敕修百丈清规》卷5记载:“为剃头受戒者说:‘戒师起座,大众俱立,’戒师秉炉白云:‘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光明云台遍法界,供养十方无量佛,十方无量法,十方无量僧。见闻普熏证寂灭,一切众生亦如是。即将今晨剃头受戒开启功德。’”《行香说偈文》只有“供养十方无量佛”,这里有“供养十方无量佛,十方无量法,十方无量僧”,即供养三宝,内容显得更加完整。俄藏φ.269为《华严经问答》、《杂法事》等,其中《杂法事》中有《大乘布萨文>>,提到布萨次第:“法事有五:一者行香水以澡手;二者行香供养三宝;三者行筹知人头数;四者诵戒识是非;五者说戒竟,梵音唱讫,大众欢喜,作三礼而去。”这里也提到“行香供养三宝”,可能是行香文中最早有完整的三宝名称。
  关于《行香说偈文》的来源。道宣《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讲布萨时说:“昔齐文宣王撰《在家布萨仪》,普照沙门道安开士撰《出家布萨法》,并行于世。但意解不同,心相各别。直得承用,文据莫凭,今求以经意,参以所闻,粗重撰次,备如后列。”道安(312-385)撰有《出家布萨法》,他制定了许多佛教规章制度,《高僧传》卷5“道安传”记载:“安既德为物宗,学兼三藏,所制僧尼轨范佛法宪章,条为三例:一日行香、定座、上经(上讲之法),二日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法),三日布萨、差使(悔过等法),天下寺舍遂则而从之。”《行香说偈文》属于“行香之法”,前揭《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记载:“维那云:行香说偈(此法,安师每有僧集,人别供养,后见繁久,令一人代众为之,广如本文)。”所谓“广如本文”,应当指道安的“行香之法”,从内容的完整性来讲,《敕修百丈清规》所记载的“行香之法”有五香、三宝、一切众生等内容,最为完备,或最接近道安的“行香之法”。推测道宣“参以所闻,粗重撰次”,将道安的“行香之法”(或是“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光明云台遍法界,供养十方无量佛,十方无量法,十方无量僧,见闻普熏证寂灭,一切众生亦如是”)改造成适合唱吟的“行香之偈”(“戒香定香解脱香,光明云台遍法界。供养十方无量佛,见闻普薰证寂灭”)。
  在布萨仪轨中还有多种《说偈文》,多数是四句偈,整齐划一。道宣《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记载最完备,显然经过道宣的整理加工,略本《行香说偈文》可能出自道宣之手。
  
  三 关于第276窟《行香说偈文》的书写时代
  
  第276窟这段文字区域没有榜题的界栏和特别的底色,是直接在壁面上书写的。视其书法,虽谈不上多佳,却一笔一画尽力书写清楚,可见书写者虔诚之心,较有可能是作为供养而刻意为之,而非古时游人随意题写。这段文字是当时建窟绘壁时就写的呢,还是后来添写的?笔者不谙书法,不能从书法上判定这段文字的时代。《行香说偈文》乃中土佛家编造,与本窟壁画题材似无直接关系,有可能是后人书写的。但笔者推测写于隋代,理由如下:
  1 只有三香的略本《行香说偈文》应是在有五香的详本《行香说偈文》基础上产生的,略本初见于初唐,则详本应出现更早。初唐时道宣将含有五香的“行香之法”改造成为只有三香的“行香之法”,并广泛流行(虽然此后含有五香的“行香之法”偶或可见到)。依理推之,第276窟《行香说偈文》书写年代似乎比较早。
  2 在敦煌许多经变中可以看到香供养场面,而维摩诘经变中的香供养是较早的,隋代第314窟维摩诘经变位于西壁龛外两侧,维摩诘和文殊前面各放置一香案,上有一盛放香料的瓶(香宝子),一比丘胡跪持一长柄香炉(手炉)(图1、2)。初唐第203、322窟维摩诘经变也位于龛外两侧,北侧文殊下方放置一香案,上置一长柄香炉、一香料瓶(香宝子)(图3)。初唐第334窟龛内维摩诘经变中,维摩诘前面置一香案,上有一长柄香炉、一香料瓶(香宝子)(图4)。中唐第360窟东壁门南维摩诘前面的香案中置圆形薰香炉,两侧分别放置一盘、一盛鲜花、一盛山状物(珊瑚)。维摩诘经变中画有许多香供养场面,可见第276窟《行香说偈文》与该窟维摩诘经变有一定关系。
  另外,隋代流行五分法身思想,净影慧远、智颇的《维摩诘经》相关注疏提到五分法身思想。榜题的土红色字迹与本窟壁画流行土红色线描色颇为一致,唐宋时期壁画上的文字多连笔,笔锋有粗细变化。种种迹象使笔者怀疑这两行文字是在建窟绘壁之际就有的。妥否,有待高人指教。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本文结合土遗址加固工程的特点,在已有技术资料的基础上,以交河故城抢险加固工程为例,通过一年多的工程实践和应用,逐步形成一套相对规范、科学、系统的以现场记录、检验记录为一体的资料格式及阶段性动态资料管理体系。  关键词:土遗址加固;工程资料;资料体系  中图分类号:G255.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08)03-0103-06    一 前 言    工
期刊
