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公元199X年秋季的一天,大巴山区的萼山县发生了一件与“鬼”有关的奇事,令很多人和他的小伙伴都惊呆了。其中最为流行、最为可靠的一个版本,是这样描述的——
滚龙坡半山腰,新修通的山区公路,一辆皮卡车靠边停下,司机下车去屙尿。同车还有两人,就在车上抽烟闲聊,心想只片刻工夫,司机就要回来的。哪知一支烟都抽完了,却不见回,伸头喊了两声,外面似有“哦哦”的回应,便又继续摆龙门阵。一晃半个小时过去了,却依然没回。于是下车一看,竟然没有人影。赶紧打他手机,通了,却无人接听。两人诧异不已,四面呼喊寻找。在五百米远的林中一块大石上,发现了司机的手机,但已是关机状态。两人大为惊骇,遂赶紧报警。警察和村民共出动了百多人连夜搜山,天亮之后终于找到了他。令人惊骇的是,此地距他下车的位置约有十多里远,那里荒无人烟,无路可通,且已是另外的一座山头。当时那司机表情呆滞,言语含混,完全表述不清自己为何来到了这里,怎样来到了这里。乡人们都说,这司机肯定是遭鬼“迷”了;而为何鬼要“迷”他,是因为他把尿屙在人家的坟头上了!
这件奇事引起了萼山县电视台新闻部主任钟阳的强烈兴趣。正为每天都是领导行踪、会议新闻等单调节目而烦恼的他,仿佛突然间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兴冲冲地赶到台长室汇报,要去拍摄一部与“鬼”有关的专题片。在他看来,大巴山区关于鬼魂的传说很多,尤其是偏远落后的乡村,“鬼闻”更是层出不穷。倘若这个片子做好了,一定很扯眼球,其轰动效应肯定能大大提高诞生不久的县电视台的声誉——当然也包括他自己的声誉。
结果是热脸碰上了冷屁股,钟阳挨了台长一顿好训:“拍鬼片?硬是撞到鬼了哦!你娃想干啥?宣扬封建迷信?要我们都下课才安逸嗦?”钟阳辩解道:“领导,这也是一种民俗和文化啊,《聊斋》不就全是说鬼的么?还名著了呢!这个真的可以做成个专题……”台长用力摆手道:“好了好了莫说‘鬼话’了!啥叫文化?听县委、政府的话就是文化!晓得不?对了,说到专题,你手里不还有一个没完成的吗?”钟阳恍惚道:“啥,啥专题?”台长大声吼道:“你娃也遭鬼‘迷’到了嗦?宣传部下达的,纪念红军入川60周年的专题!”钟阳“啊”了一声,随又叹道:“那,今年又该咋个做呢?”“咋个做?这是你的问题,而不是我的问题!”钟阳摇摇头,一脸茫然。台长语气柔和了一些:“你娃必须把这个专题片做好哈!政治任务第一嘛!”钟阳无奈地点点头,准备告辞而去。台长却丢给他一个文件夹,拿手指点道:“这是我亲自搜集到的一些资料,你拿回去好好研究,看能否找到一个新颖的角度吧!”
钟阳乘兴而去败兴而归,回到自己办公室,呆坐了片刻,就又重抖精神,打开那文件夹,里面有县委宣传部发出的红头文件,就草草看了一遍。“年年都是那些套话,没有一点新意!”他咕哝着,挨个翻看。
萼山县是当年红四方面军建立川陕苏维埃根据地的红色老区,随着经济社会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近年来特别重视“红色文化”的打造。“一红一绿”——“红”就是红军文化,“绿”就是生态旅游——是县里推出的兩张名片。作为“喉舌”的县电视台,自然少不了这方面的专题宣传;而作为电视台的第一笔杆子,钟阳自然回回都首当其冲——负责专题片的撰稿和总体策划。怎样整才能不落俗套,才有新意呢?钟阳觉得自己已经殚精竭虑、江郎才尽了。
忽然,一本中间有折页的《萼山文史杂志》引起了他的注意。打开折页,原来是一篇与红军有关的文章。标题是:《8个红小鬼,8棵巴山松》;作者:忆红。
钟阳仔细阅读着,慢慢地被感动了。
文章说,当年红军在本地“扩红”,除了妇女独立营外,还有“红色童子团”,大都是十二三岁的儿童和少年,最大的不过16岁,最小的才9岁,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红小鬼”。他们手执红缨枪,在苏区内担任巡逻放哨、查看路条、传送情报等任务。在红军大部队撤离期间的一次激战中,他们也上了战场,结果被反动民团神兵包围,最后剩下的8个红小鬼英勇不屈,在滚龙坡海拔两千多米的山顶上,纵身跳下,壮烈牺牲。
才十二三岁的娃娃呀!今天看来,那是还在父母身边撒娇顽皮的年龄!
正在感叹,手下的摄像记者赵兵笑嘻嘻地进来了。这家伙虽缺少文化底蕴,但不缺少背景——是县里某高层的外孙子——且为人灵活圆滑,极会讨人喜欢。进门就扔了一包好烟给钟阳,嘻嘻笑道:“主任,拿去,熏熏灵感哦!”见钟阳打量着牌子,又解释道:“放心,不是索要的哈!记者的职业道德,咱大大的有哦!——话说回来,这又算个球啊!人家那些收红包的,就……”钟阳严肃地打断了他:“你娃管好各人就行!有啥事来?”赵兵立正敬礼,嘻嘻笑道:“老钟,我要求参加红军入川的专题组!很长脸哦!”钟阳沉吟道:“这个呀,恐怕要台长……”赵兵却打断了他,得意地说:“我就是才从台长那里来的呢,放心好了!”言外之意,人家台长都通过了,你这个主任就没话说了。钟阳果然没有话说,闷闷地抽了一大口烟。赵兵又嘻嘻笑道:“莫那么郁闷嘛!我晓得,你是找不到新角度新点子了哦,对吧?”钟阳瞪大了眼睛看着他。赵兵凑近钟阳,神秘地低声笑道:“周末了,我给你找个地方去耍,哦不,是采风,采风!保证会有灵感的哦!”“那,去哪里嘛?”“滚龙坡村!”
2
下了汽车,在山道上蜿蜒蛇行了一刻多钟,就到了。那是一座木穿斗结构、典型的川北民居风格的三合院。在树林掩映和夕阳残照之下,别有风味。
滚龙坡村委会主任老刘,妇女主任桂花,还有一个身穿中山装的中年男人,都一脸烂笑,早在院坝外的石阶上恭敬迎候。
一行人寒暄客气毕,就络绎进入正中的堂屋——那是老刘的家。其他那些住在偏房的老少爷们儿,都在围廊下看热闹,经久不息地咧嘴傻笑。
堂屋里乌黑一片,只有火塘上方吊着的那一块块熏得很久的腊肉,在墙缝透进的光柱照耀之下,金黄发亮,煞是好看。
虽还是秋天,这里却已偏冷。大家围坐在火塘边,围着一罐在柴火上咕咕直响、香气腾腾的腊肉,喝茶聊天,间或吞吞口水。 “钟主任哎,我们这里今后的发展,就要靠你们这些媒人——哦不,媒体人——大力帮助了哈!”老刘一边说,一边又热情地递过一支烟来。钟阳嘴里还衔着半支,摇手谢绝,却被他硬往手里塞。赵兵在一边大咧咧地说:“哎呀老刘,你这样一支一支地散,还不如给我们主任甩一包整的来哦!”钟阳瞪了他一眼。那桂花却很乖巧,立刻跑了出去,很快就拿了几包好烟回来,笑咪咪地分送给大家。钟阳也只好接了,问她道:“你抽不抽呢?”桂花笑道:“哪个女人也抽哦?不好看的!”老刘笑道:“她不抽,她喝!一会儿你就晓得啥叫酒坛女杰,啥叫久经(酒精)考验的革命干部了!”那个中山装男人也不抽,悄悄把烟递给老刘,老刘却又顺手甩给了钟阳:“给我们今天的贵客!”就指着中年人介绍道:“他是我们村的秀才,民办老师向一鸿,大笔杆子呢!”钟阳脑子忽然里一亮,就问道:“向老师,你的笔名是不是叫‘忆红’?”中年人兴奋地点头道:“是啊!钟主任连你都知道啊?”钟阳问:“你对红军史料很熟悉?”“是啊!”向一鸿感喟道,“我们滚龙乡当年全乡也不到三千人口,而参加红军的就有644人,这个比例实在令人惊叹啊!”
