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袁新文,
北京,
媒体工作者
教育部发布暑期工作通知,要求各地中小学校要控制课外作业总量,小学一至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要创新作业形式,适当减少书面作业。要召开一次家长会或致家长一封信,引导家长不盲目给孩子报各类补习班,引导学生自主合理安排活动内容和活动时间,让孩子过一个轻松、快乐的假期。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严格落实国家有关规定,禁止组织学生集体补课、有偿补课。
每到寒暑假,学生的作业和补课,都会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教育部门也会例行下发通知,要求减少学生的作业量,禁止补课。可最终,孩子们还是在繁忙的作业和补课中度过假期。所谓的轻松、快乐的假期,只存在于通知的文本中。这种“中国式减负”,说到底,是减负形式主义。
很多人由此得出一个结论:现在减负,之所以减不了,不是政府部门不努力,而是家长的心态有问題。所以,教育部的通知,就强调做家长的工作。而武汉晚报则报道,当地中学生向市长热线投诉,把学校搞的补课班停了下来,可没想到家长都跑到学校门口要求补课。意思很明显,家长是假期补课的主因——学生不想补、政府严禁补、学校不敢补,只有家长逼着学校、学生补。
真是这样吗?有多少家长不想让孩子过一个快乐和轻松的假期?可面对择校热、中高考的升学压力,他们能对此保持淡定吗?当幼升小、小升初的竞争极为激烈,鲜有家长能对其他孩子去报社会培训班无动于衷;同样,我国的中高考就是用卷面分数作为唯一标准选拔学生,低一分也不能被录取的现实,给每个家长十分现实的教育——今天让孩子轻松一天,就会让自己和孩子未来一辈子不轻松。在义务教育严重不均衡以及应试教育的现实中,是很难教育家长有理性的心态的。或者说,他们认为的最理性的做法,就是让孩子上补课班、培训班。
面对这种情况,政府部门如果想引导家长有理性的态度,那么,就应该改变教育现实:一方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另一方面,改革中高考制度,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这正是政府部门应该努力作为的方面,可长期以来,政府部门在这方面作为不大。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不管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还是改革中高考制度,都要求政府部门放权。推进义务教育均衡,需要建立新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教育拨款体系,打破择校利益链;改革中高考制度,需要推进考试社会化,同时把招生自主权归还给大学。可放权无疑动了政府教育部门的奶酪,因此,人们一直期待的义务教育均衡和中高考制度改革,只有雷声不见下雨。
不愿意放权的教育行政部门却高喊着减负的口号,以减负之名,不断发通知,这种做法,其实在增加行政部门的权力——我国现有的《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作为教育主管部门,依法监管学校办学就可以了,用得着老是发通知吗?频发通知的结果是,行政规章代替了法律,也强化行政部门的权力。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这样的通知其实起不到多大效果,正所谓减负轰轰烈烈,应试踏踏实实。这种教育局面,从本质上说,就是对所有学生的说谎教育。笔者一直认为,虚伪的素质教育,比踏踏实实的应试教育还要坏!实质是应试教育,但却标榜进行素质教育,这会让老师、家长、学生都人格分裂。近年来,围绕减负,政府和学校上演“猫鼠游戏”,有的学校跨省异地补课,而家长和学生也产生激烈的冲突。如果当前的现实是用分数选拔学生,那么,政府、学校都必须承认这一现实,进而在这一现实之下,思考如何让学生的负担有效减轻。
调查显示,近年来,在学校减负的同时,校外却在增负,甚至学生负担更为沉重。在政府的禁令下,学校减负是容易的——上课时间减少、给学生布置作业减少,可这不是真正减轻学生负担,而是减负“鸵鸟政策”,是把责任推给家长和社会!由于评价体系不变,家长们只有把孩子送到校外培训班上课。这就不但增加家庭的经济负担,而且也增加家庭的教育焦虑——担心选择的培训班质量不高,影响孩子的竞争力,还出现很多不安全因素。
从长远看,真要减轻学生负担,必须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改革中高考制度。而从现实分析,要让学生的负担减轻,政府部门和学校真得好好听取家长的意见以及他们的困惑和烦恼。
减轻学生的负担,不要追求形式和虚名,而必须注重实效。整个假期,在减负的名义下,学校的资源宁愿闲置也不能开放给学生使用。校园空空荡荡,没有任何学生。学校不布置作业,学生似乎没有作业了;可是所有培训机构人满为患,学生还是陷入题海之中。这是真正的减负,还是减负的形式主义?
