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思想教育、管理制度和心理问题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做好高校大一新生工作。
关键词:大一新生 思想教育 管理制度 心理问题
0 引言
对于大一新生来说,刚进入大学的确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大学里的一切都需要适应,大一新生必须迅速调整自己,以尽快地适应这一全新的环境,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和教师的帮助与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做好大一新生的思想教育
大一新生在经历了高考、进入大学校门后,面对新的环境和生活学习方式,往往会感到很迷茫,不能适应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针对学生自身思想变化的特点,对大一阶段的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积极发挥“两课”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培养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崇尚道德风尚、公平竞争、平等互利和团结合作精神。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使大一新生认识到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精神境界、价值期望及理性认识,是人类长久以来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价值追求。
大一新生往往不能正确的定位自己发展的方向,。就业指导课程应该从这个阶段开始,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帮助他们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使他们尽快找到正确的人生定位和奋斗目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树立全方位就业和敢于竞争的意识。同时,应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当今的就业形势,放弃以“天之骄子”自居的心理,主动了解自己的专业特点和相应的职业,以及将来就业的优劣势,试探性地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合理规划大学四年的生活以及将来的出路。
2 完善大一新生的管理制度
大一的学生由于新入校,对学校的日常教学和管理都不熟悉,因此对新生的管理比较繁琐。但是,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学生管理走上正轨,必须重视初始阶段。
对于大一学生的管理可以采用“两个层面四重机制”的方法。所谓两个层面指教师管理层面和学生管理层面;四重机制指辅导员、班主任、副班主任和班级联络员;其中,辅导员、班主任是属于教师管理层面,而副班主任和班级联络员是属于学生管理层面。
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是学生工作乃至全部工作的基础。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任务和内容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的体系,它们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辅导员主要职责是:①用科学的观点、正确的方法,灵活多样地对学生开展政治思想教育。②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加强学生骨干队伍的培养和教育; 抓好学生党建工作,注重发现和培养学生入党积极分子。③学生日常的规范化管理;包括学生寝室的作息制度、卫生、请销假等管理,学生档案材料,学年小结、评优评先、奖惩、助学贷款、勤工俭学、学费减免等事宜。④学生安全管理,包括学生人生安全、学生用电安全、寝室财产安全的管理以及学生保险的实施工作。班主任的主要职责是:①班级建设,包括学风班风、学生干部队伍、精神文明、班级工作制度、上课考勤、教室卫生等建设以及奖学金和先进的评定。②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清楚的认识,引导和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科学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③了解学生学习进、退步情况,给予学生正确、客观的评价,及时提出整改方案,并进行相应的指导工作。
副班主任和班级联络员都有学生来担任,可以称之为“朋辈管理者”。因为都是同龄人,所以容易敞开心扉;一方面可以了解到教师无法了解的情况,另一方面学生容易接受朋辈管理者的教育引导。一般副班主任可以由高年级比较好的学生来担任,高年级的学生对学校的学习、生活以及管理制度比较熟悉,在加上自己的亲身经历,比较有说服性,大一的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班级联络员由本班的学生来担任,其对本班级的情况比较了解,第一时间能发现班级同学的问题和困难,并及时汇报给辅导员和班主任。
3 分析引导大一新生的心理问题
3.1 由环境引起的心理问题 大一新生从中学到大学,背井离乡,离开了父母的羽翼,独自在陌生的环境中生活从原来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转变成,事事都要自理。急剧转折生活环境使得他们有不适应感,少数人容易产生封闭心理,遇到困难不愿意与新结识的同学交流,天长日久就会觉得自己很孤单。
3.2 由学习引起的心理问题 大一新生中,一些在中学里是班干部或者学习尖子,受到老师的青睐,也是同学注目的焦点,但在高手如云的大学里,昔日那种“众星捧月”的优越感荡然无存,无形中产生一种失落感。一些学生进了大学不再像以前那样努力了,成绩一落千丈,看到其他学生学习游刃有余,成绩很好,产生了深深的自卑感,觉得自己一切都不如别人。
