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初期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的治疗,观察施行手术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方法:对130例白内障施行角巩膜缘隧道切口、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效果。结果:术后1周最佳矫正视力高于0.3者111例(85.4%),并发症少,可控,较轻,能恢复。结论:角巩膜缘隧道切口、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术后视力恢复快,术中、术后并发症少。
关键词: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初期
Abstract : Objective: Early in the treatment of cataract ultrasonic emulsification and artificial lens implantation and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surgery and complications. Methods: In 130 cases of cataract performing Angle of sclera, transparent corneal limbus tunnel incision incision cataract ultrasonic emulsification excision combined iol implantation, observation of intra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effects. Results: Postoperative 1 week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is higher than 0.3, 111 cases (85.4%), fewer complications, controllable, lighter, can resume. Conclusion: The Angle of sclera, transparent corneal limbus tunnel incision incision cataract ultrasonic emulsification, the extraction of postoperative visual acuity is fast, less intra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keywords:Cataract; Ultrasonic emulsification; Artificial crystal; In the early
白内障是一种常见的眼病,是致盲的首要原因。近年来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从白内障囊外摘除过渡到超声乳化术需要一个逐渐适应、熟悉和提高的过程,并不断地总结经验,才能更快推广。我院对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间共130例(130只眼)实施该手术的患者进行观察总结,现将结果和体会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本组共130例(130只眼),双眼38例,男性67例,女性63例。年龄47岁至90岁,平均68.7岁。老年性白内障107例,糖尿病性白内障16例,并发性白内障7例,独眼5例。术前视力光感—0.3,其中I级核10例,II级核35例,III级核59例,IV级核及以上26例。所有病例术前均进行全面的全身检查和眼科检查。
2.仪器材料:采用美国爱尔康超声乳化仪,蔡司手术显微镜,CAS眼科A/B型超声诊断仪,拓普康OM-4型角膜曲率计,进口撕囊镊,山东福瑞达制药公司生产的透明质酸钠(粘弹剂),美国爱尔康折叠人工晶体,染色剂为吲哚菁绿注射液,灌注液为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复方氯化钠注射液。按SRKII公式计算晶体度数,术后保留屈光度0—-0.50D。
3.手术方法:患者术前用左氧氟沙星眼液、双氯芬酸钠眼液、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眼液滴眼 4次/天,术前半小时美多丽眼液散瞳三次,术前10分钟倍诺喜滴眼液(0.4%盐酸奥布卡因)滴眼3次。常规消毒铺巾,开睑后用稀释的碘伏(1:4稀释)冲洗结膜囊,用一次性穿刺刀2.8mm作上方角巩膜缘隧道切口,或右眼颞上方、左眼鼻上方透明角膜隧道切口,3:00位作侧切口,对白色白内障用吲哚菁绿行晶状体前囊膜染色,前房内注入粘弹剂后,连续环形撕囊(CCC),行晶状体核水分离、水分层,用超声乳化头吸净上方松软皮质后,采用“拦截劈裂”技术在囊袋内进行超声乳化晶体核1,I/A吸净皮质后植入折叠人工晶体于囊袋内,吸除粘弹剂,水密切口,恢复前房(前房形成差给予切口缝合1针),结膜囊凃典必殊眼膏包术眼。次日换药,予以典必殊眼液 滴眼1次/2小时,典必殊眼膏 滴眼睡前、左氧氟沙星眼液、双氯芬酸钠眼液、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眼液滴眼 4次/天预防感染治疗,术后观察二日后出院。
