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球运动”的内容历来是高考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难点。本文结合近几年来新课标下的教学实实践,从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到基本关系、基本方法的总结,从学生绘图、读图能力的培养到解题方法的指导等方面,谈谈自己做法。
【关键词】地球运动;教学;策略
一、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策略
教学中为了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理解,我常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例如,一条线的西边是东半球、东边是西半球,这是哪条线?西十二区与东十二区的区时比较(相等、早、晚),日期(新、旧)一天?一个人有半年时间看到太阳在他的北方,而他的人影也朝向北方,这可信吗?在哪里?当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向北移动10个纬度后,晨昏圈与哪条纬线相切?(答:南北纬80°)。
上述概念由线段和数值要素组成,概念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初学者理解上的混淆、记忆上的模糊都会直接导致解题的错误。所以,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能匆匆而过,不仅使学生听懂还要会做、做准确,这需要老师提供与计算相关联的、有目的的练习。要把概念熟练到如乘法口诀一样准确。如提到75°经线,要脱口而出是东五区和西五区的中央经线。忽视基本概念练习,误认为它简单,是酿成学生解题困难的重要根源。
二、基本关系、基本方法的总结策略
课程标准和高考要求涉及时区、区时、地方时、日期、正午太阳高度、昼长、夜长、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但教材没有关于数理公式等内容的讲解,因此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基本关系”,对于灵活、迅速的解题具有重要作用。
关于时间计算,知道一条经线上的时间,一定可以推知全球任意经线上的时间;关于日期的计算,0时经线与日界线(约180°)分割新旧两天;关于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知道某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一定可以推知其他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关于晨昏线与上述知识的关系,从晨昏线图上可读到时间和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并可由直射点纬度推知季节和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
在把概念应用于练习时,教师要不断总结上述所列基本关系和基本方法。例如,当问到“图中哪个范围是旧的一天时,要能够认定是关于0时经线与180°经线的关系,并熟练运用0时经线西边、日界线东边日期为新的一天的“工具”。如若不然,就会受到许多看似相关概念的干扰,在多概念组成的综合题中困惑更大。
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策略
讲解地球运动时引入计算机动画演示,可以直观呈现地球自转运动、公转运动各种视角的三维效果,可以根据需要放大显示某一特殊点(春秋分、二分二至)、线(晨昏线、经纬线)、面(赤道面、公转轨道面)的细节场景,真实再现随时间、空间变化而发生的地理现象,对于理解基本概念、揭示基本规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不断创新,将有利于教学重点的理解和教学难点的突破。
四、培养学生绘图,读图能力策略
1、绘制黄赤交角平面示意图是必须练习的内容之一。它有助于学生理解黄赤交角的概念。在绘图时要注意这样几组线的关系:地轴和赤道垂直;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和赤道平行;回归线、极圈、赤道的之间的距离(相对位置远近);公转轨道面一般画成水平,地轴与水平公转轨道面大致成66°34′的夹角。正确把握上述绘图要点,才能画出科学、自然、美观的示意图。
2、读图中,最为常见的是:学生不能主动寻找晨昏线图上隐性的时间信息,用以解决时间计算的问题。特别是当题目中的条件渐变复杂,问题的项目增多时,感到束手无策。例如:
图2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甲图信息,在乙图中提供相同信息的示意图。
(2)图中信息所示北京时间是
A、12月22日8时 B、6月22日10时
C、6月23日8时 D、9月23日14时
解析:本题考查地球上昼夜状况分布示意的判断分析能力。
(1)由图2甲图可看出,北极圈内为极昼,且0°经线通过晨昏线与极圈的切点,为0时,与之对应的180°经线为正午12时;从乙图中东西经度可知图示为南极上空的俯视图,所以画图时一是明确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二是确定晨昏线过赤道时穿过的点,180经线为12时,则90°E为6时,90°W为18时,赤道昼夜平分,日出6时日落18时,所以晨昏线通过东西经90°与赤道交点,如图3。
(2)已知90°E为6时,则北京时间为8时。
答案:(1)如图3(2)C
因此学生必须加强读图、绘图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对于“二分二至日不同纬度昼夜长短”(鲁教版图1-3-9),读图时除了需要关注上述黄赤交角平面图中的几组线的关系外,还必须注意:太阳平行光线和晨昏线是垂直的,晨昏线具体是晨线还是昏线?对于二至日图晨昏线与南北极圈在大圆圈上相交。绘图时要适当简化。通过读图、绘图熟练掌握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深化对图的理解,可以采取把侧视图、俯视图、斜视图、变式图相互转绘的方式,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得到升华。
以上教学策略的实施,加强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教学,重视了基本关系、基本方法的总结和在习题中的应用,弥补了教材的不足,有效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益。
