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訪《今天》
我在认识《今天》杂志的这拨人之前,最先认识了顾城。我们认识的时候在1978年中,社会已经有所松动,有了一种苏醒过来的气氛。
我记得和顾城一块去看西单墙上的大字报,同时也看到了在墙上贴着的一大堆民间刊物,《启蒙》《今天》《沃土》《四五论坛》等,都是社会性、文学性的油印本,《今天》在其中,因为其诗歌特别惹眼,因此我们也就当然对它特别感兴趣。
《今天》被拆开成一页一页的,最后一页上,用钢板刻出来一个地址:东四十四条76号。就是当时《今天》编辑部的地址。我们说,得去看看这地方。
我和顾城在一个冬夜摸着黑,冒着小雨去探访东四十四条76号。那种夜访,有点像朝圣,更有点心怀忐忑。找到那门牌,是一个小破砖门楼,一推门就开了,可里边空空的没人,叫一声,里屋转出来一个英俊青年,说欢迎欢迎,我是芒克。哇,顾城像见到大师似的,赶紧掏出一卷诗请教,芒克煞有介事地给顾城指点,这个句子好,那个句子不行等等。这是老芒克的特点,他判断一首诗,经常从一个句子开始。说了一会儿,大家觉得饿了,就问这儿有吃的没有。芒克的女朋友毛毛说,我们今天只有面条。面条也行啊。于是,面条下锅,大家呼噜呼噜一吃面,也没有什么大师感了,全成了朋友。
顾城的童话世界
顾城跟谢烨的事,也有我的“功劳”。谢烨家里基于上海人的本能和中国社会经验,一听跟一个什么诗人搞到一起,首先极为反对。但是谢烨还是跟顾城联系,她总是犹犹豫豫的,不确定到底是不是要跟顾城好,把顾城弄得很苦恼。当顾城向我求援,我也不是个很有经验的人,但居然给顾城支了非常正确的一招儿,我说,别给她写信,慎她三天,你看看怎么样。
顾城每天都要给谢烨写信的,后来听信我言,将信将疑地停了几天。没想到这立刻就奏效了,谢烨那边马上就崩溃了,投降了,后来干脆就跑来了。
顾城出国的时候意识非常明确,他打定主意不回来,所以他带上了全部证件,什么出生证、结婚证之类的一大堆,该有的资料材料统统带在身边。
但他从欧洲回来后到了香港时,谢烨已经怀了孕,可并没有别的地方邀请他们去,有点走投无路。那时候我的第一个英文译者John Minford,中文名字叫闵福德,是香港中文大学《译丛》杂志主编,人是个老嬉皮,但汉语水平很棒。闵福德相当仗义。顾城和谢烨见了他,好像哭诉了一番,说没地方可去了。结果闵福德正好要离开香港中文大学,去就任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亚语系主任,于是他挺身而出,说没问题,我来邀请你到新西兰去。那时谢烨有几个月的身孕,过机场海关要像地下工作者一样,穿一个宽大的袍子,遮住肚子,就这样混进了新西兰。闵福德立刻在奥克兰大学建立了一个新西兰—中国作家翻译家工作坊,顾城就是工作坊第一个成员。
1988年澳大利亚艺术委员会邀请我,我跟友友出访澳大利亚半年后,闵福德把我也请到新西兰,也成了新西兰—中国作家翻译家工作坊的访问学者。我到新西兰的时候,顾城已经买了他在激流岛上的那座房子,我还跟顾城开玩笑,我说你是我们里头第一个成了地主的,有房子啊。
那大房子里到处是奇奇怪怪支离破碎的东西,所以顾城的木匠活手艺天天用得上,不是修就是钉。他那个生活环境,用顾城原来的话,应该算是达到他的梦想童话世界了。
顾城“狡黠”的一面
顾城想要在他的房子里实现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乌托邦。他要养两百多只鸡,鸡拉屎,鸡粪给菜园施肥,菜园子长菜,菜长起来可以卖,卖了再买人吃的粮食和鸡吃的饲料,他希望实现这个循环。这听起来不错,可是没想到接下来问题来了,私人养鸡在新西兰是有规定的,每家养鸡不能超过12只。
顾城告诉我,他那两百多只鸡,招来的苍蝇就像黑风暴一样,邻居都不敢开窗,一开窗子,苍蝇风暴就哗地冲进去,最后邻居不得不向当地市政府写信抱怨,市政府连来了三封信,勒令他们处理掉鸡。顾城就想把鸡卖掉,可是谁会一下买两百多只鸡?最后他们下了一个狠招,决定把鸡统统杀死,然后做成鸡肉三明治到市场上去卖。
正巧这时候,奥克兰来了一个奥地利的汉学家,叫李夏德。我们后来还一块租车在新西兰的北岛旅行,之后他就去激流岛看了顾城。
