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连云港被誉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沿海开放城市,历史文化悠久,人居环境优良。连云港市应充分利用独特的山海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大力开发海滨、花果山、温泉等旅游资源,树立“活力港城、旅游胜地”的品牌形象,力争将连云港建设成为以休闲、观光、度假、科普、文化为主的国际旅游目的地,中国东部沿海的休闲度假中心之一。
[关键词]连云港;旅游业;支柱产业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0)06-0063-02
一、连云港旅游业发展的地理区位与交通基础
(一)连云港旅游业发展的地理区位
连云港市位于江苏省的东北端,东临黄海,西连徐州市,南接淮阴市,北与山东接壤,是我国海陆和南北两个过渡带的结合部,素有“南北襟要,海运重地”的美称。连云港是中国东部沿海极具发展价值的黄金地区之一,也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全国公路主枢纽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二)连云港旅游业发展的交通条件
连云港是长三角地区七个国家级综合运输主枢纽之一,连霍高速、同三高速在此交汇。城市对外公路交通全部实现高速化,高速公路密度位居全国前列。
海运方面,连云港南连长三角,北接渤海湾,隔海东临东北亚,是中西部地区最经济便捷的出海口,也是泛太平洋国家和地区往来亚欧大陆的首选,开辟有数十条国际远洋航线。
内河方面,通榆运河北延工程实现了连云港至长江的海河相连、港航联运。与上海等城市间的内河航道即将全线贯通,连云港与大运河、淮河以及长江水系将彻底联通,实现海河联运。
铁路方面,其优势更加明显。连云港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路桥串通中西部,并与中亚及欧洲30多个国家紧密相连。
航空方面,连云港民航机场达到国际4D级标准,已开通包括至香港的十多条航线。
二、连云港旅游业发展的经济基础
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旅游业的规模和整个产业发展的持续性。连云港市利用区位、资源、交通优势,将海洋产业、物流及临海产业、知识产业、能源产业及贸易金融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优先发展。主导产业的良性发展一方面可以提高连云港市居民的人均收入,有利于促进大众旅游的发展;另一方面商业交流的日趋频繁,有助于连云港市知名度的提高,吸引外地游客前来旅游。
(一)经济实力快速提升,经济结构逐步优化
2005年,连云港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55.97亿元,“十五”期间年均递增11.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03元。财政总收入56.28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4.5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0.5︰44.2︰35.3,城市化水平达到38.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8.1%。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15亿元,外商直接投资达到8.93亿美元。2003~2007年,全市经济发展呈现总量扩张、增速加快、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良好态势。200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5亿元,年均递增13.8%。人均生产总值13700元,是2002年的2.1倍。实现财政总收入122.8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48.8亿元,均比2002年翻两番。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96亿元,是前五年的2.8倍。三次产业结构由26.1︰38.2︰35.7调整为16.6︰7︰36.4。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综合实现程度达83%,比2003年提高18.7个百分点。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全国百强排名从2002年83位跃升到2006年39位。统筹城乡发展成效显著,县域经济活力增强、发展加快,占全市经济总量比重提高近10个百分点。
连云港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主要有海洋产业、物流及临港产业、贸易金融产业、能源产业等。
1.海洋产业
连云港市结合商业海洋捕捞基地、渔业休闲观光体验活动以及游艇停泊设施等,发展功能复合的现代化休闲渔港,延长产业链并与旅游休闲产业藕合。充分利用于柘汪开发海洋产业园区,结合现代休闲渔港,利用良好的高速道路网络的疏远条件,发展成各类海洋食品及产品加工、销售和集散的专业型临港产业园区。
2.物流及临港产业
依托不同性质的港口,发展两类临港产业。在连云港主港区的临港产业园区发展外向型为主、环境污染少的深度加工业。发展通过将部分加工程序在连云港港口处理而减少物流费用和时间的产业,而不局限于发展、吸引某一独特门类的产业或是所有生产程序在空间上必须集中处理的产业。
3.贸易金融产业
作为支持港口及物流的持续发展,加强贸易金融产业基础建设。依靠连云区金融商务设施,特别是通过以围绕国际展览中心建设的商务中心区,提升港口商业后援的功能。中远期规划则是随着陆桥向商桥产业带的过渡,要进一步强化有关功能,满足跨省及跨国的贸易、物流、金融机构进驻的需要。
4.能源产业
东陇海产业带将会是苏北地区未来的发展重心,而东部沿海的持续发展以至中部省份的崛起,对能源的需求会不断增加。即将投产的田湾核电站是建立新型能源生产基地的基础,是连云港发展能源产业的主要建设项目。