正说间,门外有人高声问道:“刘村长,客人都到了么?”桂花拍手道:“三娃子到了!”却被老刘白了一眼:“啥三娃子哦?是刘总!人家现在都身家过亿了!”又低声对钟阳介绍:“这娃是我们村出去打工最有出息的,现在后山滚龙寺的旅游开发,就是他投资在整呢!”随后,身着西装、肚子微腆的矮胖子刘总出现在门口,哈哈笑着,给大家抱拳一拱:“不好意思迟到了,县委书记县长召见……各位,请了!”
于是,一群人又从堂屋里出来,往后山——刘三娃子老总的开发场地走去。
上得山顶,果然有一堵灰墙,和半边山门,都爬满藤蔓青苔,别有一番沧桑。只有山门上悬挂的“滚龙寺”黑色匾额,倒还有些鲜亮。老刘说,此匾是前不久在一户农家的猪圈里发现的,洗净后重新刷了土漆;向老师介绍,此寺原来香火甚旺,六十年前毁于一场大火;那矮胖刘总站在高处,指点着半山腰机器轰鸣的工地,眉飞色舞,高谈阔论。宣称,他要把这个最高点的所有地面附着物全部推掉,重建滾龙寺,成为川东北第一家最高最大禅林。
钟阳默默地环视了一圈,目光定在了那半边山门上。明显被烟火舔舐过的木柱上,刻有字体遒劲、大小不一的红军标语,在落款“红九军政治部宣”的旁边,还有几个歪歪扭扭的小字:“红色童子团牛娃又宣”,让他有些忍俊不禁。很明显是出自当年一个叫“牛娃”的童子团小鬼之手,一个“又”字,足见其调皮和可爱。他沉吟了一下,问向一鸿道:“那些红小鬼,8个小英雄,他们,就是从这里跳下去的么?”
向一鸿被他突然一问,竟有些反应不过来似的,顺口回道:“就是,就是……钟主任你看嘛,好陡!猴子都不敢去的。”
钟阳顺着他手指的方向伸头看去,果然陡峭如削,深不见底,令人晕眩。
“难道,就没有一个活的么?狼牙山五壮士不就还有……”赵兵狐疑地问道。
“这个哪能有活的哦?”向一鸿弱弱地反驳道,“跳下去连尸体都找不到的!”
突然,刘村长爆出一声大吼:“龟儿莽老头儿!咋又爬那么球高?快点给我退回去!”
钟阳和众人齐齐看去,见十多米以外的悬崖边,竟站着一个衣衫破旧、手扶拐杖的老人,张着缺牙的嘴巴,傻傻地看着他们。听到老刘那气急败坏的大喊,他似乎不满地咕哝着什么,还拿手杖指点着众人和山门。老刘夸张地挥挥拳头,做出一副要立即扑将过去的凶恶的样子,那老头才转过身,悻悻离去,动作既笨拙而又稳当,片刻间就消失在丛林中不见了。
桂花见大家愣愣的样子,就解释道:“这个老头儿是我们村的一个五保户,没有后人,靠村里和乡邻养着。他是个寡子,就是哑巴,不会说话,傻乎乎的,还有些倔呢……”
钟阳不解地问:“这里这么高啊,他都那么大岁数了,还来这里干嘛?”
“就是搞球不懂!”老刘抢答道,“一年四季,有事没事,他都爱来这顶上晃悠!”
赵兵也有些好奇:“咋不到敬老院去呢?”
桂花说:“他不愿去啊!我们动员了好几次了都不行,总不能把他绑起去呀!”
“他有名字吗?”钟阳问。
“他也是我们刘家这个大族的,没球得大名,只有小名,老辈子都喊他刘莽子!”老刘回忆道,“说他当年遭神兵施了法术,就成了跛子、莽子!”
“就是啊!”桂花补充道,“有时清醒有时糊涂……恼火得很呢!”
众人都摇头叹息。随后,集体向下撤退。
晚饭时候,钟阳果然领教到了“酒精”考验的革命干部桂花的厉害。客人用的是小杯子,一杯一杯地喝,她却端着一个土瓷大碗,将每个人小杯的白酒都倒进碗里,然后仰脖一口吞下,少说也有三两!集体一起敬了不说,她还要挨个单独敬,每次一小杯,毫不含糊,看得钟阳呆了,醉了。
他感到有些尿胀,就觑空溜了出去。外面太黑,他找不到厕所,就在稍远的一个黑角落里,哗哗起来。
突然,他感到头皮一阵发寒,本能地扭过头去,竟被吓得一声惊叫——
旁边,一个黑影歪斜着身子跪在一座坟头前,不住地磕着头;同时用手抓起地面的沙土,一把把地往嘴里直喂!
听到惊叫声,黑影猛地转过身来,两只眼睛直愣愣地看着钟阳;他大张的嘴角边,还有泥沙在无声地落下。
他不是别人,正是下午出现在山顶的哑巴老头儿——刘莽子!
片刻,那刘莽子似乎突然清醒了似的,一口吐掉嘴里的泥沙,扶着拐杖站了起来,用手指指钟阳胸前挂着的相机,又往上指指。
钟阳顺着看去,却是漆黑一片。但大概看得出来,他所指的方向,就是下午去的那滚龙寺山顶。
3
回到台里后,钟阳忽然想到,完全可以来一次探秘式的拍摄,就叫“追寻红色记忆”。而这个“追寻”的过程本身,说不定就是一部很好看的且主题思想绝对正确的纪录片。他计划把萼山县在世的老红军,以及发生过重大战役的地方,统统来个抢救式采访拍摄。再在这海量的素材中,加以提炼,去粗取精,产生一部角度新颖、主题重大的红色大片。 台长这回很爽快,一拍桌子,满口赞同。
秋高气爽的一个晴天,他们携带着台里目前最好的设备,车身上贴着“追寻红色记忆”的醒目标志,很拉风地驰奔被誉为“红军第一乡”的花红乡,采访全县在世年龄最大的老红军赵成林。
银发飘飘的赵成林在家人的搀扶下走出屋子,笑呵呵地坐到摄像机对面备好的一把藤椅上。他的重孙子说,好久都没看到祖爷爷这么高兴过了呢。从长焦镜头里的侧逆光和苍茫远山的背景看去,老人精神矍铄,气概不凡。
“请问赵老,您今年高寿啊?”钟阳亲自采访,语调亲切。
“高?还瘦?”老人偏着脑袋倾听,摇手笑道,“高也不算高了——老了,就长缩了嘛!瘦呢?也还不瘦,娃儿们经常给我整好吃的,还火腿肠啥的……当年打仗,能吃到个火烧洋芋,那就很巴适的了!可惜我各人,牙口不球好了!”
钟阳微笑着点点头,继续发问:“那您当初,是怎样参加红军的啊?”
