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人文素养 发展健康心理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u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學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强调:“音乐教育是学校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优美、健康的音乐是审美主体获得美感的重要源泉。”可见,在新课改的内容中,已经把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当作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具有高水准审美要求人必备的素质。而在中小学的音乐教学实践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是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的,一方面需要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逐步引导学生在音乐欣赏中树立科学、高尚的审美标准,享受真、善、美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则需要着力加强音乐技能方面的训练,夯实基础,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一、创设音乐情境,培养学生尊重生命意识
  音乐教师要能够将情境式体验作为音乐欣赏教学的重要环节和核心环节来不断填充、完善。最根本的还是,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不断通过艺术家及其作品,反映出一个人对艺术、对生命的尊重和憧憬,以不断完善学生对于生活实践的体验和感悟,通过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心理发展。
  二、倡导真情流露,丰富学生人生情感体验
  音乐学习能够让学生从艺术的鉴赏中寻获新的生活动力和勇气,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多方面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直接推动学生的行为活动往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正面状态发展,以情动人,教会学生如何用语言、用动作表现自己的心理状态,倡导以真挚的情感塑造人生。
  例如,在高中音乐鉴赏中第二单元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的课程教学中,包括《辽阔的草原》、《宗巴朗松》、《牡丹汗》等脍炙人口、广为传唱的经典民族歌曲。这些歌曲的集中展现,能表现出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的民歌特征和艺术特色,对于家园的热爱与感恩之情。在这个单元的教学环节中,除了正常的教学之外,可以适当地对歌曲创作的背景进行简单介绍,扩充他们多维知识的储备量,提升自己的人文修养和道德素质。
  三、营造轻松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乐观生活
  孔子曾在《论语·泰伯》中提出这样的观点——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句话认为音乐的教育不但能够启发和敦促人进行人格方面的修炼,而且能够使人变得更加成熟、趋于理性。音乐能够给人以较强的美的享受,进一步地则是抚慰伤痛、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和荡涤灵魂。而且这种美的享受和影响是在一种循序渐进、潜移默化中逐渐习得养成的,最终达到音乐美育的效果和目的。
  例如,中学的音乐课程设置是充分考虑了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育状况和心智成熟程度的。而中学音乐课程标准认为,青少年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尚处于架构阶段,要充分给予正面引导,不能出现过多负面性质的错误倾向。如《黄河大合唱》就是充分考虑了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趋势并加以引导的重要曲目,这首歌以其雄壮威武、大气磅礴的气势,给予学生以极强的心灵震撼,教师在一旁稍加引导,将艺术家所融入歌曲中的感情稍加提炼和点拨,便能够有效地完成对学生进行音乐欣赏教学的环节。
  四、陶冶高尚情操,锤炼学生坚毅人生性格
  音乐教育的最终任务和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如何装饰生活、优化生命,做一个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人。在音乐对人的教育之中,要充分注重挖掘学生对于美的认识和感悟,倡导学生要积极勇敢地追逐美、追求美,从而最终达到创造美、升华美的思想境界。因而音乐欣赏教育则要求学生要能够切实地在艺术审美的实践过程中体现生命个体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使学生更加坚毅、果敢,有所担当,对生活充满自信心。
  例如,我们在高中的音乐欣赏课堂上,可以利用《命运交响曲》、《第九交响曲》、《黄河颂》、《二泉映月》等国内外著名经典音乐资源,对学生开展音乐美育。这些卓越的音乐家和作品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都很好地阐释了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时对生命的感悟和追求,可以这些资源为契机,对学生开展如何应对挫折与逆境等相关专题教育,让学生能够在音乐欣赏中有所收获。
  在现实的生活实际中,能够学会欣赏音乐、欣赏美,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作为一线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不可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熟练地掌握音乐演奏技能,但是我们有必要尽最大的努力,使我们的学生都能够在音乐的熏陶下,保持一颗年轻、积极、乐观、富有活力的心,实现音乐对学生的美育功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周媛.浅论普通高中音乐教育的课程改革[D].南京艺术学院,2008(4).
  [2]谭卉.浅谈高中音乐中的西方古典音乐欣赏的教学方法[J].文艺界,2012(2).
