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优城市治理,可以让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如皋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通过做优城市治理,对接民生关切,进而落实“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初心,推动城市建设再上新台阶。
我们做优城市治理,就是通过对如皋历史文化的弘扬、生态旅游的打造、教育布局的优化、医疗水平的提升等,让人民群众能够“诗意地栖居”,能够拥有机遇和舞台,能够真正成为城市发展的积极参与者、最大受益者、最终评判者。做优城市治理,认真践行了“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是从现实出发、从当前出发最大的民生。
突出重点,促进品质提升民生改善
近年来,如皋把民生改善作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核心取向,作为改进城市治理的重要标尺,作为检验城市各项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加快城市高质量发展。
响应时代要求,让“三生”發展更协同。正确把握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推动经济、生态与城市协同发展。培育城市发展新业态。以中国花木之乡为品牌,培育被老百姓称为如皋人“绿色银行”的盆景全产业链;以联合国“氢经济示范城市”为载体,培育以整车制造为龙头、关键零部件配套为支撑的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以“中国最具活力软件园”为基础,先后成功吸引35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引领城市生活新模式。绿色建筑方面,如皋已成功跻身省绿色建筑和节能综合提升奖补城市;海绵城市方面,系统实施亲水、护水、节水工程,为生态“溶解”理念增加形象注脚;低碳出行方面,创新了全国县级市唯一的“氢能公交+共享电动自行车+共享电动汽车”的绿色出行模式。构建城市生态新格局。建设“六横两纵、外圆内方”城市清水网,形成了水灵、境绿、城秀的生态大景观。开放式的龙游河生态公园成为“江苏人居环境范例奖”项目。
呼应历史基底,让城市记忆永留存。在推动城市发展过程中,始终把保护、传承和弘扬文脉放在重要位置。保护历史文化。以东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为核心,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老城区形象风貌显著提升,东大街保护性改造项目被评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以水环境治理为抓手,累计整治城区河道6.3公里,内外城河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传承长寿绿色文化。充分融入长寿文化元素,建设大寿星主题公园。围绕“开窗见绿,出门500米游园绿地”的总体要求,每年新增绿化面积近60公顷,建成一批城市小游园和开放式公园。推动新老城区互动发展。打造长江以北最大的单体式生态公园,建成集旅游、观光、休闲于一体的顾庄生态园,以及李渔路等一批特色城市道路绿化带。
回应群众需求,让幸福指数再提高。及时解决社会热点难点堵点问题,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基本实现全市范围内的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今年还在城区规划建设3所小学和1所高中,进一步缓解城区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建成两家三级医院。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成集规划馆、科技馆、图书馆、文化馆和博物馆为一体的文化广场,以及以爱国教育为主题的红十四军公园、总占地面积350亩的奥体中心等一大批公共基础设施。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深入开展开放日、体验日活动,引导社会组织、公民积极参与城市治理,达到共建共治共享的目标。
问题导向,有效破解城市治理难题
城市温度从哪里来?来自切实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关乎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中,落实到解决矛盾问题、提升弱项短板之中。
须补齐规划“结合不紧”的短板。城市总规与各专项规划结合得还不够紧密,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规、土地规划和生态环保规划之间衔接还不够紧密,需要抓好统筹,真正实现“一张图”。规划制定与执行之间结合得还不够到位,存在规划建设“两张皮”的现象,无法有效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需要进一步抓好落实和协调。规划水平与特色营造结合得还不够鲜明,需要进一步把如皋文化、地域特色体现在城市建设风格中,塑造出独一无二的城市辨识度。
须补齐建设“关系不顺”的短板。处理好新城集聚度低与老城有序更新的关系。新城核心功能仍不完善,产业和人口集聚度不高,老城有序更新任务艰巨,配套设施滞后,城镇化率仅为60.5%,需要继续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集聚力。处理好城市建设和产业转型的关系。城市功能、产业园区与经济转型匹配度不高,互动还不够,需要进一步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处理好功能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如何在功能开发中突出生态优先,实现规划、开发、用地等全方位转型,还要更多探索。
须补齐治理“问题难破”的短板。交通组织难,城市路网还不成系统,各种交通方式互联互通还不够,需进一步夯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执法难,推进公共治理全科网格化、将服务贯穿于全程任重道远,仍存在制止难、纠正难、取证难等问题,需进一步整合各类执法资源,组建综合执法队伍。共建共享难,对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市民主体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社会公众的参与度还不够,需进一步以人民为中心,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市民。
