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儿童时代》

来源 :儿童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iw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意葱茏的4月,《儿童时代》迎来了创刊70周年!历经了半个多世纪,陪伴了三代读者精神成长的《儿童时代》,曾为童年播种下一段段温暖的记忆——“我们都是读着《儿童时代》长大的!”
  为筹办《儿童时代》创刊70周年纪念特展,编辑部向社会各界发出寻找老读者、征集老物件活动启事后,电话、邮件、书信……就络绎不绝地涌来,一张在儿童时代社前的黑白合影、一枚征文纪念活动的小徽章、一份作品稿酬通知单……这些泛着岁月光芒的老故事、透着深情的老物件,开启了一段段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儿童时代》的往事,故事里有共同的温馨回忆,有阅读陪伴的美好时光,有一路走来的光辉岁月……
  感动、感慨、感激那些纷至沓来的老故事、老物件,温暖记忆,激励当下。愿我们共同的《儿童时代》,永远!
  童年最珍爱的那一本杂志
  小荷姐姐 上海广播电视台著名少儿节目主持人
  对于像我这样生于七十年代的孩子来说,《儿童时代》大概是我们人生的第一本杂志,是童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那是一个电视还不怎么普及的年代,于是,每次收到《儿童时代》的日子,简直就成了节日。每个月到了杂志快要来的那几天,我总是眼巴巴地盼着开信箱,等到杂志一拿到手,就迫不及待地从头到尾先翻看一遍标题和插画,然后再一页页仔细阅读。有些比较深奥的故事,就要等爸爸妈妈有空的时候讲给我听。全部读完以后,再挑出自己最喜欢的几篇,重复地读上好几遍。一本《儿童时代》往往能陪我度过一星期的时光。
  家里其余的书报杂志看过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处理掉,但《儿童时代》却总是被保留下来,好好地攒在一个大纸箱里。一到寒暑假,爸爸就把这个纸箱放到我的床底下。我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做完假期作业之后,把这些旧杂志翻出来,再重新读一遍。很多故事,在这样重复的阅读中,渐渐体味出更深的含义来。直到现在,我还保留着把一些喜欢的书,隔一阵子重新翻阅一遍的习惯,这大概就是从那时候培养起来的吧……
  一座架起半个世纪跨国友谊的桥梁
  王燕儿 广东顺德小金凤艺术团团长
  我当然是《儿童时代》的老读者!在六十年代的整个小学阶段,我都拥有着读《儿童时代》的快乐时光。
  1964年,我在广东一个粤北小城连州读小学五年级时,班上一个同学在《儿童时代》发表了一首小诗,没想到被在越南出生的华侨小女孩杨卫群读到了。因为喜欢这首诗,华侨小姑娘就按地址寄来了一封信……收到这封竟然从国外寄来的交友信时,我们全班都沸腾了!同学们手上捧着那期《儿童时代》,像捧着一个天外飞来的宝贝!
  收到这封从越南寄来的信后,班主任还点名我——被认为全班作文写得最好的学生,和杨卫群的妹妹杨卫佩通信做笔友。
  那时候和外国人通信,对于在粤北的小学生来说,是闻所未闻的事情。记得在越南长大的卫佩,一手汉字比我写的漂亮多了。那时我房间的墙上,贴的都是卫佩寄来的画和贺年片。我们在信中常常互荐《儿童时代》里自己喜欢的篇目,热烈地说各自的阅读感受。记得卫佩说,每次寄出信,就数着日子等我的回信,常常在街头盼着邮递员来;只要有几毛钱,卫佩都留着用来给我寄信,钱不够时,就用一张簿纸折作信封……虽然,后来生活历经了许多变迁,我寄给卫佩的信也从未中断……
  很庆幸,我和卫佩的友谊等来了《儿童时代》创刊70周年的今天。虽然当年那本架起半个世纪跨国友谊桥梁的《儿童时代》未保存下来,但有幸的是,《儿童时代》有了数据库。当1964年那首诗的图片再次出现时,我激动万分,一遍一遍地抹着眼泪……
  激动的还有如今在伦敦的卫佩,她说:“《儿童时代》让我们建立了这常青的友谊,几十年了,使我常常怀念,谢谢《儿童时代》!”
