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进行研究讨论。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06月间1000例患者,对其进行幽门螺线杆菌、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查,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结果:幽门螺杆菌(H.p)+467例,胃蛋白酶原Ⅰ(PGⅠ)升高116例,下降70例;胃蛋白酶原Ⅱ(PGⅡ)升高52例;胃蛋白酶原Ⅰ和Ⅱ均正常210例。幽门螺杆菌阴性533例;胃蛋白酶原l升高95例;下降91例;胃蛋白酶原Ⅱ升高51例;Ⅰ和Ⅱ均正常的为333例。胃蛋白酶原Ⅰ升高、两者均正常两项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胃蛋白酶原Ⅰ平均水平与幽门螺杆菌阴性患者存在明显差异,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胃蛋白酶原Ⅱ平均水平与幽门螺杆菌阴性患者也存在显著差异。结论: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关键词:血清胃蛋白酶;幽门螺杆菌;相关性
胃蛋白酶原是一种胃粘膜特异功能酶,在例体中可以分成生化和免疫活性特征不同的亚群即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胃蛋白酶原Ⅰ主要来源于例体胃腺体中的细胞以及颈粘液细胞中,而胃蛋白酶原Ⅱ的来源非常广泛,胃内所有腺体均可产生胃蛋白酶原Ⅱ。目前有学者认为胃蛋白酶原水平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为进一步论证上述观点,我院成立专门调研小组,在2013年1月-06月间,对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进行研究讨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06月间1000例患者,均来源于我院住院及门诊。最大年龄76岁,最小年龄18岁,平均42岁,男性596例,女性404例。所有患者近2月内均未使用过抗生素。
1.2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抽血前均禁食6小时,采集患者静脉血3ml,静置试管,待血清分离后将其放置零下20℃的环境中保存。采取血清免疫荧光分辨法使用胃蛋白酶原测定试剂对患者血清中的胃蛋白酶原Ⅰ和Ⅱ水平进行测定。同时对患者进行14C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
1.3检验标准
胃蛋白酶原的取值范围:胃蛋白酶原Ⅰ(67—200μg/L);胃蛋白酶原Ⅱ(0—15μg/L)
幽门螺杆菌阳性测定标准:14C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值大于50μg/L.
1.4数据统计
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资料采用t值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1000例患者进行血清胃蛋白酶原与幽门螺杆菌进行检查后整理出以下结果:幽门螺杆菌阳性467例,;幽门螺杆菌阴性533例。在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为阳性的467例患者中胃蛋白酶原Ⅰ升高者116例,下降者70例;胃蛋白酶原Ⅱ升高者52例;胃蛋白酶原Ⅰ和Ⅱ均正常者210例。在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为阴性的533例患者中,胃蛋白酶原l升高95例;下降91例;胃蛋白酶原Ⅱ升高51例;Ⅰ和Ⅱ均正常的为333例。胃蛋白酶原Ⅰ升高、两者均正常两项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详见表1)。
表1所有患者胃蛋白酶测定情况(1000例)
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 P值 X2
467例 533例
胃蛋白酶原Ⅰ升高 116例(24.84%) 95例(17.82%) 0.006 7.35
胃蛋白酶原Ⅰ下降 70例(14.99%) 91例(17.07%) 0.37 0.8
胃蛋白酶原Ⅱ升高 52例(11.13%) 51例(9.57%) 0.41 0.66
兩者均正常 210例(44.97%) 333例(62.48%) 0.01 6.16
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胃蛋白酶原Ⅰ平均水平与幽门螺杆菌阴性患者存在明显差异,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胃蛋白酶原Ⅱ平均水平与幽门螺杆菌阴性患者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详见表2。
表2所有患者胃蛋白酶原水平值
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 P值 t值
467例 533例
胃蛋白酶原Ⅰ水平 227±46μg/L 123±58μg/L 0.00 6.28
胃蛋白酶原Ⅱ升高 11±3μg/L 8±4μg/L 0.01 2.68
3.讨论
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与胃粘膜的分泌功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美国在1982年首先提出血清胃蛋白酶原含量与胃粘膜组织学改变的关系,报告中首次指出胃蛋白酶原变化情况能够对胃粘膜的功能状况进行提示[1]。而血清胃蛋白酶原同时也是胃癌疾病的检测指标,因此对血清胃蛋白酶进行检测也是筛选胃癌的主要手段。