老人没听清楚,将目光转向旁边的家人。那重孙子就把钟阳的问题大声重复了一遍,又提醒钟阳道:“钟记者,你大声些哈!他耳朵不好——当年就遭炮声震半聋了!”
老人听明白了,也大声说道:“是咋参加的?哈哈!没球得法呀,不参加红军,回去就要挨东家打呀!逼起我……”
一旁的家人赶紧打断:“祖爷爷,莫那么说哦!要这样说:你是反抗黑暗追求光明,自愿加入的哦……”
钟阳来了兴趣,问家人道:“难道他不是自愿,是强迫的?”
赵成林突然情绪激动地大喊道:“哪个说的是强迫的?乱球说嘛!解放军,哦不,红军,穷人自己的队伍嘛,我们都是自愿加入的……”
钟阳肃然起敬,大声喊问:“那您具体讲一下这个过程,好吗?”
赵成林喝了一口茶,清清嗓子,饶有兴趣地讲述了他参加红军的过程。
原来,当年的年轻小伙赵成林,因家庭贫困,靠给财主东家当长工过活。“闹红”的时候,他正赶着马车给东家送货进城,半路上遇到了红军。红军很礼貌,但車子被他们征用了。当时他一想,与其空手回去遭东家打骂,不如干脆跟红军走了算了!于是就这样自愿加入了红军,当了通讯员和号兵。因为在大面山阻击战中受了重伤,后来就没跟上大部队,成了“流落红军”。前几年才被有关部门查实,享受到相应的国家政策待遇。
“还乡团回来了,到处搜、杀我们这些人。我在老山上的几个山洞里头,躲了整整一年半,差点成了野人!”老人愤愤骂道,“那些龟儿子,歹毒呀!他们把谢家湾一个小娃儿,才十一二岁,童子团的,用削尖的竹子顶端从屁眼儿里捅进去,再把竹子一放,人就被弹到空中,摇来摇去的。那血,顺着竹子长流不停啊!人叫了整整一天一夜,才活活死去!他们把这叫‘坐秋千’……”
钟阳眼睛有些湿润,却又赶紧问道:“您说的是‘红色童子团’吧?听说,滚龙坡山顶,就有8个童子团跳崖牺牲了的?”
老人顿了顿,摇手道:“没有那回事哦!跳崖的是有,笋子梁就有12个红军不愿投降,一起跳下去了的……你们电视上就宣传过的呢!”
“没有童子团跳崖的事?”钟阳惊讶不已。
“肯定没有!要有,未必我还不晓得?”老人坚定地摇着头,银须飘飘。
“那您,知道一个叫‘牛娃’的团员么?他……”
钟阳正想再问,手机响了,是台长的指示:“马上回来!有一个台湾的访亲团到萼山县走访,县委宣传部要求我们全程陪同,做好宣传!记住,政治第一哈!”
4
其实这个台湾访亲团的成员,大部分是当年离开大陆去了台湾、祖籍就在川东北的老兵们(但并未对外点明)。其中一个头发全白的老者,也姓钟,亲切地称钟阳为“小家门”的,却没有其他那些人的兴奋和激动,一路上虽也在四处打量,感叹唏嘘,但似乎心事重重,寡言少语。
这一天,按照行程安排,车队来到了滚龙坡村。
滚龙寺在建工地上一派繁忙,机器轰鸣,尘土飞扬。
工地已被打围,本已禁止外人进出。但因此番来客非同寻常,开发商——就是那个矮胖的刘三娃总——早得到了宣传部通知,专门开了一道小门供探亲团进出。“热烈欢迎祖国的同胞、海外的亲人光临指导哈!”他西装革履,笑容满面,用高音喇叭大声喊着,同时在喇叭上鼓掌,“嘭嘭”直响。刘村长和桂花等村干部们,也殷勤地鼓掌欢迎着。
钟阳注意到,他的“老家门”白发钟先生,神色变得更加凝重,不断抬头向山顶张望。
忽然,入口处井然的秩序被打乱了:有人想强行进入。
钟阳正指挥刘兵拍摄远景,定睛一看,那人不是别人,又是那个刘莽子!
刘莽子被几个强壮的保安几乎两脚离地地架了出去,只得站在场外,挥舞拐杖怒吼着,却无人理睬,最后悻悻离去。
钟阳暗暗观察,发现钟老先生看刘莽子的的神态,十分专注,并若有所思。
一行人络绎蛇行,到得山顶。
那段古寺老墙已经被推掉了一半,周围还标画了很多白线。只有那半边山门还孤独地矗立着,沉默面对新的命运。
钟阳注意到,白发老钟几乎跑遍了整个山顶,上下四方到处打量,最后,他抚摸着门柱,弯腰查看着上面的字迹,默默无语,表情复杂。
钟阳走了过去,试探地问道:“钟老先生,老家门,您来过这里的吗?”
“是啊!”钟老先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随又改口道,“哦不不,是听说,听说过这里的……当年这里,可是有过一场大仗的啊!”
钟阳点点头,指点着门柱上的“牛娃又宣”几个字,问道:“这个牛娃,您也听说过?他就是红色童子团的吧?”
钟老先生下意识地点点头又摇摇头,感慨道:“其实,他们都不是军人,而是孩子,孩子啊……哦,也是听说,听说。”
“是啊,听说,”钟阳故意加重了“听说”的语气,“他们当年,就是从这山顶上跳下去了的?” “这个啊?”钟老先生语气肯定地回答道,“据我所知,恐怕没有……”
“那他们?”
“这个呀,如果没找到尸体,我认为应该算失踪,失踪!”钟老先生停顿了一下,又不好意思地说,“今天有些失态,小家门,你可别多心哦!”
钟阳理解地点着头,转身回看。
工地上一派繁忙景象。“重建滚龙古寺,开发绿色景区”的大红标语,十分醒目。
5
探亲团走后,钟阳又重回“追红”专题,继续挨个抢救拍摄。
几天后的一个早上,剧组准备到偏远的笋子乡,去实地拍摄当年12烈士英勇跳崖的地方。正要上车,一个身穿宾馆职业装的姑娘跑过来交给钟阳一封信,说自己是县委招待所的,有人托她们转交。
钟阳迫不及待撕开了信封,展开信纸。那一行行工整的繁体小楷,说明了写信人不同平常的身份和修养。不看落款,钟阳就知道,这就是白发钟老先生写的——
“尊敬的钟阳主任,小家门:
您好!
有些话不好跟你当面交流,就写了此信。事实上,我当年就参加过围剿红军,当时还是排长。这次去的滚龙坡山顶,就是当年的一个战场。我们在那里遭遇到意外的顽强阻击,红军凭借天险,最后还使用了滚木雷石,我们攻了一整天,都难推进半步。后来民团神兵抓来一名本地村民,但是个哑巴,他们叫做“寡子”(其他人都跑光了的),殴打威胁,命他带路,才接近了山顶的滚龙寺。这时我们才惊讶地发现,阻击我们的根本就不是正规军队,而是一群娃娃兵,红色童子团的。我们几次喊话叫他们投降,他们完全不理,就这样僵持了三天。估计他们也没有吃的了,我们就故意在下面杀猪做饭,大吃大喝,他们也不理。第三天的晚上,我们说最后期限到了,投降就有吃的,还保命,他们还是不理。我们就放火烧了那寺庙,大火半夜才熄。这时我们接到命令,就撤离了。但民团和神兵依然留下,继续包围搜索。这些人十分残忍,‘坐秋千、’‘活剥皮’、‘万人坑’大肆报复,把全县变成了一个大坟场!估计童子团,都被活活烧死了!这不是一次正常的军人作战,我一辈子都很纠结!我们的罪孽,实在太重!这次回来,我是满怀愧疚,但又不敢有所表示。所以拜托家门你,替我在那山顶,给那些孩子们,多烧点纸钱吧!
