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蛊深似海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mingas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洗澡,在浙北山区我老家一带,叫“浴汤”。一个直径半米多的大铁锅(我们称它浴汤缸),下面是柴火灶。洗澡前,先将满满一大锅水烧得热气腾腾,然后一人脱得精赤条条地下锅泡洗,一人守灶。水温稍稍冷却,锅里的人喊一声,守灶的人便及时加柴添火。整个过程如同水煮活人,堪称“铁锅炖自己”。
  外乡人到我们那里,最惊异的也莫过于我们的浴汤方式。“屁股不会被锅底烫着吗?”这是他们最好奇的地方。事实上,对一向只会淋浴和木桶浴的人来说,在下面熊熊燃烧着的铁锅里洗澡,的确存在挑战。听过一则趣事,某家有位亲戚,水乡人,第一次看到这个洗澡的大铁锅,好奇得不得了。于是,主人特地烧了一锅水让他体验。结果,可能因为下水的力量和速度没控制好,屁股一下贴到锅底,被狠狠烫到。惊痛中,这位客人猛然站起身。瞬间,两个脚掌心和锅底又来了个亲密接触,一惊二吓,小伙子再也顾不得狼狈,立马连滚带爬逃出了锅子——时隔多年,故事真伪已难以考证,也不再重要。让我们始终津津乐道的是外乡人的窘迫,以及由此带来的一份隐秘的地域优势。
  山里人对浴汤有特殊感情。辛苦劳作一天,在这个大铁锅里泡一泡,解乏消疲、舒筋活络,按老辈人说法,胜喝一碗人参汤。严寒的冬天,在这个大铁锅里泡一泡,则是最好的驱寒活血之法。一场汤后,浑身热量经久不散,让人轻易进入梦乡。
  小时候,一个生产队就一个浴堂,里面并排打了两个浴汤缸。无论春夏秋冬,每天晚上,都有村民自发去村溪挑水烧汤,供全村人浴洗。但始终遵循男先女后的原则,男人全部洗完再轮到女人。女人一生中,唯一一次的特殊待遇就是出嫁那天,家里人会为她专门烧一锅洗澡水,我们称之为“蚕花汤”。洗过蚕花汤,新娘子才换上大红嫁衣,在锣鼓声中正式离开娘家。記得汤缸边沿上,还会放上染得鲜红的花生、白果、鸡蛋和红枣之类,寓意新婚大喜,早生贵子。
  印象深刻的还有“盘汤”。这是冬天特地为抱在手中的娃娃采取的浴汤方式。两人接力,一人先下水,泡热,再给宝宝洗,然后一下一上,另一人接力,完成宝宝的下半场洗浴,待宝宝出浴,锅里的人再加温浸泡片刻。以此满足大人孩子不同的水温需求,确保三人都不冻着。
  盘汤时,女人有时一边为宝宝揉搓身体,一边还会念几句汤谣——“梳梳头,出门有人留;哒(洗的方言音)哒脚,吃只鸭;哒哒手,吃壶酒。”或者“摸摸肚,消消食;吃进肚里,拉到塘里”之类——那轻柔的抚触动作,抑扬顿挫的乡音,连同热气氤氲的一锅水,深深地植入了我的幼年记忆,并随着岁月不断生长。
  一锅汤几十号人洗,卫生自然无从谈起。当我长大,又学了医,回忆起那时的浴汤经历,时常涌起后怕的感觉。不过,印象中,村民因浴汤而集体染上什么病的情况似乎未曾有过。我猜测,这源于锅子里的水持续加热,具有一定的消毒功能。
  现在,山里家家都有了自己的浴汤缸,但男先女后的风俗依然保留着。不同的是,即使只有家里一两个男人洗过,轮到女人时,她们也往往换水新烧。
其他文献
1958年底,我认识了《红旗》杂志社办公厅主任郑公盾先生,他送给我一些政治理论书籍。  他家住在四楼,面朝南三大间阳光房,紧靠西头那20多平方米的房间内,四周墙壁都挤满了两米多高的书架,中间也是几排书架,书架上摆满了古典书籍和“马恩列”全集,还有各出版社赠送给他的各类新书,郑先生在书房中间铺了一张床,靠窗户放了一张写字台。我跟他在那间书房里睡了三夜晚,闻了三夜晚的书香。  回家后,我把大哥不用的一
期刊
父亲让人捎来口信,说陈师傅回来了,让我下午放学后赶紧去一趟罗村。  父亲此时恢复工作不久,在罗村小学校办厂做粉笔。沈老师爱人陈师傅是淮阴文工团的演奏员,差不多一个月回罗村与家人团聚一次。这是难得的学习机会。  没等放学,我就揣着笛子,一路小跑向罗村奔去。罗村离我们草舍村也就七里地,但中间全是农田,且有多条小河挡道,必须沿着泰东河从陈家墩远转过去,这样就剩下一条河了,而且河上有“拉渡”,一条小船儿,