结 果
1.术后视力;术后不同时间视力分布情况见表1。此组病例术后一周矫正视力低于0.1有7例(5.4%),为黄斑变性、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者,高于0.3以上有111例(85.4%)。
2.并发症:
2.1 术中并发症:
2.1.1 后囊膜破裂;4例,其中1例为术中Phaco时灌注瓶中无液体,致前房消失,后囊膜破裂,1例为植入人工晶体时后囊膜破裂,另2例为吸除上方切口处皮质时后囊膜破裂。
2.1.2 前囊膜撕裂;3例,1例为Phaco时辅助钩划破前囊膜边缘,2例为膨胀期白内障。
2.1.3 虹膜脱出切口;2例,为切口隧道过短所致,术后无虹膜根部断裂,瞳孔圆,居中。
2.1.4 人工晶体襻断裂;3例 均为早期手术病例。
2.2 术后短期并发症 2.2.1 角膜水肿;术后34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角膜水肿,大部分3—7天恢复透明,本组病例随访未见角膜内皮失代偿。
2.2.2 人工晶状体毒性综合征;1例,术后第二天角膜内皮及人工晶体表面见较多色素沉着,角膜内皮数条条纹状水肿,前房内未见积脓,患眼无疼痛,视力0.2。予以散瞳,勤滴典必殊眼液,观察治疗,1周见人工晶体表面色素较少,视力0.4,一月后复查角膜内皮及人工晶体表面色素大部分消退。考虑为:人工晶状体毒性综合征。
2.2.3 侧切口漏;3例,术后第二日发现前房变浅,予以荧光素钠染色后见侧切口漏,即给予包扎术眼,次日前房形成好,无渗漏。
2.2.4 切口处异物存留;2例,术后第二日发现角膜切口内皮处见棉丝状异物,立即在表麻下行切口处异物取出,前房形成好。
本组患者中未发现晶体核及皮质坠入玻璃体腔、角膜失代偿、眼内炎、脉络膜及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
讨 论
本组病例为作者在本院独立开展。我院成功完成由白内障小切口手术向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转型。在之前作者已熟练掌握ECCE术,平时已做连续环形撕囊(CCC)2技术储备,并多次参加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动物眼培训操作,在外院老师的指导下,已独立完成约20例Phaco术,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本组病例后囊膜破裂较少发生在乳化核阶段,可能与此组病例完整环形撕囊(CCC)成功率高有关。2例吸除上方切口下皮质时发生玻璃体脱出,此处皮质抽吸为初学者困难区域,可以先植入人工晶体后于囊袋内,通过旋转人工晶体,将皮质“刮离”囊膜,I/A吸除,或从侧切口用粘弹剂推皮质后再吸除更安全3。本组病例其中1例为后囊膜破裂、玻璃体脱出,为此组病例最严重的术中并发症。原因为:术中灌注瓶无液体,致前房消失,角膜塌陷,此例患者晶状体核较硬,碎核边缘直接刺破后囊膜,玻璃体脱出于前房。后扩大角膜缘切口,用晶体圈勺取出晶体核,行前部玻璃体切除术,植入人工晶体于睫状沟。此病例后作者深刻体会到助手及巡回护士也应熟练手术步骤及手术设备,以便术中及时准确地配合术者,之后连台的每一例手术病人均单独使用500ml灌注液。本组病例角膜水肿绝大部分为晶体核为IV级及以上患者,采用“拦截劈裂”技术,减少了能量的应用,术后角膜不同程度水肿,大部分在3—7天恢复透明,未发生角膜失代偿。
本组病例中作者对于白色白内障采用吲哚菁绿行晶体前囊膜染色4,提高了连续环形撕囊(CCC),成功率,此组3例前囊膜撕裂患者,作者发现前囊膜边缘不完整后,予以降低灌注瓶高度后乳化晶体核,最终完成超声乳化晶状体核,未见玻璃体脱出。对晶体核硬度在IV级及以上者、白色白内障采用角巩膜缘隧道切口,以防术中出现并发症时,及时更改手术方式行囊外摘除术。本组病例采用表面麻醉、角巩膜缘隧道切口、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及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具有组织损伤小,并可在前房空间保持较好,眼球密闭状态下将白内障吸除,术后视力恢复效果好,术中、术后并发症少。本组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的效果肯定,为以后逐渐开展高端人工晶体的植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何守志主编,晶状体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50
2 李凤鸣主编,眼科全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649
