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军野战生存教程
二战中,日本军官除注重对预定战区的兵要地志调研外,还出版了不少对特定方向作战研究的专著。时任日本台湾军研究部的主任参谋辻政信和林义秀共同编写了一本南方作战“极密”手册——《一读必胜》。该书讲述了东南亚地区民情、地形、气象及其他特异现象,有关卫生防疫给养常识;战斗方法和军中勤务,兵器介绍及使用方法等。这本印发了数万本的小册子,对1941年6月日军在我国海南岛进行登陆作战训练和登陆后持续千里行军演习,继而选择在马来西亚北端、新加坡等炎热骤雨条件下进行作战演习均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被战后日本的战史编写者称为“作战的宝库”。
随着战争的进程,日军节节败退,其教程也随之向“战地自活”即野战生存转化,部队在战地搞起了生存训练和“大生产”。曾任日军大本营动员课长的林三郎在其《太平洋战争陆战外史》一书中介绍,日军在印度的英帕尔作战中曾“训练士兵食草”。而读日本藤田昌雄所著的《激战场》一书也可得知,日本陆军十分重视对作战地域的物产进行详细调查,以期作为日军战时粮秣不足的补充。特别是1944年,日本陆军兽医学校研究部还专门编写r针对日本本土、中国各地野菜辨识的《可食野草》一书,记述了各种可食野菜的特征和调理食用方法,并附图说明。
1941年,随着日本发动所谓“大东亚战争”即太平洋战争,日军海空补给线拉长,其部队的粮秣给养则提倡所谓的“现地自活”。日本陆军省于1943年7月颁发了《现地自活(衣粮)之胜利》一书,该书分《粮食之部》和《被服之部》,主要内容为:粮食品的制造,野菜类的栽培,家畜的饲育及渔业方法,以及酱油、酒的制作,各种被装的补修,军靴代用品的制作等等。
在《现地自活(衣粮)之胜利》书中的“粮食品的制造”一节中,有“澱(淀)粉制造”的详细说明,如把椰子的木质部分制成淀粉,并附图说明,有“野战速成渍物法”,即如何用盐腌制豆类、瓜类等可食的野生植物;还有将甘薯叶、南瓜叶、胡瓜叶以及一些药用植物制成“野战代用茶”的方法。书中还例举了南太平洋拉包尔地方食用植物的调理法,对椰子、甘蔗、甘薯、芋、藤等26种当地可食植物的名称、产地、食用部位、调理法等进行了说明。
在该书的“其他”项中,还介绍了如何用数个木箱或木桶加沙砾、木炭制成野战简易滤水器的方法,以及如何制做鱼叉,用苇、竹、葛藤编织捕鱼的篓网等鱼猎方法。
另外,以寺内寿一为司令官的日本南方军专门编写了针对其战区的《南方地域现地自活教本》一书,通称“南方军自活教本”。
南方军的战地“大生产”
笔者曾在某些资料看见过日军在侵华战争中的作战命令:“今作战10口问,……携带口粮7日份,尔后现地调达”,即作战中携带7天的口粮,7天后的食物则现地解决。日本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如果有人提及后勤问题,也是一条既定方针——“现地调达”。
以美日激烈争夺的瓜达尔卡纳尔岛(下称“瓜岛”)为例,其远离日本本土,被日军称为“饥饿之岛”。笔者曾见到当时日军测绘的五十万分之一所罗门群岛兵要地志图瓜岛部分的图,其中对战场给养条件记述只是一句话:“饮用水可从河川取得,山地取水困难地域多。食物除海岸地区有少量的椰子之外,其他皆无。”面对这样的战场环境,日本南方军搞起了“战场大生产”。以往大家只知道我军359旅在南泥湾开荒种地搞过“大生产”运动,笔者在读日本滕田昌雄所著的《帝国陆军战场的衣食住》和《激战场》等书后,了解到日军在南洋也曾搞过“战场大生产”。
另外,日本南方军还在各师团经理部组成“自活班”,如“农耕班”、“渔劳班”,“制盐班”,负责在战场种粮、种菜、采集可食用的野生植物,捕捞鱼类、鸟蛋,自制食用盐等。如1943年,在英帕尔作战中,日军菊兵团(即18兵团)经理部部长山口忠雄对战地46种可食用植物的食用季节、部位进行了研究,如南瓜、萨摩芋的叶、柄、幼芽,人参叶的食用,芭蕉幼芽、干茎的中心部分以及这些植物干、幼实腌制后的食用等等。
日军旭川步兵第26联队夺取阿滋滋(音),岛屿之后,卫生班立即对该岛饮用水和可食用植物进行调查,并计划在岛上种植蕉、小松菜。冬季岛上除了苔之外,野菜也不是,该部队以小队(排)为单位编成“渔劳班”捕捞海产品、鸟蛋及海藻。因南洋战场气候湿润,食物不易保存,日军搭制成简易的灶,将采集的野菜和鱼类,用木炭或锯沫等烟熏使之干透,便于长期贮藏。
