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礼貌的言语并不总是表示礼貌,在关系亲密的人之间常常使用不礼貌的言语来表示礼貌,因为它能够拉进人际距离,但是这种不礼貌言语的使用有一定的语用条件。
关键词:礼貌原则 不礼貌 人际距离 语用
缘 起
如果你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想要请路上的行人给你指指路,请问你会使用下面哪一句话:
(1)你好!请问去……该怎么走?(说话时可能会面带微笑)
(2)去……该咋走?有时间没?你带我去吧!
通常情况下,句(1)适用于陌生人之间,而句(2)往往出现在熟人的谈话里。如果把句(1)用在了熟人之间,势必会拉大朋友间的距离;如果用句(2)来询问陌生人,恐怕不但得不到指路的答复,还会引起被询问者的恐慌。可见,这两句话如果用错了地方,都会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会尽可能的以礼待人,无论是在言谈里还是在举止中总愿意给人留下良好的、有礼貌的印象,这样做的目的之一常常是为了营造一种轻松友好的人际交往环境。然而,随着人与人的交往不断加深,有的人之间会产生比一般朋友关系更亲密的友谊和感情,这时他们在谈话中很可能会使用一些表面上并不礼貌的话语(本文的“不礼貌言语”指的是违反礼貌原则的言语)来表达这种亲密无间。因此,根据两个人在谈话中所使用的话语也往往能判断出这两人的交往程度和关系远近。本文将尝试着分析这种借用不礼貌言语来拉近人际距离的原因及其语用环境。
一、礼貌用语与人际交往的距离
一个人是否在待人接物时有礼貌,除了在体态语上有直观表现外,他和别人交谈时所使用的言语也是窥视其礼貌程度的重要窗口。在对待不同交际对象时,人们常常会根据交际对象的特点来决定使用什么样的言语来表示礼貌。“Brown 和Levinson的研究表明,人们根据以下三个因素来决定自己语言的礼貌程度。第一,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社会距离。这一距离越大,语言的礼貌程度就越高。……第二,对话双方之间的权力分布也对语言的礼貌程度起决定作用。听话人的权力越大,说话人的语言越礼貌。第三,由于文化的差异,人们对强加于人的看法与接受程度不同。对强加于人很敏感的文化社团使用的语言比其他文化社团更礼貌。”(陈融)人际距离是人们选择使用何种言语来表达礼貌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比如,对陌生人说话比对朋友说话要客气礼貌得多,对朋友说话又要比对家人客气礼貌得多。
人们在交际时遵循礼貌原则来选择自己的言语。英国著名学者李奇(Leech)把礼貌原则划分为六类:A.得体准则:减少表达有损于他人的观点;B.慷慨准则: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C.赞誉准则:减少表达对他人的贬损;D.谦逊准则:减少对自己的表扬;E.一致准则:减少自己与别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F.同情准则:减少自己与他人在感情上的对立。这六项是最概括的礼貌原则,也就是,说话人在说话时尽量多给别人一点方便,自己多吃一点亏,从而使交际双方感到被对方尊重,并获得对方对自己的好感。遵循这些原则的确有利于促进人际关系,但还不足以打破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因为很多基于这些礼貌原则的言语逐渐被社会规范化了,因此有时礼貌言语的使用就变成了讲客套话,显得缺乏人情味。比如,有些场合一定要用抬高对方的方法来表达礼貌,在比较正式的场合介绍某个人时,常常会说“……先生在……领域/方面很有作为/造诣颇深”,即使是在非正式场合给几位朋友介绍认识一位新朋友时,也会记得说一句“他吉他谈得相当棒”或者“他文笔很不错”,其实这位朋友可能只是会弹弹吉他或略有一些文采。人们明明知道这样说话是言过其实了,但为了表达最起码的礼貌还是要这样去说,被提及的人也明白别人是在以礼待己,听到的那些赞扬的话是不能完全相信的。久而久之,这些礼貌言语就变得非常形式化,这种社会规范也会迫使人们不得不去说“假话”,因而一些礼貌言语也就戴上了社交色彩,具有了一定的虚伪性。相比而言,人们在和自己的家人和好朋友谈话时,礼貌原则很可能会让位于话语的内容,谈话在不拘礼节间显得格外亲热友好而富有生机。如果和这些关系亲密的人谈话时使用社交时用的礼貌用语反而会显得见外而失礼。
