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组合式写作 作文教学
笔者平时经常看到很多老师在作文教学中都是采用这样的做法: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写一篇作文,教师在一周或两周后,学生几乎已经淡忘了作文之后,才能批改完毕;然后全班讲评,总结得失;最后老师再布置学生写一篇与此没有多大关联的作文。一个学期,一年下来,学生看似写了不少作文,可到最后却没能学到多少东西,考起试来,还是没能写出一篇内容充实、布局得当、观点鲜明、立意深刻的作文。我们该怎样提高作文的教学效率呢?
根据笔者的教学尝试,采用组合式作文教学,可以弥补上述做法的不足,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学效率。所谓组合式作文教学,就是教师用同一题目或同一材料连续进行若干次作文训练的教学。组合式作文教学,摒弃了一般的“写作—讲评—不同题目再写作—再讲评”的模式,采取的是“写作—讲评—同题同材料再写作—再讲评”的模式。在组合式作文教学中,最突出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我积累、自我矫正。
一、同一题目连续写。训练学生积累、选择写作素材,并依材料布局谋篇的能力
很多学生初写议论类作文时,总表现出言之无物、言之无序的毛病。究其根源,主要是学生写作素材积累过少并缺少章法指导。采用组合式写作,可以有效解决此问题。具体操作方法如下:教师选定题目,学生自主作文;然后教师、学生评议哪些材料选择较好,哪些构思较好;学生再同题作文,教师再讲评提高。
在第一次讲评时,教师要强调素材的积累选择,鼓励学生材料“共享”、互通有无,鼓励学生多渠道搜集材料,如利用报纸、杂志、网络等,选择材料时要避俗(旧)取新。譬如一写“勤奋成才”,就用马克思如何在大英博物馆写《资本论》,爱迪生如何经千次实验发明电灯等,这样的前朝故事,让人见首而知尾。要鼓励学生广泛占有材料,精心选择材料,尤其是选择那些富有时代气息的新材料,让“材料新”成为作文的亮色之一。
“手头有材料,胸中有成式”,在此之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快速布局谋篇了。以下两种构思方法可以借用:
1 对照式构思。这是学生最为常用的构思方式,文章大体上可以按照“提出论点—举出正面(反面)事例剖析—举出反面(正面)事例剖析—结合两例再论观点—结尾呼应开头”模式构思。其中,正反两个事例的列举与剖析是关键,要下工夫。
2 并列式构思。文章大体上可以按照“提出论点—举出第一个事例并剖析—举出第二个事例并剖析—举出第三个事例并剖析—综合议论或抒情—结尾呼应开头”模式构思。需要指出的是并列的几个内容要各自独立、平行,同时又要紧紧围绕一个中心。
二、同一题目连续写。让学生的语言“靓起来”
形象化、个性化的语言是衡量学生作文水平的一个重要尺度。因此,让学生的作文语言“靓起来”,为文章增添亮点,显得格外重要。
在学生完成第一次作文后,教师先让学生相互批改文中的病句别字,然后重点指导学生锤炼语言,通过巧用修辞、化用诗文、变用整散句式等方法打造文章亮点;学生二次作文后,教师再评议。持之以恒,养成好习惯,学生定会有收获。下面一段话便是一位学生在题为《学会承受》作文二次写作后的收获:
承受是一种高贵的品质。欲望来临时,承受使人坚持那一份宁静淡泊;惨遭不幸时,承受使人坚持那份豁达和坚韧;受到打击时,承受使人坚持那份自信和活力。没有人该为你做什么,为你承担什么,因为你是你自己的。你应该对自己负责,承受应承担的后果。既然我们有一颗不甘于寂寞的心,既然我们选择一条奋斗的路,那么我们就该有勇气畅饮这如海的苦痛,承担这如山的苦难。
待越过千山,待渡过苦海,脚下必定是黄金海岸,心中必然幸福万千。在布满荆棘的人生旅途上,让承担的种子在荆棘林中生根发芽,结出成功的硕果,我们的生命之树将更加壮大繁茂,更加长青!
