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病”就是我们身体没有检查出疾病,但却感觉异常不舒服或难受,就像身体的某個器官发生了问题。心病大部分是因为情绪波动而发生的,如生气、悲伤、愤怒、忧郁、兴奋、紧张、压力大等。我们常听到这样的劝告,“别生气、别着急,别把自己气坏了、急坏了”。有很多古老的谚语如“气大伤身”“心病还需心药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都形容情绪对身体功能的影响。
古老的经验告诉我们,情绪会引起我们身体发生感觉异常,出现胸闷、心慌、胸痛、头晕、腹胀、睡眠困难、食欲不振、胃痛等症状,严重时无法起床活动,生活不能自理。最常见的“心病”症状就是冠心病症状,研究显示,80%的患者因此到心脏科就诊。
我们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难免会碰到这样或那样、好的或坏的事情,引起思想情绪上的波动。一般来说,这种波动在2周左右都会逐渐缓解,如果不能好转,就需要想办法治疗。怎么治疗呢,一句善意的提醒“想开点,别钻牛角尖”可以吗?当然能好些,“良言一句暖三冬”。但是有很多患者反映,我挺想得开的,就是前胸不舒服,跟情绪没关系,还是心脏有问题。事实上,发生“心病”由不得患者自己,不是说想得开病就好了。“心病”也是一种疾病,只不过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的躯体异常,需要一些外力来帮助。
医生的治疗
“心病”患者很痛苦,他们常常多次求诊于不同医院的不同医生,得到的答复都是“你心脏挺好的,没有问题”。由于学科知识所限,心内科医生常无法解释患者感觉心脏非常不舒服的原因,患者因此不相信医生的诊断。如果医生否定心脏病的态度不坚决,或者意见不一致,或者夸大疾病的严重性,就很可能加重患者的病情。医生一些不经意的小动作,比如眨眼、咂嘴、摇头、皱眉等,有时候会引起患者的误解。因此,医生在与患者交谈时,表情应自然,避免让患者感到被隐瞒病情。
患者躯体的不适症状是真实存在的,并非撒谎,也不是杜撰。比如焦虑经常产生可怕的躯体症状,胸痛或气短不一定就是心脏病。抑郁症也并非患者意志薄弱或懒散,患者已在尽力试图应付。因此,即使在明确可排除心脏病的前提下,医生也不应对患者的症状断然否绝,而是给予必要的解释和疏导。
学习减少应激影响的技巧(不用镇静药物)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对于有较多慢性症状主诉的患者,与一位固定的医生定期做限时的会谈,可以防止患者经常去急诊。鼓励患者练习放松的方法,例如缓慢而放松的呼吸,有助于减轻焦虑的躯体症状,缓解与紧张有关的症状(头痛、颈部及后背疼痛)。
患者的自助
如果反复多次检查都没有查到心脏问题时,就要相信医生的判断,自己的心脏是真的没有问题。
目前研究证实,焦虑、抑郁、慢性持续的应徼、精神紧张等,都会对心脏产生不好的影响,发生胸闷、胸痛、呼吸困难、乏力、心慌等症状。如果引起患者情绪异常的环境持续存在,最好能在一段时间内改变一下所处的生活环境。工作压力特别大时,就要想办法暂时脱离工作环境。
同时,要强迫锻炼自己,比如确立一個生活目标,创造积极向上的心态,争取与家人、朋友保持良好沟通,让他们理解自己;家人也要主动去了解患者的想法和感受,帮助患者度过难关。千万不要认为患者意志薄弱或在装病。家人朋友持续不断的支持、关心和鼓励,是矫治“心病”的很重要的一项内容。
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天坚持适当的运动,如走路、游泳、打太极拳等,保证充足的睡眠。
