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那方热土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yok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盛夏时节去的腾冲,正逢那儿的雨季。高黎贡山的巨大山体阻挡了西北寒流的侵袭,又留住了印度洋的暖湿气流,使位于西麓的腾冲成为云南的多雨区。雨也不是整日整夜地下,而是淅淅沥沥,缠缠绵绵,骤雨时歇,乍阴还晴。空气中弥漫着湿润清新的味道,远山在淡淡的烟雾中时隐时现,倒给这座滇西小城增添了几分神秘。
  随着你走进腾冲,这座边城的魅力和韵味,似那漫天而来的潇潇细雨,在不经意间一点一滴地沁入你的心脾。
  腾冲,古称滇越、腾越,在《史记》中被记载为“乘象之国”。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公元前后几百年间,“南方丝绸之路”逐渐形成,其中最重要的一条线路,即由四川经云南通往缅甸、印度乃至中东地区的“蜀身毒道”。腾冲是“蜀身毒道”的藩篱重镇,也是对外商贸的重要口岸。腾冲地处边陲,又是汉、彝、傣、白、傈僳等多民族杂居之地,山川奇秀,风物独特,被史地学家誉为“极边第一城”,徐霞客称其为“迤西所无”,近年来名声鹊起,是国内备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
  腾冲也历来是兵家重地。元、明、清三朝八百多年间,这里陆续修筑了八关、九隘、七十七碉,有“三宣门户、八关锁钥”之称,历年来绝少兵祸。然而,70多年前,一场历时859个日日夜夜、被后世称为“焦土之战”的“腾冲之围”,使腾冲成为中国抗战史上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地方。
  从保山驱车西行,走一段省道后转入高速公路,三个多小时的车程,一半以上非桥即隧,谈笑之间就跨过水流湍急的怒江,穿越云雾缭绕的高黎贡山,昔日的天堑如今化为坦途。近午时分,汽车驶出连绵起伏的群山,车窗外闪过一片片蓊郁的绿色,其间点缀着一簇簇村舍:美丽的腾冲坝子到了。
  进城后,一行人迳往“晋家园”用餐。晋家园因元代随大军征缅的太监晋公公在此设花园而得名,现存建筑为“三房一照壁,走马串过楼”的园林式庭院,因是腾冲现代工商巨子张鹏图(字南溟)的故居,故又称“南溟小庐”,现已辟为旅游餐馆。院内花木扶疏,景致幽雅。品尝了饵丝、土锅子、“大救驾”等特色菜肴,感觉口味香辣、重油,可能与当地气候比较潮湿有关。“大救驾”其实是炒饵的一种,传说当年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为避清军追杀,由昆明西退至腾冲,饥肠辘辘之下吃了一碗炒饵块,连连夸赞,“大救驾”因而得名。逃难途中,永历帝爱妃窦氏病殁于腾冲,现大盈江叠水河畔犹存窦妃墓。也可以说,腾冲是南明王朝最后灭亡的见证者。
  雨霁,游和顺古镇。站在双虹桥上远眺,只见碧空如洗,远山含翠,清溪绕村,绿荷满池;成百上千幢粉墙黛瓦、形态各异的民居依山而建,绵延数里。走进和顺,犹如进入一座文化迷宫。和顺图书馆、文昌宫、艾思奇故居、李家花园……那弯曲幽深的街巷,杂糅中外风格的建筑,古朴凝重的牌坊、充满温情和爱意的“洗衣亭”,甚或是街头店铺随处可见的一堆堆翡翠原石,每到一处,伸手便可触及斑驳的岁月和深厚的文化。当地的一种说法,这是“一部散落在边地的汉书”。和顺图书馆是全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五千余人的和顺乡,仅此一处就藏书七万多册,其中古籍、珍本一万多册。历史上,腾冲人多“走夷方”,即南下缅甸、印度、泰国等地经商,但堪称其中翘楚的和顺却丝毫没有沾染铜臭之气,反而保留了一种田园牧歌式的儒雅和清纯。
  2005年,在由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组织的“中国十大魅力名镇”评选活动中,和顺一路过关斩将,竟然摘取了中国第一魅力名镇的桂冠。央视名嘴崔永元在推介和顺时的一番”实话反说“,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其中一条是:这里的人都不务正业,经常是老人清晨放牛,把牛放在山上吃草,自己却跑到图书馆看书。意指和顺耕读传家的遗风流传至今,一时成为趣谈。