三、同一材料连续写,训练学生深层立意、多向立意的能力
“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是考试作文的基本特点之一。对此,很多学生就任意而为,结果造成了立意出现“浅尝辄止”、“人云亦云”、“剑走偏锋”、“贪多求全”等多方面的问题。
清人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说的都是“立意”的重要作用。立意是一篇文章的根本,它直接关系到文章的深度和成败。在组合式写作中怎样培养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创造性思考,从而确立正确、集中、深刻、新颖的立意的能力呢?可以有以下的方法:以某一题目进行训练,第一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作文,第二次、第三次通过讲评或讨论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对命题再思考,以获得对命题更深入的理解。这样,较好地培养学生分析材料、深层立意、多向立意的能力。
我曾以2010年高考广东卷“与你为邻”为题进行这种方式训练。第一次写作时,有些学生对命题认识比较肤浅,死心眼真写周围邻居的事情,写自己的街道、社区、村屯的生活变化。在讲评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对命题中的“你”进行再思考,使学生认识到“你”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它可以是家乡的一条河流、村口的一棵树或城镇的某一个地方,通过写它们的变化和自己生活的变化来感悟社会的变迁、国家的发展;这个“你”同样可以是个抽象概念,比方是改革开放或现代化,我们的学生与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同步成长,与现代化为邻,对生活有切身体验,让学生把命题放入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时代高度中,让文章跃动时代脉搏,传递时代信息,弘扬时代精神。学生再次作文,质量高了一大截。
又如写2006年高考全国卷Ⅱ“乌鸦抓山羊”的材料作文时,很多学生立意为盲目模仿别人,就如东施效颦,难免招致失败。在讲评时我引导学生挑战旧论,“反弹琵琶”,从小孩称赞乌鸦“它也很可爱啊!”分析原因,立意为赞美那些敢于超越、敢于挑战、敢于追梦的人。从此立意,更容易写出新意。
四、同一题目连续写,训练学生用不同文体表达的能力
从目前的情况看,“文体不限”还是考试时作文的基本特点之一。但文体不限不等于不要文体。现在很多学生写的作文属于什么体裁不知道,美其名曰“散文”(散的没有中心)或“杂文”(杂七杂八)。这些“四不像”作文,缺少鲜明的文体特征,这样的作文在考试中是不会获得理想的成绩的。用同一题目或同一材料训练学生用不同文体表达,是强化学生文体特征的好方法。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
一种是统一要求。如写作“苦与乐”这个题目,第一次训练可统一要求写记叙文,第二次写议论文,第三次写散文。另一种是自由选择。仍以写作“苦与乐”这个题目为例,第一次训练时文体不限,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一种文体进行写作;第二次仍然以此为题,要求所写文体不能与前面重复;第三次亦不能与前面两次重复。
这两种形式的训练,要注意各次讲评与写作指导的有机结合,如一些同学两次写作不能达到训练要求,可以采取课外辅导的方法再进行训练。由于几次写作训练都是同一题目,所以学生对文体特点的感受会更加深刻,而且几次训练间也是互补的,学生对题目的理解也会不断深入。
需要指出,以上几种训练,都是作文训练的局部系统,能够让一个阶段的写作训练有一个比较明确集中的训练目标。它们既是独立的,又是相辅相成的。“文无定式,教无定法”,组合式作文只是一种有效的作文教学操作方式而已。要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须有正确的作文教学理念,还要注意和其他的有效训练形式相结合。组合式作文最终让学生明白“我”也能写作文,能写出好作文,增强学生的自信,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形成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
笔者平时经常看到很多老师在作文教学中都是采用这样的做法: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写一篇作文,教师在一周或两周后,学生几乎已经淡忘了作文之后,才能批改完毕;然后全班讲评,总结得失;最后老师再布置学生写一篇与此没有多大关联的作文。一个学期,一年下来,学生看似写了不少作文,可到最后却没能学到多少东西,考起试来,还是没能写出一篇内容充实、布局得当、观点鲜明、立意深刻的作文。我们该怎样提高作文的教学效率呢?
根据笔者的教学尝试,采用组合式作文教学,可以弥补上述做法的不足,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学效率。所谓组合式作文教学,就是教师用同一题目或同一材料连续进行若干次作文训练的教学。组合式作文教学,摒弃了一般的“写作—讲评—不同题目再写作—再讲评”的模式,采取的是“写作—讲评—同题同材料再写作—再讲评”的模式。在组合式作文教学中,最突出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我积累、自我矫正。
一、同一题目连续写。训练学生积累、选择写作素材,并依材料布局谋篇的能力
很多学生初写议论类作文时,总表现出言之无物、言之无序的毛病。究其根源,主要是学生写作素材积累过少并缺少章法指导。采用组合式写作,可以有效解决此问题。具体操作方法如下:教师选定题目,学生自主作文;然后教师、学生评议哪些材料选择较好,哪些构思较好;学生再同题作文,教师再讲评提高。
在第一次讲评时,教师要强调素材的积累选择,鼓励学生材料“共享”、互通有无,鼓励学生多渠道搜集材料,如利用报纸、杂志、网络等,选择材料时要避俗(旧)取新。譬如一写“勤奋成才”,就用马克思如何在大英博物馆写《资本论》,爱迪生如何经千次实验发明电灯等,这样的前朝故事,让人见首而知尾。要鼓励学生广泛占有材料,精心选择材料,尤其是选择那些富有时代气息的新材料,让“材料新”成为作文的亮色之一。
“手头有材料,胸中有成式”,在此之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快速布局谋篇了。以下两种构思方法可以借用:
1 对照式构思。这是学生最为常用的构思方式,文章大体上可以按照“提出论点—举出正面(反面)事例剖析—举出反面(正面)事例剖析—结合两例再论观点—结尾呼应开头”模式构思。其中,正反两个事例的列举与剖析是关键,要下工夫。
2 并列式构思。文章大体上可以按照“提出论点—举出第一个事例并剖析—举出第二个事例并剖析—举出第三个事例并剖析—综合议论或抒情—结尾呼应开头”模式构思。需要指出的是并列的几个内容要各自独立、平行,同时又要紧紧围绕一个中心。
二、同一题目连续写。让学生的语言“靓起来”
形象化、个性化的语言是衡量学生作文水平的一个重要尺度。因此,让学生的作文语言“靓起来”,为文章增添亮点,显得格外重要。
在学生完成第一次作文后,教师先让学生相互批改文中的病句别字,然后重点指导学生锤炼语言,通过巧用修辞、化用诗文、变用整散句式等方法打造文章亮点;学生二次作文后,教师再评议。持之以恒,养成好习惯,学生定会有收获。下面一段话便是一位学生在题为《学会承受》作文二次写作后的收获:
承受是一种高贵的品质。欲望来临时,承受使人坚持那一份宁静淡泊;惨遭不幸时,承受使人坚持那份豁达和坚韧;受到打击时,承受使人坚持那份自信和活力。没有人该为你做什么,为你承担什么,因为你是你自己的。你应该对自己负责,承受应承担的后果。既然我们有一颗不甘于寂寞的心,既然我们选择一条奋斗的路,那么我们就该有勇气畅饮这如海的苦痛,承担这如山的苦难。
待越过千山,待渡过苦海,脚下必定是黄金海岸,心中必然幸福万千。在布满荆棘的人生旅途上,让承担的种子在荆棘林中生根发芽,结出成功的硕果,我们的生命之树将更加壮大繁茂,更加长青!
