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思悲壮 沉郁苍凉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xlzy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调歌头·平生太湖上
  无名氏
   平生太湖上,短棹几经过。
   如今重到,何事愁与水云多。
   拟把匣中长剑,换取扁舟一叶,归去老渔蓑。
   银艾非吾事,丘壑已蹉跎。
  
   鲙新鲈,斟美酒,起悲歌。
   太平生长,岂谓今日识干戈!
   欲泻三江雪浪,净洗边尘千里,不用挽天河。
   回首望霄汉,双泪堕清波。
   此词作于南宋初年,据曾敏行《独醒杂志》记载,这首词是在公元1131—1162年间题在吴淞江长桥上的,没署姓名;又据宋人龚明之《中吴纪闻》是建炎四年庚戌(1130)无名氏题于吴江之上。这首词以沉痛的心情,忧伤的笔致,抒发了作者抗金无路、报国无门、功业未遂而归隐江湖的悲愤。当时传唱甚广,很快传入宫中,高宗赵构查访甚急,秦桧甚至请降皇榜召请,但终未找到作者。词中明显地指斥了高宗、秦桧的卖国妥协政策,得到了爱国志士的一致赞扬。它委婉含蓄地抒发了爱国之情,主题和艺术手法上都颇有独到之处。据今人考证,它可能出自两宋之交的词人张元幹之手。
   上片着重写功业无成而将隐居江湖的忧伤情怀,开篇两句却非常轻松“平生太湖上,短棹几经过”,作者从小就生活在太湖边上,在湖上来来往往不知有多少次了,这里“几”有“多”的意思,“几”和“短棹”配合,很容易让我们想起六一居士的“轻舟短棹西湖好”,多么悠闲、惬意啊。但看下句却陡然直转,由过去直面当前“如今重到,何事愁与水云多”,意思是说:现在又来到这里,为什么心中的愁绪跟水云一样的繁多呢?“如今”,表明时间。“重到”,说明旧地重游。接着提出疑问,突出心中的忧愁多如云水。作者并不马上解释,接下去的词句却是感情的连续抒发,深深地感染了读者。“拟把匣中长剑,换取扁舟一叶,归去老渔蓑”,以长剑换轻舟,暗示报国无门,要江湖老了。但是我们要看到这三句用“拟”字领起,分明说只是打算。为什么不付诸行动?作者给了我们一个悬念。“银艾非吾事,丘壑已蹉跎”,银是银印,艾是拴印的绿绶带。 汉 制,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银印绿绶。泛指高官。(《隶释·汉孟郁脩尧庙碑》:“印绋相承,银艾不絶。”《后汉书·张奂传》:“吾前后仕进,十要银艾。” 李贤 注:“银印绿绶也,以艾草染之,故曰艾也” )丘壑指隐士们住的地方。这两句告诉我们:作者无意于庙堂,又不能太上忘情。为什么不能?又给我们留了一个悬念。这种手法有如看山,“一山放过一山拦”,非大家不能为也!
   下片主要抒写抗金的怀抱。“鲙新鲈,斟美酒,起悲歌。”前两句写归隐后的生活情况——吃鱼、喝酒,怡然自得。后一句唱出心中的积郁,抒发对当时现实不满的深沉感慨,音节急促,势如奔马。而这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可见归隐绝不是心甘情愿的,大有“人在江湖,心忧汉阙”之意。从手法上看,“新鲈”“美酒”皆是至美之物,但后面接上的是“起悲歌”,这是典型的反衬,以美衬悲,愈显其悲。“太平生长,岂谓今日识干戈!”在太平时期生长,哪里会知道如今却遭遇着战争的动乱。表面上是说自己生逢不幸,实际上却影射北宋王朝的覆灭,是由于沉溺于奢侈淫逸的腐朽生活所导致的结果。这里巧妙地运用了李后主《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的词意。这正是作者“起悲歌”的主要原因。“欲泻三江雪浪,净洗胡尘千里,不用挽天河”,三江指流入太湖的吴淞江、娄江、东江,大意是说:只要倾泻三江之水,就可洗净千里战氛,用不着力挽天河。这不是故作惊人的壮语,而是作者抗金抱负的集中体现。杜甫《洗兵马》中有“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的诗句,这三句反用其意。“不用挽天河”,表明江南的人民有足够的力量,可以克复中原。不过这三句用“欲”字领起,说只是有这一打算而已,呼应了上阕中的“拟”字,也解释了“银艾非吾事,丘壑已蹉跎”。正因有这一打算,才没有以剑换舟,丘壑之隐也才蹉跎。那么作者这一打算能否实现呢?“回首望霄汉,双泪堕清波”,回头仰望天空,两行热泪似断串的珠儿滚入湖中。“霄汉”这里暗指朝廷,因为江南人民有信心、有力量抗金,但极力主张对金妥协的南宋王朝是不想抗敌的,只能使志士仁人的悲愤化作伤心的眼泪,作者的一切设想都成了泡影。
   全词深沉激愤,慷慨悲凉,作者质朴而又自然地运用了“愁与水云多”的心境与“净洗胡尘千里”的壮怀痛苦地交织在一起的写法,充分反映了当时有志抗金而又无用武之地的爱国者的矛盾心理,从而有力地斥责了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纵观整个南宋,似只有张孝祥的《六州歌头·长淮望断》可与之比肩,千百年来,一直被我们击节赞叹不已!
