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写这几部大家都知道的小说之前也写了大量小说,只是知道的人比较少。从1986年到1991年,我在创作初期写作的是军旅小说。尽管我挖空心思写身边的生活,可怎么写水平都一般般,没有多少人看,淹没在文学的大潮中。后来,我决定要写一些别人没有写过的东西,另起炉灶。
我确实有过比较秘密的经历——曾经在情报单位工作过很短一段时间。(这些过去我是绝对不说的,但现在我已经过了保密期。)这份工作说起来神秘,其实也不神秘,简单来说,这种机构每个国家都有,但这种机构的复杂也是一般人想象不到的。于是,我决定写这个。这种创作涉及到保密问题,应该如何把握?我在那里工作过一段时间,我知道什么是泄密,我不要触碰它就好了。无限地逼近,又不去触碰它,当你做到这一点,小说的价值就出来了。
当我真正决定写的时候,就想写一位破译家。但我没有做过破译工作,怎么写?我曾经见过破译家。
当时我的单位是个封闭的大院子,我知道在我周围几公里处有一个小院子。那里住着一群神秘的人物。有时候他们会来大院子,因为这里生活设施比较齐全,但我们绝不可能踏入 “小院”半步。因为我喜欢打篮球,便跟他们打过几次篮球。但相互交流极少。对我而言,我知道在 “小院”,有一群人从事着国家机密工作,每到周末,他们会到我们这个大院子过一些家庭生活。我只是远远地看着他们,仅此而已。如果说创作源于现实生活,那我就无法写出他们。
我当时对这群人的好奇感,就好像暗恋上一个人,明知她在拒绝你,却就是控制不住内心的那份渴望。
1991年,我开始决定写他们,虽然明知自己可能写不好,明知可能有出版禁忌,但我还是写了11年。这部小说写出来以后,可以说是第一部描写破译家的小说。我的成名也就是从《解密》开始。
我那时候才明白,“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指的绝不是日常生活。《解密》不是那些整天和保密工作打交道的人写出来的,反倒是我这个局外人写出来的,而且,很多读者看完觉得内容都是真的。这是因为,我虽然早已远离那群人,但我一直在想他们,我虽然只和他们打过球、有过极简短的谈天式的交流,但他们一直生活在我的想象之中,一直生活在我的内心世界。所以,有一天,当我决定写他们就很自然了。后来我想,如果我在“小院”呆了8年,我可能不会写这群人了。因为了解,因为熟悉,也就没有了好奇感。就好像浑水摸鱼,仿佛摸到了,又滑走了,反而更会回味,晚上做梦还会想它。如果你抓到鱼,吃了它,也就不会再想它。
很多人会问,不了解,怎么写?好在破译是一门科学,从技术层面上了解它会很容易。虽然当时不像今天网络这么发达,我要到图书馆查阅,但很多技术问题用耐心和时间是都可以解决的。所以对一个创作者来说,文学和现实的关系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
我曾经给企业写报告文学,只写过几次,发现自己写不好,因为过于熟悉的东西我反而写不出来。因为远,我才有了热情和好奇之心。
当然,我是幸运的,如果我不曾走进那个大院子,那个神秘的“小院”也不会成为我巨大的想象世界,我不会去想象他们的生活、感情世界、工作状态是什么样的。但我不认为是我的经历赋予我这部小说,我认为是这份感情赋予了我这部小说,是这一份对于破译家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
责任编辑:刁雅琴
经常有一些朋友问我:你写的那些是真的吗?你写了那么多的谍战小说,你又没当过间谍,怎么写出来?这其实就问到了一个文学创作和生活的关系,也是文学和现实的关系。
是不是一定要经历了才能写得出来?这个问题很容易反驳。如果只能经历才能写得出来,难道但丁一定到过地狱?我觉得如果真的很了解反而写不出来,这是我自己一个很大的感悟。
我确实有过比较秘密的经历——曾经在情报单位工作过很短一段时间。(这些过去我是绝对不说的,但现在我已经过了保密期。)这份工作说起来神秘,其实也不神秘,简单来说,这种机构每个国家都有,但这种机构的复杂也是一般人想象不到的。于是,我决定写这个。这种创作涉及到保密问题,应该如何把握?我在那里工作过一段时间,我知道什么是泄密,我不要触碰它就好了。无限地逼近,又不去触碰它,当你做到这一点,小说的价值就出来了。
当我真正决定写的时候,就想写一位破译家。但我没有做过破译工作,怎么写?我曾经见过破译家。
当时我的单位是个封闭的大院子,我知道在我周围几公里处有一个小院子。那里住着一群神秘的人物。有时候他们会来大院子,因为这里生活设施比较齐全,但我们绝不可能踏入 “小院”半步。因为我喜欢打篮球,便跟他们打过几次篮球。但相互交流极少。对我而言,我知道在 “小院”,有一群人从事着国家机密工作,每到周末,他们会到我们这个大院子过一些家庭生活。我只是远远地看着他们,仅此而已。如果说创作源于现实生活,那我就无法写出他们。
我当时对这群人的好奇感,就好像暗恋上一个人,明知她在拒绝你,却就是控制不住内心的那份渴望。
1991年,我开始决定写他们,虽然明知自己可能写不好,明知可能有出版禁忌,但我还是写了11年。这部小说写出来以后,可以说是第一部描写破译家的小说。我的成名也就是从《解密》开始。
我那时候才明白,“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指的绝不是日常生活。《解密》不是那些整天和保密工作打交道的人写出来的,反倒是我这个局外人写出来的,而且,很多读者看完觉得内容都是真的。这是因为,我虽然早已远离那群人,但我一直在想他们,我虽然只和他们打过球、有过极简短的谈天式的交流,但他们一直生活在我的想象之中,一直生活在我的内心世界。所以,有一天,当我决定写他们就很自然了。后来我想,如果我在“小院”呆了8年,我可能不会写这群人了。因为了解,因为熟悉,也就没有了好奇感。就好像浑水摸鱼,仿佛摸到了,又滑走了,反而更会回味,晚上做梦还会想它。如果你抓到鱼,吃了它,也就不会再想它。
很多人会问,不了解,怎么写?好在破译是一门科学,从技术层面上了解它会很容易。虽然当时不像今天网络这么发达,我要到图书馆查阅,但很多技术问题用耐心和时间是都可以解决的。所以对一个创作者来说,文学和现实的关系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
我曾经给企业写报告文学,只写过几次,发现自己写不好,因为过于熟悉的东西我反而写不出来。因为远,我才有了热情和好奇之心。
当然,我是幸运的,如果我不曾走进那个大院子,那个神秘的“小院”也不会成为我巨大的想象世界,我不会去想象他们的生活、感情世界、工作状态是什么样的。但我不认为是我的经历赋予我这部小说,我认为是这份感情赋予了我这部小说,是这一份对于破译家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
责任编辑:刁雅琴
经常有一些朋友问我:你写的那些是真的吗?你写了那么多的谍战小说,你又没当过间谍,怎么写出来?这其实就问到了一个文学创作和生活的关系,也是文学和现实的关系。
是不是一定要经历了才能写得出来?这个问题很容易反驳。如果只能经历才能写得出来,难道但丁一定到过地狱?我觉得如果真的很了解反而写不出来,这是我自己一个很大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