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策略探析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h1372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这些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创造出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随着科技的发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应用数字化虚拟技术,能够有效地避免宝贵的文化遗产受到危害。基于此,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策略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可行性方案。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策略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有效应用数字化技术,特别是在现阶段光电技术盛行的时期,大力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进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是我国珍贵的历史遗产,承载着我国的文化内涵,所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并与西方文明相融合,能够促进文化的共同发展,调动大众参与传统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拓展传统文化的宣传途径。现阶段,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时下的社会发展热点就是数字化技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来说,数字化虚拟技术能将丢失破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修复和复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策略的方式简述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十分多元化,可从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类别进行划分,所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相关部门对其归类也没有十分明确地界定范围,出现多种类型的划分形式。在划分形式上,一方面学者认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成为国家的战略后,应该将“生态性保护”及“抢救性保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点。另一方面学者认为应该以文化生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和实践的思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基础,并主要分为两种方式,其一是将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转变为有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换言之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形化,变为“文献化保护”;其二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产生的原环境和原生态中保持其活力,简单来说就是鼓励世代相传和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活力经久不衰,即“活态性保护”。上升至国家角度,“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战略在落实之后,相关部门理论研究和保护实践偏重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活态保护”。基于此,在现阶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要应用“生产性保护”及“原生态保护”这两种方式1。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
  与上文提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相类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也是现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工作的重点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类别十分丰富,主要分为“两类”“三类”“四类”“五类”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主要分为两种方式,第一是群体传承,例如岁时节令、礼俗仪式、社祭庙会等日常大型民俗活动,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一般属于群体记忆或民间记忆,是群众所特有的和衍生的,通过群体的传承方式得以世代传承;第二是传承人传承,例如表演艺术、口头文学、手工技艺等民俗文化。传承人一般通过带徒授艺、口传心授等方式将民俗文化和独门绝技传承给后代,进而将这些民俗文化世代传承下来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策略
  1.有效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在形态可能会造成一些改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应用信息化技术,主要目的是通过信息化技术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其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对外在形态已经发生改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修复和还原,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修复和还原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稍有不慎就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二次伤害,大大降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但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应用信息化技术可以很好地避免这一问题,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优势能有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保障,让外在形态受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动修复和还原,大小自动寻找匹配,大大提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效率,并改革和创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式。
  例如,秦始皇帝陵博物馆中的“秦始皇兵马俑数字博物馆”,就采用了矩阵全景信息化技术,收录了兵马俑1号坑和3号厅的高精度全景图资料。这一信息化技术使用200毫米焦距的镜头拍摄了1000多张、每张像素高达3500万像素的照片,经过后期的信息化技术处理,将这些照片有序地进行排列,最终形成一幅200亿像素的大型图像,将兵马俑1号坑和3号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遗迹进行还原,就连兵马俑盔甲上的纹路都清晰可见,这样的数字技术能有效避免群众直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接触,给群众带来新奇的视觉感受,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
  2.以原有的保护模式为基础,应用信息化AR技术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应用信息化技术是现阶段博物馆发展中的重要趋势,其中AR技术被广泛应用。AR技术,换言之就是增强现实技术,它是将原本在现实世界的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很难感受到的实体信息,借助网络信息等科学技术渠道,将实体信息进行仿真和模拟后再进行叠加,将虚拟的信息呈现在真实世界中,被群众所感知,进而达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AR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相结合,能有效还原和修复非物质文化遗产,向群众展示不能对外展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给群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3。
  例如,在中国园林博物馆中就大量应用了AR技术,举办了一次“看见圆明园”的数字技术体验,技术人员利用AR技术将圆明园的西洋楼、方壶胜境、正大光明等26个景区向群众进行多角度的还原、展示,将昔日圆明园的恢宏景色完整地展现在群众的眼前,给群众带来一场视觉盛宴,让群众仿佛置身于圆明园真实的景象中,深刻体验了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另外,有些传媒集团还与国内多家博物馆进行合作,利用AR技术和VR技术,以博物馆非物質文化遗产作为创意素材,将包括圆明园VR卡片、兵马俑VR卡片等作为传统文化的宣传手段,增强群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3.构建高水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团队
