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元璋也有诗词作品传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全明诗》收入朱元璋诗词多达五卷,其中也有写得轻松有趣的作品,举一个例子,《接树》诗曰:
老干将来伐去烧,从新接起旧枝条。
虽然未历风霜苦,自是先沾雨露饶。
三四锹泥牢护足,二三皮蔑紧缠腰。
东君看顾归家后,分付儿童莫去摇。
此诗显示,某段时期的朱元璋也曾经是一个风趣幽默充满爱心的人,对一棵刚刚嫁接好的树苗,他是何地的关爱。
集中另有朱元璋诗《又赓答禄与权韵》一首,诗曰:“时雨济八荒,万物皆精爽。遥岑敛白云,岩壑尽轩敞。啼莺舞林麓,民樂更何想?树底清风生,花馨送至往。野人入市沽,沽毕还山上。庶士问民瘼,王纲仁义掌。智人若峰峦,天下有所仰。埋云叠嶂松,微音琴抚响。”
诗不算上乘,但大概也不在乾隆皇帝御制之下,但诗题中的“答禄与权”这个人名,却传递出了不少信息,引起了笔者的注意。
答禄与权,蒙古人,大曾祖父名叫抄思,是元初立下战功的重要功臣,《元史》抄思传记载:“抄思,乃蛮部人。又号曰答禄。其先泰阳,为乃蛮部主。”
《元史》抄思传接着写道:“(抄思)祖曲书律。父敞温。太祖(成吉思汗)举兵讨不庭,曲书律失其部落,敞温奔契丹,卒。抄思尚幼,与其母跋涉间行,归太祖,奉中宫旨侍宫掖。”
曲出律之子敞温死于逃亡途中,敞温之子即抄思,年纪尚幼,“与其母跋涉间行”,终被成吉思汗的大军俘获,从此归于成吉思汗,在成吉思汗的身边长大。
“抄思年二十五,即从征伐,破代、石二州,不避矢石,每先登焉。雁门之战,屡捷。会太宗命睿宗平金,抄思执锐以从,与金兵战,所向无前。”成年后的抄思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勇士,随同蒙古军参加了华北一带的战争,成吉思汗去世后,抄思又跟随成吉思汗的幼子拖雷(即睿宗),加入到灭亡金朝的战争中。
根据成吉思汗的临终设想,拖雷率领一支四万人的偏师借道南宋,绕过潼关,攻入了残金的核心之地河南,直趋金朝的南京开封。著名的三峰山之战,拖雷的四万蒙古军击溃了金朝的二十万大军,奠定了全面的胜局。《元史》抄思传又有记载:“金兵垒于三峰山,抄思察其营壁不坚,夜领精骑袭之,金兵惊扰,遂乘击之,拔三峰山。”
抄思四十四岁去世,其子别的因尚在襁褓之中,其妻张氏将别的因养育成人,曾经这样训导别的因:“人有三成人,知畏惧成人,知羞耻成人,知艰难成人。否则禽兽而已。”别的因很听妈妈的话,“受教唯谨”。
成年后,“别的因身长七尺余,肩丰多力,善刀舞,尤精骑射,士卒咸畏服之”,也是一位身长力大的勇士。元朝建立后,别的因奉命出任“寿、颍二州屯田府达鲁花赤”“明威将军、信阳府达鲁花赤”等职。在任期间,别的因剪除恶霸强梁,驱逐猛虎野兽,为民除害,颇得民心,后又出任“昭勇大将军、台州路达鲁花赤”等职,八十一岁去世。元朝著名的少数民族诗人迺贤有《答禄将军射虎行》长诗一首,专写别的因射杀猛虎为民除害的事迹。
迺贤《答禄将军射虎行》全诗如下:
