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确保金融均衡,政府不能,也不应该同时实行所有市场化的措施,改革路径与顺序的合理选择是确保金融体制改革成效的核心。
关键词:金融 自由化 次序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的是高度集中的金融体制。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突破了高度集中的金融体系,建立了二级银行体系,金融的发展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但在进行金融体制及金融自由化改革,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大大增加,并对我国的经济金融安全构成越来越大的威胁。因此金融改革中如何安排金融自由化的次序至关重要。
金融自由化规范概念
金融自由化规范表述的是为放松对金融的管制或解除旧的金融规则,并非完全如中文所表达的让金融业自由发展或自由交易等。金融自由化主要表现在政府逐步放松对国内外金融市场的管制,实现利率自由化、汇率自由化、银行业务自由化、金融市场自由化和资本流动自由化等方面。金融自由化改革,首先是国内实际部门的改革,然后是国内金融部门的改革和外部实际部门的改革,最后才是外部金融的改革。
我国金融体制及自由化改革现状
货币化程度明显提高。货币化程度是指一国国民经济中全部商品和劳务的交换,以及包括投入和分配在内的整个生产过程通过货币来进行的比重。通常用货币供应量M/GDP的比值来代表,比值越大,表明经济货币化程度越高。1985年,我国的GDP、M0、M1、M2、M0/GDP、M1/GDP和M2/GDP等各项指标分别是8568亿元、987.8亿元、3340.9亿元、5198.9亿元、11.5%、39.0%和60.7%。2003年,以上指标分别为82054亿元、13456亿元、45837亿元、119898亿元、16.40%、55.86%和146.12%。可见中国的货币化程度明显提高。
金融机构数量扩增迅速、多样化程度不断提高。我国金融银行机构主要分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政策性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到2006年末,全国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197560个,截至到2007年9月,全国拥有11.2万台ATM、104万台POS终端、65万特约商户,每年都保持20%以上高速增长。
金融结构有所发展。金融结构包括各种现存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的相对规模、经营特征和经营方式,金融中介机构中各种分支机构的集中程度等。相对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金融结构得到了所完善的,但以存贷款为主的金融工具结构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与市场需求相比较金融创新相当滞后。
金融业整体缺乏竞争力。从银行业看,主要表现为资产质量恶化,资本严重不足,收益急剧下滑。银行的资产质量是决定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而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很高,资本充足率低于8%。从非银行金融机构看,这主要表现为证券业规模偏小,证券市场发展结构性失衡,一方面表现在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上,企业直接融资主要来源于股票市场,而企业债和公司债呈收缩态势,另一方面,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内部结构也存在严重分割。
金融市场运行效率低下。从总量上看,中国金融深化的速度是相当快的,金融发展似乎达到了较成熟的阶段。但事实并不如此简单,中国的问题更多的是出在金融深化的质量和结构上。目前学术界大量的研究指出,20多年的金融发展所带来的变化是显著的,但绝不是深刻的。中国的金融增长带有明显的数量扩张特征,而金融深化及质量结构都不能是应国内市场需求和国际市场竞争。
金融创新乏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创新还很落后,且存在两大问题:其一,金融创新过于依赖政府。我国的金融机构多为国有企业或是国有控股企业,金融创新主要依靠政府和金融主管当局,表现为一个自上而下的强制性过程。其二,在有限的金融创新中,各领域发展失衡。例如,金融工具、产品、服务的创新步履缓慢;在业务创新中,负债类业务多于资产类业务;在资产类业务中,真正能够保证受益、转移风险的金融创新很少。金融创新的不平衡性和行政主导降低了金融资源的效率,削弱了中国金融机构的创新竞争力。
改变主要依靠银行直接融资的格局
改革初期,中国采取的是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银行体系几乎控制了全社会的资金流通,其对经济发展与稳定作用远比资本市场重大的多,然而向市场主导型转轨时,我国的“大一统”的银行体系必须打破。仍应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改变主要依靠银行融资的格局。
渐进式的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路径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摸石头过河”思想指导下,中国政府采用从试点到推广的路径来推动金融改革,对于包括金融市场,经常项目下的完全开放和资本项目的高度开放及利率汇率的自由化改革都是采取稳健推进态度。利率自由化的程度也是有限的渐进向市场转轨。
金融自由化的路径及次序选择
对于中国转轨阶段的金融体制改革而言,我们不可能像成熟市场经济中的制度变迁一样,它们是经过数百年的演进而逐渐成形,这些国家的改革设计的关键改革内容是金融体系设计与选择。而中国是在持续的阶段性目标中不断试路中,最终确定市场化的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取向,因此改革的路径和次序的合理选择是确保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成效的核心。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基本是通过对外开放来带动国内改革,一方面通过培养市场主体,强化市场竞争力来推进体制内改革的深化,另一方面在改革受阻情况下,往往通过外部的开放和创新来促进和带动改革。