期刊
海棠诗社是“务结二三同志盘桓于其中,或竖词坛,或开吟社”,开办的是东山雅会。恰有宝玉的“孝子”贾芸送了两盆白海棠,诗社起名海棠社。  诗社不是什么诗人都可以加入的,是“革命同志”,强调的性质是“东山”,类似东晋谢安、王羲之们的曲水流觞。红楼的主人公都是诗人,又在如此东山诗会中活动,可以断定,作者绝对不是一般诗人、诗歌爱好者,必是宗盟一类的大诗人。像贾环、贾政一帮摇头晃脑的清客,甚至连秦可卿也无命参
期刊
午睡醒来,发现你早已把窗帘撒了下来,屋子里一片安宁祥和。  躺在松软舒适的被子里,我用力嗅了嗅被子上你的氣息,那一刻,感觉好幸福。  打开手机里的相册,扑面而来的都是你给我拍的各种照片。那一刻,感动像潮水涌来,第一次,为你,我的眼眶湿润了。那一个个美的瞬间犹如一帧帧照片一样永久地被定格下来。  你发了七十多张我的照片,我只抓拍了你不到十张照片。每一处景点,你都让我站过去,找好角度,给我拍完你就走。
期刊
如果有一杯茶,让你忘却红尘,退隐山野,也许只有福鼎白茶了吧。  在海拔600多米的大荒万亩茶山上,只见一棵棵老茶树穿插在原生态的灌木林里,繁盛的灌木丛似乎与白茶树格格不入,但并不排挤她,她独当一面地在一旁生长着,不张扬、不骄傲。墨绿的老叶子顽强地抵御着风吹日晒,斑驳的树干述说着大荒沧桑的故事。巍峨壮观神奇秀丽的太姥山除了鬼斧神工削出象形奇石,还隐藏着这么巨大的财富。  大树葱茏,茶树繁茂。每一棵茶
期刊
“自私鬼”本名陈士桂,初中毕业,二十郎当,白净的脸特别经晒,总晒不黑。  上世纪70年代初某年春插。十岁出头的我任队里的秧票员,在田头将每一位社员拿多少扎秧苗装秧盆记下来,给他发“秧票”,社员将秧票交记分员再记工分,颇有点“按件计工”味道。  有一回,自私鬼装了36扎秧苗,却报50扎。我发现他的秧盆稀稀松松,不像有五十扎的样子,便说:“桂哥,你的秧数可能不够。”  自私鬼脸惊了一下,接着沉下来:“
期刊
奶奶从婆家到娘家,有三十多里的路程,中间还要攀爬北云台山。奶奶回娘家,没有车马接送,没有人陪伴,就靠她那一双不足四寸长的小脚。  五月的早晨,奶奶膀子上挎着一个小包裹,走进芦苇荡,叉过几条淌水的河沟,走过几杆运盐河上的木艞。太阳晒到头顶时分,她才走到了一个叫猴嘴的镇子上。我的大伯就在猴嘴盐业运销站坨地上班。镇上有奶奶的儿子家,她要过去看看孙子孙女,喊喊她们的小名。  在儿子家吃过中午饭,奶奶一直向
期刊
一颗牙齿的隐裂或毁坏,往往始于一只螃蟹。  浅海中有种青蟹,也叫“蝤蠓”,是最美味的海鲜。它吃的就是动物,有时还吃同类。青蟹的蟹脚像个大钳子,其蟹脚的硬度坚固无比,与鹰爪熊掌有过之而无不及,被钳到后果不堪设想。为了捉住它,人类用粗大的绳子绑住它,因此有“一斤蝤蠓半斤绳”的说法。想要吃到美味的螃蟹,有人用老酒把它蒙倒,“智取”螃蟹,不到一分钟,蝤蠓即刻醉醺醺的,这时便是剁掉蝤蠓两只大钳子的好时机。没
期刊
海上捕捞分近海和远海。近海捕捞是在家乡近海近取和小取。近取和小取要“赶潮水”,早上趁着涨潮,一两个人摇着小舢板或小渔船出海,单船拖网就可以作业,晚上再趁涨潮时归来,当天返回。  渔船归来,只要有人喊一声“接潮喽”,无论是谁家的船,全村男女老少,都会自觉地拿着抬筐、扁担,挑的挑,抬的抬,帮忙卸货。远洋捕捞的“黄花船”“远洋船”吨位大,马力也大,作业方式是两艘渔船对船拖网。每年早春到长江口和东海舟山群
期刊
好多年没有见面的朋友,再见面时,觉得他们都有一点不同了。  有人有了一双悲伤的眼睛,有人有了冷静的嘴角,有人是一脸的喜悦,有人却一脸风霜;好像几十年没能与我的朋友们共度的沧桑,都隱隐约约地写在他们脸上了。  原来岁月并不是真的逝去,它只是从我们的眼前消失,却转过来躲在我们的心里,然后再慢慢地来改变我们的容貌。  所以,年轻的你,无论将来会碰到什么挫折,请务必要保持一颗宽谅喜悦的心,这样,当几十年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