(二)人均可支配收入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0.7%左右;义务教育进一步巩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2%;文化连云港建设步伐加快;公共卫生预防体系逐步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成功举办多次国际沙滩排球赛事、第十届全国运动会连云港赛区比赛,群众体育得到较快发展。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0006元、3869元;新增城镇就业2.7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覆盖面分别达到98.1%、79.2%、98.3%,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91.3%,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水平提高;农村“七件实事”有效实施,农村住房、饮用水、道路、医疗等条件进一步改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环境质量继续保持较好水平,成功创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 。
(三)海滨城市规划日趋合理,城市建设快速发展
在新海城区各项设施加快完善的同时,战略重心实现历史性东移,突破东部、拥抱大海的城市发展策略付诸实施,东部滨海城区规划建设工作迅速展开,“四城同创”取得初步成效。
(四)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信息网络初步构建
连云港启动了水利、交通、电力、通讯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基础设施投资五年累计完成450亿元。石梁河水库除险加固全面完成,小塔山水库枢纽、大浦抽水站投入使用。港口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亿元,连徐、汾灌高速公路全线通车。城乡电网建设改造全面推进,田湾核电站1号机组实现投料运行,新海电厂六期扩建两台33万千瓦机组并网发电。实施了一批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工程。
(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快,支撑与保障功能迅速增强
连云港现代服务业依托优势,打造特色,支撑和服务区域发展的功能进一步增强。中云物流园区、陆桥保税库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国首家专业棉花保税库建成投运,引进一批第三方物流龙头企业,口岸查验单位强化服务和监管,以港口为中心的现代物流体系不断完善。开通至莫斯科集装箱“五定”班列,大陆桥运输实现欧亚贯通。开辟欧洲、美国等远洋干线,至韩国仁川、平泽客货班轮航线开通营运。港口吞吐量连跨5个千万吨台阶,2007年达8506.8万吨,集装箱运量突破200万标箱,跻身集装箱运输沿海十大港、全球百强港。民航航线增加到10条,客运量达21.6万人次。连锁经营、品牌专卖逐步成为城镇商贸主要业态,新建改建农家店1000家,城乡消费市场活跃,价格监管得到加强。2007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7.5亿元,比2002年翻一番。金融机构有效服务经济建设,银企、银政合作进一步加强。房地产、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蕾.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体系分析[J].城市问题,2005,(5).
[2]戚咏梅.加快推进苏北旅游一体化进程刍议[J] .华东旅游报.2007,(1).
[3]连云港市统计局.连云港市统计年鉴(2005) [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关键词]连云港;旅游业;支柱产业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0)06-0063-02
一、连云港旅游业发展的地理区位与交通基础
(一)连云港旅游业发展的地理区位
连云港市位于江苏省的东北端,东临黄海,西连徐州市,南接淮阴市,北与山东接壤,是我国海陆和南北两个过渡带的结合部,素有“南北襟要,海运重地”的美称。连云港是中国东部沿海极具发展价值的黄金地区之一,也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全国公路主枢纽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二)连云港旅游业发展的交通条件
连云港是长三角地区七个国家级综合运输主枢纽之一,连霍高速、同三高速在此交汇。城市对外公路交通全部实现高速化,高速公路密度位居全国前列。
海运方面,连云港南连长三角,北接渤海湾,隔海东临东北亚,是中西部地区最经济便捷的出海口,也是泛太平洋国家和地区往来亚欧大陆的首选,开辟有数十条国际远洋航线。
内河方面,通榆运河北延工程实现了连云港至长江的海河相连、港航联运。与上海等城市间的内河航道即将全线贯通,连云港与大运河、淮河以及长江水系将彻底联通,实现海河联运。
铁路方面,其优势更加明显。连云港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路桥串通中西部,并与中亚及欧洲30多个国家紧密相连。
航空方面,连云港民航机场达到国际4D级标准,已开通包括至香港的十多条航线。
二、连云港旅游业发展的经济基础
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旅游业的规模和整个产业发展的持续性。连云港市利用区位、资源、交通优势,将海洋产业、物流及临海产业、知识产业、能源产业及贸易金融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优先发展。主导产业的良性发展一方面可以提高连云港市居民的人均收入,有利于促进大众旅游的发展;另一方面商业交流的日趋频繁,有助于连云港市知名度的提高,吸引外地游客前来旅游。
(一)经济实力快速提升,经济结构逐步优化