二、浅析使用不礼貌的言语拉近人际距离的语用条件
用不礼貌的言语来拉近人际距离,不是在任何场合对任何人都能使用的,它也有自己的语用条件,否则可能会弄巧成拙。
首先,它有自己的使用对象,常常用于关系非常亲密的人之间,比如家人之间、恋人之间、真正的好朋友之间,还可以在大人和喜爱的小孩子聊天时使用。根据Leech的六大礼貌原则,人们在交往时总应该尽量给别人一点方便,尽量让自己多吃一点亏,尽量多给别人一些赞扬而少给别人一些批评,尽量多同意别人的观点而少说不同的观点,从而使交际双方都感到被尊重,并且使对方对自己产生好感。但是,当人们想要听到关于自己的真话时,往往会回到家中,因为家里人会直言不讳,有什么就说什么,给出的评价和意见常常会更加客观,也更加有帮助。家人能给出客观的建议,原因就在于和家里人的人际距离比和外人的近,说话内容往往比礼貌原则更重要。恋人之间情意绵绵,交谈是相互了解、表达爱意的重要途径。在恋爱初期,两个人都会尽量注意礼貌,几乎所有的言语都会遵循礼貌原则,以期给对方留下美好的印象。到了两个人的关系逐渐深化时,就会开始使用不礼貌的言语来表示亲近了。比如《红楼梦》第十九回中有宝、黛的一段对话:宝玉道:“我也歪着。”黛玉道:“你就歪着。”宝玉道:“没有枕头,咱们在一个枕头上罢。”……黛玉听了,睁开眼,坐起身笑道:“真真你就是我命中的‘魔星’——请枕这一个!”说着,将自己的枕头推给宝玉,又起身将自己的再拿了一个来枕上。很显然,黛玉并不真地认为宝玉是“魔星”,表面是在骂宝玉,但实际是在表达喜爱,从这样的言语中正好能看出他们两个人关系融洽。小说中是这样,现实生活中也有这种用不礼貌言语来表示亲近的情况,比如:“你真讨厌!”、“去死吧!我再也不想见到你了。”、“你这个坏家伙!”、“你都快烦死我了!”、“真是个无赖呀!”等等。这些话如果在不熟悉的人之间使用,会被当作是一种挑衅,具有侮辱意味,但是在恋人之间使用则会拉近两个人的心理距离。好朋友之间的谈话也是如此,不需要虚伪的客套,这一点往往从彼此间的称呼上可以反映出来,对于好朋友可能会直呼他的小名,甚至绰号,而对于刚认识的人肯定会中规中矩的称呼其全名或是用姓加上职务。大人对小孩子也往往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喜爱之情,比如叫小孩子“臭蛋儿”、“小调皮”、“小傻瓜”、“小坏蛋”等,当小孩子非常调皮时,大人可能会说“你可真坏呀!”“拿你怎么办呀?”甚至“我再也不管你了”,显然这些话没有一句是在骂孩子,句句体现的都是喜爱。
同样,本该使用不礼貌言语的人之间如果突然开始使用礼貌言语了,这暗示着他们的关系可能出现了变化。俄语中人称代词有敬称的用法,比如第二人称代词的复数形势BbI用于称呼第二人称单数时表示尊敬和礼貌,常用于长辈和陌生人。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第一部一开始就是斯捷潘•阿尔卡季伊奇和他的妻子朵丽在闹矛盾:
“可非接待不可呀,朵丽……”
“您走开,您走开,走开,”她望了他一眼,一边叫嚷着,似乎这叫嚷是一种肉体的疼痛引起的。
……
“你想着孩子们,只是想跟他们玩玩,可我想着他们,是知道他们这下子全都给毁了呀,”显然,三天来她不止一次在心里说过许多话,现在她是说出了其中的一句。
她对他说了个‘你’,他感激的瞧他一眼,挨近些,想要握住她的手,而她却厌恶的避开他。
斯捷潘•阿尔卡季伊奇和他的妻子朵丽一闹矛盾,他的妻子就将“你”改为敬称“您”,有意与他拉开人际距离,后来当她无意中将“您”改回到“你”时,的确使她的丈夫松了一口气,虽然她的气还没消,但是所使用的言语已经说明事情开始有了转机,争吵快要结束了。
反过来看,既然人际距离近的人之间更常使用不礼貌的言语,那么如果在人际交往中有意识的选择使用不礼貌的言语,有时也可以有效的拉近人际距离。比如:
A:哎呀,我本来要去接你的……
B1:那你咋没来?
