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们现在的心情我理解。如果一开始上来就以“不搞专业,随便玩玩”的心态来学琴,那么粗糙、将就的乐曲呈现是必然的。体会不到学琴所带来的乐趣也是必然的。所以,我们从一开始就必须建立正确的练琴习惯,每天最好固定练琴的时间段和长度。在曲目安排上保证有一首练习曲和一首乐曲。而且,我们还需要制定一个大概的练琴计划,如一首乐曲何时初步练出,何时能流畅弹奏,何时能自然背谱等。手指技术的训练很重要,如果我们不能够均匀地弹奏,不能正确地数拍子,不能掌握断奏和连奏的基本要求,就很难弹出一定的乐句流畅感,孩子很难体会到音乐的妙处。而体会不到美或乐趣,练琴的兴趣自然也难以维持。在这个过程里,家长应该督促孩子保持练琴的规律性和纪律性,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同时把练琴变成一项创造性工作,而这份创造力又把音乐学习变成孩子成长生活中色彩斑斓的一部分,只有这样,练琴才可能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
弹钢琴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从音乐理解来看,一首乐曲的旋律、和声和节奏是高度有组织、有秩序的,它的科学性和缜密性一点不低于数学。从感情角度来看,乐曲的含义是要通过仔细的分析来正确表达的,弹琴者需要有哲学家般清晰的逻辑性。从弹琴技术来看,需要研究下键的动作、发音的技巧、体态的合理性,等等,其技术含量一点不低于田径、体操运动。
在西方,不乏法律、医学或金融等行业的专业人士弹得一手好琴,这不仅充实了他们的精神生活,更是一种非常良好的与他人沟通和互动的方式。我们应该广义地来看待专业学琴的含义:学生认认真真地学,老师仔仔细细地教,大家都努力、专心、集中和投入。随便玩玩就好比易田想要和其他小朋友玩一个好玩的游戏,却根本不想搞懂游戏规则,那他怎么可能玩得尽兴呢?
所以,我们应该尽快调整学习态度,重新设置高的目标和要求,注意乐谱分析和手指正确下键技术的基本训练。这样孩子才能学有所成,改掉随意的毛病。精心耕耘,才会有丰收。
像体验故事那样去体验音乐
我相信每首作品都隐含着某些故事情节,或者像某一张照片一样,捕捉了某些瞬间的感悟和震撼。聆听音乐是去发现,体会这些故事并和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会让我们在聆听后略有所感,似有所悟。这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不仅成年人可以领悟,我们还可以帮助孩子去有所准备,从他们能够感知到的角度(不一定是纯理性的领悟,毕竟他们会受年龄限制)去接触音乐并且被他们听到的和弹奏的音乐深深吸引和打动。
学会聆听浪漫主义时代的音乐是个容易被大家接受的切入点。浪漫主义大约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出现,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之后还有作曲家一直沿用浪漫主义的风格和语言作曲。浪漫派音乐深受人们的喜爱,因为它总有明显的能够让我们捕捉到的旋律去追随,音乐情绪的起伏波动也较大,比较容易让我们产生情绪上的联想。
音乐是作曲家最真挚的内心表白。所以,当孩子在学习音乐时,我们应尽可能地让他们了解音乐家的生平,让孩子因为熟悉音乐家而对他们的音乐怀着更大的热情和兴趣,这样,音乐就不会成为干巴巴的音符,而成为有着情感体验的故事了。对于故事,孩子们总是怀着巨大的兴趣的。
勃拉姆斯是俗称德国伟大的3B作曲家之一(其余二位是巴赫和贝多芬),他晚期的钢琴作品都蕴含了一种浓到化都化不开的情愁。如果说贝多芬是把对大自然造化的感悟转化成人类精神升华的催化剂,而李斯特则穷其一生在人所能体悟的人形迹线中寻找救赎和神性,那么我感觉激发勃拉姆斯和另外一位彻头彻尾的浪漫主义者舒曼的艺术创造力和音乐倾诉对象的是同一位女性:克拉拉·舒曼。
我们翻开勃拉姆斯的钢琴曲Op.119的第一首,让音乐带我们回到1892年,勃拉姆斯59岁,在奥地利的Bad lscN疗养。寂静的夜晚,空气中浓浓的湿气,非常闷热,压得人心沉重,喘不过气来。乐谱是写在两个升号中的,却没有确立调性,乐曲开头的下行分解和弦更多暗示了忧郁的b小调,我们似乎看到了勃拉姆斯靠窗书桌上在风中微弱摆动的烛光:他沉浸在深深的回忆中,手中握着刚从书桌抽屉搜寻出来的一封信,信纸已经泛黄。’是她,挥之不去的身影又回到了勃拉姆斯的脑海中。不知不觉中,几滴泪水滴落,有点累了,他含上眼晴,在似梦似醒中,他们重逢了,好像再次回到了那个温暖的下午,在美丽的公园中。第17小节温柔无比的D大调和第二主题的出现让他们沐浴在无比的幸福中,真耶,幻耶?43小节到46小节的过门乐句悄悄唤醒了梦中的勃拉姆斯,烛光依旧,斯人已去…47小节的主题再现了六连音的波动,如同那心灵还因刚才的梦境而颤动,却又只能在无奈中默默地接受(58小节到尾声)。
合上乐谱,我的心情也似乎刚刚经历了勃拉姆斯在写那首动人的作品119之1时的感受。不论我们是在聆听这首乐曲的录音,还是在演奏它,或者是我们的孩子正在学习弹奏此曲,这样的诠释是一种帮助我们到达勃拉姆斯音乐内在精神的方法:那是建立在对勃拉姆斯生平的了解,对浪漫主义的表达方式的尊重和对乐曲的和声构造的细致分析之上,这是既理性又感性的。我们因此能从单纯被动地“听音符”或者“弹音符”,进而升华到一种主动参与到音乐情感再创造_的神圣仪式的过程中。这样不是更好么?
