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天地外国语学校 浙江衢州 324300
摘要:《新课标》倡导数学知识要来源于生活,要从大量的生活实例和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建立数学模型。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利用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美,创设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浓烈的情境氛围中主动学习,在学习中积极思索,大胆质疑,掌握方法。在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不断实践中我有了自己的感悟。
关键词:教学情境 实践 数学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设“美”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趣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缺乏美感的教学,会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而体现美感的教学,可使学生受到完美人格的培养,并可激发其创新的动机。小学数学的图形、计算等版块内容,将简洁的、逻辑的、创造的美蕴含其中。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其中的美,通过情境演绎,使学生从中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激发起学习数学的情趣。
[案例1]《平移和旋转》
老师在执教《平移和旋转》一课时,先点击课件出示一个很普通形。问:“这个图形美吗?”不少孩子摇头表示否认。老师又说:“那我变个魔术给大家瞧瞧。”边说边点击课件。于是大屏幕上出现了一连串美丽的图案:
简单、普通的图案通过平移、旋转,组合出多彩多姿的一系列图案,让学生忍不住发出赞叹。亲眼感受到图案变化的美,亲身领悟到平移、旋转带来的神奇组合。这种前后反差极大的感官刺激,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美丽,数学的魅力。学生也就满心欢喜地投入到学习内容的探究中去了。
2求“亲”境,关注学生情感的投入
布鲁姆曾经说过:“情感是认知的原动力”。积极的情感投入,能促进各种智力因素的发挥。所以,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就应该极力创设出具有“亲和力”的人际情境,来激活学生创新的潜能,点燃智慧的火花。
[案例2]:《比的应用》
老师拿出一瓶自己调剂的橙汁问道:“这是什么?”生:“酷儿!”“鲜橙汁!”
师:“来,每个组分点,品尝品尝,评价一下。”
孩子们拿到饮料,便迫不及待地品尝了起来。
师:“我刚才这一壶饮料一共是700克,请你根据口感,猜猜饮料中的纯橙汁、水各有多少克呢?口感怎样?”
生1:“我感觉偏涩,所以估计纯橙汁为200克,水为500克,建议多加些纯橙汁。”
生2:“我感觉偏淡,可能是水加得太多了,所以没有买来的橙汁好喝,建议少放些水,再加些糖。” ……
老师又取出一壶饮料:“听了同学们的建议,我改进了配方,请大家再尝尝,评价一下。”……
师:“三种成分分别是多少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按比例分配。”
熟悉的生活背景不仅调节了课堂气氛,还调整了课堂的教学节奏,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达到和谐统一。在孩子们的眼里,这像是一堂游戏课,自己也就心甘情愿地“做”起了数学。
3创 “思”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紧张、内在的智力活动能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力。所以数学课应该创设出积极思索的情境,让学生在观察与想象中,让思维插上翅膀,使思维得到挑战。
3.1由疑生思。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因此,教师要为课堂教学精心设置“疑”境,使学生求知心理和知识内容之间产生一种认识心理上的冲突,从而自主地投入到“疑惑— 探究— 发现 — 解决”的探究过程中。
[案例3]:《三角形分类》
老师课件出示一组只露出三角形一个角的图片问:“这些三角形被遮掉了两个角,你能根据露出的这个角猜一 猜它们分别是什么三角形吗?”当露出一个直角时,学生说是直角三角形;当露出一个钝角時,学生说是钝角三角形;当露出一个锐角时,学生自然也就说是锐角三角形。这时老师课件演示出来的却不是锐角三角形,这就使学生产生了悬念。
当心中的“想当然”与现实的结果相矛盾时,便困惑不已。是自己看错了?是老师操作错了?还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急于想揭开谜底的学生很快地投入到探究中去了。
3.2由“问”拓思。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利于质疑的情境,并积极引导他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为拓展思维,培养创造性能力打下基础。
[案例4]:《展开与折叠》
老师在黑板上贴出一个几何图形,问:“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什么?”于是,孩子们展开丰富的联想,有的说是汉字中的“凸”字,有的认为是分散的立方体,还有的认为是可以折成无盖的立方体的展开图……
接着,老师又拿出一幅几何图形,让孩子们继续仔细观察,并发挥自己的想象,积极思考,说出心中的想法。
在判断了第一幅图不是立方体展开图,第二幅是立方体展开图后,老师指着这两幅图追问:“看了这两幅图,你还有什么问题吗?”这时,孩子们的思路打开了,一下子就提出了好几个有价值的问题:(1)为什么第二幅图可以折成立方体,而第一幅图不可以?(2)每幅图中,公共边有几条?(3)立方体的展开图有多少种?(4)立方体的展开图有哪些特征?……
在老师层层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孩子们发现第四个问题是最关键的问题,它涵盖了其它的所有问题。
良好的问题情境创设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同时,又教会学生要抓住重点,善于归纳的学习方法。同时,教师有机地利用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唤起学生热情思索,积极探究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释疑的信心。