他回来以后感动得要命,说顾城谢烨简直就是一对天使,蚂蚁都不可能踩死一只的,太纯洁了。李夏德走了以后,我跟顾城通电话,我说你那时不是正在剁鸡脑袋吗?顾城说了一句话,让我感觉很复杂,他说,那哪能让老外看见啊?我才发现,他心计还是蛮多的,老外来了,该收起来的收起来,让别人看到的是另外一副面孔。
顾城可以精神上很超现实,同时物质上又极端抠门和实用。顾城会规定不允许谢烨干什么,比如买稍微奢侈一点的东西。友友曾经提到过,我们在新西兰的时候,顾城他们带木耳到我们家来,友友给孩子喝果汁,被他们一把抢下来,说不许给他喝果汁。为什么?理由竟是,如果他习惯了喝果汁,以后就不喝水了。
最后一组诗
我和友友1991年的1月2日到柏林DAAD,当年12月30日离开柏林去纽约。我们走后,来DAAD的就是顾城和谢烨,他们1992年初到达柏林,那差不多算是他们的死亡之旅了。
顾城他们在柏林期间,柏林举行过若干活动。1993年2月,我专门从纽约飞到柏林,参加柏林世界文化宫的一个活动。当时留下的一张照片,是芒克、我和顾城三个人,坐在世界文化宫里的一只沙发上,三个人都嫩少少的,挺高兴。可还有一张黑白的照片,就笼罩着阴影了,那是我跟顾城在世界文化宫的讲台上,我正在说话,顾城戴着他那顶帽子,显然感觉镜头没有对着他,所以不曾留意,但不期而然的,摄影师连着抓拍了他几张。那几张照片我觉得很可怕,顾城在走神儿,或者说失神,他的眼睛完全是呆滞的,一片彻底的失神和茫然,让我觉得死相毕露,好像整个人是空的。
顾城去世不久前,写过一组叫做《水银》的短句诗,很短的句子,语言极度碎裂。他最后的一组诗叫《鬼进城》,可以说把汉字的碎片化联想方式发挥到了极致。我觉得,读这些诗,你能体会发生在他语言里的一种粉碎性骨折,这和顾城当时的内心状态特别吻合。
顾城的性格原来在北京就能感觉到,但不是那么明显,因为那个时候社会大环境问题很多,注意力更多集中在外面,对个人性格比如说温柔和残忍之间的反差,感觉较弱。所以相比之下,他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那一面,而且温柔得纯真无比,所以他被称为童话诗人。另外,顾城出口成章,他那演讲可以说没任何磕绊,一路流畅无比地就讲下去了,讲得特别有魅力,而且还挺形而上,语言也很干净很美,总之他让你觉得就是一个纯字。
我在认识《今天》杂志的这拨人之前,最先认识了顾城。我们认识的时候在1978年中,社会已经有所松动,有了一种苏醒过来的气氛。
我记得和顾城一块去看西单墙上的大字报,同时也看到了在墙上贴着的一大堆民间刊物,《启蒙》《今天》《沃土》《四五论坛》等,都是社会性、文学性的油印本,《今天》在其中,因为其诗歌特别惹眼,因此我们也就当然对它特别感兴趣。
《今天》被拆开成一页一页的,最后一页上,用钢板刻出来一个地址:东四十四条76号。就是当时《今天》编辑部的地址。我们说,得去看看这地方。
我和顾城在一个冬夜摸着黑,冒着小雨去探访东四十四条76号。那种夜访,有点像朝圣,更有点心怀忐忑。找到那门牌,是一个小破砖门楼,一推门就开了,可里边空空的没人,叫一声,里屋转出来一个英俊青年,说欢迎欢迎,我是芒克。哇,顾城像见到大师似的,赶紧掏出一卷诗请教,芒克煞有介事地给顾城指点,这个句子好,那个句子不行等等。这是老芒克的特点,他判断一首诗,经常从一个句子开始。说了一会儿,大家觉得饿了,就问这儿有吃的没有。芒克的女朋友毛毛说,我们今天只有面条。面条也行啊。于是,面条下锅,大家呼噜呼噜一吃面,也没有什么大师感了,全成了朋友。
顾城的童话世界
顾城跟谢烨的事,也有我的“功劳”。谢烨家里基于上海人的本能和中国社会经验,一听跟一个什么诗人搞到一起,首先极为反对。但是谢烨还是跟顾城联系,她总是犹犹豫豫的,不确定到底是不是要跟顾城好,把顾城弄得很苦恼。当顾城向我求援,我也不是个很有经验的人,但居然给顾城支了非常正确的一招儿,我说,别给她写信,慎她三天,你看看怎么样。
顾城每天都要给谢烨写信的,后来听信我言,将信将疑地停了几天。没想到这立刻就奏效了,谢烨那边马上就崩溃了,投降了,后来干脆就跑来了。
顾城出国的时候意识非常明确,他打定主意不回来,所以他带上了全部证件,什么出生证、结婚证之类的一大堆,该有的资料材料统统带在身边。