  要提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应用信息化技术的质量和效率,就要构建高水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团队,大力培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应用信息化技术的专业人才。第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招聘时,多选用一些专业技能高、综合素质强的信息化管理人才,对原有的信息管理人员也要多举办先进性的信息管理培训和讲座,提高其管理水平和责任感,并结合我国现阶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上的最新理论成果,培养自身与时俱进的思维和意识。第二,以实践为前提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的人才,专岗专人,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锻炼,在结合自身原有的理论和累积一定的实践经验后,并以群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观赏和研究的需求作为基础,更好地服务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及群众的需要,进而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另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不仅需要专业技能高、综合素质强的人才作为支撑,还需要以群众的多元化需求作为基础,多渠道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的模式,不仅要开展良好的线下实物观赏和研究模式,还要开创线上App新型观赏和研究模式。例如故宫开发的手机App《每日故宫》,《每日故宫》以日历的形式更新,宗旨是“每天一件故宫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众借助移动端就可以随时随地观赏和研究故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每日故宫》中附有精美高清的图片和详细讲解介绍,不仅给群众带来了审美感受,还拓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渠道,让群众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事件、文化和历史,提高群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综上所述,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采用多元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手段,能有效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渠道,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特别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中应用信息化技术,能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再现于人们眼前,进而促进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王丽梅,职称:中级,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文博方向,单位:通辽市博物馆)
  参考文献
  1.林舉飞,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建设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机制的策略探讨[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9,000(006):194—195;
  2.段宏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路径[J],喜剧世界,2020,000(001):P55—57;
  3.刘婷昱,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以三江侗族剪纸为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8,039(006):P148—150。
其他文献
摘要:水月观音形象是佛教三十三种观音形象之一。据文献记载,水月观音样式出现于中唐时期,是著名的仕女画家周昉所创。当时佛教影响范围广泛,文人士大夫阶层也不例外,他们的审美观念也很容易影响到佛教的艺术创作。本文即以宋代时期水月观音图像中观音坐姿这一角度作为切入点,探究水月观音发展到宋代时期(包括西夏地区)不断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已不再是佛教刚刚传入时的端正、庄严,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宋代时期文人士
期刊
众所周知,元青花人物故事纹目前出土和存世的数量相比较于其他元青花瓷显得更加稀少,存世的仅为数十件,其中多数藏于博物院等,也有部分民间收藏。本文不就私人收藏作为探究对象,主要就国内外博物馆收藏的元青花人物故事纹作为探究对象。  元青花人物故事纹产生的背景  元青花人物故事纹瓷器是一种釉下彩绘瓷器,其胎体厚重有质感,颜色上以蓝白色为主要颜色基调。因其使用特殊的钴土矿为着色剂,在13000摄氏度窑温下烧
期刊
摘要:元代青花瓷作为中国陶瓷史上具有独特象征意义的品种之一,无论是在民族内涵还是在艺术审美方面都极具研究价值。新州博物馆收藏的两件元代青花瓷——龙纹高足杯和梨形壶,造型考究,纹饰素雅精美,风格明显,体现出多民族文化融合互鉴的文化思想理念,为元代青花瓷器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元代;青花瓷;宁昌路;民族内涵;艺术审美  元代青花瓷创烧于多民族融合的元代,它创新性地融入多元文化和宗教艺
期刊
老月份牌年画的题材丰富多样,常见的有历史典故、戏曲人物、民间传说、时装仕女、摩登生活等包罗万象,以古装仕女、时装仕女和娃娃为大宗。然而,旗袍美女成为人们最为喜闻乐见的月份牌题材,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旗袍时装美女,开创了月份牌年画的鼎盛时代,因而月份牌又称“美女月份牌”,素有“甜、糯、嗲、嫩”之标榜。  老月份牌年画的代表画家有胡伯翔、周柏生、周慕桥、杭穉英、谢之光、叶浅予、李慕白、徐咏青、郑曼陀、金
期刊
老月份牌画,融中国传统年画、日历、商品广告于一体,在民国时期随着洋商经济进入中国社会而逐步发展流行。20世纪初期的上海,是中国近代商品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也是商品广告业的中心。集观赏性与实用性于一身的月份牌,作为商品广告业的精华具有特殊的意义,不仅翔实记录了百年商业文化历程,还再现了十里洋场老上海滩特殊的时代风貌。  早期的月份牌是外资商人为了促销商品携带而来,其内容多以西方宗教、文化、建筑、风景
期刊
摘要:由于文物具备着唯一性特点以及不可再生特点,属于珍贵藏品,所以加大现代博物馆文物保护和管理力度,并且从整体上提升文物保护能效,是现代化博物馆建设中务必要重点思考的问题。本文立足于实际角度,对现代博物馆文物保护方案和未来管理趋势等进行详细分析和阐述,希望供业界借鉴,共促博物馆事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现代;博物馆;保护;管理;趋势;分析  文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见证,它对后人研究历史起到了重要作
期刊
摘要:1992年10月,芜湖市繁昌县启动芜繁公路拓宽改造,在位于三山镇南侧施工清理古河道淤泥时,发现一批文物,经繁昌县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清理,同时出土有24枚蚁鼻钱。这批蚁鼻钱形制大小不一,铸造不规整,质量较为轻薄,基本上失去了早期统一的成色和重量标准,是战国末期楚国通货膨胀、货币紊乱的充分反映。  关键词:芜湖三山;楚国;蚁鼻钱  三山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北至芜湖市区20公里,西至繁昌县城15公
期刊
陈之佛(1896—1962)是我国现代工艺美术理论与实践先驱,上世纪最杰出的工笔花鸟画大师之一。他的花鸟画继承了宋、元以来工笔画优秀传统,将西画方法与图案规律融会贯通,形成了既有民族传统又不落窠臼的独特风格。傅抱石曾为陈之佛的画题:“雪个已矣瓯香死,三百年来或在斯”,意即自从八大山人朱耷及恽南田逝去以后,这三百年来花鸟工笔画的创作大概就算得上陈之佛了。  实际上自1931年始,陈之佛才将创作的重点
期刊
摘要:中国古建筑文物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它是记载历史的重要媒介,同时也是历史沉淀而来的产物,是需要相关组织机构和全体国民重点保护的文化遗产。随着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中华民族古建筑文物保护修复工作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当务之急便是要找寻切实可行的古建筑保护修复方法和技术,如此才能使得古建筑久存于世,供世人欣赏和品鉴。文物建筑证明了我国古代建筑发展的辉煌成就,但是其历经千百年的沧桑洗礼,
期刊
摘要:临夏彩陶文化是世界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人类历史文明发展过程中起到里程碑的影响。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大众的审美发生改变,探索如何将传统的彩陶艺术文化融入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中,让传统的彩陶文化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从而对文化进行传承,这值得我们思考。文中主要对临夏彩陶对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彩陶;文创产品;临夏彩陶  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