另:那天那个跛脚老人,我感觉,就像是当年神兵抓来的那个哑巴?”
钟阳看罢,热血喷涌,大喊道:“调头,去滚龙坡!”
赵兵提醒道:“主任,路线是台长确定了的哦,要不要请示一下?”
“请示?哼!”钟阳说,“请示就搞球不成了!走!”
6
滚龙坡山顶,几条粗壮的长绳被固定在那尚还牢固的半边山门上。钟阳用力试了试,放心地点点头。
刘三娃总,和村主任老刘们,忐忑不安地看着,欲言又止。
赵兵腰里拴着绳子,手执固定好的掌中宝轻便摄像机,往崖下看了看,嗫嚅道:“老钟,不是我不敢下去,而是,台长那里……”
“你不去我去!”钟阳生气地去夺摄像机,拴绳子,大声说,“必须下岩实地寻找,看到底有没有尸骨,我们才有资格做出真实报道!懂不懂?”
老刘和桂花对视了一眼,也劝道:“这么多年都没有哪个下去过哦,太危险了啊!”
忽然钟阳的手机响了,是台长严厉的语气:“哪个叫你去拍岩下的?不要命了?出了事哪个负责?”
钟阳回头瞪了赵兵一眼,赵兵辩解道:“莫怪我!我还不是好心,怕你出事……”
钟阳不再说话,抬脚就要向岩下滑去。
突然有人大喊:“钟主任,不要下去!不要!”
众人定睛一看,是民办教师向一鸿,一边气喘吁吁从小路往顶上爬来,一边挥手制止,很快就到了钟阳面前。他喘气未定,说:“我本来病了在家,听说你们要冒险下岩,就赶紧赶来的……”又转头征询地看了看老刘他们,顿了顿,郑重地说道:“这岩下,根本就没有尸骨!”
“为什么?”钟阳盯着向一鸿,平静地问——其实他的内心,已早有疑惑。
“这个,”向一鸿脸红了,不好意思地回答道,“因为,跳崖这个事,是我,还有村委会,根据传说,共同虚构的。惭愧啊惭愧……”
“是因为要搞开发?”钟阳冷冷地扫视着众人,语气凝重,自问自答道,“所以就炒作?!”
老劉、桂花等不敢对接他的目光,都红了脸,低下头。
赵兵也惶恐地转过头去。
钟阳解下绳子,面对脚下苍茫的群山,长叹了一口气。
他的眼睛突然一亮:不远处的树林边,那个刘莽子不知何时出现在那里,嘴里“哇哇”叫着,不断地对他招手。
钟阳预感到将有重大情况出现,不顾道路危险,连攀带爬赶了过去。赵兵和其他人,也随后赶去。
这里的地形十分诡异奇特。那刘莽子待众人到齐,就示意大家跟着他走,七弯八拐之后,来到一个地方,他上前几步,拨开一丛茅草和灌木,立刻,一个狭窄黝黑的天坑洞口,赫然出现在眼前!
老刘惊叹道:“我的天!我们在这儿住了几十年了,都不晓得有这个洞!”
桂花也摇头:“这么险的地方,平时鬼大哥才来哦!”
钟阳仔细打量了一阵,说:“那我们就进去吧!有电筒吗?”
“有!”刘三娃总立马掏出了一把,“我们随身都带着的!还有打火机!”
老刘说:“这么多现成的巴茅草,还可以扎火把!”
赵兵拍拍手中的摄像机:“有我这机头大灯,足够了!”
于是,大家躬身缩腰,全部钻进天坑。
天坑里面蜿蜒曲折,高低起伏,漆黑一片。
一种神秘而又严肃的气氛在暗暗酝酿着,蔓延着。大家都不发一声,默默地搜寻前行。
“快看!这儿有字!”突然,不知谁在大喊,打破了死一般的沉静。
立刻,手电筒和打火机都聚焦到一处。赵兵打开摄像机的大灯,在黑暗的背景下显得更加强烈和耀眼。所有人都清楚地看到,凹凸不平的洞壁上,果然有几行歪歪扭扭的字,很显然是用尖利的东西,十分费力地刻上去的——“烧死饿死都不投降!童子团牛娃宣。” 红色童子团!原来他们到了这里!
众人都惊讶地张大了嘴,默然无声。
桂花发出一声惊叫,她的脚下被什么东西给绊住了。灯光照去,大家又惊呆了!
那是一具体型不大但很完整的人体骨骼,显然死者不是成年人;干枯的手掌里,还紧握着一团已经风干并碳化的、黑糊糊的东西。老刘蹲下去,用手指把那东西捻碎,闻闻,舔舔,眼泪一下子冒了出来,低声说道:“这是青苔!他们最后吃的,就是洞里的青苔!”
在这具尸骨的洞壁上,同样的字迹刻着:“赵二娃,14岁。”
随后,大家陆续发现了大小不一、姿态各异的多具人骨。仔细一数,不多不少,刚好8具!每一具的旁边,都刻有各人的名字:“彭富贵,13岁;王老幺,12岁;肖大权,15岁……”
稍远,最后一具尸骨的身量显得要大一些,他靠墙而倒,那干枯的手掌里,还紧握着一只已经锈迹斑斑的梭镖。他旁边的岩壁上,同样刻着:“团长牛娃,16山。”字迹很浅,刻字者显然已经无力了。
赵兵拍摄完毕,悄悄擦了一下眼角,低声问:“这个‘山’,是啥意思啊?”
钟阳完全明白了,就是这个牛娃,用梭镖给所有饿死的团员刻下了名字;而刻到他自己时,他已经耗尽了最后一丝力量——那个“岁”字,只刻了上面的一半,他就溘然而逝!
在牛娃尸骨的上方,隐约有光线透入。
钟阳他们爬行到那里,发现已跟地面相接,但上面被木头和杂物覆盖。几个男人使劲全力,终于推开了一个狭小的入口。
他们奋力爬出地面,赫然发现,原来这里,就是当年被大火焚毁的滚龙寺原址!
四周是陡峭如削、蒼茫雄浑却沉默无语的群山。
起风了。随即,冰凉的雨滴落在树上,草上,和脸上。
钟阳无语地仰天长叹,之后,他转过身,面对脚下那个同样沉默无语的天坑,情不自禁地跪了下去。
7
公元20XX年,滚龙坡顶,纪念红军入川70周年暨“八英碑”落成典礼,红旗招展,唢呐齐鸣。8米高的、花岗石材质的“红色童子团八英碑”,矗立在一道644步阶梯的人造天梯顶端,跟建在半山腰的、金碧辉煌的新滚龙寺相比,虽然朴实,却显得更加高大。碑身上,有复制天坑里的“烧死饿死都不投降!童子团牛娃宣”大字,而底座8面,各刻一个童子团员的名字和年龄,同样也是复制的。而这个创意,是钟阳力排众议后定下的。建碑初期,很多人的建议都是——请上级领导题字。
钟阳听到主持人高喊“请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钟阳同志致辞”,就走上前去,掏出秘书事先拟好的讲稿,刚照读了几句,忽然从新滚龙寺里传来一阵密集而又巨大的鞭炮声,引得众人都转头去看,纷纷议论着,说是香港某地产大鳄一行,专程还愿感恩,上香去的。
钟阳的声音被完全淹没。
鞭炮声还在继续。
只有四周那苍茫雄浑的群山,依然沉静无语。
钟阳凝视着远方。那一座座群山,幻化成了一座座无字的丰碑,沉默而又永恒。
公元199X年秋季的一天,大巴山区的萼山县发生了一件与“鬼”有关的奇事,令很多人和他的小伙伴都惊呆了。其中最为流行、最为可靠的一个版本,是这样描述的——
滚龙坡半山腰,新修通的山区公路,一辆皮卡车靠边停下,司机下车去屙尿。同车还有两人,就在车上抽烟闲聊,心想只片刻工夫,司机就要回来的。哪知一支烟都抽完了,却不见回,伸头喊了两声,外面似有“哦哦”的回应,便又继续摆龙门阵。一晃半个小时过去了,却依然没回。于是下车一看,竟然没有人影。赶紧打他手机,通了,却无人接听。两人诧异不已,四面呼喊寻找。在五百米远的林中一块大石上,发现了司机的手机,但已是关机状态。两人大为惊骇,遂赶紧报警。警察和村民共出动了百多人连夜搜山,天亮之后终于找到了他。令人惊骇的是,此地距他下车的位置约有十多里远,那里荒无人烟,无路可通,且已是另外的一座山头。当时那司机表情呆滞,言语含混,完全表述不清自己为何来到了这里,怎样来到了这里。乡人们都说,这司机肯定是遭鬼“迷”了;而为何鬼要“迷”他,是因为他把尿屙在人家的坟头上了!