  在领略了腾冲“诗礼之邦”的清雅之风以后,如果你来到著名的“火山热海”时,腾冲就把它血性贲张、刚烈不驯的另外一面展现了出来。
  腾冲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板块相撞交接的地方,地质史年代发生过激烈的火山运动。由于两个大陆的漂移碰撞,使腾冲成为世界罕见而且是最典型的火山地热并存区。方圆1000平方公里内,有99座火山,88处温泉。其中,由火山堰塞湖演化而成的北海湿地,国内唯一的城市瀑布大叠水,低温温泉暗河坝派巨泉,热海高温温泉“大滚锅”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地质奇观。
  第二天,仍是阴雨天气。在热海景区里,却是到处云蒸霞蔚,水气交融,游人在林泉之间穿行,宛若进入虚无缥缈的仙境。热海中最为壮观的“大滚锅”,直径3米多,水深1.5米,底部水温达102摄氏度,昼夜翻滚沸腾,四季热气笼罩。旁边有人用稻草拴了鸡蛋放到“锅”里,三五分钟即可煮熟食用,虽然闻起来有一股硫磺味,但据说还有疗病健身的功效呢。沿着栈道前行,山间河畔散布着几十处热泉,有沸泉、气泉、喷泉等。“怀胎泉”,顾名思义,喝了这泉水便可喜结珠胎;“珍珠泉”,就是在泉水中有如串串珍珠向上腾滚;“美女泉”,则泉水清冽透澈,水底细沙摇曳,犹如一个文静温柔的美女;“鼓鸣泉”,水出咚咚作响,声似擂鼓;更令人称奇的是“蛤蟆嘴”,瀑布之中立着一块巨石,恰像一只大蛤蟆跃然张嘴,每间隔片刻就哈哧哈哧地喷出热气和水柱。热泉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温度之高,表明此处地下岩浆活动十分活跃,并把能量源源不断地输向地表。
  走进腾冲火山地质公园,看到的又是另一番景象。天已经放晴,在广袤的高原之上,大大小小数十座状如扣锅的火山锥拔地而起,傲向天穹,那是一种怎样的雄浑和壮阔!如果再告诉你,这些貌似平静正处于休眠期的火山,最近的在300多年前还喷发过,腾冲县城就是坐落在来凤火山流出的熔岩之上,那真会令人顿生敬畏之感。
  在腾冲近百座火山中,已开发成旅游景点的,除了海拔2595米、有着“小富士山”之称的打鹰山,还有大空山、小空山、黑空山、铁锅山等。小空山不高,山坡上种满马尾松、高黎松,郁郁葱葱,生机盎然。顺着石磴拾级而上,十来分钟可达山顶。站在观景台俯瞰火山内部,只见沿壁长着各种灌木,底部却颇为平坦,如茵的草地上绽放着色彩斑斓的野花。山风吹过,耳畔传来阵阵松涛,像在传递着大自然的律动。伟大神奇的大自然,用它的万能之手,造化出多少旷世奇观!江河行地,日月经天,惟有生命生生不息!数百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岩浆迸发之后的死寂,如今却是苍松傲立,夏花灿烂。人类也未尝不是如此,历经苦难才能磨炼意志,浴火之后方获重生。我们沿着火山口环行一周后,缓步下山。   回城途中,在飞虎公园停留。火山岩砌就的基座上,屹立着一组美国飞行员的铜铸群雕,一根弧形的不锈钢托架如彩虹腾起,顶端一架涂着鲨鱼头标志的战机昂首待发,似要呼啸着冲向蓝天。这是腾冲人民为纪念陈纳德将军的“飞虎队”而建。滇缅大反攻期间,许多飞虎队员驾机鏖战,喋血长空,他们的矫健身姿,定格在腾冲的上空。
  第三天,大雨滂沱。我们冒雨来到县城西南的国殇墓园,祭拜长眠于此的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的英魂。
  来凤山北麓,叠水河之畔,一座沉默不语的火山,一片肃穆寂静的松林。走进国殇墓园的大门,穿过长长的甬道,尽头是一座重檐歇山式建筑——“忠烈祠”,祠前台阶正中嵌有腾冲民国名人李根源书的“碧血千秋”刻石。在祠后的山坡上,密密匝匝地排满了墓碑:72行,3346块墓碑。每一块墓碑上,都镌刻着烈士的姓名和军衔。一座座墓碑,如扇形从山底拱列至山顶,恍惚间,似有无数个灵魂从碑中破石而出,由石碑幻化为列队的士兵,在出操,在行军,在冲锋,在厮杀……知情的人说,每个墓碑下面,其实并没有遗骨,有的,是一个巨大的骨灰合葬墓穴。数万官兵血染沙场,战后却只找到3000多具断肢残骸,更多的英雄尸骨无存,有的甚至连名字也未曾留下,只好被集体炼化。此刻,天空阴云翻滚,雨势越来越大,莫不是天若有情天亦老,泪飞顿作倾盆雨!