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坡的少年们

来源 :文学少年(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ng_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01.小山子的烦恼


  和小山子相比,我赚了,因为我有两个名字。
  妈妈生气的时候,叫我——顾小凡!
  “顾小‘烦’!你怎么又淘气了?都怪你爸,给你起这么个烦人的名儿,不烦死我,你不罢休是不?!”
  伤心的时候,妈妈叫我——药篓子!药罐子!罐坛子!
  “啥时能丢下这些药汤、药面子,啥时是个头儿啊……”
  我不淘气、不烦人的时候,妈妈就叫我:儿子!一点儿也不特别。小山子他妈妈不也叫他“儿子”嘛,虽然小山子能听到的时候太少了。
  有一年秋天,小山子他妈妈去后腰村了,从此,再也没回来。
  小山子他妈妈住在那儿了,那儿还有小山子的弟弟。那个小脸儿巴掌大的孩子,就是小山子的弟弟。他爸爸不是小山子的爸爸大老秦,而是另一个头发卷毛儿的红脸男人,好像七八天没洗头了,头发粘在脑门儿上,左一绺,右一绺,老招笑了。
  “小混蛋!杂毛儿狗!整死你!早晚整死你!”小山子总是挥着他的拳头,这么恶狠狠地说话。嘴巴、鼻子像包子一样,都揪到一块了。不过,那孩子并不在他眼前。
  其实,那孩子有名字,他叫“可心”——是那个红脸男人给起的。
  “他本来想要一个儿子,结果,上帝就真的给了他一个儿子,称心如意了嘛。”奶奶这么对我说。
  不过,小山子从来都叫他“杂毛儿狗”。有一次,小山子还趁他妈妈没注意,把那个孩子帶卷儿的头发揪住,往墙上一撞一撞的。
  多疼啊!
  但是,那个孩子一声也不哼,一个劲儿掉“猫崽子”,也不哼。
  我远远地见过可心和他爸爸、他妈妈在一起,只有一次,在干巴岭大集,奶奶带我去买黏豆包那回。
  那天真冷!我戴着米老鼠的棉手套,穿着叮当猫帽子的蓝色羽绒服,就是我妈妈去北京旅游时给我买的那件,还冷得我直打哆嗦。
  我怀里抱着一袋黏豆包——对,是八个,我一跑,它们就在塑料食品袋里窜来窜去,像活鱼,不老实,我数了好几遍才数清楚。我和奶奶正往家的方向一路小跑,一抬头看见他们仨。
  小山子他妈妈怀里没抱八个黏豆包,一个黏豆包也没有,而是抱着那个浆蜡蜡小脸儿的可心。红脸男人远远地跟在他们后面,手里提着一块肉,血淋淋的,一定是他们没有卖完的羊肉。
  对了,红脸男人在干巴岭大集卖羊肉,小山子他妈妈帮着收钱,再把羊肉装进塑料袋里,递给买肉的人,有时还告诉他们:“小心!别把油蹭身上。”有时,小山子他妈妈还把碎肉放进白铁皮小筒子里,摇它的把手,从另一个小口出来的,就是羊肉馅儿了。
  芦苇坡的人,差不多都不买他们的羊肉。我们都觉得小山子他妈妈是个嘴馋的人,就因为红脸男人有羊肉,她才不要小山子和大老秦,也不要米奶奶。背地里,还有人骂小山子他妈妈是“馋嘴婆娘”!
  打老远,芦苇坡的人就躲着他们。打老远,就能闻到他们身上的膻味儿。恶心。要吐。
  奶奶用力拉了我一把,别过脸,没跟小山子他妈妈说话。奶奶的脸色阴下来,像我做错了事儿。
  一路上,我在一边偷眼看奶奶好几次。奶奶的脸比天气还冷,跟谁赌气呀,这是。
  “唉,真不省心啊,可怜大老秦上有老、下有小,这家就算散了……”
  这件事儿,奶奶不提,我也不想说,更不想对小山子说。因为小山子一不开心,他就不想当我的情报队长了。
  错了!小山子一不开心,就更像情报队长了。他一句话也不说——不对,一个字都不说。哪怕“哼”“哈”“啊”,也不说。好像他周围根本没有我,除了芦苇和绕阳湾的水,就是空气。我可太闹心了。平时他最喜欢的钓河蟹也不钓了。不钓河蟹,我也不开心了。
  所以,我坚决保密,决不对小山子说看见他妈妈的事儿,也不提见到他浆蜡蜡小脸儿的弟弟,更不提那个红脸男人。就是吃错药,也不说!