这件奇事引起了萼山县电视台新闻部主任钟阳的强烈兴趣。正为每天都是领导行踪、会议新闻等单调节目而烦恼的他,仿佛突然间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兴冲冲地赶到台长室汇报,要去拍摄一部与“鬼”有关的专题片。在他看来,大巴山区关于鬼魂的传说很多,尤其是偏远落后的乡村,“鬼闻”更是层出不穷。倘若这个片子做好了,一定很扯眼球,其轰动效应肯定能大大提高诞生不久的县电视台的声誉——当然也包括他自己的声誉。
结果是热脸碰上了冷屁股,钟阳挨了台长一顿好训:“拍鬼片?硬是撞到鬼了哦!你娃想干啥?宣扬封建迷信?要我们都下课才安逸嗦?”钟阳辩解道:“领导,这也是一种民俗和文化啊,《聊斋》不就全是说鬼的么?还名著了呢!这个真的可以做成个专题……”台长用力摆手道:“好了好了莫说‘鬼话’了!啥叫文化?听县委、政府的话就是文化!晓得不?对了,说到专题,你手里不还有一个没完成的吗?”钟阳恍惚道:“啥,啥专题?”台长大声吼道:“你娃也遭鬼‘迷’到了嗦?宣传部下达的,纪念红军入川60周年的专题!”钟阳“啊”了一声,随又叹道:“那,今年又该咋个做呢?”“咋个做?这是你的问题,而不是我的问题!”钟阳摇摇头,一脸茫然。台长语气柔和了一些:“你娃必须把这个专题片做好哈!政治任务第一嘛!”钟阳无奈地点点头,准备告辞而去。台长却丢给他一个文件夹,拿手指点道:“这是我亲自搜集到的一些资料,你拿回去好好研究,看能否找到一个新颖的角度吧!”
钟阳乘兴而去败兴而归,回到自己办公室,呆坐了片刻,就又重抖精神,打开那文件夹,里面有县委宣传部发出的红头文件,就草草看了一遍。“年年都是那些套话,没有一点新意!”他咕哝着,挨个翻看。
萼山县是当年红四方面军建立川陕苏维埃根据地的红色老区,随着经济社会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近年来特别重视“红色文化”的打造。“一红一绿”——“红”就是红军文化,“绿”就是生态旅游——是县里推出的兩张名片。作为“喉舌”的县电视台,自然少不了这方面的专题宣传;而作为电视台的第一笔杆子,钟阳自然回回都首当其冲——负责专题片的撰稿和总体策划。怎样整才能不落俗套,才有新意呢?钟阳觉得自己已经殚精竭虑、江郎才尽了。
忽然,一本中间有折页的《萼山文史杂志》引起了他的注意。打开折页,原来是一篇与红军有关的文章。标题是:《8个红小鬼,8棵巴山松》;作者:忆红。
钟阳仔细阅读着,慢慢地被感动了。
文章说,当年红军在本地“扩红”,除了妇女独立营外,还有“红色童子团”,大都是十二三岁的儿童和少年,最大的不过16岁,最小的才9岁,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红小鬼”。他们手执红缨枪,在苏区内担任巡逻放哨、查看路条、传送情报等任务。在红军大部队撤离期间的一次激战中,他们也上了战场,结果被反动民团神兵包围,最后剩下的8个红小鬼英勇不屈,在滚龙坡海拔两千多米的山顶上,纵身跳下,壮烈牺牲。
才十二三岁的娃娃呀!今天看来,那是还在父母身边撒娇顽皮的年龄!
正在感叹,手下的摄像记者赵兵笑嘻嘻地进来了。这家伙虽缺少文化底蕴,但不缺少背景——是县里某高层的外孙子——且为人灵活圆滑,极会讨人喜欢。进门就扔了一包好烟给钟阳,嘻嘻笑道:“主任,拿去,熏熏灵感哦!”见钟阳打量着牌子,又解释道:“放心,不是索要的哈!记者的职业道德,咱大大的有哦!——话说回来,这又算个球啊!人家那些收红包的,就……”钟阳严肃地打断了他:“你娃管好各人就行!有啥事来?”赵兵立正敬礼,嘻嘻笑道:“老钟,我要求参加红军入川的专题组!很长脸哦!”钟阳沉吟道:“这个呀,恐怕要台长……”赵兵却打断了他,得意地说:“我就是才从台长那里来的呢,放心好了!”言外之意,人家台长都通过了,你这个主任就没话说了。钟阳果然没有话说,闷闷地抽了一大口烟。赵兵又嘻嘻笑道:“莫那么郁闷嘛!我晓得,你是找不到新角度新点子了哦,对吧?”钟阳瞪大了眼睛看着他。赵兵凑近钟阳,神秘地低声笑道:“周末了,我给你找个地方去耍,哦不,是采风,采风!保证会有灵感的哦!”“那,去哪里嘛?”“滚龙坡村!”
2
下了汽车,在山道上蜿蜒蛇行了一刻多钟,就到了。那是一座木穿斗结构、典型的川北民居风格的三合院。在树林掩映和夕阳残照之下,别有风味。
滚龙坡村委会主任老刘,妇女主任桂花,还有一个身穿中山装的中年男人,都一脸烂笑,早在院坝外的石阶上恭敬迎候。
一行人寒暄客气毕,就络绎进入正中的堂屋——那是老刘的家。其他那些住在偏房的老少爷们儿,都在围廊下看热闹,经久不息地咧嘴傻笑。
堂屋里乌黑一片,只有火塘上方吊着的那一块块熏得很久的腊肉,在墙缝透进的光柱照耀之下,金黄发亮,煞是好看。
虽还是秋天,这里却已偏冷。大家围坐在火塘边,围着一罐在柴火上咕咕直响、香气腾腾的腊肉,喝茶聊天,间或吞吞口水。 “钟主任哎,我们这里今后的发展,就要靠你们这些媒人——哦不,媒体人——大力帮助了哈!”老刘一边说,一边又热情地递过一支烟来。钟阳嘴里还衔着半支,摇手谢绝,却被他硬往手里塞。赵兵在一边大咧咧地说:“哎呀老刘,你这样一支一支地散,还不如给我们主任甩一包整的来哦!”钟阳瞪了他一眼。那桂花却很乖巧,立刻跑了出去,很快就拿了几包好烟回来,笑咪咪地分送给大家。钟阳也只好接了,问她道:“你抽不抽呢?”桂花笑道:“哪个女人也抽哦?不好看的!”老刘笑道:“她不抽,她喝!一会儿你就晓得啥叫酒坛女杰,啥叫久经(酒精)考验的革命干部了!”那个中山装男人也不抽,悄悄把烟递给老刘,老刘却又顺手甩给了钟阳:“给我们今天的贵客!”就指着中年人介绍道:“他是我们村的秀才,民办老师向一鸿,大笔杆子呢!”钟阳脑子忽然里一亮,就问道:“向老师,你的笔名是不是叫‘忆红’?”中年人兴奋地点头道:“是啊!钟主任连你都知道啊?”钟阳问:“你对红军史料很熟悉?”“是啊!”向一鸿感喟道,“我们滚龙乡当年全乡也不到三千人口,而参加红军的就有644人,这个比例实在令人惊叹啊!”