为过冬之计,日军还构筑了“三角兵舍”,其形制与日本关东军半地下的寒区兵舍相同,只是材质有所不同——寒区的关东军用树木做骨干支撑,而热带的南方军则就地取材用木板或竹草搭制。
战场生存的真实记述
日本南方军的“现地自活”只能暂时维持,开战之后,许多溃散的日本官兵逃入了丛林之中,开始了真正的野战生存。一名日本随军记者回忆道:“日本士兵为了充饥,什么都吃,如嫩树枝、草根,甚至连泥块也吃。这些东西极大地损坏了士兵的肠胃,他们被带到战地医院时,任何食物都无法消化了,有许多士兵吐血而死。”
笔者从原日军驻菲律宾棉兰老岛三宝颜半岛的独立第54混成旅炮兵大队的中士荻原长一所著的《骷髅的证词——棉兰老岛死里逃生记》一书中找到“吃”、“取火”“找水”的部分内容和他绘制的可食植物的图片:“为了解决粮食,我们想尽了各种办法,试吃野生的安蓬芽就是其一。每个人分别拿出珍藏的大米150g,然后集中在一起,再把安蓬芽切碎,掺在大米里煮,熬成汤一样的稀粥,8个人分着吃。”
“安篷树直径约有10-15cm,高5m多,树干上长满了刺,是一利不结果的椰子树。把树砍倒,从树芯里取出牛蒡似的芽来。用它煮出的稀饭,会变成浓浓的茶色。”
“从竹子里取水,将细细的青竹从离地面约一米高处砍出口子来,然后再弯倒竹子,将切口放进容器(水壶)里,以储存滴出来的液体。这种取水的方法不限于竹子,藤蔓也行。但竹子里的水最接近天然水,没有异味,含水量也多,有时一根竹子一个晚上可采水两公升。”
“火种是必须一直随身携带的。携带火种的方法是,首先把是次燃烧过的软炭放进饭盒,不要让大雨淋着,撕下衣服等做成棉绳,用来点上火带着走,不让它火掉。点火时,拿出饭盒里的软炭,用嘴对准火绳吹气,把软炭点着,然后在上面放J:细细的干燥树枝或枯叶,即可增强火势。”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回顾上述内容,意在鉴往知来。从军事技术角度看日本南方军岛屿地区野外生存,有可借鉴之处。
对兵要地志的研究也相当重要,应将战场生存条件作为其中一项重要调研内容载入,同时将预定战场的野战生存作为军事斗争准备的一项重要工作。
编辑 郑双雁
二战中,日本军官除注重对预定战区的兵要地志调研外,还出版了不少对特定方向作战研究的专著。时任日本台湾军研究部的主任参谋辻政信和林义秀共同编写了一本南方作战“极密”手册——《一读必胜》。该书讲述了东南亚地区民情、地形、气象及其他特异现象,有关卫生防疫给养常识;战斗方法和军中勤务,兵器介绍及使用方法等。这本印发了数万本的小册子,对1941年6月日军在我国海南岛进行登陆作战训练和登陆后持续千里行军演习,继而选择在马来西亚北端、新加坡等炎热骤雨条件下进行作战演习均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被战后日本的战史编写者称为“作战的宝库”。
随着战争的进程,日军节节败退,其教程也随之向“战地自活”即野战生存转化,部队在战地搞起了生存训练和“大生产”。曾任日军大本营动员课长的林三郎在其《太平洋战争陆战外史》一书中介绍,日军在印度的英帕尔作战中曾“训练士兵食草”。而读日本藤田昌雄所著的《激战场》一书也可得知,日本陆军十分重视对作战地域的物产进行详细调查,以期作为日军战时粮秣不足的补充。特别是1944年,日本陆军兽医学校研究部还专门编写r针对日本本土、中国各地野菜辨识的《可食野草》一书,记述了各种可食野菜的特征和调理食用方法,并附图说明。
1941年,随着日本发动所谓“大东亚战争”即太平洋战争,日军海空补给线拉长,其部队的粮秣给养则提倡所谓的“现地自活”。日本陆军省于1943年7月颁发了《现地自活(衣粮)之胜利》一书,该书分《粮食之部》和《被服之部》,主要内容为:粮食品的制造,野菜类的栽培,家畜的饲育及渔业方法,以及酱油、酒的制作,各种被装的补修,军靴代用品的制作等等。
在《现地自活(衣粮)之胜利》书中的“粮食品的制造”一节中,有“澱(淀)粉制造”的详细说明,如把椰子的木质部分制成淀粉,并附图说明,有“野战速成渍物法”,即如何用盐腌制豆类、瓜类等可食的野生植物;还有将甘薯叶、南瓜叶、胡瓜叶以及一些药用植物制成“野战代用茶”的方法。书中还例举了南太平洋拉包尔地方食用植物的调理法,对椰子、甘蔗、甘薯、芋、藤等26种当地可食植物的名称、产地、食用部位、调理法等进行了说明。