将军部曲瀚海东,三千铁骑精且雄。
久知天命属真主,奋身来建非常功。
世祖神谟涵宇宙,坐使英雄皆入彀。
十年转战淮蔡平,帐下论功封太守。
信阳郭外山嵯峨,长林大谷青松多。
白额於菟踞当道,城边日落无人过。
将军闻之毛发竖,拔剑誓天期杀虎。
弯弓走马出东门,倾城来看夸豪武。
猛虎磨牙当路嗥,目光睒睒斑尾摇。
据鞍一叱双眦裂,鸟飞木落风萧萧。
金弰雕弓铁丝箭,满月弦开正当面。
雕翎射没锦毛摧,厓石崩腾腥血溅。
万人欢笑声震天,剖开一箭当心穿。
父老持杯马前拜,祝公眉寿三千年。
将军立功期不朽,奇事相传在人口。
可怜李广不封侯,却喜将军今有后。
承平公子秘书郎,文场百步曾穿杨。
咫尺风云看豹变,鸣珂曳履登朝堂。
此诗前有短序云:“答禄将军,世为乃蛮部主。归国朝,拜随颍万户。平金有功,事载国史。其出守信阳,射虎之事尤伟。曾孙与权举进士,为秘书郎官,与余雅善,间言其事,因征作歌。”
诗序指出,答禄将军“世为乃蛮部主”,曾“拜随颍万户”,守信阳时有“射虎”的壮举,为民除害,得到了乡亲们的赞扬爱戴,与《元史》记载环环相合,足为史书之补证。这位答禄将军,当然也就是诗人的朋友答禄与权的曾祖父别的因,他在南阳任上射虎除害的事迹,在元朝必定是一件轰动一时、口耳相传的壮举,所谓“奇事相传在人口”,迺贤因有此诗的写作。
《元史》抄思传附别的因传记载:别的因有三个儿子,分别名叫不花、文圭、延寿,“子不花,佥岭南广西道肃政廉访司事;文圭,有隐德,赠秘书监著作郎;延寿,汤阴县达鲁花赤”。别的因的后人弃武从文,“孙守恭、曾孙与权皆读书登进士科,人多称之”,其中的曾孙“与权”,即是诗人迺贤的好友、“承平公子秘书郎,文场百步曾穿杨”的答禄与权。从乃蛮国主太阳汗到答禄与权,已历七世,一百数十余年。
答禄与权生活在元朝末年,和迺贤一样,也是一位少数民族诗人,元亡仕明。
答禄与权是元至正二年(1342)进士,至正九年出任秘书监管勾,至正二十一年改任翰林院经历。见于元朝文人的零星记述中,答禄与权会多种语言,为人诙谐随和。元朝灭亡前夕,答禄与权任河南江北道廉访司佥事,不久即归附新兴的明朝政权。
入明后的答禄与权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赏识,除两人有诗词唱和外,朱元璋还颇为关照、优待答禄与权这位蒙古族诗人。据《明实录》记载,洪武六年(1373)二月,答禄与权出任秦王府纪善,成为朱元璋次子朱樉的身边人。 同年四月,答禄与权向朱元璋进言,提议重刊“律令宪纲”,得到朱元璋的赞许。
五月,朱元璋赐答禄与权“羊酒”,并赐其妻罗衣、白苎衣各一袭,以示宠遇。
六月,盱眙县民呈进双穗瑞麦十六本,答禄与权建言:瑞麦“宜荐之宗庙”,朱元璋称许道:“御史所言良是。”为此,答禄与权写成《进嘉禾颂》,此颂至今仍保留在《永乐大典》中。此项记载也表明,答禄与权不久即升任“御史”一职,常在朱元璋左右。
八月,答禄与权又进言,建议为三皇(伏羲、神农、黄帝)及历代帝王建庙,得到了朱元璋的支持。
洪武十一年(1378)三月,答禄与权年老,朱元璋赐其致仕,享受退休待遇。