三、同一材料连续写,训练学生深层立意、多向立意的能力
“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是考试作文的基本特点之一。对此,很多学生就任意而为,结果造成了立意出现“浅尝辄止”、“人云亦云”、“剑走偏锋”、“贪多求全”等多方面的问题。
清人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说的都是“立意”的重要作用。立意是一篇文章的根本,它直接关系到文章的深度和成败。在组合式写作中怎样培养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创造性思考,从而确立正确、集中、深刻、新颖的立意的能力呢?可以有以下的方法:以某一题目进行训练,第一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作文,第二次、第三次通过讲评或讨论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对命题再思考,以获得对命题更深入的理解。这样,较好地培养学生分析材料、深层立意、多向立意的能力。
我曾以2010年高考广东卷“与你为邻”为题进行这种方式训练。第一次写作时,有些学生对命题认识比较肤浅,死心眼真写周围邻居的事情,写自己的街道、社区、村屯的生活变化。在讲评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对命题中的“你”进行再思考,使学生认识到“你”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它可以是家乡的一条河流、村口的一棵树或城镇的某一个地方,通过写它们的变化和自己生活的变化来感悟社会的变迁、国家的发展;这个“你”同样可以是个抽象概念,比方是改革开放或现代化,我们的学生与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同步成长,与现代化为邻,对生活有切身体验,让学生把命题放入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时代高度中,让文章跃动时代脉搏,传递时代信息,弘扬时代精神。学生再次作文,质量高了一大截。
又如写2006年高考全国卷Ⅱ“乌鸦抓山羊”的材料作文时,很多学生立意为盲目模仿别人,就如东施效颦,难免招致失败。在讲评时我引导学生挑战旧论,“反弹琵琶”,从小孩称赞乌鸦“它也很可爱啊!”分析原因,立意为赞美那些敢于超越、敢于挑战、敢于追梦的人。从此立意,更容易写出新意。
四、同一题目连续写,训练学生用不同文体表达的能力
从目前的情况看,“文体不限”还是考试时作文的基本特点之一。但文体不限不等于不要文体。现在很多学生写的作文属于什么体裁不知道,美其名曰“散文”(散的没有中心)或“杂文”(杂七杂八)。这些“四不像”作文,缺少鲜明的文体特征,这样的作文在考试中是不会获得理想的成绩的。用同一题目或同一材料训练学生用不同文体表达,是强化学生文体特征的好方法。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
一种是统一要求。如写作“苦与乐”这个题目,第一次训练可统一要求写记叙文,第二次写议论文,第三次写散文。另一种是自由选择。仍以写作“苦与乐”这个题目为例,第一次训练时文体不限,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一种文体进行写作;第二次仍然以此为题,要求所写文体不能与前面重复;第三次亦不能与前面两次重复。
这两种形式的训练,要注意各次讲评与写作指导的有机结合,如一些同学两次写作不能达到训练要求,可以采取课外辅导的方法再进行训练。由于几次写作训练都是同一题目,所以学生对文体特点的感受会更加深刻,而且几次训练间也是互补的,学生对题目的理解也会不断深入。
需要指出,以上几种训练,都是作文训练的局部系统,能够让一个阶段的写作训练有一个比较明确集中的训练目标。它们既是独立的,又是相辅相成的。“文无定式,教无定法”,组合式作文只是一种有效的作文教学操作方式而已。要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须有正确的作文教学理念,还要注意和其他的有效训练形式相结合。组合式作文最终让学生明白“我”也能写作文,能写出好作文,增强学生的自信,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形成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