中国的特殊性也反映在我们在金融体制改革的顺序上,尤其是金融自由化的次序上。为了尽可能降低改革的成本,使改革进程具有可持续性,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基本上是按照从易到难,从低成本到高成本领域改革的顺序渐进式发展,从金融体系、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监管等大的格局方面都是依照这样的原则进行。例如从金融体系设计而言,基本上在维护国有金融机构主导地位前提下,以金融机构改革为先导,逐步推进金融市场改革。又如金融机构的改革顺序为:从以银行为主非银行机构并存的构建到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框架,直到目前的市场竞争主体的重塑变革之路。从计划管制到市场化,从封闭到国际化的渐进改革发展之路。
就中国金融自由化而言,中国不可能像俄罗斯东欧各国的“大爆炸”式的经济自由化,解除价格管制,实行完全活动汇率制,同时“休克疗法”的改革设计基本上是没有改革顺序选择方面的考虑,而渐进式改革模式的改革顺序选择体现了改革的策略。
中国金融自由化的次序设计同样重要,尤其是利率市场化以及金融对外开放(资金流动自由化),中国政府在确保控制和风险的前提下,采取了渐进推进措施:“(1)利率:先外币,后本币;”(2)汇率:经历了双重汇率制度,单一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后,向有管理的弹性浮动汇率迈进。汇率制度改革增加了人民币汇率的弹性,保证了人民币汇率的稳定。1996年,中国实行经常项下自由化成为现实,此后,为了给资本项目自由化创造条件,2003年推出了QFII制度,2005年推出QDII制度。
按照麦金农和肖的理论,通过金融自由化可以实现金融深化,从而达到推动经济增长的目的。1978年以来,我国金融资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均呈快速增长趋势,二者比值(称为金融相关比率,这个指标可用来衡量和考察一个国家的金融深化程度)由1979年的0.84上升到2003年的3.33,这充分反映了中国金融深化程度的明显加深。事实上,1996年中国金融深化程度已达到发达国家金融水平的一半以上,并初步迈入发达金融结构水平的行列。
我国今后在金融自由化发展中应当特别注意自由化的次序安排,开放次序应当考虑中国的现有实力。具体而言,在进一步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条件下,首先加快银行改革并促进资本市场建设,以此推进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多元化,建立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其次通过解决银行坏账来强化我国银行体系的能力,在微观基础具备的情况下,逐步实行利率的自由化;然后,适度推行国内金融市场的开放,逐步开放外资进入,增强金融体系活力;最后,逐步开放资本项目,采用更加灵活的汇率体系制度。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经济研究中心)
关键词:金融 自由化 次序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的是高度集中的金融体制。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突破了高度集中的金融体系,建立了二级银行体系,金融的发展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但在进行金融体制及金融自由化改革,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大大增加,并对我国的经济金融安全构成越来越大的威胁。因此金融改革中如何安排金融自由化的次序至关重要。
金融自由化规范概念
金融自由化规范表述的是为放松对金融的管制或解除旧的金融规则,并非完全如中文所表达的让金融业自由发展或自由交易等。金融自由化主要表现在政府逐步放松对国内外金融市场的管制,实现利率自由化、汇率自由化、银行业务自由化、金融市场自由化和资本流动自由化等方面。金融自由化改革,首先是国内实际部门的改革,然后是国内金融部门的改革和外部实际部门的改革,最后才是外部金融的改革。
我国金融体制及自由化改革现状
货币化程度明显提高。货币化程度是指一国国民经济中全部商品和劳务的交换,以及包括投入和分配在内的整个生产过程通过货币来进行的比重。通常用货币供应量M/GDP的比值来代表,比值越大,表明经济货币化程度越高。1985年,我国的GDP、M0、M1、M2、M0/GDP、M1/GDP和M2/GDP等各项指标分别是8568亿元、987.8亿元、3340.9亿元、5198.9亿元、11.5%、39.0%和60.7%。2003年,以上指标分别为82054亿元、13456亿元、45837亿元、119898亿元、16.40%、55.86%和146.12%。可见中国的货币化程度明显提高。
金融机构数量扩增迅速、多样化程度不断提高。我国金融银行机构主要分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政策性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到2006年末,全国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197560个,截至到2007年9月,全国拥有11.2万台ATM、104万台POS终端、65万特约商户,每年都保持20%以上高速增长。
金融结构有所发展。金融结构包括各种现存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的相对规模、经营特征和经营方式,金融中介机构中各种分支机构的集中程度等。相对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金融结构得到了所完善的,但以存贷款为主的金融工具结构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与市场需求相比较金融创新相当滞后。