思绪,沿着历史的河道溯流而上,时空穿越回70多年前: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觊觎中国,以40万兵力入侵东南亚六国,从泰国攻陷缅甸,沿滇缅路长驱直入滇西,试图从这里打开缺口,宁静的西南极边顿时变成战争最前沿。1942年3月,为了防止日军从西南大后方入侵,十万精锐之师第一次出国远征,旨在御敌于国门之外。至此,滇缅抗战正式拉开序幕。4月,缅甸全境沦陷,使中国丧失了仅余的一条陆上国际运输通道滇缅公路,怒江以西的大部分国土沦入敌手。5月10日,腾冲沦陷。日军进入腾冲县城,烧、杀、淫、掠,无恶不作。在这块不足6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4500多名村民失去生命,45个村寨和9个集市燃起冲天大火,24000幢房屋被夷为平地……腾冲,这崇山峻岭之间的“绝少兵祸”之地,遭遇了中国历史上最惨重的兵燹之灾。
  腾冲沦陷后,当地军民同仇敌忾,奋起反抗。多少人毁家纾难,以身殉国;多少人前赴后继,捐躯沙场。历时两年的敌后斗争,艰苦卓绝,牺牲惨重。1944年5月,滇缅大反攻的号角终于吹响,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四万余人强渡怒江,仰攻高黎贡山,腾冲战役就此打响。远征军将士经过127天浴血奋战,经历大小战斗40多场,全歼日军六千余人。9月14日,腾冲光复。这是抗战以来第一个被光复的县城。这场战役,是中国抗战史上环境最险恶、伤亡最惨烈的悲壮一页,也是取得战役上最彻底成功、战略上最完整胜利的英雄篇章。南明王朝覆灭的历史悲剧没有重演,“浴火之城”腾冲的重生,成为中国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的前奏。此时的腾冲,已成一片焦土。当地民众于艰难竭蹶、百废待举之际,如春燕衔泥一般,一砖一瓦,垒成远征军及盟军阵亡将士纪念陵园,并取屈原《九歌·国殇》之意,谓之“国殇墓园”。
  壮哉,国殇墓园!这里,是恸悼“死国事者”的神圣祭坛,也是凝聚民族大义、民族气节、民族尊严的精神高地。墓园所在的小团坡,是一座休眠火山。“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砥砺,烈士的忠骸早已同火山融为一体,化作永恒。雨势渐歇,阴沉沉的天际重现亮色,除了间或拂过的猎猎山风,四周复归于寂然。俯下身子,抚摸着墓碑上粗犷凌厉的笔锋,仿佛感觉得到大地深处熔岩奔突、地火运行,像一股炽热的洪流要从地底喷涌而出!
  岁月倏忽而逝,中国远征军的枪声,已经沉寂了70余年。历尽九死一生劫难之后的腾冲,正向世人展现出它神奇而靓丽的面容。漫步在古老的石头城内,带着雨意的熏风轻拂面颊;茶马古道的石板路上,年轻的恋人依偎而行;“火山热海”景区里,中外游客络绎不绝;商场内珠宝玉器琳琅满目,百货土杂充市塞道……在昆明长水国际机场熙熙攘攘的候机大厅里,绘有腾冲四时美景的巨幅广告分外醒目,“世界腾冲,天下和顺”,不啻是对外推介城市形象的宣传口号,也寄寓着人们追求和谐万物、顺遂心情的美好愿景。
  巍巍高黎贡,滔滔怒江水,见证着腾冲这方热土的沧桑变迁。70多年前那一段血与火的记忆,腾冲不会忘记。
其他文献
闽南地区流传一个传说:当年漳浦人蔡新进京赴考路过九龙岭,遇一卖汤圆的老人出一上对“九龙岭下日日冬至”要其应对。蔡新一时对不上,待他应考后重回家乡,看到六鳌海上夜间渔灯璀璨,才出现灵感对出“六鳌海上夜夜元宵”的下对。笔者对六鳌海上的渔火无幸神领,但对九龙江口早年的渔火,则是神领再三。  九龙江口海面是个天然的内海渔场,不但盛产包括银鱼、丁香鱼、凤尾鱼、比目鱼等各种内海鱼类和各种虾蟹,一些常年回游于外
期刊
那个玲珑的午后,阳光有些柔软,有些慵懒,寒假马上就要来,我的心情十分舒畅。最后一堂历史课了,马上要进行的是期末考试,学生一考完,意味着长假开始。上次课,我布置孩子们回去把漳州历史相关的知识点复习一遍,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拿出来讨论。我刚一进教室,就闻到淡淡的花香,孩子聊得正起劲,小蔡的声音尖细而高昂,他眉飞色舞地说着什么。我没有惊动他,停住脚步,原来他正在说“朱文公使飞瓦”的段子。几个同学显然
期刊