02.我的病


  你肯定会问:“你到底有什么病呀?”
  其实,也不是什么大病。但是,那病就像癞皮狗,天天跟着我,撵也撵不走。
  听妈妈说了好几次,我才记住,叫“过敏性鼻炎”,也许是“鼻窦炎”,记不清了。我的鼻子动不动就罢工,什么味儿也闻不出来;动不动又好使得要命,后院小山子家的猪肉包子什么馅,都能闻出来。
  好像我的鼻子是一座城池,神奇着呢。城池上,有个专门把守的小人儿兵。他手里有个开关:开关一打开,什么味儿都能闻到;开关一关闭,啥味儿也闻不出来了。
  奶奶从医院拿回来的那张纸上,还写着“支气管炎”。好奇怪的名字,把气管“支”起来——“支”哪儿去呀,我还能活吗?
  但是,我真有病!不停地过敏、咳嗽,不停地感冒、发烧,不停地吃药、打针、去医院,我早受够这套了。
  奶奶种在院子里的花有很多,桃花呀,迎春花呀,丁香呀,多好看。可是,一到它们开花的时候,我就完蛋了。
  刚开始,奶奶和我妈妈都以为我在装病,不想去幼儿园。可是有一次,幼儿园小徐老师急三火四打来电话,叫妈妈快点儿去接我,他们才知道,我真不是装病。幼儿园有那么多小朋友,还能玩院子里的滑梯,多有意思,没病我装啥呀。
  那天中午,妈妈蒙头蒙脑地推开我们大二班的门,我正鼻涕一把、泪一把的,蹲在卫生间里。
  妈妈以为我犯了错误,在课堂上犯了纪律,被小徐老师“关小黑屋”反省呢。
  这也不能怪我妈妈,因为别的小朋友躲我躲老远,还用奇怪的眼神儿看我。我的同桌妮妮,还掏出两只小羊羔的手帕,捂着鼻子和她的下半个脸。
  “太可怕了!这孩子打起喷嚏就没完,有时一连串儿能打二三十个!”
  小徐老师本来声音就细,说这些话的时候,好像她的声音要断线儿了,马上就要断了。
  “小凡不停地打喷嚏,其他小朋友都没法睡午觉了。”小徐老师说,“我并没有半点儿埋怨小凡的意思。小凡妈妈,我找您来,是希望您快点儿带他去医院好好看看,他是不是病了。”   我妈妈听小徐老师这么一说,紧张的脸才放松下来。
  就在那天,我妈妈说出我得的病的名字。
  那名字好难记啊!但是,妮妮却记得快。
  有一天,我又打起喷嚏,没完没了。妮妮转过半个身子,侧对着我,用涂了红指甲油的手捂紧嘴巴。
  瞧瞧吧,她的眼睛、嘴巴扭的,哎呀,像被太阳烤坏的白雪公主,幼儿园手工室橡皮泥捏的那个。
  “小凡,你可小心点儿呀!千万别把‘鼻豆’喷出来!”
  她的声音并不大,可是当时,屋子里静极了,妮妮的话,所有人都听到了。
  “哈哈哈哈……”小徐老师带头,忍不住笑起来。
  小徐老师眼泪都要笑出来了。小朋友们见她笑那样,也糊里糊涂地跟着笑。结果,他们的笑声一浪一浪的,弄得我的头晕晕的,喘不上气来,都有点儿晕船的感觉了。这儿也没有大海呀。
  是呢,我也奇怪。鼻子好好的,里面怎么会有“豆”呢?