3.3 由人际关系引起的心理问题 大一的新生们来自五湖四海,风俗习惯不同,性格各异。如何和舍友保持良好的关系?怎样与来自不同地方的同学融洽相处?这些问题都困扰着大一的新生们。有些新生能处理好这其中的关系;但有些在这方面栽了跟头。比如说话不留情面而得罪人;平时太“酷”让人觉得难以接近;事事只为自己着想让人反感;对别人指手画脚,事事苛求。当同学之间有摩擦和冲突时,不知如何处理。久而久之,就成了孤家寡人。一些贫困地区的学生,因为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与他人相比家庭条件较差,使得他们害怕与他人沟通思想感情,把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封闭起来,经常处于一种要求交往而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很容易導致孤独、抑郁或自卑。这些都导致了紧张的人际关系。有些学生自己也意识到了,但不知道如何改变现状,非常苦恼,有深深的孤独感和失落感。
3.4 心理问题的引导
首先,新生入学以后,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准确掌握学生信息,做到对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和预防以及对心理危机可能造成的不良行为倾向的早期觉察和干预。同时要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或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新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调节能力。
其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着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为大一新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用健康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有效地调节学生的情感和心理,消除忧郁感、孤独感、失落感等不良情绪,让新生们不仅生活上舒适,而且精神上感到愉快。
第三,高校应以心理咨询机构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阵地,以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为依托,以班级中的学生干部和心理咨询信息员作为支撑点,构建三级心理疏导体制。通过采取以个别咨询、团体咨询、心理行为训练、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及时掌握和反馈大学生思想动态。重视一人一事的心理疏导排除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困扰,培养和发展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陈竹韵.大一新生心理断乳期及对策[J].高教视窗.2008(1).
[2]刘立明,魏莉,毛俊华,方红萍,戚道芳.大一新生心理和行为特点浅析与对策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9).
关键词:大一新生 思想教育 管理制度 心理问题
0 引言
对于大一新生来说,刚进入大学的确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大学里的一切都需要适应,大一新生必须迅速调整自己,以尽快地适应这一全新的环境,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和教师的帮助与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做好大一新生的思想教育
大一新生在经历了高考、进入大学校门后,面对新的环境和生活学习方式,往往会感到很迷茫,不能适应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针对学生自身思想变化的特点,对大一阶段的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积极发挥“两课”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培养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崇尚道德风尚、公平竞争、平等互利和团结合作精神。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使大一新生认识到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精神境界、价值期望及理性认识,是人类长久以来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价值追求。
大一新生往往不能正确的定位自己发展的方向,。就业指导课程应该从这个阶段开始,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帮助他们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使他们尽快找到正确的人生定位和奋斗目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树立全方位就业和敢于竞争的意识。同时,应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当今的就业形势,放弃以“天之骄子”自居的心理,主动了解自己的专业特点和相应的职业,以及将来就业的优劣势,试探性地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合理规划大学四年的生活以及将来的出路。
2 完善大一新生的管理制度
大一的学生由于新入校,对学校的日常教学和管理都不熟悉,因此对新生的管理比较繁琐。但是,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学生管理走上正轨,必须重视初始阶段。
对于大一学生的管理可以采用“两个层面四重机制”的方法。所谓两个层面指教师管理层面和学生管理层面;四重机制指辅导员、班主任、副班主任和班级联络员;其中,辅导员、班主任是属于教师管理层面,而副班主任和班级联络员是属于学生管理层面。
