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親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亲社会行为的意义非常重要,在改善人际交往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作用无可替代。幼儿的身心发展、道德萌芽的产生均与幼儿教师联系密切,因此,对幼儿教师的亲社会行为培养十分重要。五年制幼师生是幼师生里的特殊群体,对他们来说,在校期间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成长阶段,学校、辅导员、教师等都是他们最直接的培养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因此,高校应关注五年制幼师生在学校期间的亲社会行为培养,创新培养途径。
关键词:五年制幼师生;亲社会行为;学校;辅导员;教师;培育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5-0155-03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是一种符合社会期望的高尚的社会行为,是一种对他人、群体以及社会有益的行为[1]。进入21世纪,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要提高教育水平,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前提条件。幼儿教师位于人才培养教育的最前线,必然会受到愈来愈多的重视。教师的教育行为与幼儿的社会性行为之间存在着一种动态的、互动的关系[2]。在实际教学中,亲社会行为包括许多优良特质,如分享、关爱、合作、同情等,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能起到很大促进作用。因此,幼儿教师如何成为幼儿培养阶段亲社会行为的榜样,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我国最早明确“五年制”教育形式是在20世纪80年代,并于90年代对“五年一贯制”试点进行办学模式改革。进入20世纪,五年一贯制大专作为一种全新的高职教育办学模式,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具有一定规模,为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3]。本文选取五年制幼师生这一群体,从学校、辅导员以及教师等方面对其亲社会行为培养做简单探讨。
一、研究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亲社会行为已成为教育心理学家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然而,通过知网查阅,全国教育指导相关的文献有数十万篇,而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的相关文献仅有数百篇,其中关于幼师生亲社会行为的仅有寥寥数篇。由此可见,此方面的研究暂时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另外,国内有关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及青少年,关于五年制幼师生这一群体的相关研究则存在空白。
亲社会行为是在后天环境中不断学习而成的,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当前,幼儿教师的职业环境令人堪忧,工资偏低、工作繁重、社会认可度不高等,以及五年制幼师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父母离异、留守儿童、经济贫困等异常家庭结构,这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育部具有消极影响。本文着眼于这些问题来开展研究,力争形成针对性的亲社会行为立体教育平台,为今后的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提供有效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二、五年制幼师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根据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亲社会行为由人们自身的亲社会准则所决定,准则则是由于童年时期的发展所形成的相关道德规范与价值观。大多数心理学家研究认为,亲社会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学习得来的。
(一)自身认知发展水平
五年制幼师生处于青春期发展阶段,他们的认知水平影响着价值观。在校期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认知水平也会发生改变。如果学校、老师能抓住其认知形成的关键期,恰当正确地做出相应引导,那么学生就会根据理解做出相应的亲社会行为,在之后也会将其作为相应的道德标准,影响一生。
(二)同伴的影响
青春期的五年制幼师生接触最多的是他们的同伴、同学,也非常在乎身边同伴对自己的态度,并深受影响。如果有良好的同伴关系,同伴也能做出积极的榜样,那么亲社会行为往往会比较多;若是同伴关系较差,或者受到不良同伴的影响,那么亲社会行为相应也不会太多。
(三)父母、老师的影响
在五年制幼师生的受教育过程中,如果父母或者老师对其亲社会行为的做法作出奖励,那么他们会做出更多的帮助他人、同情他人等亲社会行为。在三观培育、道德培养的关键阶段,父母、老师的教育对五年制幼师生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三、五年制幼师生亲社会行为的培育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反复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五年制幼师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使命。因此,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心态,促使其主动做出亲社会行为,对个体社会化的顺利进行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至关重要。
(一)学校方面
学校应将亲社会行为培养贯穿于五年制幼师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做到全面兼顾,既要保证幼师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全面学习相关的幼教知识,又要保证能对幼儿起到亲社会行为的榜样作用。
1. 开设针对性的教育类课程
自《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颁布以来,课程设置以培养高素质的幼儿教师为目标。针对五年制幼师生,学校课程设置方面应该以阶段性为目标,做到循序渐进、统筹规划,不只要传授基础文化知识以及专业知识,还要培养亲社会行为[4]。因此,学校需要改变教育类课程仅限于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等类型的专业课程,还应在高年级阶段开设丰富的教育类实践课程,例如幼儿道德培养学、幼儿教育心理学等,为幼师生的亲社会行为提供道德规范,打好基础。
2. 提供更多的教育实践机会
由于五年制幼师生入学时年龄偏小,对专业的热爱度、认可度不是很高,因此,需要从学习的成就感中慢慢培育他们对专业的感情。幼师生要掌握的不只是课程知识,还要掌握教学的技巧与智慧,故要将实践教育的教学理念落实在五年制幼师教学的全过程。学校可安排五年制幼师生在校期间,每学年到幼儿园进行相关保教实习、教育实习,或者带领幼师生前往幼儿园调研,让其对具体教学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3. 采用人性化的教学方法