  从1964年到今天,56年!
  56年前是同学一首刊登在《儿童时代》的小诗,56年后是我发在《儿童时代》上的这篇短文,中间的56年,是《儿童时代》为我们搭起的一座桥,拥有着我和卫佩萦绕温暖了半个世纪的情谊……
  今天,如此庆幸,我们再相会于《儿童时代》!
  谢谢这本沟通中国儿童和世界儿童心灵的新中国第一本少儿期刊!
  我与《儿童时代》的不解之缘
  著名作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张锦江
  1978年7月,我从复旦大学调入新建的复旦大学分校。由于教学研究的需要我开始接触儿童文学,并开设儿童文学研究选修课。以前主要从事成人文学写作的我,有意尝试儿童文学创作。《儿童时代》是我投稿的首选。因为这家杂志是全国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少儿杂志。创办者是中国伟大的女性宋庆龄,杂志中经常看到老舍、巴金、冰心等大家的名字。
  我的嘗试是从短篇开始的。1979年《儿童时代》举行国庆三十周年小说征文时,我写了一篇《小海娃与小飞鱼》投稿,那时的编辑部主任盛如梅碰到我,说:“你这篇小说写得真好,幻想色彩很浓,像小说,又像童话。”结果此稿得了奖,收录在《他保卫了什么》获奖集中。至今我还保存着当时的获奖通知。
  想不到此篇竟成了我后来专事海洋小说的开端之作。陈伯吹先生为书写了序。自此,我结识了陈伯吹先生。与陈伯吹先生相识相知近二十年,成了我在儿童文学道路上的亦师亦友,他的人品、文品影响了我的儿童文学前程。我与《儿童时代》的情缘也越结越深。那时有位编辑苏玉孚约稿很勤,有时就坐等我写完,马上发稿。那段时期,几乎每期都有我的作品。此外,我还培养、推荐了几位学生到《儿童时代》担任编辑。光阴如梭,我与《儿童时代》缘分不减,前不久还为《儿童时代》写了卷首语。值此《儿童时代》创刊70周年之际,我衷心地祝福《儿童时代》与时俱进,越办越好!
其他文献
抗日战争前夕,在上海繁华的霓虹灯下,曾隐蔽着一支上海地下军。他们至死不渝地坚持抗日斗争;机智冷静地展开武装起义;英勇果敢地保卫工厂,迎接胜利的曙光。他们隐蔽在炫目的霓虹灯下,但他们的光芒比霓虹灯更加地闪耀夺目。  1944年,反法西斯战争已经胜利在望。德、意法西斯已近崩溃的边缘,日军的气数也即将走到尽头,反攻日军的时机逐渐成熟。1944年下半年,上海地下党工人运动委员会根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的指示
期刊
1949年5月25日,天蒙蒙亮,黄浦江上的太阳已经耐不住性子,急着探出头,照耀这片大地。永安公司的四名地下党员雷玉斌、黄明德、乐俊炎和唐仁开始忙碌了起来,想着用什么办法迎接解放军的到来,迎接这“太阳”的来临。他们或是巡查商场各个楼面和主要入口,严防特务进出;或是紧张地刻写蜡纸,油印宣传品迎接上海解放;或是在一幅巨大的白布上用毛笔抄写《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准备在上海解放时将它高高悬挂在公司大楼面向
期刊
知了,上海有很多种。最大的一种学名蚱蝉,身体黑色,我们那里叫它“响蜞”,叫起来“唧唧唧——”,很是吵闹。最小的一种学名蟪蛄,身体褐色,我们那里叫它“草蜞”,叫起来“吱吱吱”,不怎么好听。另一种不大也不小,学名蒙古寒蝉,我们那里叫它“丫无知”,身体绿色,叫起来“雨丝歌,雨丝歌——”,很是好听。  这三种知了,叫的时间也有区别。响蜞是大清老早就叫,越是正午阳光强烈叫得越欢;丫无知平时也叫,但黄昏的时候
