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教学不能再是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需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他们去主动探究,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初中数学教师在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该做到因材施教,科学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观察与实验、归纳与猜想、证明与反驳、反思与评价,在整个环节中强化学习体验,增强教学效果。本文主要研究了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应用,以供参考交流。
关键词: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重要性;实践应用
引言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初中数学的教课以讲授学为主,可以说讲授学是教师的首选教学模式,但随着教育的不断更新,这已不能满足教育的需求。目前,因为基础教育课程的不断改革,探究式教学也开始变得流行。探究式教学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为目的,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讨、合作互助。所以,初中数学教师要及时革新教学观念,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研究探索如何把探究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到实践教学中,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概述
1.探究式教学的问题性与交互性
提出问题时学习任何知识的开端,那么探究式教学中就注意了问题的存在价值。探究式教学认为,没有问题学生将很难激发学习能动性和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将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也就不会去深入地思考,到最后也就只是表面的学习。正如斯托利亚尔所说:“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和唯一数学知识的教学。”此外,探究式教学应该是在老师、学生的共同参与下进行的,只有师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探讨,才能真正体现探究式学习的价值。在此过程中,学生将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学生将会更有成就感,更加有想学习的动力。因此探究式教学中的问题性与交互性体现了全面、富有再生力的“转换”,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1]。
2.探究式教学的开放性
讲授式教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要求学生只针对特定的题型,比如判断题,选择题,分析题等,让学生只陷入了题海,而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所以,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开放的、自由的另类教学,即探究式教学。它将打破学生的固有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判断的学习意识,它将会成为新教育模式的载体。这种开放的探究式教学,能将有限的教学时间和教材内容转变为无限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将有限的意转变为无限的思,能帮学生开阔视野,在一个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中不断探索数学的奥秘。
二、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应用
1.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探究式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活动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要从教材内容、教学设施、学生能力等实际情况出发。开展探究活动时,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以及活动时间,要由浅入深,联系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能力水平有计划、合理、科学地进行。同时,要保证学生丢掉以前的被动性学习的这种状态,不再过度依赖老师,而是学生自己能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被调动。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知识时,教师可以巧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引对角线准确分割成三角形,得出n边形内角和公式(n-2)×180°。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学生,利用刚才探讨过程中采用的方法进一步思考“是否可以采用别的方法得出相同的结论?”。以五边形为例,选取五边形内部任意一点,将其和各个顶点有机融合,五边形将变成五个三角形,还多出一个周角,可以利用所得出的多边形内角和公式,便能准确求出无边行内角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寻找其它求出五边形内角和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让他们学会质疑问题,出现认知冲突,然后去探究和有效解决问题[2]。
2.从具体问题出发,提出数学问题
在具体的设计情境中,从具体问题、具体素材出发,启发学生提出科学性、创造性的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要注意的是,在探究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对学生来说应该是在学生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范围之内的、有实际意义的、以及学生经过探究活动之后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学中以活动、探究的环节为主,一般适用于新授课。其关键在于活动方案的设计与课堂的组织。例如在“圆柱、圆锥”教学中,我们可以按“认识→研究→应用”的思路展开,让学生制作模型,在活动、探究中学到相应的知识。
3.优化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1)观察与实验
观察与实验能够帮助学生得到对数学问题最直观的感受,也是数学探究式教学探究中学生对问题进行了解、分析、并总结出解决办法的最基本方法。没有观察与实验,学生将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也会给学生留下很大的问题,所以观察与实验必然是探究式教学实践中的一步[3]。如学习“一元二次函数”时,可将学生分组,在电脑上用几何画板等数学软件画出函数图像,并不断改变参数(如变动二次项系数),观察记录图像的影响,并进行验证、猜测,然后证明,写出实验分析报告。这种教学的步骤是:从实例出发——进行实验操作——分析验证、发现规律——提出猜测假设——进行证明——完成实验报告。这个教学过程体现了新教学理念的探究性学习(或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2)归纳与猜想
在数学学习中,总结数学理论的方法有多种,其中归纳、类比、联想、猜想等方式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几种方式。归纳是指对相同的题型进行分类整理,最终得出结论。猜想则是学生不断思考新的观点,不断实践。归纳与猜想构成了学生形成、健全、发展数学理论的纽带和桥梁,等同于是数学理论的“胚胎”。
(3)证明与反驳
在数学探究活动中,有些猜想是不合格的或者不可能的,这些猜想需要背进一步证实和证伪,比如,一些由不完全归纳法或者类比法得到的猜想,就存在这种现象。要知道,没有经过严格的推理证明,是不可能认定为定理或理论的。所以,如果假设与现实不统一,那就要重新确定探究方向,制订方案进行再一轮的探究[4]。
(4)反思与评价
反思,顾名思义,从一个新的观点,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问题就是反思。在进行探究活动之后,一个深刻的反思将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啟发,进而增强学生对知识间的互相转换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因此,一个揭露问题本质、深化理解的反思会让学生开阔新的思维,让学生辩证的思考问题。
结语
总之,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必须转变已有的观念,结合初中生的生活经验、认知结构,开展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巧设探究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全面提高他们的自主操作、探究、创新等方面能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传娣.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实验探究[J].考试周刊,2017(02):52-53.
[2]郭威.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验研究[J].考试周刊,2016(10):124-125.