B2:没事儿,不用来接。
比较一下B1 和B2两种不同的回答,B1使用一个问句,似乎有些责备的意思在里面,潜台词可能是“我还以为你会来接我,所以一直在等,结果没等到,觉得挺遗憾的”;B2比B1从字面上看要礼貌,但实际上潜台词可能是“谁让你来接我了,我自己又不是回不来”。相比之下,B1虽然有责备的意味,但实际上更亲切,没有把A当作外人看待;B2虽然说的很客气,但却拒人于千里之外。
不过,用不礼貌言语来拉近人际距离有其使用条件,那就是交际双方已经有遵循礼貌原则交往的基础,彼此已经有了起码的了解,并且知道这种不礼貌言语的使用是出于善意。
三、小结
李奇(Leech)的礼貌原则不适用于家庭成员或亲密朋友之间,因为礼貌是具有相对性的,而礼貌的言语并不总是能起到表示礼貌的作用。交际双方的亲疏程度决定着双方遵循礼貌原则的程度。在关系亲密的人之间,如果太注重言辞表面上的礼貌,交际的效率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常常会使用不礼貌的言语来表示礼貌,因为它能够拉进人际距离。这也正好符合这个观点:“中国文化里只有好朋友可以不讲究任何礼貌或者礼节,互相咒骂是同一个圈子里的人表示彼此亲密无间的方式。”
参考文献:
1. 陈融(2003),《英语的礼貌语言》[A],见于束定芳主编《外国与》编辑部编《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C],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 何自然(1992),《语用学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
3. 束定芳 王虹(2003),《言语交际中的扬升抑降与礼貌原则》[A],见于束定芳主编《外国与》编辑部编《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C],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 [俄] 列.托尔斯泰著智量译(2003),《安娜.卡列尼娜》译文出版社
5. 伍铁平(1993),《普通语言学概要》[M],高等教育出版社 Geoffrey Leech的礼貌原
关键词:礼貌原则 不礼貌 人际距离 语用
缘 起
如果你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想要请路上的行人给你指指路,请问你会使用下面哪一句话:
(1)你好!请问去……该怎么走?(说话时可能会面带微笑)
(2)去……该咋走?有时间没?你带我去吧!
通常情况下,句(1)适用于陌生人之间,而句(2)往往出现在熟人的谈话里。如果把句(1)用在了熟人之间,势必会拉大朋友间的距离;如果用句(2)来询问陌生人,恐怕不但得不到指路的答复,还会引起被询问者的恐慌。可见,这两句话如果用错了地方,都会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会尽可能的以礼待人,无论是在言谈里还是在举止中总愿意给人留下良好的、有礼貌的印象,这样做的目的之一常常是为了营造一种轻松友好的人际交往环境。然而,随着人与人的交往不断加深,有的人之间会产生比一般朋友关系更亲密的友谊和感情,这时他们在谈话中很可能会使用一些表面上并不礼貌的话语(本文的“不礼貌言语”指的是违反礼貌原则的言语)来表达这种亲密无间。因此,根据两个人在谈话中所使用的话语也往往能判断出这两人的交往程度和关系远近。本文将尝试着分析这种借用不礼貌言语来拉近人际距离的原因及其语用环境。
一、礼貌用语与人际交往的距离
一个人是否在待人接物时有礼貌,除了在体态语上有直观表现外,他和别人交谈时所使用的言语也是窥视其礼貌程度的重要窗口。在对待不同交际对象时,人们常常会根据交际对象的特点来决定使用什么样的言语来表示礼貌。“Brown 和Levinson的研究表明,人们根据以下三个因素来决定自己语言的礼貌程度。第一,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社会距离。这一距离越大,语言的礼貌程度就越高。……第二,对话双方之间的权力分布也对语言的礼貌程度起决定作用。听话人的权力越大,说话人的语言越礼貌。第三,由于文化的差异,人们对强加于人的看法与接受程度不同。对强加于人很敏感的文化社团使用的语言比其他文化社团更礼貌。”(陈融)人际距离是人们选择使用何种言语来表达礼貌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比如,对陌生人说话比对朋友说话要客气礼貌得多,对朋友说话又要比对家人客气礼貌得多。