  到底是有“豆”还是没“豆”,我也弄不明白。反正,就是妮妮说鼻“豆”那天以后,我就不怎么去幼儿园了,用小徐老师的话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03.鼻“豆”都要打出来了


  我第一次犯病,真把我妈妈吓坏了——当然,那时候,她还没去徐闻呢。
  有一天早晨,我刚起床,说不清咋回事,待着待着,我就打起喷嚏。脑袋沉沉的,很重,我都有点儿抬不动了。孙悟空被压在山下,是不是就那样呢?我浑身软得像面条,眼睛也睁不开。
  我妈妈喜欢画画、插花,平时总喜欢把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东西永远摆得像展览馆似的,不能随便动一下。她允许我在对面屋奶奶的屋子里,把我的东西弄乱套,已经够意思了。不过,我一犯病,她就不那么严格要求我了。
  我妈妈大声喊叫,可是她的声音怎么那么远呀,好像那次,小山子在蘆苇坡对岸喊我那么远——不对,好像比那还远。
  隔了好一阵子,我才慢慢醒过来,脑袋才是我自己的脑袋,刚才好像不是我的。
  后来,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多,我就不着急、不害怕了,闭着眼睛躺在炕上,耐心地等那“一会儿”过去。像几大团乌云,慢慢爬过芦苇坡,而不是鼻涕一把、泪一把,把它们变成“雷阵雨”。
  可是,这“一会儿”是多长时间呢?有时候,是几分钟;有时候,得好几个小时。吃饭、走路、玩,都觉得没意思了。每次,当我醒过来的时候,都见我妈妈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我,手里捏着那个白色塑料瓶。
  那是带喷雾器的一种小药瓶,喷雾器的喷头对着我的鼻子眼儿,喷呀喷。
  “我又不是讨厌的苍蝇、蚊子,我不喷!难闻死了!”
  不管我怎么反抗,我妈妈只听那个老中医的,就是芦苇坡社区服务站那个老中医,牙都快没了。
  那个老中医,老得快走不动路了。所以,我们每次去,都见他坐着。好像坐也要坐不稳了。我都怕他一下子歪到地上,起不来。
  老中医才写几个字呀,手就开始抖,一直抖,说话也哆哆嗦嗦的,可是,我妈妈就是信他的。
  “像胡先生这样的老中医才有经验呢,县医院里的那些医生呀,都是毛孩伢子。”
  “胡……先生……他写的都是什么字呀,我怎么一个也不认识?”
  “小孩子不许乱说话!除了‘人、口、手’,你还认识几个字?”我妈妈有点儿不高兴了,白了我一眼。
  我看见她又打开喷雾上的塑料盖儿。这回,我觉得我妈妈像消防队员,提着灭火器,我就是“火灾现场”。
  “妈,你不会谋害亲生儿子吧?”
  我觉得还有什么想说的,一着急,竟想起“谋害”这个词。
  它太厉害了,太有劲儿了,我妈妈听到,一定会吓一跳,再不能把我当成小孩子。
  其实,“谋害”是我听电视里“新闻早知道”学会的。反正,我觉得它是很厉害、很厉害的一个词儿,像警察,挺吓人的。
  那天,我妈妈也不理我,还是直愣愣地盯着我。
  “我刚闭一会儿眼睛,睡了一小觉,妈,你怎么掉眼泪呀。你睡觉,我可不哭。”
  我妈妈就像阿卡,油漆匠家的阿卡,眼珠儿转得特别慢、特别慢——是不是转得快,我就像图画书上跳来跳去的小人儿,没影儿了。
  我妈妈就那样愣着,愣着。我又喊了好几声“妈、妈、妈、妈、妈……”她才回过神儿来,好像要走很长的路,才能找到家,才能发现我。
  (选自儿童长篇小说《芦苇坡的小火车》)
  责编|冉振平
其他文献
我见过迷人的香山,我看过波澜壮观的长江,我听过深山的鸟鸣……可我却忘不了雨后早上的深秋!  一场秋雨下过后,早晨我醒来后,深秋来了,我走进杨树林。就在这时,一阵秋风轻轻吹过,一片片叶子應声而落,金灿灿的树叶铺成了金黄色的地毯,好像前面有国王出来巡游似的这么隆重,走在软绵绵的“地毯”上沙沙作响。阳光透过叶子反射出五颜六色的光,别有一番情趣。再往远处看,我看到了火红火红的火炬树,还有那些火炬果,路边的
期刊
假期里,我突发奇想,拿饮料瓶做个“小白兔”玩偶吧。  说做就做,我和妹妹齐心协力把饮料喝掉,然后我把瓶子洗干净,用抹布擦干净,又找来毛线、扣子、碎布头等小东西,准备装饰我可爱的瓶子。可是难题出现了,怎样才能把毛线缠在瓶子上并且固定好呢?我先是想把毛线一圈圈缠上,心想只要缠紧点儿,应该不会掉了,可是瓶子粗的地方还好,到了细的地方毛线就脱落了,怎么试都不行。我烦躁起来,把瓶子、毛线一扔就坐在那儿生起闷
期刊
一个秋天凉爽的午后,大象独自去旅游,可是他有片大西瓜田,已经有好几个大西瓜快成熟了。不知怎么合适,大象左思右想,终于想到请小狗帮忙看瓜田。  大象找小狗帮忙时被狐狸看见,狐狸边走边小声地唱:“嗯哪,大西瓜,嗯哪,大西瓜,我要吃掉你!”于是,在大象走了之后狐狸悄悄地走到小狗面前说:“小狗哥,天这么冷,你去我家取暖呗!”小狗说:“现在可不行,因为我要守着瓜田,我答应大象的事哪能不算数。”狐狸眼珠一转,
期刊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我爱《三国》,爱那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义气,爱那火烧赤壁的智谋;我赞《三国》,赞那美髯公温酒斩华雄的武艺,赞那汉寿侯千里走单骑的忠诚;我叹《三国》,叹那周公瑾的英年早逝,叹那“卧龙先生”的七擒七纵;我喜欢《三国》,喜欢赵子龙的舍命救主,喜欢诸葛孔明的才华
期刊
(接上期)4  小野邀请树精姐妹同他一起去寻找新家园,唧唧很高兴,她对流浪生活充满向往,一想到路上会遇见各种各样的树精,她就兴奋。从前她还以为世界上就她们七个树精呢,如果小妹妹出生,就是八个。  可是姐姐们不愿意去,唧唧只好等着。自从失去绿珍珠树林,她乖巧了许多,姐姐们说的话,她愿意好好听了。  “你们不能总住在这里,会生病的!所有树精都该知道,我们不适合住在城市,不适合离人们太近,生病是可怕的!