正说间,门外有人高声问道:“刘村长,客人都到了么?”桂花拍手道:“三娃子到了!”却被老刘白了一眼:“啥三娃子哦?是刘总!人家现在都身家过亿了!”又低声对钟阳介绍:“这娃是我们村出去打工最有出息的,现在后山滚龙寺的旅游开发,就是他投资在整呢!”随后,身着西装、肚子微腆的矮胖子刘总出现在门口,哈哈笑着,给大家抱拳一拱:“不好意思迟到了,县委书记县长召见……各位,请了!”
于是,一群人又从堂屋里出来,往后山——刘三娃子老总的开发场地走去。
上得山顶,果然有一堵灰墙,和半边山门,都爬满藤蔓青苔,别有一番沧桑。只有山门上悬挂的“滚龙寺”黑色匾额,倒还有些鲜亮。老刘说,此匾是前不久在一户农家的猪圈里发现的,洗净后重新刷了土漆;向老师介绍,此寺原来香火甚旺,六十年前毁于一场大火;那矮胖刘总站在高处,指点着半山腰机器轰鸣的工地,眉飞色舞,高谈阔论。宣称,他要把这个最高点的所有地面附着物全部推掉,重建滾龙寺,成为川东北第一家最高最大禅林。
钟阳默默地环视了一圈,目光定在了那半边山门上。明显被烟火舔舐过的木柱上,刻有字体遒劲、大小不一的红军标语,在落款“红九军政治部宣”的旁边,还有几个歪歪扭扭的小字:“红色童子团牛娃又宣”,让他有些忍俊不禁。很明显是出自当年一个叫“牛娃”的童子团小鬼之手,一个“又”字,足见其调皮和可爱。他沉吟了一下,问向一鸿道:“那些红小鬼,8个小英雄,他们,就是从这里跳下去的么?”
向一鸿被他突然一问,竟有些反应不过来似的,顺口回道:“就是,就是……钟主任你看嘛,好陡!猴子都不敢去的。”
钟阳顺着他手指的方向伸头看去,果然陡峭如削,深不见底,令人晕眩。
“难道,就没有一个活的么?狼牙山五壮士不就还有……”赵兵狐疑地问道。
“这个哪能有活的哦?”向一鸿弱弱地反驳道,“跳下去连尸体都找不到的!”
突然,刘村长爆出一声大吼:“龟儿莽老头儿!咋又爬那么球高?快点给我退回去!”
钟阳和众人齐齐看去,见十多米以外的悬崖边,竟站着一个衣衫破旧、手扶拐杖的老人,张着缺牙的嘴巴,傻傻地看着他们。听到老刘那气急败坏的大喊,他似乎不满地咕哝着什么,还拿手杖指点着众人和山门。老刘夸张地挥挥拳头,做出一副要立即扑将过去的凶恶的样子,那老头才转过身,悻悻离去,动作既笨拙而又稳当,片刻间就消失在丛林中不见了。
桂花见大家愣愣的样子,就解释道:“这个老头儿是我们村的一个五保户,没有后人,靠村里和乡邻养着。他是个寡子,就是哑巴,不会说话,傻乎乎的,还有些倔呢……”
钟阳不解地问:“这里这么高啊,他都那么大岁数了,还来这里干嘛?”
“就是搞球不懂!”老刘抢答道,“一年四季,有事没事,他都爱来这顶上晃悠!”
赵兵也有些好奇:“咋不到敬老院去呢?”
桂花说:“他不愿去啊!我们动员了好几次了都不行,总不能把他绑起去呀!”
“他有名字吗?”钟阳问。
“他也是我们刘家这个大族的,没球得大名,只有小名,老辈子都喊他刘莽子!”老刘回忆道,“说他当年遭神兵施了法术,就成了跛子、莽子!”
“就是啊!”桂花补充道,“有时清醒有时糊涂……恼火得很呢!”
众人都摇头叹息。随后,集体向下撤退。
晚饭时候,钟阳果然领教到了“酒精”考验的革命干部桂花的厉害。客人用的是小杯子,一杯一杯地喝,她却端着一个土瓷大碗,将每个人小杯的白酒都倒进碗里,然后仰脖一口吞下,少说也有三两!集体一起敬了不说,她还要挨个单独敬,每次一小杯,毫不含糊,看得钟阳呆了,醉了。
他感到有些尿胀,就觑空溜了出去。外面太黑,他找不到厕所,就在稍远的一个黑角落里,哗哗起来。
突然,他感到头皮一阵发寒,本能地扭过头去,竟被吓得一声惊叫——
旁边,一个黑影歪斜着身子跪在一座坟头前,不住地磕着头;同时用手抓起地面的沙土,一把把地往嘴里直喂!
听到惊叫声,黑影猛地转过身来,两只眼睛直愣愣地看着钟阳;他大张的嘴角边,还有泥沙在无声地落下。
他不是别人,正是下午出现在山顶的哑巴老头儿——刘莽子!
片刻,那刘莽子似乎突然清醒了似的,一口吐掉嘴里的泥沙,扶着拐杖站了起来,用手指指钟阳胸前挂着的相机,又往上指指。
钟阳顺着看去,却是漆黑一片。但大概看得出来,他所指的方向,就是下午去的那滚龙寺山顶。
3
回到台里后,钟阳忽然想到,完全可以来一次探秘式的拍摄,就叫“追寻红色记忆”。而这个“追寻”的过程本身,说不定就是一部很好看的且主题思想绝对正确的纪录片。他计划把萼山县在世的老红军,以及发生过重大战役的地方,统统来个抢救式采访拍摄。再在这海量的素材中,加以提炼,去粗取精,产生一部角度新颖、主题重大的红色大片。 台长这回很爽快,一拍桌子,满口赞同。
秋高气爽的一个晴天,他们携带着台里目前最好的设备,车身上贴着“追寻红色记忆”的醒目标志,很拉风地驰奔被誉为“红军第一乡”的花红乡,采访全县在世年龄最大的老红军赵成林。
银发飘飘的赵成林在家人的搀扶下走出屋子,笑呵呵地坐到摄像机对面备好的一把藤椅上。他的重孙子说,好久都没看到祖爷爷这么高兴过了呢。从长焦镜头里的侧逆光和苍茫远山的背景看去,老人精神矍铄,气概不凡。
“请问赵老,您今年高寿啊?”钟阳亲自采访,语调亲切。
“高?还瘦?”老人偏着脑袋倾听,摇手笑道,“高也不算高了——老了,就长缩了嘛!瘦呢?也还不瘦,娃儿们经常给我整好吃的,还火腿肠啥的……当年打仗,能吃到个火烧洋芋,那就很巴适的了!可惜我各人,牙口不球好了!”
钟阳微笑着点点头,继续发问:“那您当初,是怎样参加红军的啊?”