期刊
小河和小齐一起去花田里摘芍药花,这是她们昨天晚上就约好的。摘了芍药花的花骨朵,插在瓶子里,每天换一次水,能开好几天呢。  这是五月的乡村。阳光还不毒辣,依旧是温柔的。风吹着杨树叶上下翻飞,绿油油的麦子也摇晃着。小河和小齐走在小路上。小齐手里拿着两根长长的、捋光了叶片的槐叶茎,她要做手环。“把胳膊伸出来,这个给你。”  小河伸出胳膊,手心朝上,像是在接受礼物。小齐把叶茎衬在小河手腕下面,两头合拢,缠
期刊
风来了  带着阳光  带着花香  钻进水里  小鱼在水里  打了一个嗝  泡泡里冒出了  一个清凉的夏天  蒋风爷爷点评  诗是离不开想象的。小诗人的想象清新奇特、丰富多彩,尤其是“打了一个嗝/泡泡里冒出了/一个清凉的夏天”。詩意盎然,令人回味无穷。
期刊
我建立过一支游击队。战士很少,开始只有四个人。我肯定是队长,我不可能让别人当队长,因为我建立游击队的目的就是为了当队长,要不然干吗呢?  另外三个人是义民、小九子和我妹妹。  妹妹本来不是的,但是她一直跟着,甩不开,为了不因为她而暴露目标,就让她参加了。  可是她只有五岁,跑不快,所以就让她当哨兵,站在路边发现敌情。  但是她老是站在路边,还是很容易暴露目标,所以就让她躲在树林里,并且告诉她,现在
期刊
街上传来《好汉歌》:  天上的星星参北斗,  嘿,嘿……  你有我有全都有,  小明手舞足蹈跟唱起来:  嘿,嘿,全都有哇……  真的你有我有全都有哇!  为啥呢?北斗罩着你和我呀!  占位 好  北方天空有七颗特别的星,如果用线连起来,就像古代舀酒的斗,所以被叫作北斗星。北斗星被古人用来“导航”——辨别方向。  虽然“航”字在甲骨文里就有,是一个人站在船上的模样,但那时还是步行、骑马等多一些,还
期刊
1938年“孤岛”上海,穿梭着各式各样的人。怀久中学的训育主任金光楣就像一只狐狸精,既狡猾,又善于伪装。她常常利用训育主任的身份伪装自己,收买人心。更甚的是,她还在学校里偷偷为日伪收集情报,是个实足的汉奸特务。然而,让人庆幸的是,这所学校里还有一群可爱的学生,他们虽身处日寇猖獗的上海,但依然满怀爱国热情,他们早就想撕下狐狸精的面具,揪出这个狡猾的特务,让她曝晒在阳光下。因此,一场“围猎”的好戏就这
期刊
50多年前的1965年,还在读小学四年级的我因为一次作文受到表扬,老师奖励了我几本《兒童时代》,那可让我激动了好几天!那段时间每天都会看,也从此记住了这本有很多童话故事、有很多图画的《儿童时代》。  今年是《儿童时代》创刊70周年,这70年里有三代人、三亿读者是受到《儿童时代》阳光雨露滋润的,当然也包括你和我。通常庆祝生日除了吹蜡烛、吃蛋糕,家人会让“寿星”许个愿。今天我就想为所有的小读者许两个愿
期刊
我上小学是上个世纪50年代,那时候杂志很少,给少年儿童看的杂志更少。另外一般人家生活都不富裕,看到书买不起,看到杂志也订不起。可是我特别喜欢读书。幸好我有个邻居,是位老教授,他有个小外孙,叫作小田。他为小田订阅的杂志叫作《儿童时代》。我有幸与邻居小田分享这份珍贵的杂志。每次邮递员叔叔送来杂志,我不好意思立即去看,大约过了一个星期,我去小田家就會问道:“《儿童时代》,你看完了吗?”小田就会把杂志拿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