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36条”出台一年之后,民营企业仍在翘首期待配套细则的出台。
至今,一些部委和地方政府的配套细则仍没有进入工作议程。“新36条”起草人之一、国家发改委投资司副司长罗国三告诉《财经》记者,国务院去年7月曾发文将“新36条”分解成40项任务,并给出落实时间表,但进展并不尽如人意。
“新36条”落实难,症结在哪里?《财经》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
《财经》:“新36条”颁布一年了,但民间资本在金融、能源、电力、城市公用事业等领域进入的空间依然有限。
黄孟复:我认为主要是思想认识问题,到底民营经济应该发挥什么作用,国有经济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它们如何在不同领域内共同促进、共同发展,这个问题现在认识差距还是很大。我的观点是,凡是民间资本能做的就鼓励民间投资,政府投资和国有投资应该集中投向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产业。这个问题不解决,民间投资就会忽起忽落。国企不会自己退出垄断行业的,因此可以从两方面采取措施:一方面通过银行信贷约束,限制国企的过度扩张。我了解,有些国企资产负债率已经超过90%,按照银行规定,是不能给其贷款的,因为是央企,贷了反正政治上没有大问题,所以信贷风险被忽视了。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明晰央企的角色。
目前,国资委对中央企业在哪些领域发挥作用,发挥什么作用,在某些方面是跟中央不一致的。比如,国资委提出,国有资本要在石油、电力、金融等行业居于绝对控制地位,一味强调做强做大,与36条的精神显然不一致。思路要调整和理顺,否则总是处于争议之中。
《财经》:“新36条”落实的配套细则主要是各主管部门出方案,发改委统筹协调,这意味着,改革的路径是“被改革者的改革”。如何从体制机制上量化改革,形成落实的指标体系?
黄孟复:落实“新36条”,国家发改委来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出方案,相关部门讨论意见统一后,国务院才颁布实施。国务院将“新36条”分解成40项任务,分解到各部门,并给出时间表,明确问题答复时间表,这是好事情。但问题是,答复是行还是不行?答复是不是符合“新36条”的要求,这就不一定了,实质上,有些部门漠视36条精神,实际操作中甚至出台违反“新36条”的政策。
《财经》:目前中国宏观经济层面通胀居高不下,而经济增速又有所减缓,为了避免经济出现大幅波动,首先投资总量不能大起大落,因此,只有从优化投资结构入手。那么,如何引导社会资金“接棒”,从而实现经济的内生增长?
黄孟复:中国经济在“十二五”期间仍然需要以投资为增长主动力,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就是要把外需作为主动力调到内需上来,使中国经济的增长不需要靠美国人、欧洲人消费来拉动。消费目前还成不了气候,也许 “十三五”期间国内消费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十二五”期间还需要依靠投资拉动。
同时,经济结构要调整,投资结构要先行。一方面投资从过去主要是生产加工型投资转向新兴战略产业,这方面已经基本形成共识;另一方面,就是谁来投资的问题。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我现在比较担忧的是,对于投资主体的结构问题,似乎大家在思想理论上出现了某种动摇。国有企业要在竞争性领域有序退出,国有经济应该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现在这个提法受到挑战。有些人认为,既然国有企业在竞争性领域成绩不错,为什么要退出?为什么竞争性领域的利润只能让民营企业拿?国有资本只要向主业集中就可以了,管他主业是垄断行业还是战略性行业,还是竞争行业,只要这个行业做大做强就可以了。“十二五”期间,投资的主体问题不解决,国有企业大量投资竞争性行业,会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财经》:虽然“十二五”提出“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平等参与市场竞争”,但实际执行中,并没有限制国有资本的扩张冲动,是否应设计央企退出机制?
黄孟复:我认为,凡是民营企业能搞的,就让民营企业搞,凡是民营企业不能搞的,就让国有企业去搞。现在是国有企业能搞的就不让民营企业搞,国有企业搞不了的,才让民营企业搞。
应该按照中央关于国有企业发展的思路,有进有退。现在在竞争性领域,国企不是退出去,而是更加集中,更加突出主业。当前国有企业不是退出而是进一步扩张,从目前看,似乎对目前经济有拉动作用,但从过去几十年国有经济的经验教训来看,短时期的快速扩张,往往酝酿着后面的危机。
竞争性领域应该设计国企有序退出的机制,不是说让国企一下子都停了,国有资产还要保值增值,我们企业还是要发展,但是这个发展不是以国有资本为基础的发展,应该是多种所有制的发展。因此,完全应该设计中央企业有序退出的机制,逐步使国有资本从一些领域撤出,逐步引进社会资本。
《财经》:一些学者和官员对放开民间投资带来的投资风险有疑虑。
黄孟复:大力鼓励民间投资,这是国家大的战略方向,不过某个地区或者具体企业也会出现投资失误,这是不可避免的。我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民营资本大量投资搞收音机、电视机生产,遍地开花,重复建设,浪费很大,但是纵观长期投资绩效,民营企业的投资效率要比国有企业的投资效率高。一些开放的行业,经过一段时间的竞争拼杀,从一片红海变成蓝海,行业发展起来了。而那些没有放开或者没有完全放开的行业,几十年下来都没有多少竞争力。所谓的利润只是剥夺消费者利益或者说让消费者付出沉重代价后而获得的利润,并非靠市场竞争力,也许三五年有利润赚,但十年八年过后就没有利润赚。况且,民营企业投资损失,是自己承担,而国企的亏损则需要国家承担。
