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幼师生亲社会行为的培育路径研究

来源 :大学·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srabbithh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親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亲社会行为的意义非常重要,在改善人际交往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作用无可替代。幼儿的身心发展、道德萌芽的产生均与幼儿教师联系密切,因此,对幼儿教师的亲社会行为培养十分重要。五年制幼师生是幼师生里的特殊群体,对他们来说,在校期间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成长阶段,学校、辅导员、教师等都是他们最直接的培养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因此,高校应关注五年制幼师生在学校期间的亲社会行为培养,创新培养途径。
  关键词:五年制幼师生;亲社会行为;学校;辅导员;教师;培育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5-0155-03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是一种符合社会期望的高尚的社会行为,是一种对他人、群体以及社会有益的行为[1]。进入21世纪,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要提高教育水平,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前提条件。幼儿教师位于人才培养教育的最前线,必然会受到愈来愈多的重视。教师的教育行为与幼儿的社会性行为之间存在着一种动态的、互动的关系[2]。在实际教学中,亲社会行为包括许多优良特质,如分享、关爱、合作、同情等,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能起到很大促进作用。因此,幼儿教师如何成为幼儿培养阶段亲社会行为的榜样,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我国最早明确“五年制”教育形式是在20世纪80年代,并于90年代对“五年一贯制”试点进行办学模式改革。进入20世纪,五年一贯制大专作为一种全新的高职教育办学模式,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具有一定规模,为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3]。本文选取五年制幼师生这一群体,从学校、辅导员以及教师等方面对其亲社会行为培养做简单探讨。
  一、研究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亲社会行为已成为教育心理学家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然而,通过知网查阅,全国教育指导相关的文献有数十万篇,而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的相关文献仅有数百篇,其中关于幼师生亲社会行为的仅有寥寥数篇。由此可见,此方面的研究暂时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另外,国内有关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及青少年,关于五年制幼师生这一群体的相关研究则存在空白。
  亲社会行为是在后天环境中不断学习而成的,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当前,幼儿教师的职业环境令人堪忧,工资偏低、工作繁重、社会认可度不高等,以及五年制幼师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父母离异、留守儿童、经济贫困等异常家庭结构,这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育部具有消极影响。本文着眼于这些问题来开展研究,力争形成针对性的亲社会行为立体教育平台,为今后的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提供有效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二、五年制幼师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根据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亲社会行为由人们自身的亲社会准则所决定,准则则是由于童年时期的发展所形成的相关道德规范与价值观。大多数心理学家研究认为,亲社会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学习得来的。
  (一)自身认知发展水平
  五年制幼师生处于青春期发展阶段,他们的认知水平影响着价值观。在校期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认知水平也会发生改变。如果学校、老师能抓住其认知形成的关键期,恰当正确地做出相应引导,那么学生就会根据理解做出相应的亲社会行为,在之后也会将其作为相应的道德标准,影响一生。
  (二)同伴的影响
  青春期的五年制幼师生接触最多的是他们的同伴、同学,也非常在乎身边同伴对自己的态度,并深受影响。如果有良好的同伴关系,同伴也能做出积极的榜样,那么亲社会行为往往会比较多;若是同伴关系较差,或者受到不良同伴的影响,那么亲社会行为相应也不会太多。
  (三)父母、老师的影响
  在五年制幼师生的受教育过程中,如果父母或者老师对其亲社会行为的做法作出奖励,那么他们会做出更多的帮助他人、同情他人等亲社会行为。在三观培育、道德培养的关键阶段,父母、老师的教育对五年制幼师生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三、五年制幼师生亲社会行为的培育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反复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五年制幼师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使命。因此,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心态,促使其主动做出亲社会行为,对个体社会化的顺利进行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至关重要。
  (一)学校方面
  学校应将亲社会行为培养贯穿于五年制幼师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做到全面兼顾,既要保证幼师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全面学习相关的幼教知识,又要保证能对幼儿起到亲社会行为的榜样作用。
  1. 开设针对性的教育类课程
  自《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颁布以来,课程设置以培养高素质的幼儿教师为目标。针对五年制幼师生,学校课程设置方面应该以阶段性为目标,做到循序渐进、统筹规划,不只要传授基础文化知识以及专业知识,还要培养亲社会行为[4]。因此,学校需要改变教育类课程仅限于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等类型的专业课程,还应在高年级阶段开设丰富的教育类实践课程,例如幼儿道德培养学、幼儿教育心理学等,为幼师生的亲社会行为提供道德规范,打好基础。
  2. 提供更多的教育实践机会
  由于五年制幼师生入学时年龄偏小,对专业的热爱度、认可度不是很高,因此,需要从学习的成就感中慢慢培育他们对专业的感情。幼师生要掌握的不只是课程知识,还要掌握教学的技巧与智慧,故要将实践教育的教学理念落实在五年制幼师教学的全过程。学校可安排五年制幼师生在校期间,每学年到幼儿园进行相关保教实习、教育实习,或者带领幼师生前往幼儿园调研,让其对具体教学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3. 采用人性化的教学方法
  学校教育不只是对幼师生们的知识培养,还应促使其个性品质、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具体行为发生改变。幼师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与人性化的教学方式关系密切。可采用模拟课堂等教学方式,尽可能多地让幼师生在上课时扮演幼儿园教师形象,有利于提升幼师生的教育素养,有利于幼师生的实习锻炼。
  (二)辅导员方面
  在五年制幼师生的学习生活期间,辅导员对于其亲社会行为的培育能起到榜样的引导作用。
  1. 学习情境的维护
  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对幼师生来说,不仅能够使其保持学习的活力,而且在未来真正的教学活动中,相似的环境会使他们更快地投入到工作中去。辅导员可以通过班风、学风的培育,来塑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从而对幼师生们的亲社会行为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5]。
  2. 评价的作用
  辅导员评价也会影响幼师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拥有亲社会行为的人通常成长于一个充满积极评价的世界里,因此幼师生们的亲社会行为一定是需要积极评价的,由此来要求他们保持较高的道德标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优秀的幼师。
  3. 创造性的引导
  辅导员在很多情况可以通过特定的工作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影响,对五年制幼师生来说更是如此。五年制幼师生多才多艺,辅导员可充分利用他们的特长,在相关工作过程中对幼师生的道德标准做简单的引导,比如要求每学期必须做一次公益劳动或者是每学期要求去福利院、敬老院等等,以最简单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提升幼师生们的道德标准,进而形成亲社会行为。
  (三)教师方面
  教师是课程知识的传授者以及疑难问题的解答者,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亲社会行为培育:
  1. 基础能力
  五年学习之后,五年制幼师生能够掌握基本的知识素养,这是幼师生具体工作之后能否成长的根本。
  2. 专业能力
  幼师生经过五年系统的学习,能够对幼儿的基础素质做到全面掌握,且能运用相关专业知识解决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是幼师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幼师生实际工作的前提。
  3. 适应能力
  经过学习后,五年制幼师生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做到随机应变,对社会生活能够做到及时适应,能够在特定情况下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并能积极主动地改善情况,化解矛盾,还能保持亲社会行为的道德标准。
  参考文献:
  [1] 张野. 学前儿童亲社会性的调查研究[J]. 学前教育研究,2006(05):9-11.