北京,
媒体工作者
教育部发布暑期工作通知,要求各地中小学校要控制课外作业总量,小学一至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要创新作业形式,适当减少书面作业。要召开一次家长会或致家长一封信,引导家长不盲目给孩子报各类补习班,引导学生自主合理安排活动内容和活动时间,让孩子过一个轻松、快乐的假期。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严格落实国家有关规定,禁止组织学生集体补课、有偿补课。
每到寒暑假,学生的作业和补课,都会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教育部门也会例行下发通知,要求减少学生的作业量,禁止补课。可最终,孩子们还是在繁忙的作业和补课中度过假期。所谓的轻松、快乐的假期,只存在于通知的文本中。这种“中国式减负”,说到底,是减负形式主义。
很多人由此得出一个结论:现在减负,之所以减不了,不是政府部门不努力,而是家长的心态有问題。所以,教育部的通知,就强调做家长的工作。而武汉晚报则报道,当地中学生向市长热线投诉,把学校搞的补课班停了下来,可没想到家长都跑到学校门口要求补课。意思很明显,家长是假期补课的主因——学生不想补、政府严禁补、学校不敢补,只有家长逼着学校、学生补。
真是这样吗?有多少家长不想让孩子过一个快乐和轻松的假期?可面对择校热、中高考的升学压力,他们能对此保持淡定吗?当幼升小、小升初的竞争极为激烈,鲜有家长能对其他孩子去报社会培训班无动于衷;同样,我国的中高考就是用卷面分数作为唯一标准选拔学生,低一分也不能被录取的现实,给每个家长十分现实的教育——今天让孩子轻松一天,就会让自己和孩子未来一辈子不轻松。在义务教育严重不均衡以及应试教育的现实中,是很难教育家长有理性的心态的。或者说,他们认为的最理性的做法,就是让孩子上补课班、培训班。
面对这种情况,政府部门如果想引导家长有理性的态度,那么,就应该改变教育现实:一方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另一方面,改革中高考制度,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这正是政府部门应该努力作为的方面,可长期以来,政府部门在这方面作为不大。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不管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还是改革中高考制度,都要求政府部门放权。推进义务教育均衡,需要建立新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教育拨款体系,打破择校利益链;改革中高考制度,需要推进考试社会化,同时把招生自主权归还给大学。可放权无疑动了政府教育部门的奶酪,因此,人们一直期待的义务教育均衡和中高考制度改革,只有雷声不见下雨。
不愿意放权的教育行政部门却高喊着减负的口号,以减负之名,不断发通知,这种做法,其实在增加行政部门的权力——我国现有的《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作为教育主管部门,依法监管学校办学就可以了,用得着老是发通知吗?频发通知的结果是,行政规章代替了法律,也强化行政部门的权力。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这样的通知其实起不到多大效果,正所谓减负轰轰烈烈,应试踏踏实实。这种教育局面,从本质上说,就是对所有学生的说谎教育。笔者一直认为,虚伪的素质教育,比踏踏实实的应试教育还要坏!实质是应试教育,但却标榜进行素质教育,这会让老师、家长、学生都人格分裂。近年来,围绕减负,政府和学校上演“猫鼠游戏”,有的学校跨省异地补课,而家长和学生也产生激烈的冲突。如果当前的现实是用分数选拔学生,那么,政府、学校都必须承认这一现实,进而在这一现实之下,思考如何让学生的负担有效减轻。
调查显示,近年来,在学校减负的同时,校外却在增负,甚至学生负担更为沉重。在政府的禁令下,学校减负是容易的——上课时间减少、给学生布置作业减少,可这不是真正减轻学生负担,而是减负“鸵鸟政策”,是把责任推给家长和社会!由于评价体系不变,家长们只有把孩子送到校外培训班上课。这就不但增加家庭的经济负担,而且也增加家庭的教育焦虑——担心选择的培训班质量不高,影响孩子的竞争力,还出现很多不安全因素。
从长远看,真要减轻学生负担,必须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改革中高考制度。而从现实分析,要让学生的负担减轻,政府部门和学校真得好好听取家长的意见以及他们的困惑和烦恼。
减轻学生的负担,不要追求形式和虚名,而必须注重实效。整个假期,在减负的名义下,学校的资源宁愿闲置也不能开放给学生使用。校园空空荡荡,没有任何学生。学校不布置作业,学生似乎没有作业了;可是所有培训机构人满为患,学生还是陷入题海之中。这是真正的减负,还是减负的形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