3 何守志主编,晶状体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3
4 钟建光,张惠成,颜伟年,等.晶体前囊吲哚菁绿染色在白色白内障连续环形撕囊术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3,21(4):276-278
关键词: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初期
Abstract : Objective: Early in the treatment of cataract ultrasonic emulsification and artificial lens implantation and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surgery and complications. Methods: In 130 cases of cataract performing Angle of sclera, transparent corneal limbus tunnel incision incision cataract ultrasonic emulsification excision combined iol implantation, observation of intra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effects. Results: Postoperative 1 week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is higher than 0.3, 111 cases (85.4%), fewer complications, controllable, lighter, can resume. Conclusion: The Angle of sclera, transparent corneal limbus tunnel incision incision cataract ultrasonic emulsification, the extraction of postoperative visual acuity is fast, less intra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keywords:Cataract; Ultrasonic emulsification; Artificial crystal; In the early
白内障是一种常见的眼病,是致盲的首要原因。近年来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从白内障囊外摘除过渡到超声乳化术需要一个逐渐适应、熟悉和提高的过程,并不断地总结经验,才能更快推广。我院对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间共130例(130只眼)实施该手术的患者进行观察总结,现将结果和体会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本组共130例(130只眼),双眼38例,男性67例,女性63例。年龄47岁至90岁,平均68.7岁。老年性白内障107例,糖尿病性白内障16例,并发性白内障7例,独眼5例。术前视力光感—0.3,其中I级核10例,II级核35例,III级核59例,IV级核及以上26例。所有病例术前均进行全面的全身检查和眼科检查。
2.仪器材料:采用美国爱尔康超声乳化仪,蔡司手术显微镜,CAS眼科A/B型超声诊断仪,拓普康OM-4型角膜曲率计,进口撕囊镊,山东福瑞达制药公司生产的透明质酸钠(粘弹剂),美国爱尔康折叠人工晶体,染色剂为吲哚菁绿注射液,灌注液为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复方氯化钠注射液。按SRKII公式计算晶体度数,术后保留屈光度0—-0.50D。
3.手术方法:患者术前用左氧氟沙星眼液、双氯芬酸钠眼液、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眼液滴眼 4次/天,术前半小时美多丽眼液散瞳三次,术前10分钟倍诺喜滴眼液(0.4%盐酸奥布卡因)滴眼3次。常规消毒铺巾,开睑后用稀释的碘伏(1:4稀释)冲洗结膜囊,用一次性穿刺刀2.8mm作上方角巩膜缘隧道切口,或右眼颞上方、左眼鼻上方透明角膜隧道切口,3:00位作侧切口,对白色白内障用吲哚菁绿行晶状体前囊膜染色,前房内注入粘弹剂后,连续环形撕囊(CCC),行晶状体核水分离、水分层,用超声乳化头吸净上方松软皮质后,采用“拦截劈裂”技术在囊袋内进行超声乳化晶体核1,I/A吸净皮质后植入折叠人工晶体于囊袋内,吸除粘弹剂,水密切口,恢复前房(前房形成差给予切口缝合1针),结膜囊凃典必殊眼膏包术眼。次日换药,予以典必殊眼液 滴眼1次/2小时,典必殊眼膏 滴眼睡前、左氧氟沙星眼液、双氯芬酸钠眼液、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眼液滴眼 4次/天预防感染治疗,术后观察二日后出院。
结 果