老人没听清楚,将目光转向旁边的家人。那重孙子就把钟阳的问题大声重复了一遍,又提醒钟阳道:“钟记者,你大声些哈!他耳朵不好——当年就遭炮声震半聋了!”
老人听明白了,也大声说道:“是咋参加的?哈哈!没球得法呀,不参加红军,回去就要挨东家打呀!逼起我……”
一旁的家人赶紧打断:“祖爷爷,莫那么说哦!要这样说:你是反抗黑暗追求光明,自愿加入的哦……”
钟阳来了兴趣,问家人道:“难道他不是自愿,是强迫的?”
赵成林突然情绪激动地大喊道:“哪个说的是强迫的?乱球说嘛!解放军,哦不,红军,穷人自己的队伍嘛,我们都是自愿加入的……”
钟阳肃然起敬,大声喊问:“那您具体讲一下这个过程,好吗?”
赵成林喝了一口茶,清清嗓子,饶有兴趣地讲述了他参加红军的过程。
原来,当年的年轻小伙赵成林,因家庭贫困,靠给财主东家当长工过活。“闹红”的时候,他正赶着马车给东家送货进城,半路上遇到了红军。红军很礼貌,但車子被他们征用了。当时他一想,与其空手回去遭东家打骂,不如干脆跟红军走了算了!于是就这样自愿加入了红军,当了通讯员和号兵。因为在大面山阻击战中受了重伤,后来就没跟上大部队,成了“流落红军”。前几年才被有关部门查实,享受到相应的国家政策待遇。
“还乡团回来了,到处搜、杀我们这些人。我在老山上的几个山洞里头,躲了整整一年半,差点成了野人!”老人愤愤骂道,“那些龟儿子,歹毒呀!他们把谢家湾一个小娃儿,才十一二岁,童子团的,用削尖的竹子顶端从屁眼儿里捅进去,再把竹子一放,人就被弹到空中,摇来摇去的。那血,顺着竹子长流不停啊!人叫了整整一天一夜,才活活死去!他们把这叫‘坐秋千’……”
钟阳眼睛有些湿润,却又赶紧问道:“您说的是‘红色童子团’吧?听说,滚龙坡山顶,就有8个童子团跳崖牺牲了的?”
老人顿了顿,摇手道:“没有那回事哦!跳崖的是有,笋子梁就有12个红军不愿投降,一起跳下去了的……你们电视上就宣传过的呢!”
“没有童子团跳崖的事?”钟阳惊讶不已。
“肯定没有!要有,未必我还不晓得?”老人坚定地摇着头,银须飘飘。
“那您,知道一个叫‘牛娃’的团员么?他……”
钟阳正想再问,手机响了,是台长的指示:“马上回来!有一个台湾的访亲团到萼山县走访,县委宣传部要求我们全程陪同,做好宣传!记住,政治第一哈!”
4
其实这个台湾访亲团的成员,大部分是当年离开大陆去了台湾、祖籍就在川东北的老兵们(但并未对外点明)。其中一个头发全白的老者,也姓钟,亲切地称钟阳为“小家门”的,却没有其他那些人的兴奋和激动,一路上虽也在四处打量,感叹唏嘘,但似乎心事重重,寡言少语。
这一天,按照行程安排,车队来到了滚龙坡村。
滚龙寺在建工地上一派繁忙,机器轰鸣,尘土飞扬。
工地已被打围,本已禁止外人进出。但因此番来客非同寻常,开发商——就是那个矮胖的刘三娃总——早得到了宣传部通知,专门开了一道小门供探亲团进出。“热烈欢迎祖国的同胞、海外的亲人光临指导哈!”他西装革履,笑容满面,用高音喇叭大声喊着,同时在喇叭上鼓掌,“嘭嘭”直响。刘村长和桂花等村干部们,也殷勤地鼓掌欢迎着。
钟阳注意到,他的“老家门”白发钟先生,神色变得更加凝重,不断抬头向山顶张望。
忽然,入口处井然的秩序被打乱了:有人想强行进入。
钟阳正指挥刘兵拍摄远景,定睛一看,那人不是别人,又是那个刘莽子!
刘莽子被几个强壮的保安几乎两脚离地地架了出去,只得站在场外,挥舞拐杖怒吼着,却无人理睬,最后悻悻离去。
钟阳暗暗观察,发现钟老先生看刘莽子的的神态,十分专注,并若有所思。
一行人络绎蛇行,到得山顶。
那段古寺老墙已经被推掉了一半,周围还标画了很多白线。只有那半边山门还孤独地矗立着,沉默面对新的命运。
钟阳注意到,白发老钟几乎跑遍了整个山顶,上下四方到处打量,最后,他抚摸着门柱,弯腰查看着上面的字迹,默默无语,表情复杂。
钟阳走了过去,试探地问道:“钟老先生,老家门,您来过这里的吗?”
“是啊!”钟老先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随又改口道,“哦不不,是听说,听说过这里的……当年这里,可是有过一场大仗的啊!”
钟阳点点头,指点着门柱上的“牛娃又宣”几个字,问道:“这个牛娃,您也听说过?他就是红色童子团的吧?”
钟老先生下意识地点点头又摇摇头,感慨道:“其实,他们都不是军人,而是孩子,孩子啊……哦,也是听说,听说。”
“是啊,听说,”钟阳故意加重了“听说”的语气,“他们当年,就是从这山顶上跳下去了的?” “这个啊?”钟老先生语气肯定地回答道,“据我所知,恐怕没有……”
“那他们?”
“这个呀,如果没找到尸体,我认为应该算失踪,失踪!”钟老先生停顿了一下,又不好意思地说,“今天有些失态,小家门,你可别多心哦!”
钟阳理解地点着头,转身回看。
工地上一派繁忙景象。“重建滚龙古寺,开发绿色景区”的大红标语,十分醒目。
5
探亲团走后,钟阳又重回“追红”专题,继续挨个抢救拍摄。
几天后的一个早上,剧组准备到偏远的笋子乡,去实地拍摄当年12烈士英勇跳崖的地方。正要上车,一个身穿宾馆职业装的姑娘跑过来交给钟阳一封信,说自己是县委招待所的,有人托她们转交。
钟阳迫不及待撕开了信封,展开信纸。那一行行工整的繁体小楷,说明了写信人不同平常的身份和修养。不看落款,钟阳就知道,这就是白发钟老先生写的——
“尊敬的钟阳主任,小家门:
您好!
有些话不好跟你当面交流,就写了此信。事实上,我当年就参加过围剿红军,当时还是排长。这次去的滚龙坡山顶,就是当年的一个战场。我们在那里遭遇到意外的顽强阻击,红军凭借天险,最后还使用了滚木雷石,我们攻了一整天,都难推进半步。后来民团神兵抓来一名本地村民,但是个哑巴,他们叫做“寡子”(其他人都跑光了的),殴打威胁,命他带路,才接近了山顶的滚龙寺。这时我们才惊讶地发现,阻击我们的根本就不是正规军队,而是一群娃娃兵,红色童子团的。我们几次喊话叫他们投降,他们完全不理,就这样僵持了三天。估计他们也没有吃的了,我们就故意在下面杀猪做饭,大吃大喝,他们也不理。第三天的晚上,我们说最后期限到了,投降就有吃的,还保命,他们还是不理。我们就放火烧了那寺庙,大火半夜才熄。这时我们接到命令,就撤离了。但民团和神兵依然留下,继续包围搜索。这些人十分残忍,‘坐秋千、’‘活剥皮’、‘万人坑’大肆报复,把全县变成了一个大坟场!估计童子团,都被活活烧死了!这不是一次正常的军人作战,我一辈子都很纠结!我们的罪孽,实在太重!这次回来,我是满怀愧疚,但又不敢有所表示。所以拜托家门你,替我在那山顶,给那些孩子们,多烧点纸钱吧!