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是学生工作乃至全部工作的基础。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任务和内容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的体系,它们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辅导员主要职责是:①用科学的观点、正确的方法,灵活多样地对学生开展政治思想教育。②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加强学生骨干队伍的培养和教育; 抓好学生党建工作,注重发现和培养学生入党积极分子。③学生日常的规范化管理;包括学生寝室的作息制度、卫生、请销假等管理,学生档案材料,学年小结、评优评先、奖惩、助学贷款、勤工俭学、学费减免等事宜。④学生安全管理,包括学生人生安全、学生用电安全、寝室财产安全的管理以及学生保险的实施工作。班主任的主要职责是:①班级建设,包括学风班风、学生干部队伍、精神文明、班级工作制度、上课考勤、教室卫生等建设以及奖学金和先进的评定。②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清楚的认识,引导和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科学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③了解学生学习进、退步情况,给予学生正确、客观的评价,及时提出整改方案,并进行相应的指导工作。
副班主任和班级联络员都有学生来担任,可以称之为“朋辈管理者”。因为都是同龄人,所以容易敞开心扉;一方面可以了解到教师无法了解的情况,另一方面学生容易接受朋辈管理者的教育引导。一般副班主任可以由高年级比较好的学生来担任,高年级的学生对学校的学习、生活以及管理制度比较熟悉,在加上自己的亲身经历,比较有说服性,大一的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班级联络员由本班的学生来担任,其对本班级的情况比较了解,第一时间能发现班级同学的问题和困难,并及时汇报给辅导员和班主任。
3 分析引导大一新生的心理问题
3.1 由环境引起的心理问题 大一新生从中学到大学,背井离乡,离开了父母的羽翼,独自在陌生的环境中生活从原来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转变成,事事都要自理。急剧转折生活环境使得他们有不适应感,少数人容易产生封闭心理,遇到困难不愿意与新结识的同学交流,天长日久就会觉得自己很孤单。
3.2 由学习引起的心理问题 大一新生中,一些在中学里是班干部或者学习尖子,受到老师的青睐,也是同学注目的焦点,但在高手如云的大学里,昔日那种“众星捧月”的优越感荡然无存,无形中产生一种失落感。一些学生进了大学不再像以前那样努力了,成绩一落千丈,看到其他学生学习游刃有余,成绩很好,产生了深深的自卑感,觉得自己一切都不如别人。
3.3 由人际关系引起的心理问题 大一的新生们来自五湖四海,风俗习惯不同,性格各异。如何和舍友保持良好的关系?怎样与来自不同地方的同学融洽相处?这些问题都困扰着大一的新生们。有些新生能处理好这其中的关系;但有些在这方面栽了跟头。比如说话不留情面而得罪人;平时太“酷”让人觉得难以接近;事事只为自己着想让人反感;对别人指手画脚,事事苛求。当同学之间有摩擦和冲突时,不知如何处理。久而久之,就成了孤家寡人。一些贫困地区的学生,因为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与他人相比家庭条件较差,使得他们害怕与他人沟通思想感情,把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封闭起来,经常处于一种要求交往而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很容易導致孤独、抑郁或自卑。这些都导致了紧张的人际关系。有些学生自己也意识到了,但不知道如何改变现状,非常苦恼,有深深的孤独感和失落感。
3.4 心理问题的引导
首先,新生入学以后,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准确掌握学生信息,做到对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和预防以及对心理危机可能造成的不良行为倾向的早期觉察和干预。同时要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或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新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调节能力。
其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着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为大一新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用健康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有效地调节学生的情感和心理,消除忧郁感、孤独感、失落感等不良情绪,让新生们不仅生活上舒适,而且精神上感到愉快。
第三,高校应以心理咨询机构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阵地,以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为依托,以班级中的学生干部和心理咨询信息员作为支撑点,构建三级心理疏导体制。通过采取以个别咨询、团体咨询、心理行为训练、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及时掌握和反馈大学生思想动态。重视一人一事的心理疏导排除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困扰,培养和发展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陈竹韵.大一新生心理断乳期及对策[J].高教视窗.2008(1).
[2]刘立明,魏莉,毛俊华,方红萍,戚道芳.大一新生心理和行为特点浅析与对策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