期刊
我的家鄉在东北农村,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人们关注榆树,因为榆钱儿可以充饥,而不谙世事的我们却盼望着柳树长绿——我们可以吹柳笛,去玩耍。  刚入夏,柳芽初露,这是我们喜爱的柳笛最佳的制作时节。若入盛夏,柳树皮老了拧不动(我们也叫护皮),那长叶的地方又易拧漏柳笛。跑到道旁,奔向荒甸,处处可见绿绿的柳树。折一根小手指粗的柳枝,量有3厘米左右长,用刀将两端切割齐整,最好用沉实压手的菜刀剁,这样柳树棒的两
期刊
有的人喜欢娇艳迷人的百合花,有的人喜欢雍容华贵的牡丹花,有的人喜欢千娇百媚的荷花,我却最喜欢亭亭玉立、馨香宜人的菊花。  我的家里养着三盆菊花。每年一进10月份,它们就竞相开放。三盆菊花中数紫色菊花长得最高大。你看,白紫相间的花瓣撑开了一朵美丽的花,一共有6层,每层都有20多片小花瓣,花中心有一个金黄色的小花蕊被含羞地包裹着。只要微风轻轻一吹,紫菊花就开始翩翩起舞,散发出一阵阵芳香,让人心旷神怡,
期刊
欄目主持人:肖显志   这是一个由全国著名幽默儿童文学作家肖显志主持的让你轻松快乐的栏目。这个栏目是快乐的操场,玩啊!乐啊!蹦啊!都在这个沙拉大拼盘里。  本期主题:成长的烦恼  五年级二班的20多个孩子居然集体失踪了。  这件事发生在星期五傍晚。  得到消息的班主任金老师不能不心急如焚。  在金老师看来,她所教的这个班,一直是个优秀集体。学生们不仅遵守纪律、成绩优异,而且几次在运动会上取得团体
期刊
就在这天晚上,弟弟突然发起了高烧。其实白天就有点儿不舒服,流鼻涕,时不时咳几声,妈妈觉得就一点儿小感冒,没太上心,谁知睡到半夜,弟弟开始哭闹,体温也陡然上升,全身滚烫滚烫的。妈妈只得不停地给他喂水,用湿毛巾搭在额头上降温……好不容易熬到了天亮。  妈妈抱着弟弟急匆匆地往镇上的医院赶,媛媛背了个小包跟在后面,包里装着弟弟的奶瓶、尿布、衣裤什么的。天很冷,阴沉沉的,风呼呼地在田野上乱蹿,把路边的竹子摇
期刊
爸爸是列车乘务员,一个月总是见不到几天。即使是这样,妈妈也总和我说,爸爸是真正的男人,成熟稳重有责任感,要我做一个像爸爸一样的人。  过8岁生日那天,爸爸带我去火车站的天桥上,看着桥下一列列隆隆奔跑的火车,爸爸对我说:“崽崽,你今年上小学二年级了,爸爸经常不在家,你就是家里唯一的男子汉,爸爸希望你能做个成熟懂事的孩子,帮助爸爸照顾妈妈,学会照顾家。”  爸爸说的“成熟懂事”,“懂事”倒是妈妈偶尔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