深入探索,拓展城市治理做优路径
当前,如皋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中后期,应以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三城创建”为抓手,统筹中心城区产业、配套、文旅、创新、生态“五大片区”建设,着力以更优的供给、更好的服务满足人民需求,用最好的资源服务人民,提供更多的机遇成就每个人。
优规划提能级,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规划是发展理念的体现,是城市建设管理的龙头。增强规划系统性。既注重城市总体、专项规划等层次的衔接,又要做好城市河道、生态环保等规划的横向衔接。推动沿江打造绿色生态经济带,沿河一体建设高品位的生态、文化和旅游走廊,公路、铁路沿线塑造体现城市竞争力的靓丽风景线,形成“三沿”联动发展新格局。增强规划科学性。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健全前期研究、公众参与、评估修编等工作程序,不断提高规划编制的民主化、公开化水平。增强规划特色性。将如皋历史文化、花木盆景、长寿养生等特色元素融入规划,强化对城市空间立体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整体把控,做到历史文化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
优建设提功能,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城市转型的过程,也是功能提升完善的过程。着力优化现代交通体系。加快高铁南站枢纽、通皋大道建设,推动张皋过江通道早开工,争取北沿江高铁、如常高速快实施,积极融入长三角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紫光路北延、老204国道改造二期等工程建设,提升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着力完善城市功能配套。老城区抓好城市修补与生态修复,强化功能配套,稳步推进更新。新城区持续深化功能规划和城市设计,加快附小新城幼儿园、新城高中、新城医院规划建设,不断提升教育、医疗功能。着力构建特色产业布局。围绕“5+2”重点产业,深入研究产业结构和布局规划,在全市各板块形成各具特色、相互支撑、绿色低碳的产业布局。
优管理提品质,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以系统性思维强化整体协同,以全周期管理提升能力水平。把握主体力量。调动社会各方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将市民置于城市建设管理的主体地位,进而实现城市的“共治共管,共建共享”。创新治理方式。深入推行城市网格化管理,有序推进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更新,试点开展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作,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凝聚精神品格。以文明城市建设“两连冠”为目标,以彰显文明如皋、大爱之城为特色,努力展现雉水如皋的生态美、宜居美、人文美、文明美、和谐美,更好汇聚人气、集聚人才、凝聚人心,在人人成就梦想的同时共建美好城市。
(作者系中共如皋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霍宏光
我们做优城市治理,就是通过对如皋历史文化的弘扬、生态旅游的打造、教育布局的优化、医疗水平的提升等,让人民群众能够“诗意地栖居”,能够拥有机遇和舞台,能够真正成为城市发展的积极参与者、最大受益者、最终评判者。做优城市治理,认真践行了“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是从现实出发、从当前出发最大的民生。
突出重点,促进品质提升民生改善
近年来,如皋把民生改善作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核心取向,作为改进城市治理的重要标尺,作为检验城市各项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加快城市高质量发展。
响应时代要求,让“三生”發展更协同。正确把握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推动经济、生态与城市协同发展。培育城市发展新业态。以中国花木之乡为品牌,培育被老百姓称为如皋人“绿色银行”的盆景全产业链;以联合国“氢经济示范城市”为载体,培育以整车制造为龙头、关键零部件配套为支撑的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以“中国最具活力软件园”为基础,先后成功吸引35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引领城市生活新模式。绿色建筑方面,如皋已成功跻身省绿色建筑和节能综合提升奖补城市;海绵城市方面,系统实施亲水、护水、节水工程,为生态“溶解”理念增加形象注脚;低碳出行方面,创新了全国县级市唯一的“氢能公交+共享电动自行车+共享电动汽车”的绿色出行模式。构建城市生态新格局。建设“六横两纵、外圆内方”城市清水网,形成了水灵、境绿、城秀的生态大景观。开放式的龙游河生态公园成为“江苏人居环境范例奖”项目。
呼应历史基底,让城市记忆永留存。在推动城市发展过程中,始终把保护、传承和弘扬文脉放在重要位置。保护历史文化。以东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为核心,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老城区形象风貌显著提升,东大街保护性改造项目被评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以水环境治理为抓手,累计整治城区河道6.3公里,内外城河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传承长寿绿色文化。充分融入长寿文化元素,建设大寿星主题公园。围绕“开窗见绿,出门500米游园绿地”的总体要求,每年新增绿化面积近60公顷,建成一批城市小游园和开放式公园。推动新老城区互动发展。打造长江以北最大的单体式生态公园,建成集旅游、观光、休闲于一体的顾庄生态园,以及李渔路等一批特色城市道路绿化带。