弹钢琴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从音乐理解来看,一首乐曲的旋律、和声和节奏是高度有组织、有秩序的,它的科学性和缜密性一点不低于数学。从感情角度来看,乐曲的含义是要通过仔细的分析来正确表达的,弹琴者需要有哲学家般清晰的逻辑性。从弹琴技术来看,需要研究下键的动作、发音的技巧、体态的合理性,等等,其技术含量一点不低于田径、体操运动。
在西方,不乏法律、医学或金融等行业的专业人士弹得一手好琴,这不仅充实了他们的精神生活,更是一种非常良好的与他人沟通和互动的方式。我们应该广义地来看待专业学琴的含义:学生认认真真地学,老师仔仔细细地教,大家都努力、专心、集中和投入。随便玩玩就好比易田想要和其他小朋友玩一个好玩的游戏,却根本不想搞懂游戏规则,那他怎么可能玩得尽兴呢?
所以,我们应该尽快调整学习态度,重新设置高的目标和要求,注意乐谱分析和手指正确下键技术的基本训练。这样孩子才能学有所成,改掉随意的毛病。精心耕耘,才会有丰收。
像体验故事那样去体验音乐
我相信每首作品都隐含着某些故事情节,或者像某一张照片一样,捕捉了某些瞬间的感悟和震撼。聆听音乐是去发现,体会这些故事并和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会让我们在聆听后略有所感,似有所悟。这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不仅成年人可以领悟,我们还可以帮助孩子去有所准备,从他们能够感知到的角度(不一定是纯理性的领悟,毕竟他们会受年龄限制)去接触音乐并且被他们听到的和弹奏的音乐深深吸引和打动。
学会聆听浪漫主义时代的音乐是个容易被大家接受的切入点。浪漫主义大约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出现,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之后还有作曲家一直沿用浪漫主义的风格和语言作曲。浪漫派音乐深受人们的喜爱,因为它总有明显的能够让我们捕捉到的旋律去追随,音乐情绪的起伏波动也较大,比较容易让我们产生情绪上的联想。
音乐是作曲家最真挚的内心表白。所以,当孩子在学习音乐时,我们应尽可能地让他们了解音乐家的生平,让孩子因为熟悉音乐家而对他们的音乐怀着更大的热情和兴趣,这样,音乐就不会成为干巴巴的音符,而成为有着情感体验的故事了。对于故事,孩子们总是怀着巨大的兴趣的。
勃拉姆斯是俗称德国伟大的3B作曲家之一(其余二位是巴赫和贝多芬),他晚期的钢琴作品都蕴含了一种浓到化都化不开的情愁。如果说贝多芬是把对大自然造化的感悟转化成人类精神升华的催化剂,而李斯特则穷其一生在人所能体悟的人形迹线中寻找救赎和神性,那么我感觉激发勃拉姆斯和另外一位彻头彻尾的浪漫主义者舒曼的艺术创造力和音乐倾诉对象的是同一位女性:克拉拉·舒曼。
我们翻开勃拉姆斯的钢琴曲Op.119的第一首,让音乐带我们回到1892年,勃拉姆斯59岁,在奥地利的Bad lscN疗养。寂静的夜晚,空气中浓浓的湿气,非常闷热,压得人心沉重,喘不过气来。乐谱是写在两个升号中的,却没有确立调性,乐曲开头的下行分解和弦更多暗示了忧郁的b小调,我们似乎看到了勃拉姆斯靠窗书桌上在风中微弱摆动的烛光:他沉浸在深深的回忆中,手中握着刚从书桌抽屉搜寻出来的一封信,信纸已经泛黄。’是她,挥之不去的身影又回到了勃拉姆斯的脑海中。不知不觉中,几滴泪水滴落,有点累了,他含上眼晴,在似梦似醒中,他们重逢了,好像再次回到了那个温暖的下午,在美丽的公园中。第17小节温柔无比的D大调和第二主题的出现让他们沐浴在无比的幸福中,真耶,幻耶?43小节到46小节的过门乐句悄悄唤醒了梦中的勃拉姆斯,烛光依旧,斯人已去…47小节的主题再现了六连音的波动,如同那心灵还因刚才的梦境而颤动,却又只能在无奈中默默地接受(58小节到尾声)。
合上乐谱,我的心情也似乎刚刚经历了勃拉姆斯在写那首动人的作品119之1时的感受。不论我们是在聆听这首乐曲的录音,还是在演奏它,或者是我们的孩子正在学习弹奏此曲,这样的诠释是一种帮助我们到达勃拉姆斯音乐内在精神的方法:那是建立在对勃拉姆斯生平的了解,对浪漫主义的表达方式的尊重和对乐曲的和声构造的细致分析之上,这是既理性又感性的。我们因此能从单纯被动地“听音符”或者“弹音符”,进而升华到一种主动参与到音乐情感再创造_的神圣仪式的过程中。这样不是更好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