学校教育不只是对幼师生们的知识培养,还应促使其个性品质、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具体行为发生改变。幼师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与人性化的教学方式关系密切。可采用模拟课堂等教学方式,尽可能多地让幼师生在上课时扮演幼儿园教师形象,有利于提升幼师生的教育素养,有利于幼师生的实习锻炼。
(二)辅导员方面
在五年制幼师生的学习生活期间,辅导员对于其亲社会行为的培育能起到榜样的引导作用。
1. 学习情境的维护
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对幼师生来说,不仅能够使其保持学习的活力,而且在未来真正的教学活动中,相似的环境会使他们更快地投入到工作中去。辅导员可以通过班风、学风的培育,来塑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从而对幼师生们的亲社会行为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5]。
2. 评价的作用
辅导员评价也会影响幼师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拥有亲社会行为的人通常成长于一个充满积极评价的世界里,因此幼师生们的亲社会行为一定是需要积极评价的,由此来要求他们保持较高的道德标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优秀的幼师。
3. 创造性的引导
辅导员在很多情况可以通过特定的工作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影响,对五年制幼师生来说更是如此。五年制幼师生多才多艺,辅导员可充分利用他们的特长,在相关工作过程中对幼师生的道德标准做简单的引导,比如要求每学期必须做一次公益劳动或者是每学期要求去福利院、敬老院等等,以最简单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提升幼师生们的道德标准,进而形成亲社会行为。
(三)教师方面
教师是课程知识的传授者以及疑难问题的解答者,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亲社会行为培育:
1. 基础能力
五年学习之后,五年制幼师生能够掌握基本的知识素养,这是幼师生具体工作之后能否成长的根本。
2. 专业能力
幼师生经过五年系统的学习,能够对幼儿的基础素质做到全面掌握,且能运用相关专业知识解决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是幼师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幼师生实际工作的前提。
3. 适应能力
经过学习后,五年制幼师生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做到随机应变,对社会生活能够做到及时适应,能够在特定情况下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并能积极主动地改善情况,化解矛盾,还能保持亲社会行为的道德标准。
参考文献:
[1] 张野. 学前儿童亲社会性的调查研究[J]. 学前教育研究,2006(05):9-11.
[2] 秦旭芳. 教师教育行为影响幼儿社会性行为的研究[J].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1):59-62.
[3] 郝紅艳,李慧. 五年一贯制幼师生管理策略分析[J]. 林区教学,2017(07):22-23.
[4] 汪丽芬,雷文婷. 幼师学生的职业认同与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关系研究[J]. 赤子,2018(26):204-205.
[5] 阮素莲. 幼儿亲社会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 学前教育研究,2014(11):47-54.
(荐稿人:汪丽芬,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关键词:五年制幼师生;亲社会行为;学校;辅导员;教师;培育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5-0155-03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是一种符合社会期望的高尚的社会行为,是一种对他人、群体以及社会有益的行为[1]。进入21世纪,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要提高教育水平,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前提条件。幼儿教师位于人才培养教育的最前线,必然会受到愈来愈多的重视。教师的教育行为与幼儿的社会性行为之间存在着一种动态的、互动的关系[2]。在实际教学中,亲社会行为包括许多优良特质,如分享、关爱、合作、同情等,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能起到很大促进作用。因此,幼儿教师如何成为幼儿培养阶段亲社会行为的榜样,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我国最早明确“五年制”教育形式是在20世纪80年代,并于90年代对“五年一贯制”试点进行办学模式改革。进入20世纪,五年一贯制大专作为一种全新的高职教育办学模式,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具有一定规模,为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3]。本文选取五年制幼师生这一群体,从学校、辅导员以及教师等方面对其亲社会行为培养做简单探讨。
一、研究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亲社会行为已成为教育心理学家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然而,通过知网查阅,全国教育指导相关的文献有数十万篇,而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的相关文献仅有数百篇,其中关于幼师生亲社会行为的仅有寥寥数篇。由此可见,此方面的研究暂时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另外,国内有关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及青少年,关于五年制幼师生这一群体的相关研究则存在空白。
亲社会行为是在后天环境中不断学习而成的,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当前,幼儿教师的职业环境令人堪忧,工资偏低、工作繁重、社会认可度不高等,以及五年制幼师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父母离异、留守儿童、经济贫困等异常家庭结构,这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育部具有消极影响。本文着眼于这些问题来开展研究,力争形成针对性的亲社会行为立体教育平台,为今后的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提供有效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二、五年制幼师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根据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亲社会行为由人们自身的亲社会准则所决定,准则则是由于童年时期的发展所形成的相关道德规范与价值观。大多数心理学家研究认为,亲社会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学习得来的。