胃粘膜病变是导致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发生改变的主要原因,当胃粘膜出现炎性病变时,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会增高,例如胃炎、胃溃疡等。当胃粘膜出现萎缩性病变时胃蛋白酶原Ⅰ水平值会显著降低,而胃蛋白酶原Ⅱ则会增高。目前有研究表明,90%以上的胃炎均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而胃炎伴肠化和萎缩病变最终可引致胃癌[2]。因此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是“慢性胃炎一胃粘膜萎缩一肠上皮化生一异型增生一胃癌”这一癌变模式中重要触发因子,为疾病的发生营造了适宜的环境,进而促成癌症并发。此外有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与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增高有关,尤其是与胃蛋白酶原Ⅱ水平相关[3]。也有研究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与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无关[4]。而我院的研究结果则与上述研究均不同,在我院研究中可以看出,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与胃蛋白酶原Ⅰ的增高水平相关,而与胃蛋白酶原Ⅱ水平无明显关系,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其血清胃蛋白酶原正常的人数与未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比较也存在较大差异[5]。对此,我院认为可能是由于不同地区人群饮食结构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导致影响因素发生了改变。因此,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的高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仍有待更多的研究来证实。 目前在临床中,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影响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的作用机理尚不明确,我院认为,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粘膜炎症有可能是引起血清胃蛋白酶升高的最重要原因。胃粘膜的炎症改变使胃内细胞受损,进而促使更多的胃蛋白酶进入血液循环当中,进而增加血清中胃蛋白酶的含量。同时炎症还会使胃内上皮细胞的通透性增加,导致胃蛋白酶向后逆流入血液中[6]。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会引发胃粘膜慢性持续性感染,进而形成胃炎,且此病的治愈率非常低,长时间病变最终导致胃粘膜萎缩变薄,胃酸分泌量亦会随着胃粘膜萎缩的进展而减少。临床中常用的幽门螺杆菌检测方式主要以尿素呼气试验检测为主,也有少数患者采用H.p IgG抗体进行检测。而尿素呼气试验虽然能对患者受检时体内的菌体状况进行检查,但由于其会受到抗生素或其他因素影响在临床中很容易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而H.p IgG抗体检测则不同,其不仅能够对患者检测时体内的细菌情况进行检查,还能对患者进行长时间的远期效果监控。
总的来说,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较密切的关系,但幽门螺杆菌是导致胃蛋白酶原Ⅰ和Ⅱ升高还是降低、对谁影响比较显著、以及影响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樊荣荣,盛剑秋,武子涛,安贺娟,金鹏,李恕军,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蛋白酶原水平相关性研究[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3,15(21):367-369
[2]陶伟,张宁,杨力.慢性胃病及胃癌中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变化的关系[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2,14(31):152-153
[3]孙美洲.HP感染相关慢性胃病患者外周血胃蛋白酶原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J].吉林大学,2013,15(09):227-229
[4]常廷民,李建生,李秀敏.贲门癌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11(22):540-542
[5]庄健海,陈玉萍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蛋白酶原浓度变化的相关性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13,14(03):632-633
[6]马亚楠,李夏雨,李倩倩,沈守荣血清胃蛋白酶原在胃部疾病中的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15(07):563-564
作者簡介:刘国林,男,汉族,贵州遵义人,1975.11生,本科,主治医生,主要从事消化内科工作。
关键词:血清胃蛋白酶;幽门螺杆菌;相关性
胃蛋白酶原是一种胃粘膜特异功能酶,在例体中可以分成生化和免疫活性特征不同的亚群即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胃蛋白酶原Ⅰ主要来源于例体胃腺体中的细胞以及颈粘液细胞中,而胃蛋白酶原Ⅱ的来源非常广泛,胃内所有腺体均可产生胃蛋白酶原Ⅱ。目前有学者认为胃蛋白酶原水平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为进一步论证上述观点,我院成立专门调研小组,在2013年1月-06月间,对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进行研究讨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06月间1000例患者,均来源于我院住院及门诊。最大年龄76岁,最小年龄18岁,平均42岁,男性596例,女性404例。所有患者近2月内均未使用过抗生素。
1.2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抽血前均禁食6小时,采集患者静脉血3ml,静置试管,待血清分离后将其放置零下20℃的环境中保存。采取血清免疫荧光分辨法使用胃蛋白酶原测定试剂对患者血清中的胃蛋白酶原Ⅰ和Ⅱ水平进行测定。同时对患者进行14C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
1.3检验标准
胃蛋白酶原的取值范围:胃蛋白酶原Ⅰ(67—200μg/L);胃蛋白酶原Ⅱ(0—15μg/L)
幽门螺杆菌阳性测定标准:14C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值大于50μg/L.
