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了解外源氮、磷添加后云南松苗木各器官及土壤中氮、磷、钾化学计量比的变化特征,为云南松苗木培育过程中养分的合理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2年生云南松苗木为试材,设置氮、磷配施试验,每种肥料设置3个施肥水平,氮肥的施用水平为0,0.4和0.8 g/株,磷肥的施用水平为0,0.8和1.6 g/株,共9个施肥处理组合。施肥后2,4,6个月分别测定苗木根、茎、叶及土壤的氮(N)、磷(P)、钾(K)含量
【机 构】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出 处】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860203);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9Y012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外源氮、磷添加后云南松苗木各器官及土壤中氮、磷、钾化学计量比的变化特征,为云南松苗木培育过程中养分的合理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2年生云南松苗木为试材,设置氮、磷配施试验,每种肥料设置3个施肥水平,氮肥的施用水平为0,0.4和0.8 g/株,磷肥的施用水平为0,0.8和1.6 g/株,共9个施肥处理组合。施肥后2,4,6个月分别测定苗木根、茎、叶及土壤的氮(N)、磷(P)、钾(K)含量,计算N∶P、N∶K、K∶P,探讨施肥对云南松苗木-土壤氮、磷、钾化学计量比的影响。【结果】施肥处理后2,4,6个月,9个施肥处理组合的云南松苗木根、茎、叶平均N∶P分别为2.85~4.30,3.60~5.12和5.18~6.65,总体上表现为氮受限,其中根的平均N∶P以氮肥0.8 g/株+磷肥0.8 g/株处理最小,茎、叶的平均N∶P以氮肥0.4 g/株+磷肥0.8 g/株处理最小;平均K∶P分别为3.72~5.87,5.04~7.26和5.62~7.71,均以氮肥0.4 g/株+磷肥0.8 g/株处理最小;平均N∶K分别为0.71~0.78,0.71~0.74和0.89~0.93,总体上均以氮肥0.4 g/株处理最大。根、叶N∶P、K∶P随苗木的生长呈现降低趋势,茎N∶P、K∶P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根、叶N∶K随苗木的生长呈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茎N∶K呈现增加趋势。施肥后2,4,6个月各施肥处理组合土壤的平均N∶P、N∶K和K∶P分别在3.48~4.58,0.70~0.74,4.93~6.52内波动,随着时间推移,N∶P、K∶P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N∶K呈增加趋势。氮、磷配施改变了苗木与土壤的相关关系,且这种关系存在明显的时间变异,施肥处理后2个月内云南松苗木各器官与土壤化学计量间无明显的相关关系,而随时间延长,呈显著相关关系。【结论】综合来看,氮、磷配施改变了苗木及土壤的氮、磷、钾化学计量比,表现为降低了苗木及土壤的N∶P、K∶P,提高了苗木及土壤的N∶K。随着时间变化,N∶P、K∶P总体上呈现出降低的趋势,N∶K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表明氮限制有加剧趋势。
其他文献
高血压病是导致城乡居民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2022年10月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等多个学术组织联合发布《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实践指南》),明确下调高血压病诊断标准、提高老年患者降血压目标、提前药物干预时机的变化引发广泛讨论。虽然《实践指南》针对上述3个方面进行的调整具有一定的国际循证依据,然而就现有的证据水平,不同研究对强化降血压带来的心血管获
<正>口蹄疫病毒(FMDV)为正二十面体的单链RNA病毒,VP1结构蛋白是衣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抗原位点,VP1结构蛋白在病毒复制、免疫逃逸等病毒生命周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详细机制尚未完全清楚。近年来VP1结构蛋白功能及蛋白相互作用研究取得新进展,为探索口蹄疫病毒感染机制、疫苗研究等奠定基础。
<正>“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高校的人才培养是紧密服务于国家战略,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机遇的国家战略。数字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经济规划达50.2万
<正>口蹄疫(FMD)是由小RNA病毒科的口蹄疫病毒(FMDV)感染偶蹄动物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严重影响畜牧业的发展。FMDV基因组RNA编码4个结构蛋白和8个非结构蛋白。FMDV非结构蛋白3A蛋白通过其疏水基序锚定在细胞内膜并介导病毒复制复合物定位于细胞内膜,进而影响病毒复制,但其潜在机制仍不清楚。Annexin A1(ANXA1)是膜联蛋白超家族的成员,因其对免疫反应调节的作用而被认为是一种抗炎
工业园区有毒有害气体排放具有种类繁多、成分复杂、分布广泛等特点,建立多组分、高精度气体监测技术体系是污染防控的基础.黑体光谱辐射范围广,可有效地降低吸收谱线相互干扰可能性,是多组分气体同时检测的首选光源.但其单波长能量低且稳定性欠佳导致难以实现高精度气体探测.鉴于此,本文提出光学增程和声学谐振双重增强模式联用,设计了一种可用于多组分气体同时高精度检测光声光谱传感器.应用两个相同T型增强光声池,构建
针对260 t转炉底吹元件数量和位置固定影响底吹效果和底吹长寿的问题,提出转炉底吹管线铺设技术,并进一步优化了底吹系统管道内径和底吹元件,满足了不同位置底吹元件的供气需要,实现了转炉全炉役复吹,碳氧积降低0.000 402,钢中氧降低0.003 78%,炉渣中的铁含量降低0.21%,吨钢成本降低了1.12元。
<正>我国数字经济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尤其是近几年在全球经济下行冲击影响下,我国数字经济仍然保持高位增长态势。数字经济转型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高素质人才,当前,由于市场发展需要,高素质的数字经济型人才缺口不断扩大。高校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人才培育基石,其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的选择与运用,直接关系到企业科技创新水平。高校只有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从数字经济时代下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角度出发,构建
CIM基础平台的建设使得城市大量的时空与非时空数据汇聚,为智慧城市提供丰富数据源的同时,数据的融合使用也遇到了新挑战。本文针对CIM平台建设中多源数据融合存在的问题,利用地球网格空间编码规则、知识图谱、多源语义模型等先进技术和模型,重点研究空间网格与CIM数据融合的关键技术,在CIM1-7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城市空间单元的概念,构建多层级的三维空间立体单元,实现以城市空间为基本单元的海量城市底板和城市
城市地区的深层地下管网建设产生了大量超深竖井建设需要,而传统施工技术难以同时满足超深竖井施工低影响、高效且节约的需求。为此,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施工技术——下沉式竖井掘进工法(VSM),与沉井工法、地下连续墙围护开挖工法等传统施工方法相比,该工法具有施工速度快、环境友好、工程造价低等优点。通过对VSM工法特点的总结,探讨了基于该工法的超深竖井设计要点。该工法应用于软土地区时,应注意需要满足土体抗隆起
为了强化转炉熔池的搅拌,在200 t复吹转炉1∶12的模型进行物理模拟试验,研究了底吹非均匀供气对转炉复吹和纯底吹熔池的搅拌混匀效果;采用数学模拟的方法计算了纯底吹条件下,转炉采用底吹非均匀供气时的熔池流体流动。研究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不同的底吹非均匀供气方案中,与底吹均匀供气方案相比,线性底吹非均匀供气方案有利于改善转炉熔池搅拌效果,最佳的底吹非均匀供气方案的混匀时间比均匀供气降低了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