金融业整体缺乏竞争力。从银行业看,主要表现为资产质量恶化,资本严重不足,收益急剧下滑。银行的资产质量是决定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而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很高,资本充足率低于8%。从非银行金融机构看,这主要表现为证券业规模偏小,证券市场发展结构性失衡,一方面表现在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上,企业直接融资主要来源于股票市场,而企业债和公司债呈收缩态势,另一方面,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内部结构也存在严重分割。
金融市场运行效率低下。从总量上看,中国金融深化的速度是相当快的,金融发展似乎达到了较成熟的阶段。但事实并不如此简单,中国的问题更多的是出在金融深化的质量和结构上。目前学术界大量的研究指出,20多年的金融发展所带来的变化是显著的,但绝不是深刻的。中国的金融增长带有明显的数量扩张特征,而金融深化及质量结构都不能是应国内市场需求和国际市场竞争。
金融创新乏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创新还很落后,且存在两大问题:其一,金融创新过于依赖政府。我国的金融机构多为国有企业或是国有控股企业,金融创新主要依靠政府和金融主管当局,表现为一个自上而下的强制性过程。其二,在有限的金融创新中,各领域发展失衡。例如,金融工具、产品、服务的创新步履缓慢;在业务创新中,负债类业务多于资产类业务;在资产类业务中,真正能够保证受益、转移风险的金融创新很少。金融创新的不平衡性和行政主导降低了金融资源的效率,削弱了中国金融机构的创新竞争力。
改变主要依靠银行直接融资的格局
改革初期,中国采取的是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银行体系几乎控制了全社会的资金流通,其对经济发展与稳定作用远比资本市场重大的多,然而向市场主导型转轨时,我国的“大一统”的银行体系必须打破。仍应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改变主要依靠银行融资的格局。
渐进式的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路径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摸石头过河”思想指导下,中国政府采用从试点到推广的路径来推动金融改革,对于包括金融市场,经常项目下的完全开放和资本项目的高度开放及利率汇率的自由化改革都是采取稳健推进态度。利率自由化的程度也是有限的渐进向市场转轨。
金融自由化的路径及次序选择
对于中国转轨阶段的金融体制改革而言,我们不可能像成熟市场经济中的制度变迁一样,它们是经过数百年的演进而逐渐成形,这些国家的改革设计的关键改革内容是金融体系设计与选择。而中国是在持续的阶段性目标中不断试路中,最终确定市场化的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取向,因此改革的路径和次序的合理选择是确保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成效的核心。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基本是通过对外开放来带动国内改革,一方面通过培养市场主体,强化市场竞争力来推进体制内改革的深化,另一方面在改革受阻情况下,往往通过外部的开放和创新来促进和带动改革。
中国的特殊性也反映在我们在金融体制改革的顺序上,尤其是金融自由化的次序上。为了尽可能降低改革的成本,使改革进程具有可持续性,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基本上是按照从易到难,从低成本到高成本领域改革的顺序渐进式发展,从金融体系、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监管等大的格局方面都是依照这样的原则进行。例如从金融体系设计而言,基本上在维护国有金融机构主导地位前提下,以金融机构改革为先导,逐步推进金融市场改革。又如金融机构的改革顺序为:从以银行为主非银行机构并存的构建到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框架,直到目前的市场竞争主体的重塑变革之路。从计划管制到市场化,从封闭到国际化的渐进改革发展之路。
就中国金融自由化而言,中国不可能像俄罗斯东欧各国的“大爆炸”式的经济自由化,解除价格管制,实行完全活动汇率制,同时“休克疗法”的改革设计基本上是没有改革顺序选择方面的考虑,而渐进式改革模式的改革顺序选择体现了改革的策略。
中国金融自由化的次序设计同样重要,尤其是利率市场化以及金融对外开放(资金流动自由化),中国政府在确保控制和风险的前提下,采取了渐进推进措施:“(1)利率:先外币,后本币;”(2)汇率:经历了双重汇率制度,单一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后,向有管理的弹性浮动汇率迈进。汇率制度改革增加了人民币汇率的弹性,保证了人民币汇率的稳定。1996年,中国实行经常项下自由化成为现实,此后,为了给资本项目自由化创造条件,2003年推出了QFII制度,2005年推出QDII制度。
按照麦金农和肖的理论,通过金融自由化可以实现金融深化,从而达到推动经济增长的目的。1978年以来,我国金融资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均呈快速增长趋势,二者比值(称为金融相关比率,这个指标可用来衡量和考察一个国家的金融深化程度)由1979年的0.84上升到2003年的3.33,这充分反映了中国金融深化程度的明显加深。事实上,1996年中国金融深化程度已达到发达国家金融水平的一半以上,并初步迈入发达金融结构水平的行列。
我国今后在金融自由化发展中应当特别注意自由化的次序安排,开放次序应当考虑中国的现有实力。具体而言,在进一步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条件下,首先加快银行改革并促进资本市场建设,以此推进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多元化,建立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其次通过解决银行坏账来强化我国银行体系的能力,在微观基础具备的情况下,逐步实行利率的自由化;然后,适度推行国内金融市场的开放,逐步开放外资进入,增强金融体系活力;最后,逐步开放资本项目,采用更加灵活的汇率体系制度。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经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