1.4数据统计
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资料采用t值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1000例患者进行血清胃蛋白酶原与幽门螺杆菌进行检查后整理出以下结果:幽门螺杆菌阳性467例,;幽门螺杆菌阴性533例。在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为阳性的467例患者中胃蛋白酶原Ⅰ升高者116例,下降者70例;胃蛋白酶原Ⅱ升高者52例;胃蛋白酶原Ⅰ和Ⅱ均正常者210例。在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为阴性的533例患者中,胃蛋白酶原l升高95例;下降91例;胃蛋白酶原Ⅱ升高51例;Ⅰ和Ⅱ均正常的为333例。胃蛋白酶原Ⅰ升高、两者均正常两项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详见表1)。
表1所有患者胃蛋白酶测定情况(1000例)
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 P值 X2
467例 533例
胃蛋白酶原Ⅰ升高 116例(24.84%) 95例(17.82%) 0.006 7.35
胃蛋白酶原Ⅰ下降 70例(14.99%) 91例(17.07%) 0.37 0.8
胃蛋白酶原Ⅱ升高 52例(11.13%) 51例(9.57%) 0.41 0.66
兩者均正常 210例(44.97%) 333例(62.48%) 0.01 6.16
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胃蛋白酶原Ⅰ平均水平与幽门螺杆菌阴性患者存在明显差异,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胃蛋白酶原Ⅱ平均水平与幽门螺杆菌阴性患者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详见表2。
表2所有患者胃蛋白酶原水平值
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 P值 t值
467例 533例
胃蛋白酶原Ⅰ水平 227±46μg/L 123±58μg/L 0.00 6.28
胃蛋白酶原Ⅱ升高 11±3μg/L 8±4μg/L 0.01 2.68
3.讨论
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与胃粘膜的分泌功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美国在1982年首先提出血清胃蛋白酶原含量与胃粘膜组织学改变的关系,报告中首次指出胃蛋白酶原变化情况能够对胃粘膜的功能状况进行提示[1]。而血清胃蛋白酶原同时也是胃癌疾病的检测指标,因此对血清胃蛋白酶进行检测也是筛选胃癌的主要手段。
胃粘膜病变是导致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发生改变的主要原因,当胃粘膜出现炎性病变时,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会增高,例如胃炎、胃溃疡等。当胃粘膜出现萎缩性病变时胃蛋白酶原Ⅰ水平值会显著降低,而胃蛋白酶原Ⅱ则会增高。目前有研究表明,90%以上的胃炎均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而胃炎伴肠化和萎缩病变最终可引致胃癌[2]。因此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是“慢性胃炎一胃粘膜萎缩一肠上皮化生一异型增生一胃癌”这一癌变模式中重要触发因子,为疾病的发生营造了适宜的环境,进而促成癌症并发。此外有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与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增高有关,尤其是与胃蛋白酶原Ⅱ水平相关[3]。也有研究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与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无关[4]。而我院的研究结果则与上述研究均不同,在我院研究中可以看出,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与胃蛋白酶原Ⅰ的增高水平相关,而与胃蛋白酶原Ⅱ水平无明显关系,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其血清胃蛋白酶原正常的人数与未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比较也存在较大差异[5]。对此,我院认为可能是由于不同地区人群饮食结构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导致影响因素发生了改变。因此,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的高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仍有待更多的研究来证实。 目前在临床中,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影响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的作用机理尚不明确,我院认为,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粘膜炎症有可能是引起血清胃蛋白酶升高的最重要原因。胃粘膜的炎症改变使胃内细胞受损,进而促使更多的胃蛋白酶进入血液循环当中,进而增加血清中胃蛋白酶的含量。同时炎症还会使胃内上皮细胞的通透性增加,导致胃蛋白酶向后逆流入血液中[6]。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会引发胃粘膜慢性持续性感染,进而形成胃炎,且此病的治愈率非常低,长时间病变最终导致胃粘膜萎缩变薄,胃酸分泌量亦会随着胃粘膜萎缩的进展而减少。临床中常用的幽门螺杆菌检测方式主要以尿素呼气试验检测为主,也有少数患者采用H.p IgG抗体进行检测。而尿素呼气试验虽然能对患者受检时体内的菌体状况进行检查,但由于其会受到抗生素或其他因素影响在临床中很容易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而H.p IgG抗体检测则不同,其不仅能够对患者检测时体内的细菌情况进行检查,还能对患者进行长时间的远期效果监控。
总的来说,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较密切的关系,但幽门螺杆菌是导致胃蛋白酶原Ⅰ和Ⅱ升高还是降低、对谁影响比较显著、以及影响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樊荣荣,盛剑秋,武子涛,安贺娟,金鹏,李恕军,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蛋白酶原水平相关性研究[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3,15(21):367-369
[2]陶伟,张宁,杨力.慢性胃病及胃癌中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变化的关系[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2,14(31):152-153
[3]孙美洲.HP感染相关慢性胃病患者外周血胃蛋白酶原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J].吉林大学,2013,15(09):227-229
[4]常廷民,李建生,李秀敏.贲门癌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11(22):540-542
[5]庄健海,陈玉萍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蛋白酶原浓度变化的相关性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13,14(03):632-633
[6]马亚楠,李夏雨,李倩倩,沈守荣血清胃蛋白酶原在胃部疾病中的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15(07):563-564
作者簡介:刘国林,男,汉族,贵州遵义人,1975.11生,本科,主治医生,主要从事消化内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