人们在交际时遵循礼貌原则来选择自己的言语。英国著名学者李奇(Leech)把礼貌原则划分为六类:A.得体准则:减少表达有损于他人的观点;B.慷慨准则: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C.赞誉准则:减少表达对他人的贬损;D.谦逊准则:减少对自己的表扬;E.一致准则:减少自己与别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F.同情准则:减少自己与他人在感情上的对立。这六项是最概括的礼貌原则,也就是,说话人在说话时尽量多给别人一点方便,自己多吃一点亏,从而使交际双方感到被对方尊重,并获得对方对自己的好感。遵循这些原则的确有利于促进人际关系,但还不足以打破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因为很多基于这些礼貌原则的言语逐渐被社会规范化了,因此有时礼貌言语的使用就变成了讲客套话,显得缺乏人情味。比如,有些场合一定要用抬高对方的方法来表达礼貌,在比较正式的场合介绍某个人时,常常会说“……先生在……领域/方面很有作为/造诣颇深”,即使是在非正式场合给几位朋友介绍认识一位新朋友时,也会记得说一句“他吉他谈得相当棒”或者“他文笔很不错”,其实这位朋友可能只是会弹弹吉他或略有一些文采。人们明明知道这样说话是言过其实了,但为了表达最起码的礼貌还是要这样去说,被提及的人也明白别人是在以礼待己,听到的那些赞扬的话是不能完全相信的。久而久之,这些礼貌言语就变得非常形式化,这种社会规范也会迫使人们不得不去说“假话”,因而一些礼貌言语也就戴上了社交色彩,具有了一定的虚伪性。相比而言,人们在和自己的家人和好朋友谈话时,礼貌原则很可能会让位于话语的内容,谈话在不拘礼节间显得格外亲热友好而富有生机。如果和这些关系亲密的人谈话时使用社交时用的礼貌用语反而会显得见外而失礼。
二、浅析使用不礼貌的言语拉近人际距离的语用条件
用不礼貌的言语来拉近人际距离,不是在任何场合对任何人都能使用的,它也有自己的语用条件,否则可能会弄巧成拙。
首先,它有自己的使用对象,常常用于关系非常亲密的人之间,比如家人之间、恋人之间、真正的好朋友之间,还可以在大人和喜爱的小孩子聊天时使用。根据Leech的六大礼貌原则,人们在交往时总应该尽量给别人一点方便,尽量让自己多吃一点亏,尽量多给别人一些赞扬而少给别人一些批评,尽量多同意别人的观点而少说不同的观点,从而使交际双方都感到被尊重,并且使对方对自己产生好感。但是,当人们想要听到关于自己的真话时,往往会回到家中,因为家里人会直言不讳,有什么就说什么,给出的评价和意见常常会更加客观,也更加有帮助。家人能给出客观的建议,原因就在于和家里人的人际距离比和外人的近,说话内容往往比礼貌原则更重要。恋人之间情意绵绵,交谈是相互了解、表达爱意的重要途径。在恋爱初期,两个人都会尽量注意礼貌,几乎所有的言语都会遵循礼貌原则,以期给对方留下美好的印象。到了两个人的关系逐渐深化时,就会开始使用不礼貌的言语来表示亲近了。比如《红楼梦》第十九回中有宝、黛的一段对话:宝玉道:“我也歪着。”黛玉道:“你就歪着。”宝玉道:“没有枕头,咱们在一个枕头上罢。”……黛玉听了,睁开眼,坐起身笑道:“真真你就是我命中的‘魔星’——请枕这一个!”说着,将自己的枕头推给宝玉,又起身将自己的再拿了一个来枕上。很显然,黛玉并不真地认为宝玉是“魔星”,表面是在骂宝玉,但实际是在表达喜爱,从这样的言语中正好能看出他们两个人关系融洽。小说中是这样,现实生活中也有这种用不礼貌言语来表示亲近的情况,比如:“你真讨厌!”、“去死吧!我再也不想见到你了。”、“你这个坏家伙!”、“你都快烦死我了!”、“真是个无赖呀!”等等。这些话如果在不熟悉的人之间使用,会被当作是一种挑衅,具有侮辱意味,但是在恋人之间使用则会拉近两个人的心理距离。好朋友之间的谈话也是如此,不需要虚伪的客套,这一点往往从彼此间的称呼上可以反映出来,对于好朋友可能会直呼他的小名,甚至绰号,而对于刚认识的人肯定会中规中矩的称呼其全名或是用姓加上职务。大人对小孩子也往往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喜爱之情,比如叫小孩子“臭蛋儿”、“小调皮”、“小傻瓜”、“小坏蛋”等,当小孩子非常调皮时,大人可能会说“你可真坏呀!”“拿你怎么办呀?”甚至“我再也不管你了”,显然这些话没有一句是在骂孩子,句句体现的都是喜爱。