摘要:《新课标》倡导数学知识要来源于生活,要从大量的生活实例和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建立数学模型。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利用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美,创设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浓烈的情境氛围中主动学习,在学习中积极思索,大胆质疑,掌握方法。在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不断实践中我有了自己的感悟。
关键词:教学情境 实践 数学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设“美”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趣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缺乏美感的教学,会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而体现美感的教学,可使学生受到完美人格的培养,并可激发其创新的动机。小学数学的图形、计算等版块内容,将简洁的、逻辑的、创造的美蕴含其中。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其中的美,通过情境演绎,使学生从中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激发起学习数学的情趣。
[案例1]《平移和旋转》
老师在执教《平移和旋转》一课时,先点击课件出示一个很普通形。问:“这个图形美吗?”不少孩子摇头表示否认。老师又说:“那我变个魔术给大家瞧瞧。”边说边点击课件。于是大屏幕上出现了一连串美丽的图案:
简单、普通的图案通过平移、旋转,组合出多彩多姿的一系列图案,让学生忍不住发出赞叹。亲眼感受到图案变化的美,亲身领悟到平移、旋转带来的神奇组合。这种前后反差极大的感官刺激,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美丽,数学的魅力。学生也就满心欢喜地投入到学习内容的探究中去了。
2求“亲”境,关注学生情感的投入
布鲁姆曾经说过:“情感是认知的原动力”。积极的情感投入,能促进各种智力因素的发挥。所以,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就应该极力创设出具有“亲和力”的人际情境,来激活学生创新的潜能,点燃智慧的火花。
[案例2]:《比的应用》
老师拿出一瓶自己调剂的橙汁问道:“这是什么?”生:“酷儿!”“鲜橙汁!”
师:“来,每个组分点,品尝品尝,评价一下。”
孩子们拿到饮料,便迫不及待地品尝了起来。
师:“我刚才这一壶饮料一共是700克,请你根据口感,猜猜饮料中的纯橙汁、水各有多少克呢?口感怎样?”
生1:“我感觉偏涩,所以估计纯橙汁为200克,水为500克,建议多加些纯橙汁。”
生2:“我感觉偏淡,可能是水加得太多了,所以没有买来的橙汁好喝,建议少放些水,再加些糖。” ……
老师又取出一壶饮料:“听了同学们的建议,我改进了配方,请大家再尝尝,评价一下。”……
师:“三种成分分别是多少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按比例分配。”
熟悉的生活背景不仅调节了课堂气氛,还调整了课堂的教学节奏,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达到和谐统一。在孩子们的眼里,这像是一堂游戏课,自己也就心甘情愿地“做”起了数学。
3创 “思”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紧张、内在的智力活动能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力。所以数学课应该创设出积极思索的情境,让学生在观察与想象中,让思维插上翅膀,使思维得到挑战。
3.1由疑生思。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因此,教师要为课堂教学精心设置“疑”境,使学生求知心理和知识内容之间产生一种认识心理上的冲突,从而自主地投入到“疑惑— 探究— 发现 — 解决”的探究过程中。
[案例3]:《三角形分类》
老师课件出示一组只露出三角形一个角的图片问:“这些三角形被遮掉了两个角,你能根据露出的这个角猜一 猜它们分别是什么三角形吗?”当露出一个直角时,学生说是直角三角形;当露出一个钝角時,学生说是钝角三角形;当露出一个锐角时,学生自然也就说是锐角三角形。这时老师课件演示出来的却不是锐角三角形,这就使学生产生了悬念。
当心中的“想当然”与现实的结果相矛盾时,便困惑不已。是自己看错了?是老师操作错了?还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急于想揭开谜底的学生很快地投入到探究中去了。
3.2由“问”拓思。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利于质疑的情境,并积极引导他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为拓展思维,培养创造性能力打下基础。
[案例4]:《展开与折叠》
老师在黑板上贴出一个几何图形,问:“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什么?”于是,孩子们展开丰富的联想,有的说是汉字中的“凸”字,有的认为是分散的立方体,还有的认为是可以折成无盖的立方体的展开图……
接着,老师又拿出一幅几何图形,让孩子们继续仔细观察,并发挥自己的想象,积极思考,说出心中的想法。
在判断了第一幅图不是立方体展开图,第二幅是立方体展开图后,老师指着这两幅图追问:“看了这两幅图,你还有什么问题吗?”这时,孩子们的思路打开了,一下子就提出了好几个有价值的问题:(1)为什么第二幅图可以折成立方体,而第一幅图不可以?(2)每幅图中,公共边有几条?(3)立方体的展开图有多少种?(4)立方体的展开图有哪些特征?……
在老师层层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孩子们发现第四个问题是最关键的问题,它涵盖了其它的所有问题。
良好的问题情境创设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同时,又教会学生要抓住重点,善于归纳的学习方法。同时,教师有机地利用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唤起学生热情思索,积极探究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释疑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