内容摘要:作者以莫高窟第158窟为研究对象,将窟内三尊塑像通过前期平行移动多点摄影方法和后期计算机拼接及艺术处理,获得了高精度全景图像,最终以全新视角展示了该窟彩塑颇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使观众更深切感受到敦煌莫高窟的石窟佛教氛围以及彩塑的千年神韵。  关键词:莫高窟;第158窟;雕塑;摄影;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J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献标编号:1000-4106(2009)06-0109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对新疆克孜尔石窟第17窟、123窟立佛背光中绘满许多小化佛的现象,以及对龟兹地区发现的两处卢舍那图像进行了分析考证,认为前者是小乘佛教法身思想在石窟内的表现,后者是公元8世纪后受到中原大乘佛教影响的结果。  关键词:克孜尔第17、123窟;化佛;卢舍那佛;小乘法身  中图分类号:K87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09)02-0037-08    新疆克
期刊
内容摘要:库木吐喇石窟第75、79窟壁画绘制于唐贞元十一年(795)四月或稍后不久。功德主为咸安公主母子、怀信可汗骨咄禄以及崇徽公主与牟羽可汗的女儿、女婿。第76窟附近崖壁上的“王骨咄禄啜”5字题刻于唐贞元七年(791)夏秋之际,是骨咄禄征服葛逻禄,将吐蕃的势力逐出天山地区后题刻的。  关键词:回鹘;咸安公主;骨咄禄  中图分类号:K87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
期刊
内容摘要:吐蕃帝国于9世纪中叶结束了对河西及西域的统治之后,藏语文在这些地区继续使用,敦煌出土文献中,属于后吐蕃时代的藏语文献多达57件,时代均在10世纪末或11世纪初。既有沙州归义军政权与于阒、甘州回鹘间的通信,也有沙州与和周边地区相联系的书札,更有当地人所写的佛教典籍。藏语之所以在河西及西域长期流行,与吐蕃对这里有过数十年的统治密不可分,也与当地固有的多语言环境密切相关,自8世纪中叶始,藏语便
期刊
关键词:李正宇;敦煌;硬笔书法;开创性  中图分类号:G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08)03-0109-02    李正宇老弟是我的老友、畏友。  20世纪70至90年代,我追随先师周绍良先生学习敦煌学中的敦煌俗文学,终以资质驽钝,浅尝辄止。对于敦煌学来说,我只是个业余爱好者,英语所谓Amateur者,庶几近之。大约在《敦煌学大辞典》出版后,我就基本上与敦煌学界
期刊
内容摘要:在敦煌吐鲁番出土文献中,城主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问题,前人对此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本文就在此基础上,从城主的渊源、级别、属性和铨拟、执掌等,以新的角度去分析和总结唐代城主的实际内涵和具体职责。  关键词:城主;敦煌;吐鲁番  中图分类号:D691.42;K87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0)02-0081-09    谈到城主,必然涉及到城的相关概念和定义
期刊
内容摘要:《西游记》、《封神演义》中李靖以塔镇伏哪吒一节,在苏辙《哪吒诗》与敦煌毗沙门天王赴哪吒会图中可以找到一些因素。  关键词:毗沙门;哪吒;敦煌;阿弥陀  中图分类号:K879.21;K87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08)03-0032-09    毗沙门,是Vaisravana一词的音译,又译作毗舍罗婆孥、鞟室罗懑囊、吠室哕末那等,意译作多闻、普闻等,因其
期刊
内容摘要:6世纪中国佛教忏仪流行甚广,以张荣迁碑和陈海龙碑为代表的造像碑就是最好的例证。考察发现,二碑所刻佛名分别来自《金光明经》、《法华经》和《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此文在铭文考释的基础上探讨了佛名与忏仪的关系。  关键词:佛名;忏仪;张荣迁碑;陈海龙碑  中图分类号:B945;K87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0)02-0006-11    公元6世纪
期刊
内容摘要:余欣《神道人心》一书徜徉于信仰与生活之间,从“民生”的角度对唐宋之际敦煌社会的宗教信仰做了有益的新探索,并在神灵系谱、居住与出行信仰的考察中开掘了另一层面的日常生活史研究,使我们对敦煌民众的社会生活有了具体的理解;本书对“民生宗教”的理论思考及“民生宗教社会史”的初步构建,对于我们认识宗教与社会的关系、拓宽宗教史与社会史的研究领域都很有启发。  关键词:民生宗教;居住;出行;信仰;生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