洪武十四年(1381)三月,朱元璋不忘旧人,下诏赐翰林院及谏院答禄与权等六十八人罗衣各一袭。朱元璋一生戎马倥偬,晚年屡兴大狱,杀人无数,但从他和答禄与权的有限互动来看,朱元璋也并非冷酷杀手,自有其温情的一面。答禄与权作为一名蒙古人后裔,在明初险恶的政治环境中能够享受退休生活,得到善终,当然多亏了朱元璋的关怀与善待。
答禄与权晚年隐居河南家乡,自号“洛上翁”,他的好友、明初著名学者大臣、《元史》领衔主撰者宋濂曾写诗六首,为致仕还乡的答禄与权送行,这组诗保存在《洛宁县志》卷七“艺文”类中,诗题为《赠洛上翁山居》,其中第一首写道:“红鞋金带荔枝花,三品词林内相家。归去山中无俗事,瓦瓶春水自煎茶。”
据已故著名元朝文学研究学者杨镰指出,诗中提到的“红鞋金带”,是蒙古乃蛮人的传统服饰特征,说明虽经数代、时隔将近二百年,退休后的答禄与权还保留着部分本民族的生活习惯。
在《永乐大典》的残帙中,至今保留着答禄与权的诗近六十首,《杂诗四十七首》规模最大,其中两首如下:
其一
黄河自天来,日夜无停奔。
崩腾荡山岳,浩汗彻乾坤。
龙马负图出,羲皇道弥敦。
妙契画前易,人文今古存。
其二
手持唐虞典,欣欣慕古人。
上有尧舜君,下有巢由民。
我独奚为者,幽居洛水滨。
愿言时太康,躬耕不厌贫。
两首诗,其一赞颂了黄河的壮美,赞美了中华人文的博大精深和悠久的历史渊源,其一颂扬了历史上的圣君尧民,希望太平安乐的时代重现人间。两首诗明白显示,蒙古乃蛮部太阳汗的后人答禄与权,此时早已成为浸润在中华文化中的一位传统文人、诗人。答禄与权的例子也顯示,几千年来的“民族融合”并非一句空话,答禄与权的身世,就是中华民族这个大熔炉中一个显著的样本。
老干将来伐去烧,从新接起旧枝条。
虽然未历风霜苦,自是先沾雨露饶。
三四锹泥牢护足,二三皮蔑紧缠腰。
东君看顾归家后,分付儿童莫去摇。
此诗显示,某段时期的朱元璋也曾经是一个风趣幽默充满爱心的人,对一棵刚刚嫁接好的树苗,他是何地的关爱。
集中另有朱元璋诗《又赓答禄与权韵》一首,诗曰:“时雨济八荒,万物皆精爽。遥岑敛白云,岩壑尽轩敞。啼莺舞林麓,民樂更何想?树底清风生,花馨送至往。野人入市沽,沽毕还山上。庶士问民瘼,王纲仁义掌。智人若峰峦,天下有所仰。埋云叠嶂松,微音琴抚响。”
诗不算上乘,但大概也不在乾隆皇帝御制之下,但诗题中的“答禄与权”这个人名,却传递出了不少信息,引起了笔者的注意。
一
答禄与权,蒙古人,大曾祖父名叫抄思,是元初立下战功的重要功臣,《元史》抄思传记载:“抄思,乃蛮部人。又号曰答禄。其先泰阳,为乃蛮部主。”
《元史》抄思传接着写道:“(抄思)祖曲书律。父敞温。太祖(成吉思汗)举兵讨不庭,曲书律失其部落,敞温奔契丹,卒。抄思尚幼,与其母跋涉间行,归太祖,奉中宫旨侍宫掖。”
曲出律之子敞温死于逃亡途中,敞温之子即抄思,年纪尚幼,“与其母跋涉间行”,终被成吉思汗的大军俘获,从此归于成吉思汗,在成吉思汗的身边长大。