  
  
其他文献
阿Q造反失败被抓到县城里过堂,看见满头剃得精光的老头子,“便知道这人一定有些来历,膝关节立刻自然而然的宽松,便跪了下去了。”阿Q为何要跪?我想不是怕死。你看他画花押时画圈的认真,赴刑场时说出“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的气派,全然不是个怕死鬼。但过堂时阿Q跪了,而且“膝关节立刻自然而然的宽松”,原因是“知道这人一定有些来历”。也就是怕官。死都不怕,还怕官吗?这怪不得阿Q,是阿Q的膝关节有某种惯性,一见官
期刊
一、教材的阅读价值  教材是现在中学生阅读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叶圣陶所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教材就是例子。”教师要以教材为载体,充分发挥教材的典范作用,在教学中渗透作文指导,把教材作为习作教学的主阵地,以课文为中心,从文本中挖掘“泉水”,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及时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  二、教材的范例价值  (一)以课文的标题为范,学习课文题目的命题技巧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
期刊
如果说思想是一篇记叙文的灵魂,那么形象生动的细节描写则可以说是记叙文血肉丰满、立体可感的关键了。   1.细节描写有细微才有血肉   细节,犹如人体之血肉,没有了它,人就失去了生命。那么细节何处寻?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在微风里,送来枫叶蝶。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任何一个细微的动作、眼神、语言等,只要细细咂摸都有丰富的意蕴存在。   在唐代诗人孟郊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一句
期刊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如何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有效的评价?   一、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目前,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阅读教学所瞄准的是考试的得分点,两眼盯住的是死读课本,即使是被誉为开启智慧之门的课外阅读,也被视为不务正业。受旧的教学观念和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课外阅读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人们总是把课堂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中心,课外阅读则被认为是一般意义上的“课外活动”,甚至认为读课外书会影响正课
期刊
语文学习需要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常常使老师和同学们费思伤神。怎样才能让语文学习快乐起来,让老师乐教,让学生乐学呢?“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孔子认为“乐学”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可见,“快乐”教育是捷径。   一、快乐从听说开始。学会聆听,学会说话,是语文学习的两大突破口。教师应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有序的听说教育,使学生轻松地形成各种语文能力。由记叙、描写到说明议论这样有步骤的强化
期刊
现实教学中,常常有很多问题被师生简单处理,未能深入探讨,学生对课文理解不深入,探究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时间固然有限,任务固然艰巨,但这不能成为师生不深入探究的理由。大胆有效探究,学生收获才更大,课堂才能真正活起来。   一、大胆质疑,培养问题意识   一位老师在教《登高》时,抓出了一个问题:“诗人在写猿时,为什么要用‘啸’而不用‘鸣’或‘啼’?”学生一时说不出来,老师于是启发学生比较这几个词的
期刊
语文新课程的实施,它刷新了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教研观念和方式,刷新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也刷新了教师的培训方式。展望语文新课程实施的前景,应当坚定地改革刻板化的统考制度、改革学校行政管理体制、优化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从而使语文新课程在课堂上生根开花。   刷新之一: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实验区语文课上,那种教师独演主角、学生作冷漠看客的现象少见了,那种贯穿课堂始终的滔滔不绝的“讲风”显
期刊
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为了避免学生片面地、孤立地、绝对地看问题,语文教学要配合政治课教学,教学生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在具体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结合课文教学,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课本所选课文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从中体现了作者高层次的审美观和正确的世界观。通过对这些课文内容的分析和挖掘,逐步向学生渗透辩证的思维意识。例如讲授《义理、考据和
期刊
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我特别注意后进生的转化问题,对后进生的成因及其对应的教育教学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偶得几点浅显认识与各位同仁切磋。   一、后进生的成因   1.逆反心理型   这种类型的学生往往从小就受到家庭专断式的教育。学生从小得不到家长的呵护,稍有错误就受到家长的训斥打骂,久而久之,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   2.自由散漫型   一些特殊生由于家庭破裂或是单亲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
期刊
高考中议论文历来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也最容易得高分,而议论文中学生最爱用的论证方法就是举例论证,但实践证明,即使是举例论证,学生用得也不符要求,不尽如人意,常常是:只详述事例,不进行分析。摆上几个事例,只是为了凑足篇幅。观点和论据两张皮,相脱节。其实议论文中的事实好像砌墙用的砖,分析议论则是砖与砖之间的泥。离开了这“泥”墙就不牢固。   况且,议论文中的叙述和记叙文中的叙述,其作用是截然不同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