《第二次握手》是第一部感动我、也是永远感动我的一部文学作品。很多很多年过去了,留在我记忆深处的永远是这样一位女性:绾着高高的发髻,标准的鹅蛋脸丹凤眼,身体高挑苗条,端庄高贵、美丽娴静、气质优雅、风度卓然。她静静地定格在我的脑海里,任凭世界如何日新月异,审美趣味如何改变,我总是固执地认为她是最完美的女性,最圣洁高贵的女性,需要人们高山仰止的女性。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不知“四人帮”是否已被粉碎,
期刊
鼓乐齐奏,鞭炮震天,各种民间游艺,尽展风采。一群妇女不论老少均身围黑色长裙,手提扫把在游境队伍前作势清扫路尘。途经之处,挨家挨户张灯结彩,门前设立祭坛,供桌上摆满各式各样的祭品,点烛燃香,斟满酒水。这是岛尾村最为热闹的“五朝王醮”庆典。  王醮,亦称“做醮”,是岛美村自古以来就有的民间风俗。由于每五年才举行一次,因此俗称“五年王醮”。从建醮请王爷公入坛开始,到王爷公代天巡狩出巡,俗称“游境”,以至
期刊
走过去时,我暗暗算了自己的脚步:400步。哪有那么齐整的,我不信。走回来时,我一步一步地认真计算着,好了,401步。终于有了一步之差。回家后,我上网查阅了江东桥的资料,发现它始建于1214年,迄今刚好801年。天哪,这是巧合吗?还是冥冥中有什么契合?  南宋绍熙年间(1190-1194)郡守赵逖伯在这里连艘建造浮桥,开此处造桥。但浮桥“摇荡掀簸,过者凛容”,且经风雨摧损,疲于屡易。嘉定七年(121
期刊
张鸣骏,字赓阳,清顺治初年曾官至宣大巡按御史、江西道御史提督顺天学政,被“清初御史第一人”的李森先称誉为“谏臣、直臣”,是一位敢于进取、担当、忠諫的士大夫。  敢于进取的联捷进士  “族萃京元允卜三元及第,堂临天宝欣观万宝朝宗”。位于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县武安镇的京元村,原名溪园社,明宣德五年(1430),漳州千年史上唯一的状元林震及第后为报答他降生地溪园社“张氏瞻依堂”及从小受外祖父培育之恩,奏准皇
期刊
“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这是800多年前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在漳州白云岩留下的对联,此联道出了朱熹的人生境界和追求。前总理温家宝在《讲真话 察实情》的讲话中引用了这副对联,意在告诉人们要有崇高精神追求,要像朱熹那样心忧天下,勇于担当,从容淡定,刚直不阿。  朱熹(1130—1200)别号紫阳夫子,谥“文”故称“朱文公”。南宋著名的理学集大成者,闽学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
期刊
一种茶有一种茶的味道,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喜好。有人喜欢绿茶的清香、有人迷恋红茶的甜醇味、有人偏爱乌龙茶的浓厚爽口、有人陶醉花茶的芬芳、有人对普洱茶那种深沉的韵味暗暗叫绝……而我则对于产自漳州平和的白芽奇兰茶情有独钟。  钟情于白芽奇兰茶,主要是因我长居漳州,靠近白芽奇兰产区,情况熟悉,来源清楚,可以比较容易得到性价比好的白芽奇兰茶。加上我常犯胃寒,喝些传统熟火香型(也称浓香型)的白芽奇兰,便成我生活
期刊
我们的祖先早就意识到,语言与文字不一样,语言30年一小变,300年一大变,但是文字却可以以记录的形式流传而不会变动。所以中国语言与文字分开。然而,历经几千年的变迁,文字虽然没有太大的变化,对文字的理解,也就是文字的含义却因解释的不同,造成了很多的误解。误解有多种,其中重要的一种就是褒贬误用,鲜有贬语成褒语的事例,贬语褒用也大多只是口语上亲密人之间的一种调侃而已,但褒言成贬语却是尉为大观,美好的寓意
期刊
中秋赏月赋怀,乃亘古文人之乐事。因他们所处的时空背景和历史环境不同,激起的心绪意境自然各异,遂留下了许多绮丽瑰伟的美文佳句。正如晚唐进士王建在《十五夜望月》中所感叹:今夜明月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笔者结合阅览和想象,尝试着将古代中秋咏月的诗词稍加缕析,作一次时空的穿越,体验不同的际遇感受,以资共享。  向晚到天明,东升西落中凝望守候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北宋年间的某个中秋之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