寻找到自己喜爱的活动或事情,学会放松和暗示方法。比如当与焦虑伴随产生过度恐惧(例如感到心脏剧烈跳动就害怕自己是心脏病发作)时,提醒自己“我并不是心脏病发作,这是一次惊恐发作,它几分钟就会过去”;或者当心悸、胸闷时喝点水,和人说说话,躺着休息会儿,转移一下注意力,都会对发作有缓解作用。
古老的经验告诉我们,情绪会引起我们身体发生感觉异常,出现胸闷、心慌、胸痛、头晕、腹胀、睡眠困难、食欲不振、胃痛等症状,严重时无法起床活动,生活不能自理。最常见的“心病”症状就是冠心病症状,研究显示,80%的患者因此到心脏科就诊。
我们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难免会碰到这样或那样、好的或坏的事情,引起思想情绪上的波动。一般来说,这种波动在2周左右都会逐渐缓解,如果不能好转,就需要想办法治疗。怎么治疗呢,一句善意的提醒“想开点,别钻牛角尖”可以吗?当然能好些,“良言一句暖三冬”。但是有很多患者反映,我挺想得开的,就是前胸不舒服,跟情绪没关系,还是心脏有问题。事实上,发生“心病”由不得患者自己,不是说想得开病就好了。“心病”也是一种疾病,只不过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的躯体异常,需要一些外力来帮助。
医生的治疗
“心病”患者很痛苦,他们常常多次求诊于不同医院的不同医生,得到的答复都是“你心脏挺好的,没有问题”。由于学科知识所限,心内科医生常无法解释患者感觉心脏非常不舒服的原因,患者因此不相信医生的诊断。如果医生否定心脏病的态度不坚决,或者意见不一致,或者夸大疾病的严重性,就很可能加重患者的病情。医生一些不经意的小动作,比如眨眼、咂嘴、摇头、皱眉等,有时候会引起患者的误解。因此,医生在与患者交谈时,表情应自然,避免让患者感到被隐瞒病情。
患者躯体的不适症状是真实存在的,并非撒谎,也不是杜撰。比如焦虑经常产生可怕的躯体症状,胸痛或气短不一定就是心脏病。抑郁症也并非患者意志薄弱或懒散,患者已在尽力试图应付。因此,即使在明确可排除心脏病的前提下,医生也不应对患者的症状断然否绝,而是给予必要的解释和疏导。
学习减少应激影响的技巧(不用镇静药物)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对于有较多慢性症状主诉的患者,与一位固定的医生定期做限时的会谈,可以防止患者经常去急诊。鼓励患者练习放松的方法,例如缓慢而放松的呼吸,有助于减轻焦虑的躯体症状,缓解与紧张有关的症状(头痛、颈部及后背疼痛)。
患者的自助
如果反复多次检查都没有查到心脏问题时,就要相信医生的判断,自己的心脏是真的没有问题。
目前研究证实,焦虑、抑郁、慢性持续的应徼、精神紧张等,都会对心脏产生不好的影响,发生胸闷、胸痛、呼吸困难、乏力、心慌等症状。如果引起患者情绪异常的环境持续存在,最好能在一段时间内改变一下所处的生活环境。工作压力特别大时,就要想办法暂时脱离工作环境。
同时,要强迫锻炼自己,比如确立一個生活目标,创造积极向上的心态,争取与家人、朋友保持良好沟通,让他们理解自己;家人也要主动去了解患者的想法和感受,帮助患者度过难关。千万不要认为患者意志薄弱或在装病。家人朋友持续不断的支持、关心和鼓励,是矫治“心病”的很重要的一项内容。
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天坚持适当的运动,如走路、游泳、打太极拳等,保证充足的睡眠。
寻找到自己喜爱的活动或事情,学会放松和暗示方法。比如当与焦虑伴随产生过度恐惧(例如感到心脏剧烈跳动就害怕自己是心脏病发作)时,提醒自己“我并不是心脏病发作,这是一次惊恐发作,它几分钟就会过去”;或者当心悸、胸闷时喝点水,和人说说话,躺着休息会儿,转移一下注意力,都会对发作有缓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