“抄思年二十五,即从征伐,破代、石二州,不避矢石,每先登焉。雁门之战,屡捷。会太宗命睿宗平金,抄思执锐以从,与金兵战,所向无前。”成年后的抄思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勇士,随同蒙古军参加了华北一带的战争,成吉思汗去世后,抄思又跟随成吉思汗的幼子拖雷(即睿宗),加入到灭亡金朝的战争中。
根据成吉思汗的临终设想,拖雷率领一支四万人的偏师借道南宋,绕过潼关,攻入了残金的核心之地河南,直趋金朝的南京开封。著名的三峰山之战,拖雷的四万蒙古军击溃了金朝的二十万大军,奠定了全面的胜局。《元史》抄思传又有记载:“金兵垒于三峰山,抄思察其营壁不坚,夜领精骑袭之,金兵惊扰,遂乘击之,拔三峰山。”
抄思四十四岁去世,其子别的因尚在襁褓之中,其妻张氏将别的因养育成人,曾经这样训导别的因:“人有三成人,知畏惧成人,知羞耻成人,知艰难成人。否则禽兽而已。”别的因很听妈妈的话,“受教唯谨”。
成年后,“别的因身长七尺余,肩丰多力,善刀舞,尤精骑射,士卒咸畏服之”,也是一位身长力大的勇士。元朝建立后,别的因奉命出任“寿、颍二州屯田府达鲁花赤”“明威将军、信阳府达鲁花赤”等职。在任期间,别的因剪除恶霸强梁,驱逐猛虎野兽,为民除害,颇得民心,后又出任“昭勇大将军、台州路达鲁花赤”等职,八十一岁去世。元朝著名的少数民族诗人迺贤有《答禄将军射虎行》长诗一首,专写别的因射杀猛虎为民除害的事迹。
二
迺贤《答禄将军射虎行》全诗如下:
将军部曲瀚海东,三千铁骑精且雄。
久知天命属真主,奋身来建非常功。
世祖神谟涵宇宙,坐使英雄皆入彀。
十年转战淮蔡平,帐下论功封太守。
信阳郭外山嵯峨,长林大谷青松多。
白额於菟踞当道,城边日落无人过。
将军闻之毛发竖,拔剑誓天期杀虎。
弯弓走马出东门,倾城来看夸豪武。
猛虎磨牙当路嗥,目光睒睒斑尾摇。
据鞍一叱双眦裂,鸟飞木落风萧萧。
金弰雕弓铁丝箭,满月弦开正当面。
雕翎射没锦毛摧,厓石崩腾腥血溅。
万人欢笑声震天,剖开一箭当心穿。
父老持杯马前拜,祝公眉寿三千年。
将军立功期不朽,奇事相传在人口。
可怜李广不封侯,却喜将军今有后。
承平公子秘书郎,文场百步曾穿杨。
咫尺风云看豹变,鸣珂曳履登朝堂。
此诗前有短序云:“答禄将军,世为乃蛮部主。归国朝,拜随颍万户。平金有功,事载国史。其出守信阳,射虎之事尤伟。曾孙与权举进士,为秘书郎官,与余雅善,间言其事,因征作歌。”
诗序指出,答禄将军“世为乃蛮部主”,曾“拜随颍万户”,守信阳时有“射虎”的壮举,为民除害,得到了乡亲们的赞扬爱戴,与《元史》记载环环相合,足为史书之补证。这位答禄将军,当然也就是诗人的朋友答禄与权的曾祖父别的因,他在南阳任上射虎除害的事迹,在元朝必定是一件轰动一时、口耳相传的壮举,所谓“奇事相传在人口”,迺贤因有此诗的写作。
《元史》抄思传附别的因传记载:别的因有三个儿子,分别名叫不花、文圭、延寿,“子不花,佥岭南广西道肃政廉访司事;文圭,有隐德,赠秘书监著作郎;延寿,汤阴县达鲁花赤”。别的因的后人弃武从文,“孙守恭、曾孙与权皆读书登进士科,人多称之”,其中的曾孙“与权”,即是诗人迺贤的好友、“承平公子秘书郎,文场百步曾穿杨”的答禄与权。从乃蛮国主太阳汗到答禄与权,已历七世,一百数十余年。