在该书的“其他”项中,还介绍了如何用数个木箱或木桶加沙砾、木炭制成野战简易滤水器的方法,以及如何制做鱼叉,用苇、竹、葛藤编织捕鱼的篓网等鱼猎方法。
另外,以寺内寿一为司令官的日本南方军专门编写了针对其战区的《南方地域现地自活教本》一书,通称“南方军自活教本”。
南方军的战地“大生产”
笔者曾在某些资料看见过日军在侵华战争中的作战命令:“今作战10口问,……携带口粮7日份,尔后现地调达”,即作战中携带7天的口粮,7天后的食物则现地解决。日本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如果有人提及后勤问题,也是一条既定方针——“现地调达”。
以美日激烈争夺的瓜达尔卡纳尔岛(下称“瓜岛”)为例,其远离日本本土,被日军称为“饥饿之岛”。笔者曾见到当时日军测绘的五十万分之一所罗门群岛兵要地志图瓜岛部分的图,其中对战场给养条件记述只是一句话:“饮用水可从河川取得,山地取水困难地域多。食物除海岸地区有少量的椰子之外,其他皆无。”面对这样的战场环境,日本南方军搞起了“战场大生产”。以往大家只知道我军359旅在南泥湾开荒种地搞过“大生产”运动,笔者在读日本滕田昌雄所著的《帝国陆军战场的衣食住》和《激战场》等书后,了解到日军在南洋也曾搞过“战场大生产”。
另外,日本南方军还在各师团经理部组成“自活班”,如“农耕班”、“渔劳班”,“制盐班”,负责在战场种粮、种菜、采集可食用的野生植物,捕捞鱼类、鸟蛋,自制食用盐等。如1943年,在英帕尔作战中,日军菊兵团(即18兵团)经理部部长山口忠雄对战地46种可食用植物的食用季节、部位进行了研究,如南瓜、萨摩芋的叶、柄、幼芽,人参叶的食用,芭蕉幼芽、干茎的中心部分以及这些植物干、幼实腌制后的食用等等。
日军旭川步兵第26联队夺取阿滋滋(音),岛屿之后,卫生班立即对该岛饮用水和可食用植物进行调查,并计划在岛上种植蕉、小松菜。冬季岛上除了苔之外,野菜也不是,该部队以小队(排)为单位编成“渔劳班”捕捞海产品、鸟蛋及海藻。因南洋战场气候湿润,食物不易保存,日军搭制成简易的灶,将采集的野菜和鱼类,用木炭或锯沫等烟熏使之干透,便于长期贮藏。
为过冬之计,日军还构筑了“三角兵舍”,其形制与日本关东军半地下的寒区兵舍相同,只是材质有所不同——寒区的关东军用树木做骨干支撑,而热带的南方军则就地取材用木板或竹草搭制。
战场生存的真实记述
日本南方军的“现地自活”只能暂时维持,开战之后,许多溃散的日本官兵逃入了丛林之中,开始了真正的野战生存。一名日本随军记者回忆道:“日本士兵为了充饥,什么都吃,如嫩树枝、草根,甚至连泥块也吃。这些东西极大地损坏了士兵的肠胃,他们被带到战地医院时,任何食物都无法消化了,有许多士兵吐血而死。”
笔者从原日军驻菲律宾棉兰老岛三宝颜半岛的独立第54混成旅炮兵大队的中士荻原长一所著的《骷髅的证词——棉兰老岛死里逃生记》一书中找到“吃”、“取火”“找水”的部分内容和他绘制的可食植物的图片:“为了解决粮食,我们想尽了各种办法,试吃野生的安蓬芽就是其一。每个人分别拿出珍藏的大米150g,然后集中在一起,再把安蓬芽切碎,掺在大米里煮,熬成汤一样的稀粥,8个人分着吃。”
“安篷树直径约有10-15cm,高5m多,树干上长满了刺,是一利不结果的椰子树。把树砍倒,从树芯里取出牛蒡似的芽来。用它煮出的稀饭,会变成浓浓的茶色。”
“从竹子里取水,将细细的青竹从离地面约一米高处砍出口子来,然后再弯倒竹子,将切口放进容器(水壶)里,以储存滴出来的液体。这种取水的方法不限于竹子,藤蔓也行。但竹子里的水最接近天然水,没有异味,含水量也多,有时一根竹子一个晚上可采水两公升。”
“火种是必须一直随身携带的。携带火种的方法是,首先把是次燃烧过的软炭放进饭盒,不要让大雨淋着,撕下衣服等做成棉绳,用来点上火带着走,不让它火掉。点火时,拿出饭盒里的软炭,用嘴对准火绳吹气,把软炭点着,然后在上面放J:细细的干燥树枝或枯叶,即可增强火势。”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回顾上述内容,意在鉴往知来。从军事技术角度看日本南方军岛屿地区野外生存,有可借鉴之处。
对兵要地志的研究也相当重要,应将战场生存条件作为其中一项重要调研内容载入,同时将预定战场的野战生存作为军事斗争准备的一项重要工作。
编辑 郑双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