至今,一些部委和地方政府的配套细则仍没有进入工作议程。“新36条”起草人之一、国家发改委投资司副司长罗国三告诉《财经》记者,国务院去年7月曾发文将“新36条”分解成40项任务,并给出落实时间表,但进展并不尽如人意。
“新36条”落实难,症结在哪里?《财经》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
《财经》:“新36条”颁布一年了,但民间资本在金融、能源、电力、城市公用事业等领域进入的空间依然有限。
黄孟复:我认为主要是思想认识问题,到底民营经济应该发挥什么作用,国有经济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它们如何在不同领域内共同促进、共同发展,这个问题现在认识差距还是很大。我的观点是,凡是民间资本能做的就鼓励民间投资,政府投资和国有投资应该集中投向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产业。这个问题不解决,民间投资就会忽起忽落。国企不会自己退出垄断行业的,因此可以从两方面采取措施:一方面通过银行信贷约束,限制国企的过度扩张。我了解,有些国企资产负债率已经超过90%,按照银行规定,是不能给其贷款的,因为是央企,贷了反正政治上没有大问题,所以信贷风险被忽视了。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明晰央企的角色。
目前,国资委对中央企业在哪些领域发挥作用,发挥什么作用,在某些方面是跟中央不一致的。比如,国资委提出,国有资本要在石油、电力、金融等行业居于绝对控制地位,一味强调做强做大,与36条的精神显然不一致。思路要调整和理顺,否则总是处于争议之中。
《财经》:“新36条”落实的配套细则主要是各主管部门出方案,发改委统筹协调,这意味着,改革的路径是“被改革者的改革”。如何从体制机制上量化改革,形成落实的指标体系?
黄孟复:落实“新36条”,国家发改委来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出方案,相关部门讨论意见统一后,国务院才颁布实施。国务院将“新36条”分解成40项任务,分解到各部门,并给出时间表,明确问题答复时间表,这是好事情。但问题是,答复是行还是不行?答复是不是符合“新36条”的要求,这就不一定了,实质上,有些部门漠视36条精神,实际操作中甚至出台违反“新36条”的政策。
《财经》:目前中国宏观经济层面通胀居高不下,而经济增速又有所减缓,为了避免经济出现大幅波动,首先投资总量不能大起大落,因此,只有从优化投资结构入手。那么,如何引导社会资金“接棒”,从而实现经济的内生增长?
黄孟复:中国经济在“十二五”期间仍然需要以投资为增长主动力,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就是要把外需作为主动力调到内需上来,使中国经济的增长不需要靠美国人、欧洲人消费来拉动。消费目前还成不了气候,也许 “十三五”期间国内消费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十二五”期间还需要依靠投资拉动。
同时,经济结构要调整,投资结构要先行。一方面投资从过去主要是生产加工型投资转向新兴战略产业,这方面已经基本形成共识;另一方面,就是谁来投资的问题。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我现在比较担忧的是,对于投资主体的结构问题,似乎大家在思想理论上出现了某种动摇。国有企业要在竞争性领域有序退出,国有经济应该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现在这个提法受到挑战。有些人认为,既然国有企业在竞争性领域成绩不错,为什么要退出?为什么竞争性领域的利润只能让民营企业拿?国有资本只要向主业集中就可以了,管他主业是垄断行业还是战略性行业,还是竞争行业,只要这个行业做大做强就可以了。“十二五”期间,投资的主体问题不解决,国有企业大量投资竞争性行业,会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财经》:虽然“十二五”提出“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平等参与市场竞争”,但实际执行中,并没有限制国有资本的扩张冲动,是否应设计央企退出机制?
黄孟复:我认为,凡是民营企业能搞的,就让民营企业搞,凡是民营企业不能搞的,就让国有企业去搞。现在是国有企业能搞的就不让民营企业搞,国有企业搞不了的,才让民营企业搞。
应该按照中央关于国有企业发展的思路,有进有退。现在在竞争性领域,国企不是退出去,而是更加集中,更加突出主业。当前国有企业不是退出而是进一步扩张,从目前看,似乎对目前经济有拉动作用,但从过去几十年国有经济的经验教训来看,短时期的快速扩张,往往酝酿着后面的危机。
竞争性领域应该设计国企有序退出的机制,不是说让国企一下子都停了,国有资产还要保值增值,我们企业还是要发展,但是这个发展不是以国有资本为基础的发展,应该是多种所有制的发展。因此,完全应该设计中央企业有序退出的机制,逐步使国有资本从一些领域撤出,逐步引进社会资本。
《财经》:一些学者和官员对放开民间投资带来的投资风险有疑虑。
黄孟复:大力鼓励民间投资,这是国家大的战略方向,不过某个地区或者具体企业也会出现投资失误,这是不可避免的。我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民营资本大量投资搞收音机、电视机生产,遍地开花,重复建设,浪费很大,但是纵观长期投资绩效,民营企业的投资效率要比国有企业的投资效率高。一些开放的行业,经过一段时间的竞争拼杀,从一片红海变成蓝海,行业发展起来了。而那些没有放开或者没有完全放开的行业,几十年下来都没有多少竞争力。所谓的利润只是剥夺消费者利益或者说让消费者付出沉重代价后而获得的利润,并非靠市场竞争力,也许三五年有利润赚,但十年八年过后就没有利润赚。况且,民营企业投资损失,是自己承担,而国企的亏损则需要国家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