答禄与权生活在元朝末年,和迺贤一样,也是一位少数民族诗人,元亡仕明。
三
答禄与权是元至正二年(1342)进士,至正九年出任秘书监管勾,至正二十一年改任翰林院经历。见于元朝文人的零星记述中,答禄与权会多种语言,为人诙谐随和。元朝灭亡前夕,答禄与权任河南江北道廉访司佥事,不久即归附新兴的明朝政权。
入明后的答禄与权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赏识,除两人有诗词唱和外,朱元璋还颇为关照、优待答禄与权这位蒙古族诗人。据《明实录》记载,洪武六年(1373)二月,答禄与权出任秦王府纪善,成为朱元璋次子朱樉的身边人。 同年四月,答禄与权向朱元璋进言,提议重刊“律令宪纲”,得到朱元璋的赞许。
五月,朱元璋赐答禄与权“羊酒”,并赐其妻罗衣、白苎衣各一袭,以示宠遇。
六月,盱眙县民呈进双穗瑞麦十六本,答禄与权建言:瑞麦“宜荐之宗庙”,朱元璋称许道:“御史所言良是。”为此,答禄与权写成《进嘉禾颂》,此颂至今仍保留在《永乐大典》中。此项记载也表明,答禄与权不久即升任“御史”一职,常在朱元璋左右。
八月,答禄与权又进言,建议为三皇(伏羲、神农、黄帝)及历代帝王建庙,得到了朱元璋的支持。
洪武十一年(1378)三月,答禄与权年老,朱元璋赐其致仕,享受退休待遇。
洪武十四年(1381)三月,朱元璋不忘旧人,下诏赐翰林院及谏院答禄与权等六十八人罗衣各一袭。朱元璋一生戎马倥偬,晚年屡兴大狱,杀人无数,但从他和答禄与权的有限互动来看,朱元璋也并非冷酷杀手,自有其温情的一面。答禄与权作为一名蒙古人后裔,在明初险恶的政治环境中能够享受退休生活,得到善终,当然多亏了朱元璋的关怀与善待。
四
答禄与权晚年隐居河南家乡,自号“洛上翁”,他的好友、明初著名学者大臣、《元史》领衔主撰者宋濂曾写诗六首,为致仕还乡的答禄与权送行,这组诗保存在《洛宁县志》卷七“艺文”类中,诗题为《赠洛上翁山居》,其中第一首写道:“红鞋金带荔枝花,三品词林内相家。归去山中无俗事,瓦瓶春水自煎茶。”
据已故著名元朝文学研究学者杨镰指出,诗中提到的“红鞋金带”,是蒙古乃蛮人的传统服饰特征,说明虽经数代、时隔将近二百年,退休后的答禄与权还保留着部分本民族的生活习惯。
在《永乐大典》的残帙中,至今保留着答禄与权的诗近六十首,《杂诗四十七首》规模最大,其中两首如下:
其一
黄河自天来,日夜无停奔。
崩腾荡山岳,浩汗彻乾坤。
龙马负图出,羲皇道弥敦。
妙契画前易,人文今古存。
其二
手持唐虞典,欣欣慕古人。
上有尧舜君,下有巢由民。
我独奚为者,幽居洛水滨。
愿言时太康,躬耕不厌贫。
两首诗,其一赞颂了黄河的壮美,赞美了中华人文的博大精深和悠久的历史渊源,其一颂扬了历史上的圣君尧民,希望太平安乐的时代重现人间。两首诗明白显示,蒙古乃蛮部太阳汗的后人答禄与权,此时早已成为浸润在中华文化中的一位传统文人、诗人。答禄与权的例子也顯示,几千年来的“民族融合”并非一句空话,答禄与权的身世,就是中华民族这个大熔炉中一个显著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