回应群众需求,让幸福指数再提高。及时解决社会热点难点堵点问题,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基本实现全市范围内的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今年还在城区规划建设3所小学和1所高中,进一步缓解城区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建成两家三级医院。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成集规划馆、科技馆、图书馆、文化馆和博物馆为一体的文化广场,以及以爱国教育为主题的红十四军公园、总占地面积350亩的奥体中心等一大批公共基础设施。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深入开展开放日、体验日活动,引导社会组织、公民积极参与城市治理,达到共建共治共享的目标。
问题导向,有效破解城市治理难题
城市温度从哪里来?来自切实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关乎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中,落实到解决矛盾问题、提升弱项短板之中。
须补齐规划“结合不紧”的短板。城市总规与各专项规划结合得还不够紧密,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规、土地规划和生态环保规划之间衔接还不够紧密,需要抓好统筹,真正实现“一张图”。规划制定与执行之间结合得还不够到位,存在规划建设“两张皮”的现象,无法有效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需要进一步抓好落实和协调。规划水平与特色营造结合得还不够鲜明,需要进一步把如皋文化、地域特色体现在城市建设风格中,塑造出独一无二的城市辨识度。
须补齐建设“关系不顺”的短板。处理好新城集聚度低与老城有序更新的关系。新城核心功能仍不完善,产业和人口集聚度不高,老城有序更新任务艰巨,配套设施滞后,城镇化率仅为60.5%,需要继续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集聚力。处理好城市建设和产业转型的关系。城市功能、产业园区与经济转型匹配度不高,互动还不够,需要进一步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处理好功能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如何在功能开发中突出生态优先,实现规划、开发、用地等全方位转型,还要更多探索。
须补齐治理“问题难破”的短板。交通组织难,城市路网还不成系统,各种交通方式互联互通还不够,需进一步夯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执法难,推进公共治理全科网格化、将服务贯穿于全程任重道远,仍存在制止难、纠正难、取证难等问题,需进一步整合各类执法资源,组建综合执法队伍。共建共享难,对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市民主体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社会公众的参与度还不够,需进一步以人民为中心,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市民。
深入探索,拓展城市治理做优路径
当前,如皋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中后期,应以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三城创建”为抓手,统筹中心城区产业、配套、文旅、创新、生态“五大片区”建设,着力以更优的供给、更好的服务满足人民需求,用最好的资源服务人民,提供更多的机遇成就每个人。
优规划提能级,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规划是发展理念的体现,是城市建设管理的龙头。增强规划系统性。既注重城市总体、专项规划等层次的衔接,又要做好城市河道、生态环保等规划的横向衔接。推动沿江打造绿色生态经济带,沿河一体建设高品位的生态、文化和旅游走廊,公路、铁路沿线塑造体现城市竞争力的靓丽风景线,形成“三沿”联动发展新格局。增强规划科学性。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健全前期研究、公众参与、评估修编等工作程序,不断提高规划编制的民主化、公开化水平。增强规划特色性。将如皋历史文化、花木盆景、长寿养生等特色元素融入规划,强化对城市空间立体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整体把控,做到历史文化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
优建设提功能,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城市转型的过程,也是功能提升完善的过程。着力优化现代交通体系。加快高铁南站枢纽、通皋大道建设,推动张皋过江通道早开工,争取北沿江高铁、如常高速快实施,积极融入长三角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紫光路北延、老204国道改造二期等工程建设,提升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着力完善城市功能配套。老城区抓好城市修补与生态修复,强化功能配套,稳步推进更新。新城区持续深化功能规划和城市设计,加快附小新城幼儿园、新城高中、新城医院规划建设,不断提升教育、医疗功能。着力构建特色产业布局。围绕“5+2”重点产业,深入研究产业结构和布局规划,在全市各板块形成各具特色、相互支撑、绿色低碳的产业布局。
优管理提品质,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以系统性思维强化整体协同,以全周期管理提升能力水平。把握主体力量。调动社会各方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将市民置于城市建设管理的主体地位,进而实现城市的“共治共管,共建共享”。创新治理方式。深入推行城市网格化管理,有序推进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更新,试点开展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作,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凝聚精神品格。以文明城市建设“两连冠”为目标,以彰显文明如皋、大爱之城为特色,努力展现雉水如皋的生态美、宜居美、人文美、文明美、和谐美,更好汇聚人气、集聚人才、凝聚人心,在人人成就梦想的同时共建美好城市。
(作者系中共如皋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霍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