1.术后视力;术后不同时间视力分布情况见表1。此组病例术后一周矫正视力低于0.1有7例(5.4%),为黄斑变性、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者,高于0.3以上有111例(85.4%)。
2.并发症:
2.1 术中并发症:
2.1.1 后囊膜破裂;4例,其中1例为术中Phaco时灌注瓶中无液体,致前房消失,后囊膜破裂,1例为植入人工晶体时后囊膜破裂,另2例为吸除上方切口处皮质时后囊膜破裂。
2.1.2 前囊膜撕裂;3例,1例为Phaco时辅助钩划破前囊膜边缘,2例为膨胀期白内障。
2.1.3 虹膜脱出切口;2例,为切口隧道过短所致,术后无虹膜根部断裂,瞳孔圆,居中。
2.1.4 人工晶体襻断裂;3例 均为早期手术病例。
2.2 术后短期并发症 2.2.1 角膜水肿;术后34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角膜水肿,大部分3—7天恢复透明,本组病例随访未见角膜内皮失代偿。
2.2.2 人工晶状体毒性综合征;1例,术后第二天角膜内皮及人工晶体表面见较多色素沉着,角膜内皮数条条纹状水肿,前房内未见积脓,患眼无疼痛,视力0.2。予以散瞳,勤滴典必殊眼液,观察治疗,1周见人工晶体表面色素较少,视力0.4,一月后复查角膜内皮及人工晶体表面色素大部分消退。考虑为:人工晶状体毒性综合征。
2.2.3 侧切口漏;3例,术后第二日发现前房变浅,予以荧光素钠染色后见侧切口漏,即给予包扎术眼,次日前房形成好,无渗漏。
2.2.4 切口处异物存留;2例,术后第二日发现角膜切口内皮处见棉丝状异物,立即在表麻下行切口处异物取出,前房形成好。
本组患者中未发现晶体核及皮质坠入玻璃体腔、角膜失代偿、眼内炎、脉络膜及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
讨 论
本组病例为作者在本院独立开展。我院成功完成由白内障小切口手术向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转型。在之前作者已熟练掌握ECCE术,平时已做连续环形撕囊(CCC)2技术储备,并多次参加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动物眼培训操作,在外院老师的指导下,已独立完成约20例Phaco术,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本组病例后囊膜破裂较少发生在乳化核阶段,可能与此组病例完整环形撕囊(CCC)成功率高有关。2例吸除上方切口下皮质时发生玻璃体脱出,此处皮质抽吸为初学者困难区域,可以先植入人工晶体后于囊袋内,通过旋转人工晶体,将皮质“刮离”囊膜,I/A吸除,或从侧切口用粘弹剂推皮质后再吸除更安全3。本组病例其中1例为后囊膜破裂、玻璃体脱出,为此组病例最严重的术中并发症。原因为:术中灌注瓶无液体,致前房消失,角膜塌陷,此例患者晶状体核较硬,碎核边缘直接刺破后囊膜,玻璃体脱出于前房。后扩大角膜缘切口,用晶体圈勺取出晶体核,行前部玻璃体切除术,植入人工晶体于睫状沟。此病例后作者深刻体会到助手及巡回护士也应熟练手术步骤及手术设备,以便术中及时准确地配合术者,之后连台的每一例手术病人均单独使用500ml灌注液。本组病例角膜水肿绝大部分为晶体核为IV级及以上患者,采用“拦截劈裂”技术,减少了能量的应用,术后角膜不同程度水肿,大部分在3—7天恢复透明,未发生角膜失代偿。
本组病例中作者对于白色白内障采用吲哚菁绿行晶体前囊膜染色4,提高了连续环形撕囊(CCC),成功率,此组3例前囊膜撕裂患者,作者发现前囊膜边缘不完整后,予以降低灌注瓶高度后乳化晶体核,最终完成超声乳化晶状体核,未见玻璃体脱出。对晶体核硬度在IV级及以上者、白色白内障采用角巩膜缘隧道切口,以防术中出现并发症时,及时更改手术方式行囊外摘除术。本组病例采用表面麻醉、角巩膜缘隧道切口、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及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具有组织损伤小,并可在前房空间保持较好,眼球密闭状态下将白内障吸除,术后视力恢复效果好,术中、术后并发症少。本组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的效果肯定,为以后逐渐开展高端人工晶体的植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何守志主编,晶状体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50
2 李凤鸣主编,眼科全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649
3 何守志主编,晶状体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3
4 钟建光,张惠成,颜伟年,等.晶体前囊吲哚菁绿染色在白色白内障连续环形撕囊术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3,21(4):276-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