  (责任编辑 黄 晓)
其他文献
一、“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概述  2012年6月,浙江省教育厅正式发布《浙江省深化高中课程改革方案》。以往数次课改,过分强调学习的结果,而忽视了学习的过程。而课改的精神,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快乐,增长知识,学会学习,树立目标,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浙江省深化高中课程改革方案》中指出:“课程标准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其中的课程目标是最核心的部分。”把“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
学科教师的形象对学生是否喜欢这门学科关系极大。教师为人师表,是学生的学习楷模,从这一意义上说,学生读书,就是读教师。一个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良好的形象,学生学习这门学科的效果就特别好。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意思。作为一名政治教师不仅要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观察事物和分析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而且还要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因此,政治教师的课堂形象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并对学生健康的心理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相符,然其力可渊函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可见,如何在美术课堂上融入德育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潜移默化的教育对比被动的德育教育来说,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一、创设情境,寓情于景中渗透德育教育  首先,教师不要限制学生的思想,不要强制他们去画他们不愿意画的东西,要给学生一个自由创作的绘画空间,从而激发他们的
通过每天阅读一篇英语报刊短文,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会被极大地激发出来,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也会被调动起来,师生一起学习英语,教学相长,能使英语课重新绽放光彩。  一、背景介绍   新学期开学之初,本班依旧沿袭上学期的惯例,每天的英语课前五分钟,由一名学生上台演讲,演讲内容不限,生词需提前写在黑板上。演讲结束后,由演讲者向全班同学就所演讲的内容提出一到两个问题,在座的学生回答以检查演讲和听讲效果。几乎每
[摘要]传统思想品德课教学,教师大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将书本知识强制输送给学生,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兴趣不高,学习效率低下。这就需要思想品德教师将接地气的教学选材、学生的情境活动、教师情感、教师的道德活动等教育元素融入教学,使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更具有生命气息。  [关键词]元素思想品德教学选材情境活动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
对一所新建学校来说,如何在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后发赶超并办有特色,既要审慎稳妥又要快速推进,在这一矛盾体中寻找最佳路径,这是学校承办人要认真权衡和思考的问题。  一、新建学校办学模式定位和特色形成的思考与探索  奎屯市第七中学2010年9月成立,2011年9月正式招生办学,对这样一所初创时期的学校,我们首先明确了“三高”发展目标,即:高标准要求、高品位谋划、高质量推进。在办学模式定位和特色形成
综合实践课是应新课改的形势而产生的。这一课程的出现主要是解决中国以往的教育弊端,也是中学课程体系的重大突破。综合实践课以学生的经验和兴趣为主,要求教师在组织活动时突出该门课程的实践性、创新性、活动性和综合性。但由于综合实践课并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师在组织活动时经常无计可施。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地区发展情况,发掘活动资源,拓展实践内容。  一、设计实践主题,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课程没有学科的限制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个性化作文教学的重点是教学生做真实的人,写真实的话.笔者以傅园慧网红事件为例,从读写要紧密结合、评价要及时改变、作文要贴着人咬着人、语言要鲜活有生命等四个角度,系统阐述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观察真实的外部世界,重视自己的内心感受,捕捉自己心情的瞬息变化,从而写出能充分表达自由的内心世界,有自己真情实感的好作文。  [关键词]真话个性感受真情  [中图分类
“小课堂”是指40分钟的室内课堂。“大社会”是指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正文以外的教材资源,也叫教材素材。这些教材素材的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呈现方式丰富多样,如活动、体验等等,它是整个社会的缩影。在特定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下,恰当地运用这些教材素材,服务于课堂教学,把“小课堂”和“大社会”有机统一起来,既能体现新课标的新教材观:用教材教,及新教师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又能落实
一、内容的空泛化    无论升学,还是平时的作文训练,我们发现:理想、道德、意志、学习、纪律是永恒的主题。有些学生在写这类作文时,喜欢舍弃小节,专找大帽子戴,如写爱国,往往写国庆抒怀,国旗下的遐思,为祖国的振兴而读书等等。其实在和平建设年代个人的爱国不单一就是国庆抒怀、国旗下的遐思,我们还可以写:反对“藏独”参加合法的抗议和活动的热血青年,以实际行动为北京奥运会加油的普通老百姓,写一个依法纳税的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