作者简介:王振锋,男,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地理教学策略
【关键词】地球运动;教学;策略
一、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策略
教学中为了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理解,我常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例如,一条线的西边是东半球、东边是西半球,这是哪条线?西十二区与东十二区的区时比较(相等、早、晚),日期(新、旧)一天?一个人有半年时间看到太阳在他的北方,而他的人影也朝向北方,这可信吗?在哪里?当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向北移动10个纬度后,晨昏圈与哪条纬线相切?(答:南北纬80°)。
上述概念由线段和数值要素组成,概念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初学者理解上的混淆、记忆上的模糊都会直接导致解题的错误。所以,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能匆匆而过,不仅使学生听懂还要会做、做准确,这需要老师提供与计算相关联的、有目的的练习。要把概念熟练到如乘法口诀一样准确。如提到75°经线,要脱口而出是东五区和西五区的中央经线。忽视基本概念练习,误认为它简单,是酿成学生解题困难的重要根源。
二、基本关系、基本方法的总结策略
课程标准和高考要求涉及时区、区时、地方时、日期、正午太阳高度、昼长、夜长、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但教材没有关于数理公式等内容的讲解,因此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基本关系”,对于灵活、迅速的解题具有重要作用。
关于时间计算,知道一条经线上的时间,一定可以推知全球任意经线上的时间;关于日期的计算,0时经线与日界线(约180°)分割新旧两天;关于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知道某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一定可以推知其他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关于晨昏线与上述知识的关系,从晨昏线图上可读到时间和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并可由直射点纬度推知季节和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
在把概念应用于练习时,教师要不断总结上述所列基本关系和基本方法。例如,当问到“图中哪个范围是旧的一天时,要能够认定是关于0时经线与180°经线的关系,并熟练运用0时经线西边、日界线东边日期为新的一天的“工具”。如若不然,就会受到许多看似相关概念的干扰,在多概念组成的综合题中困惑更大。
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策略
讲解地球运动时引入计算机动画演示,可以直观呈现地球自转运动、公转运动各种视角的三维效果,可以根据需要放大显示某一特殊点(春秋分、二分二至)、线(晨昏线、经纬线)、面(赤道面、公转轨道面)的细节场景,真实再现随时间、空间变化而发生的地理现象,对于理解基本概念、揭示基本规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不断创新,将有利于教学重点的理解和教学难点的突破。
四、培养学生绘图,读图能力策略
1、绘制黄赤交角平面示意图是必须练习的内容之一。它有助于学生理解黄赤交角的概念。在绘图时要注意这样几组线的关系:地轴和赤道垂直;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和赤道平行;回归线、极圈、赤道的之间的距离(相对位置远近);公转轨道面一般画成水平,地轴与水平公转轨道面大致成66°34′的夹角。正确把握上述绘图要点,才能画出科学、自然、美观的示意图。
2、读图中,最为常见的是:学生不能主动寻找晨昏线图上隐性的时间信息,用以解决时间计算的问题。特别是当题目中的条件渐变复杂,问题的项目增多时,感到束手无策。例如:
图2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甲图信息,在乙图中提供相同信息的示意图。
(2)图中信息所示北京时间是
A、12月22日8时 B、6月22日10时
C、6月23日8时 D、9月23日14时
解析:本题考查地球上昼夜状况分布示意的判断分析能力。
(1)由图2甲图可看出,北极圈内为极昼,且0°经线通过晨昏线与极圈的切点,为0时,与之对应的180°经线为正午12时;从乙图中东西经度可知图示为南极上空的俯视图,所以画图时一是明确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二是确定晨昏线过赤道时穿过的点,180经线为12时,则90°E为6时,90°W为18时,赤道昼夜平分,日出6时日落18时,所以晨昏线通过东西经90°与赤道交点,如图3。
(2)已知90°E为6时,则北京时间为8时。
答案:(1)如图3(2)C
因此学生必须加强读图、绘图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对于“二分二至日不同纬度昼夜长短”(鲁教版图1-3-9),读图时除了需要关注上述黄赤交角平面图中的几组线的关系外,还必须注意:太阳平行光线和晨昏线是垂直的,晨昏线具体是晨线还是昏线?对于二至日图晨昏线与南北极圈在大圆圈上相交。绘图时要适当简化。通过读图、绘图熟练掌握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深化对图的理解,可以采取把侧视图、俯视图、斜视图、变式图相互转绘的方式,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得到升华。
以上教学策略的实施,加强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教学,重视了基本关系、基本方法的总结和在习题中的应用,弥补了教材的不足,有效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益。
作者简介:王振锋,男,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地理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