2005年,连云港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55.97亿元,“十五”期间年均递增11.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03元。财政总收入56.28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4.5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0.5︰44.2︰35.3,城市化水平达到38.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8.1%。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15亿元,外商直接投资达到8.93亿美元。2003~2007年,全市经济发展呈现总量扩张、增速加快、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良好态势。200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5亿元,年均递增13.8%。人均生产总值13700元,是2002年的2.1倍。实现财政总收入122.8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48.8亿元,均比2002年翻两番。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96亿元,是前五年的2.8倍。三次产业结构由26.1︰38.2︰35.7调整为16.6︰7︰36.4。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综合实现程度达83%,比2003年提高18.7个百分点。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全国百强排名从2002年83位跃升到2006年39位。统筹城乡发展成效显著,县域经济活力增强、发展加快,占全市经济总量比重提高近10个百分点。
连云港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主要有海洋产业、物流及临港产业、贸易金融产业、能源产业等。
1.海洋产业
连云港市结合商业海洋捕捞基地、渔业休闲观光体验活动以及游艇停泊设施等,发展功能复合的现代化休闲渔港,延长产业链并与旅游休闲产业藕合。充分利用于柘汪开发海洋产业园区,结合现代休闲渔港,利用良好的高速道路网络的疏远条件,发展成各类海洋食品及产品加工、销售和集散的专业型临港产业园区。
2.物流及临港产业
依托不同性质的港口,发展两类临港产业。在连云港主港区的临港产业园区发展外向型为主、环境污染少的深度加工业。发展通过将部分加工程序在连云港港口处理而减少物流费用和时间的产业,而不局限于发展、吸引某一独特门类的产业或是所有生产程序在空间上必须集中处理的产业。
3.贸易金融产业
作为支持港口及物流的持续发展,加强贸易金融产业基础建设。依靠连云区金融商务设施,特别是通过以围绕国际展览中心建设的商务中心区,提升港口商业后援的功能。中远期规划则是随着陆桥向商桥产业带的过渡,要进一步强化有关功能,满足跨省及跨国的贸易、物流、金融机构进驻的需要。
4.能源产业
东陇海产业带将会是苏北地区未来的发展重心,而东部沿海的持续发展以至中部省份的崛起,对能源的需求会不断增加。即将投产的田湾核电站是建立新型能源生产基地的基础,是连云港发展能源产业的主要建设项目。
(二)人均可支配收入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0.7%左右;义务教育进一步巩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2%;文化连云港建设步伐加快;公共卫生预防体系逐步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成功举办多次国际沙滩排球赛事、第十届全国运动会连云港赛区比赛,群众体育得到较快发展。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0006元、3869元;新增城镇就业2.7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覆盖面分别达到98.1%、79.2%、98.3%,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91.3%,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水平提高;农村“七件实事”有效实施,农村住房、饮用水、道路、医疗等条件进一步改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环境质量继续保持较好水平,成功创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 。
(三)海滨城市规划日趋合理,城市建设快速发展
在新海城区各项设施加快完善的同时,战略重心实现历史性东移,突破东部、拥抱大海的城市发展策略付诸实施,东部滨海城区规划建设工作迅速展开,“四城同创”取得初步成效。
(四)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信息网络初步构建
连云港启动了水利、交通、电力、通讯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基础设施投资五年累计完成450亿元。石梁河水库除险加固全面完成,小塔山水库枢纽、大浦抽水站投入使用。港口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亿元,连徐、汾灌高速公路全线通车。城乡电网建设改造全面推进,田湾核电站1号机组实现投料运行,新海电厂六期扩建两台33万千瓦机组并网发电。实施了一批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工程。
(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快,支撑与保障功能迅速增强
连云港现代服务业依托优势,打造特色,支撑和服务区域发展的功能进一步增强。中云物流园区、陆桥保税库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国首家专业棉花保税库建成投运,引进一批第三方物流龙头企业,口岸查验单位强化服务和监管,以港口为中心的现代物流体系不断完善。开通至莫斯科集装箱“五定”班列,大陆桥运输实现欧亚贯通。开辟欧洲、美国等远洋干线,至韩国仁川、平泽客货班轮航线开通营运。港口吞吐量连跨5个千万吨台阶,2007年达8506.8万吨,集装箱运量突破200万标箱,跻身集装箱运输沿海十大港、全球百强港。民航航线增加到10条,客运量达21.6万人次。连锁经营、品牌专卖逐步成为城镇商贸主要业态,新建改建农家店1000家,城乡消费市场活跃,价格监管得到加强。2007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7.5亿元,比2002年翻一番。金融机构有效服务经济建设,银企、银政合作进一步加强。房地产、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蕾.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体系分析[J].城市问题,2005,(5).
[2]戚咏梅.加快推进苏北旅游一体化进程刍议[J] .华东旅游报.2007,(1).
[3]连云港市统计局.连云港市统计年鉴(2005) [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