但他从欧洲回来后到了香港时,谢烨已经怀了孕,可并没有别的地方邀请他们去,有点走投无路。那时候我的第一个英文译者John Minford,中文名字叫闵福德,是香港中文大学《译丛》杂志主编,人是个老嬉皮,但汉语水平很棒。闵福德相当仗义。顾城和谢烨见了他,好像哭诉了一番,说没地方可去了。结果闵福德正好要离开香港中文大学,去就任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亚语系主任,于是他挺身而出,说没问题,我来邀请你到新西兰去。那时谢烨有几个月的身孕,过机场海关要像地下工作者一样,穿一个宽大的袍子,遮住肚子,就这样混进了新西兰。闵福德立刻在奥克兰大学建立了一个新西兰—中国作家翻译家工作坊,顾城就是工作坊第一个成员。
1988年澳大利亚艺术委员会邀请我,我跟友友出访澳大利亚半年后,闵福德把我也请到新西兰,也成了新西兰—中国作家翻译家工作坊的访问学者。我到新西兰的时候,顾城已经买了他在激流岛上的那座房子,我还跟顾城开玩笑,我说你是我们里头第一个成了地主的,有房子啊。
那大房子里到处是奇奇怪怪支离破碎的东西,所以顾城的木匠活手艺天天用得上,不是修就是钉。他那个生活环境,用顾城原来的话,应该算是达到他的梦想童话世界了。
顾城“狡黠”的一面
顾城想要在他的房子里实现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乌托邦。他要养两百多只鸡,鸡拉屎,鸡粪给菜园施肥,菜园子长菜,菜长起来可以卖,卖了再买人吃的粮食和鸡吃的饲料,他希望实现这个循环。这听起来不错,可是没想到接下来问题来了,私人养鸡在新西兰是有规定的,每家养鸡不能超过12只。
顾城告诉我,他那两百多只鸡,招来的苍蝇就像黑风暴一样,邻居都不敢开窗,一开窗子,苍蝇风暴就哗地冲进去,最后邻居不得不向当地市政府写信抱怨,市政府连来了三封信,勒令他们处理掉鸡。顾城就想把鸡卖掉,可是谁会一下买两百多只鸡?最后他们下了一个狠招,决定把鸡统统杀死,然后做成鸡肉三明治到市场上去卖。
正巧这时候,奥克兰来了一个奥地利的汉学家,叫李夏德。我们后来还一块租车在新西兰的北岛旅行,之后他就去激流岛看了顾城。
他回来以后感动得要命,说顾城谢烨简直就是一对天使,蚂蚁都不可能踩死一只的,太纯洁了。李夏德走了以后,我跟顾城通电话,我说你那时不是正在剁鸡脑袋吗?顾城说了一句话,让我感觉很复杂,他说,那哪能让老外看见啊?我才发现,他心计还是蛮多的,老外来了,该收起来的收起来,让别人看到的是另外一副面孔。
顾城可以精神上很超现实,同时物质上又极端抠门和实用。顾城会规定不允许谢烨干什么,比如买稍微奢侈一点的东西。友友曾经提到过,我们在新西兰的时候,顾城他们带木耳到我们家来,友友给孩子喝果汁,被他们一把抢下来,说不许给他喝果汁。为什么?理由竟是,如果他习惯了喝果汁,以后就不喝水了。
最后一组诗
我和友友1991年的1月2日到柏林DAAD,当年12月30日离开柏林去纽约。我们走后,来DAAD的就是顾城和谢烨,他们1992年初到达柏林,那差不多算是他们的死亡之旅了。
顾城他们在柏林期间,柏林举行过若干活动。1993年2月,我专门从纽约飞到柏林,参加柏林世界文化宫的一个活动。当时留下的一张照片,是芒克、我和顾城三个人,坐在世界文化宫里的一只沙发上,三个人都嫩少少的,挺高兴。可还有一张黑白的照片,就笼罩着阴影了,那是我跟顾城在世界文化宫的讲台上,我正在说话,顾城戴着他那顶帽子,显然感觉镜头没有对着他,所以不曾留意,但不期而然的,摄影师连着抓拍了他几张。那几张照片我觉得很可怕,顾城在走神儿,或者说失神,他的眼睛完全是呆滞的,一片彻底的失神和茫然,让我觉得死相毕露,好像整个人是空的。
顾城去世不久前,写过一组叫做《水银》的短句诗,很短的句子,语言极度碎裂。他最后的一组诗叫《鬼进城》,可以说把汉字的碎片化联想方式发挥到了极致。我觉得,读这些诗,你能体会发生在他语言里的一种粉碎性骨折,这和顾城当时的内心状态特别吻合。
顾城的性格原来在北京就能感觉到,但不是那么明显,因为那个时候社会大环境问题很多,注意力更多集中在外面,对个人性格比如说温柔和残忍之间的反差,感觉较弱。所以相比之下,他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那一面,而且温柔得纯真无比,所以他被称为童话诗人。另外,顾城出口成章,他那演讲可以说没任何磕绊,一路流畅无比地就讲下去了,讲得特别有魅力,而且还挺形而上,语言也很干净很美,总之他让你觉得就是一个纯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