  [2] 秦旭芳. 教师教育行为影响幼儿社会性行为的研究[J].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1):59-62.
  [3] 郝紅艳,李慧. 五年一贯制幼师生管理策略分析[J]. 林区教学,2017(07):22-23.
  [4] 汪丽芬,雷文婷. 幼师学生的职业认同与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关系研究[J]. 赤子,2018(26):204-205.
  [5] 阮素莲. 幼儿亲社会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 学前教育研究,2014(11):47-54.
  (荐稿人:汪丽芬,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其他文献
摘 要:高校承担着为我国培养人才的重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阵地,也是我国的人才摇篮,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场所。在高校教育中重视党建工作的开展,是高校的一项战略任务。积极推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进宿舍有助于拓展思想政治工作,实现全面育人,也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要求。要促进这一工作的开展,可以从打造思想教育引领平台、打造学风建设引领平台、打造宿舍文化引领平台、打造文明行为理解平
摘 要:教育教学一体化是高职院校中常见的一种新型育人模式。将教育与教学有机融合、实现职业素养与人文素质并进,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种育人模式的顺畅推行离不开行政管理制度的支持与保障。如何实施行政管理,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教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的改革思路,希望能够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一体化的育人工作。  关键词:教育教学一体化;行政管理;高职院
摘 要:作为以服务区域发展为重心的高职院校,东莞高职院校有必要将“莞香”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范畴。依据区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一般规律,东莞当地的高职院校可从顶层设计、榜样效应、校企对接、实践空间等方面探索将“莞香”文化融入其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莞香文化;融入性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
摘 要:机械工程研究生正处于科研起步阶段,在培养过程中,应采用“科教融合”方法促进科研与教学有机融合,从而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这就要求高校一方面基于科教融合以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为目的,对机械工程类研究生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另一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實行科教融合:首先确立实施“科教融合” 不仅为了教学,更是为了育人的观念;建立健全授课教师队伍,在高校内部切实实践“科教融合”;建立双导师
摘 要:契约精神是公民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的一种公共精神、行为规范与价值守则。大学生契约精神水平的高低对全社会契约精神的提高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基于对契约精神的界定,诠释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内涵,并针对特殊主体进行了进一步界定,使研究更加具有针对性。本文结合理论和实践研究结果,提出符合时代要求、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契约精神培养途径和方法,以期促进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养成。  关键词:契约精神;大学生;法治教
摘 要:近年来,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带动了电子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推动了数据时代的来临。电子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巨大帮助,大数据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能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目前,部分高校和相关科研机构将数据分析作为课程学习的重要一环,但电子信息技术运用上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如何将大数据更好地运用于量化分析模型中,如何提高大数据内容共享效率。高校相关从业者需要紧随大数据时代趋势,将大数据学习融
摘 要:社会公德是人们对合理性道德的集体认同,公德教育则为一种被正义、善意和道德情感所统摄的理性活动。新时代大学生公德教育面临诸多问题,如多局限于理论层面、大学生接受公德教育的主动性不够、大学生公德教育内容在量上存在不足等。其主要原因在于大学生公德教育缺少践行平台、大学生在公德教育中缺乏主体意识、大学生公德教育内容体系尚不完善等。因此高校公德教育需要赋予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一种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在大学
摘 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要求逐年提高。很多高校為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开始探索以“产教融合”为内涵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基于产教融合实现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校需综合分析本校教育现状以及学生的发展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展开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促进学生在实践中验证理论,在理论中丰富实践,进而实现长远发展。文章就高校产教融合的内
摘 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当前已获得了一定的成效,其教育模式和理念也处于动态的变化和调整过程中,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例如创新创业教育手段偏弱、教育力度不强、学生意识偏弱等。在教育改革深化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也要注重其品质建设、创新理念培养,所以高校应以此为重点继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人才
摘 要:专业使命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在专业知识过程中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观教育,提升乡村定向师范生的专业使命感,培育具备专业使命感的乡村定向师范生是发展乡村教育的现实需求,也是工匠精神传承的需要。本文通过研究专业使命教育的内容体系,分析乡村定向师范生专业使命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结合工匠精神推动专业使命教育的路径。将工匠精神与专业使命教育有机融合,拓展乡村定向师范生专业使命教育的空间、提升乡村定向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