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乔治·米歇尔森·福伊在《零分贝:寻找绝对的安静》一书中讲述他为了寻找绝对安静,来到了巴黎的地下墓穴,乡间修道院,还有被天体物理学家称为“宇宙最安静的地方”的,位于地下2000米的萨德伯里中微子天文实验室……最后他依然没有如愿,因为心跳和肌肉骨骼摩擦发出的声音依旧清晰。他开始试图寻找除死亡外心灵的内在安静,将最初对当代嘈杂环境的无法容忍、畏惧、抵制转化为哲学的思考。
如果,只能是如果,乔治·福伊来到中国的城市,来到我们的校园中,他会不会疯掉?何止发疯,他会按照老话说的那样:立刻找个地缝钻下去。校园太吵了,吵到师生已经能够习惯沉醉其间,不以为然。吵到从未有人试图提出“把安静还给校园”。
过去,校园是宁静的。最大分贝的声音当属琅琅读书,此外还有鸟鸣莺啼,风吹树响。体育课上踏踏脚步声足能惊扰大家,音乐教室传出的钢琴声是动人的音符。声音,包孕着校园内独有的生命节奏感而被欣然接受。那原本应是校园的音频。
自从有了广播系统后,各种肆无忌惮的声音就像悟空变化的小虫一般无孔不入,填充着儿童进入校园后的每一刻;自从系统升级智能化后,各时段的广播实现了无缝衔接,好像如果遗漏了某一秒就无法显示高科技的威慑一样,师生的在校时间被广播编制得严丝合缝,构成一张不留空隙的网;自从无线播音设备安装之后,见缝插针般降临的“紧急通知”“重要通知”霸道地用高于正常人能够接受的分贝压制着一切;随意添加进来的“下面播送一则通知”“请某同学听到广播后马上到某处找某人”“下面播报某检查结果”……各种声音无情打断正在进行的教学。有时甚至让我们倍感迷蒙:我在校园中么?发声者是我们的同行么?倘若丝毫懂得敬畏教学,倘若愿意迈开双腿,至少不会如此任性地强加这样的声音。
校园,应是一种保护,至少应给课堂中的师生留有片刻宁静。
如今,“注意安全”“严禁某某”“再次提醒”的高分贝警告声充斥着校园,各种不断重复的大音量宣传已经让人麻木。僵化的教化,聒噪的喝令,让教育简化成管制,少了人文精神,更谈不上美育熏陶。如此环境,怎么传递爱与真诚呢?
请把安静还给校园,让我们的心灵重归恬静和谐。
(作者单位:福州教育学院二附小)
如果,只能是如果,乔治·福伊来到中国的城市,来到我们的校园中,他会不会疯掉?何止发疯,他会按照老话说的那样:立刻找个地缝钻下去。校园太吵了,吵到师生已经能够习惯沉醉其间,不以为然。吵到从未有人试图提出“把安静还给校园”。
过去,校园是宁静的。最大分贝的声音当属琅琅读书,此外还有鸟鸣莺啼,风吹树响。体育课上踏踏脚步声足能惊扰大家,音乐教室传出的钢琴声是动人的音符。声音,包孕着校园内独有的生命节奏感而被欣然接受。那原本应是校园的音频。
自从有了广播系统后,各种肆无忌惮的声音就像悟空变化的小虫一般无孔不入,填充着儿童进入校园后的每一刻;自从系统升级智能化后,各时段的广播实现了无缝衔接,好像如果遗漏了某一秒就无法显示高科技的威慑一样,师生的在校时间被广播编制得严丝合缝,构成一张不留空隙的网;自从无线播音设备安装之后,见缝插针般降临的“紧急通知”“重要通知”霸道地用高于正常人能够接受的分贝压制着一切;随意添加进来的“下面播送一则通知”“请某同学听到广播后马上到某处找某人”“下面播报某检查结果”……各种声音无情打断正在进行的教学。有时甚至让我们倍感迷蒙:我在校园中么?发声者是我们的同行么?倘若丝毫懂得敬畏教学,倘若愿意迈开双腿,至少不会如此任性地强加这样的声音。
校园,应是一种保护,至少应给课堂中的师生留有片刻宁静。
如今,“注意安全”“严禁某某”“再次提醒”的高分贝警告声充斥着校园,各种不断重复的大音量宣传已经让人麻木。僵化的教化,聒噪的喝令,让教育简化成管制,少了人文精神,更谈不上美育熏陶。如此环境,怎么传递爱与真诚呢?
请把安静还给校园,让我们的心灵重归恬静和谐。
(作者单位:福州教育学院二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