[3]付连军.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验研究[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02):84-85.
[4]林秀娥. 关于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验的研究与探讨[J].知识文库,2016(04):62-63.
关键词: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重要性;实践应用
引言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初中数学的教课以讲授学为主,可以说讲授学是教师的首选教学模式,但随着教育的不断更新,这已不能满足教育的需求。目前,因为基础教育课程的不断改革,探究式教学也开始变得流行。探究式教学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为目的,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讨、合作互助。所以,初中数学教师要及时革新教学观念,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研究探索如何把探究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到实践教学中,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概述
1.探究式教学的问题性与交互性
提出问题时学习任何知识的开端,那么探究式教学中就注意了问题的存在价值。探究式教学认为,没有问题学生将很难激发学习能动性和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将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也就不会去深入地思考,到最后也就只是表面的学习。正如斯托利亚尔所说:“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和唯一数学知识的教学。”此外,探究式教学应该是在老师、学生的共同参与下进行的,只有师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探讨,才能真正体现探究式学习的价值。在此过程中,学生将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学生将会更有成就感,更加有想学习的动力。因此探究式教学中的问题性与交互性体现了全面、富有再生力的“转换”,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1]。
2.探究式教学的开放性
讲授式教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要求学生只针对特定的题型,比如判断题,选择题,分析题等,让学生只陷入了题海,而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所以,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开放的、自由的另类教学,即探究式教学。它将打破学生的固有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判断的学习意识,它将会成为新教育模式的载体。这种开放的探究式教学,能将有限的教学时间和教材内容转变为无限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将有限的意转变为无限的思,能帮学生开阔视野,在一个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中不断探索数学的奥秘。
二、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应用
1.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探究式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活动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要从教材内容、教学设施、学生能力等实际情况出发。开展探究活动时,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以及活动时间,要由浅入深,联系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能力水平有计划、合理、科学地进行。同时,要保证学生丢掉以前的被动性学习的这种状态,不再过度依赖老师,而是学生自己能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被调动。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知识时,教师可以巧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引对角线准确分割成三角形,得出n边形内角和公式(n-2)×180°。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学生,利用刚才探讨过程中采用的方法进一步思考“是否可以采用别的方法得出相同的结论?”。以五边形为例,选取五边形内部任意一点,将其和各个顶点有机融合,五边形将变成五个三角形,还多出一个周角,可以利用所得出的多边形内角和公式,便能准确求出无边行内角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寻找其它求出五边形内角和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让他们学会质疑问题,出现认知冲突,然后去探究和有效解决问题[2]。
2.从具体问题出发,提出数学问题
在具体的设计情境中,从具体问题、具体素材出发,启发学生提出科学性、创造性的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要注意的是,在探究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对学生来说应该是在学生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范围之内的、有实际意义的、以及学生经过探究活动之后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学中以活动、探究的环节为主,一般适用于新授课。其关键在于活动方案的设计与课堂的组织。例如在“圆柱、圆锥”教学中,我们可以按“认识→研究→应用”的思路展开,让学生制作模型,在活动、探究中学到相应的知识。
3.优化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1)观察与实验
观察与实验能够帮助学生得到对数学问题最直观的感受,也是数学探究式教学探究中学生对问题进行了解、分析、并总结出解决办法的最基本方法。没有观察与实验,学生将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也会给学生留下很大的问题,所以观察与实验必然是探究式教学实践中的一步[3]。如学习“一元二次函数”时,可将学生分组,在电脑上用几何画板等数学软件画出函数图像,并不断改变参数(如变动二次项系数),观察记录图像的影响,并进行验证、猜测,然后证明,写出实验分析报告。这种教学的步骤是:从实例出发——进行实验操作——分析验证、发现规律——提出猜测假设——进行证明——完成实验报告。这个教学过程体现了新教学理念的探究性学习(或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2)归纳与猜想
在数学学习中,总结数学理论的方法有多种,其中归纳、类比、联想、猜想等方式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几种方式。归纳是指对相同的题型进行分类整理,最终得出结论。猜想则是学生不断思考新的观点,不断实践。归纳与猜想构成了学生形成、健全、发展数学理论的纽带和桥梁,等同于是数学理论的“胚胎”。
(3)证明与反驳
在数学探究活动中,有些猜想是不合格的或者不可能的,这些猜想需要背进一步证实和证伪,比如,一些由不完全归纳法或者类比法得到的猜想,就存在这种现象。要知道,没有经过严格的推理证明,是不可能认定为定理或理论的。所以,如果假设与现实不统一,那就要重新确定探究方向,制订方案进行再一轮的探究[4]。
(4)反思与评价
反思,顾名思义,从一个新的观点,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问题就是反思。在进行探究活动之后,一个深刻的反思将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啟发,进而增强学生对知识间的互相转换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因此,一个揭露问题本质、深化理解的反思会让学生开阔新的思维,让学生辩证的思考问题。
结语
总之,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必须转变已有的观念,结合初中生的生活经验、认知结构,开展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巧设探究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全面提高他们的自主操作、探究、创新等方面能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传娣.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实验探究[J].考试周刊,2017(02):52-53.
[2]郭威.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验研究[J].考试周刊,2016(10):124-125.
[3]付连军.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验研究[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02):84-85.
[4]林秀娥. 关于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验的研究与探讨[J].知识文库,2016(04):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