(一)自身认知发展水平
五年制幼师生处于青春期发展阶段,他们的认知水平影响着价值观。在校期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认知水平也会发生改变。如果学校、老师能抓住其认知形成的关键期,恰当正确地做出相应引导,那么学生就会根据理解做出相应的亲社会行为,在之后也会将其作为相应的道德标准,影响一生。
(二)同伴的影响
青春期的五年制幼师生接触最多的是他们的同伴、同学,也非常在乎身边同伴对自己的态度,并深受影响。如果有良好的同伴关系,同伴也能做出积极的榜样,那么亲社会行为往往会比较多;若是同伴关系较差,或者受到不良同伴的影响,那么亲社会行为相应也不会太多。
(三)父母、老师的影响
在五年制幼师生的受教育过程中,如果父母或者老师对其亲社会行为的做法作出奖励,那么他们会做出更多的帮助他人、同情他人等亲社会行为。在三观培育、道德培养的关键阶段,父母、老师的教育对五年制幼师生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三、五年制幼师生亲社会行为的培育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反复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五年制幼师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使命。因此,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心态,促使其主动做出亲社会行为,对个体社会化的顺利进行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至关重要。
(一)学校方面
学校应将亲社会行为培养贯穿于五年制幼师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做到全面兼顾,既要保证幼师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全面学习相关的幼教知识,又要保证能对幼儿起到亲社会行为的榜样作用。
1. 开设针对性的教育类课程
自《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颁布以来,课程设置以培养高素质的幼儿教师为目标。针对五年制幼师生,学校课程设置方面应该以阶段性为目标,做到循序渐进、统筹规划,不只要传授基础文化知识以及专业知识,还要培养亲社会行为[4]。因此,学校需要改变教育类课程仅限于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等类型的专业课程,还应在高年级阶段开设丰富的教育类实践课程,例如幼儿道德培养学、幼儿教育心理学等,为幼师生的亲社会行为提供道德规范,打好基础。
2. 提供更多的教育实践机会
由于五年制幼师生入学时年龄偏小,对专业的热爱度、认可度不是很高,因此,需要从学习的成就感中慢慢培育他们对专业的感情。幼师生要掌握的不只是课程知识,还要掌握教学的技巧与智慧,故要将实践教育的教学理念落实在五年制幼师教学的全过程。学校可安排五年制幼师生在校期间,每学年到幼儿园进行相关保教实习、教育实习,或者带领幼师生前往幼儿园调研,让其对具体教学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3. 采用人性化的教学方法
学校教育不只是对幼师生们的知识培养,还应促使其个性品质、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具体行为发生改变。幼师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与人性化的教学方式关系密切。可采用模拟课堂等教学方式,尽可能多地让幼师生在上课时扮演幼儿园教师形象,有利于提升幼师生的教育素养,有利于幼师生的实习锻炼。
(二)辅导员方面
在五年制幼师生的学习生活期间,辅导员对于其亲社会行为的培育能起到榜样的引导作用。
1. 学习情境的维护
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对幼师生来说,不仅能够使其保持学习的活力,而且在未来真正的教学活动中,相似的环境会使他们更快地投入到工作中去。辅导员可以通过班风、学风的培育,来塑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从而对幼师生们的亲社会行为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5]。
2. 评价的作用
辅导员评价也会影响幼师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拥有亲社会行为的人通常成长于一个充满积极评价的世界里,因此幼师生们的亲社会行为一定是需要积极评价的,由此来要求他们保持较高的道德标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优秀的幼师。
3. 创造性的引导
辅导员在很多情况可以通过特定的工作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影响,对五年制幼师生来说更是如此。五年制幼师生多才多艺,辅导员可充分利用他们的特长,在相关工作过程中对幼师生的道德标准做简单的引导,比如要求每学期必须做一次公益劳动或者是每学期要求去福利院、敬老院等等,以最简单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提升幼师生们的道德标准,进而形成亲社会行为。
(三)教师方面
教师是课程知识的传授者以及疑难问题的解答者,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亲社会行为培育:
1. 基础能力
五年学习之后,五年制幼师生能够掌握基本的知识素养,这是幼师生具体工作之后能否成长的根本。
2. 专业能力
幼师生经过五年系统的学习,能够对幼儿的基础素质做到全面掌握,且能运用相关专业知识解决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是幼师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幼师生实际工作的前提。
3. 适应能力
经过学习后,五年制幼师生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做到随机应变,对社会生活能够做到及时适应,能够在特定情况下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并能积极主动地改善情况,化解矛盾,还能保持亲社会行为的道德标准。
参考文献:
[1] 张野. 学前儿童亲社会性的调查研究[J]. 学前教育研究,2006(05):9-11.
[2] 秦旭芳. 教师教育行为影响幼儿社会性行为的研究[J].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1):59-62.
[3] 郝紅艳,李慧. 五年一贯制幼师生管理策略分析[J]. 林区教学,2017(07):22-23.
[4] 汪丽芬,雷文婷. 幼师学生的职业认同与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关系研究[J]. 赤子,2018(26):204-205.
[5] 阮素莲. 幼儿亲社会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 学前教育研究,2014(11):47-54.
(荐稿人:汪丽芬,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