同样,本该使用不礼貌言语的人之间如果突然开始使用礼貌言语了,这暗示着他们的关系可能出现了变化。俄语中人称代词有敬称的用法,比如第二人称代词的复数形势BbI用于称呼第二人称单数时表示尊敬和礼貌,常用于长辈和陌生人。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第一部一开始就是斯捷潘•阿尔卡季伊奇和他的妻子朵丽在闹矛盾:
“可非接待不可呀,朵丽……”
“您走开,您走开,走开,”她望了他一眼,一边叫嚷着,似乎这叫嚷是一种肉体的疼痛引起的。
……
“你想着孩子们,只是想跟他们玩玩,可我想着他们,是知道他们这下子全都给毁了呀,”显然,三天来她不止一次在心里说过许多话,现在她是说出了其中的一句。
她对他说了个‘你’,他感激的瞧他一眼,挨近些,想要握住她的手,而她却厌恶的避开他。
斯捷潘•阿尔卡季伊奇和他的妻子朵丽一闹矛盾,他的妻子就将“你”改为敬称“您”,有意与他拉开人际距离,后来当她无意中将“您”改回到“你”时,的确使她的丈夫松了一口气,虽然她的气还没消,但是所使用的言语已经说明事情开始有了转机,争吵快要结束了。
反过来看,既然人际距离近的人之间更常使用不礼貌的言语,那么如果在人际交往中有意识的选择使用不礼貌的言语,有时也可以有效的拉近人际距离。比如:
A:哎呀,我本来要去接你的……
B1:那你咋没来?
B2:没事儿,不用来接。
比较一下B1 和B2两种不同的回答,B1使用一个问句,似乎有些责备的意思在里面,潜台词可能是“我还以为你会来接我,所以一直在等,结果没等到,觉得挺遗憾的”;B2比B1从字面上看要礼貌,但实际上潜台词可能是“谁让你来接我了,我自己又不是回不来”。相比之下,B1虽然有责备的意味,但实际上更亲切,没有把A当作外人看待;B2虽然说的很客气,但却拒人于千里之外。
不过,用不礼貌言语来拉近人际距离有其使用条件,那就是交际双方已经有遵循礼貌原则交往的基础,彼此已经有了起码的了解,并且知道这种不礼貌言语的使用是出于善意。
三、小结
李奇(Leech)的礼貌原则不适用于家庭成员或亲密朋友之间,因为礼貌是具有相对性的,而礼貌的言语并不总是能起到表示礼貌的作用。交际双方的亲疏程度决定着双方遵循礼貌原则的程度。在关系亲密的人之间,如果太注重言辞表面上的礼貌,交际的效率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常常会使用不礼貌的言语来表示礼貌,因为它能够拉进人际距离。这也正好符合这个观点:“中国文化里只有好朋友可以不讲究任何礼貌或者礼节,互相咒骂是同一个圈子里的人表示彼此亲密无间的方式。”
参考文献:
1. 陈融(2003),《英语的礼貌语言》[A],见于束定芳主编《外国与》编辑部编《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C],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 何自然(1992),《语用学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
3. 束定芳 王虹(2003),《言语交际中的扬升抑降与礼貌原则》[A],见于束定芳主编《外国与》编辑部编《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C],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 [俄] 列.托尔斯泰著智量译(2003),《安娜.卡列尼娜》译文出版社
5. 伍铁平(1993),《普通语言学概要》[M],高等教育出版社 Geoffrey Leech的礼貌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