另:那天那个跛脚老人,我感觉,就像是当年神兵抓来的那个哑巴?”
钟阳看罢,热血喷涌,大喊道:“调头,去滚龙坡!”
赵兵提醒道:“主任,路线是台长确定了的哦,要不要请示一下?”
“请示?哼!”钟阳说,“请示就搞球不成了!走!”
6
滚龙坡山顶,几条粗壮的长绳被固定在那尚还牢固的半边山门上。钟阳用力试了试,放心地点点头。
刘三娃总,和村主任老刘们,忐忑不安地看着,欲言又止。
赵兵腰里拴着绳子,手执固定好的掌中宝轻便摄像机,往崖下看了看,嗫嚅道:“老钟,不是我不敢下去,而是,台长那里……”
“你不去我去!”钟阳生气地去夺摄像机,拴绳子,大声说,“必须下岩实地寻找,看到底有没有尸骨,我们才有资格做出真实报道!懂不懂?”
老刘和桂花对视了一眼,也劝道:“这么多年都没有哪个下去过哦,太危险了啊!”
忽然钟阳的手机响了,是台长严厉的语气:“哪个叫你去拍岩下的?不要命了?出了事哪个负责?”
钟阳回头瞪了赵兵一眼,赵兵辩解道:“莫怪我!我还不是好心,怕你出事……”
钟阳不再说话,抬脚就要向岩下滑去。
突然有人大喊:“钟主任,不要下去!不要!”
众人定睛一看,是民办教师向一鸿,一边气喘吁吁从小路往顶上爬来,一边挥手制止,很快就到了钟阳面前。他喘气未定,说:“我本来病了在家,听说你们要冒险下岩,就赶紧赶来的……”又转头征询地看了看老刘他们,顿了顿,郑重地说道:“这岩下,根本就没有尸骨!”
“为什么?”钟阳盯着向一鸿,平静地问——其实他的内心,已早有疑惑。
“这个,”向一鸿脸红了,不好意思地回答道,“因为,跳崖这个事,是我,还有村委会,根据传说,共同虚构的。惭愧啊惭愧……”
“是因为要搞开发?”钟阳冷冷地扫视着众人,语气凝重,自问自答道,“所以就炒作?!”
老劉、桂花等不敢对接他的目光,都红了脸,低下头。
赵兵也惶恐地转过头去。
钟阳解下绳子,面对脚下苍茫的群山,长叹了一口气。
他的眼睛突然一亮:不远处的树林边,那个刘莽子不知何时出现在那里,嘴里“哇哇”叫着,不断地对他招手。
钟阳预感到将有重大情况出现,不顾道路危险,连攀带爬赶了过去。赵兵和其他人,也随后赶去。
这里的地形十分诡异奇特。那刘莽子待众人到齐,就示意大家跟着他走,七弯八拐之后,来到一个地方,他上前几步,拨开一丛茅草和灌木,立刻,一个狭窄黝黑的天坑洞口,赫然出现在眼前!
老刘惊叹道:“我的天!我们在这儿住了几十年了,都不晓得有这个洞!”
桂花也摇头:“这么险的地方,平时鬼大哥才来哦!”
钟阳仔细打量了一阵,说:“那我们就进去吧!有电筒吗?”
“有!”刘三娃总立马掏出了一把,“我们随身都带着的!还有打火机!”
老刘说:“这么多现成的巴茅草,还可以扎火把!”
赵兵拍拍手中的摄像机:“有我这机头大灯,足够了!”
于是,大家躬身缩腰,全部钻进天坑。
天坑里面蜿蜒曲折,高低起伏,漆黑一片。
一种神秘而又严肃的气氛在暗暗酝酿着,蔓延着。大家都不发一声,默默地搜寻前行。
“快看!这儿有字!”突然,不知谁在大喊,打破了死一般的沉静。
立刻,手电筒和打火机都聚焦到一处。赵兵打开摄像机的大灯,在黑暗的背景下显得更加强烈和耀眼。所有人都清楚地看到,凹凸不平的洞壁上,果然有几行歪歪扭扭的字,很显然是用尖利的东西,十分费力地刻上去的——“烧死饿死都不投降!童子团牛娃宣。” 红色童子团!原来他们到了这里!
众人都惊讶地张大了嘴,默然无声。
桂花发出一声惊叫,她的脚下被什么东西给绊住了。灯光照去,大家又惊呆了!
那是一具体型不大但很完整的人体骨骼,显然死者不是成年人;干枯的手掌里,还紧握着一团已经风干并碳化的、黑糊糊的东西。老刘蹲下去,用手指把那东西捻碎,闻闻,舔舔,眼泪一下子冒了出来,低声说道:“这是青苔!他们最后吃的,就是洞里的青苔!”
在这具尸骨的洞壁上,同样的字迹刻着:“赵二娃,14岁。”
随后,大家陆续发现了大小不一、姿态各异的多具人骨。仔细一数,不多不少,刚好8具!每一具的旁边,都刻有各人的名字:“彭富贵,13岁;王老幺,12岁;肖大权,15岁……”
稍远,最后一具尸骨的身量显得要大一些,他靠墙而倒,那干枯的手掌里,还紧握着一只已经锈迹斑斑的梭镖。他旁边的岩壁上,同样刻着:“团长牛娃,16山。”字迹很浅,刻字者显然已经无力了。
赵兵拍摄完毕,悄悄擦了一下眼角,低声问:“这个‘山’,是啥意思啊?”
钟阳完全明白了,就是这个牛娃,用梭镖给所有饿死的团员刻下了名字;而刻到他自己时,他已经耗尽了最后一丝力量——那个“岁”字,只刻了上面的一半,他就溘然而逝!
在牛娃尸骨的上方,隐约有光线透入。
钟阳他们爬行到那里,发现已跟地面相接,但上面被木头和杂物覆盖。几个男人使劲全力,终于推开了一个狭小的入口。
他们奋力爬出地面,赫然发现,原来这里,就是当年被大火焚毁的滚龙寺原址!
四周是陡峭如削、蒼茫雄浑却沉默无语的群山。
起风了。随即,冰凉的雨滴落在树上,草上,和脸上。
钟阳无语地仰天长叹,之后,他转过身,面对脚下那个同样沉默无语的天坑,情不自禁地跪了下去。
7
公元20XX年,滚龙坡顶,纪念红军入川70周年暨“八英碑”落成典礼,红旗招展,唢呐齐鸣。8米高的、花岗石材质的“红色童子团八英碑”,矗立在一道644步阶梯的人造天梯顶端,跟建在半山腰的、金碧辉煌的新滚龙寺相比,虽然朴实,却显得更加高大。碑身上,有复制天坑里的“烧死饿死都不投降!童子团牛娃宣”大字,而底座8面,各刻一个童子团员的名字和年龄,同样也是复制的。而这个创意,是钟阳力排众议后定下的。建碑初期,很多人的建议都是——请上级领导题字。
钟阳听到主持人高喊“请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钟阳同志致辞”,就走上前去,掏出秘书事先拟好的讲稿,刚照读了几句,忽然从新滚龙寺里传来一阵密集而又巨大的鞭炮声,引得众人都转头去看,纷纷议论着,说是香港某地产大鳄一行,专程还愿感恩,上香去的。
钟阳的声音被完全淹没。
鞭炮声还在继续。
只有四周那苍茫雄浑的群山,依然沉静无语。
钟阳凝视着远方。那一座座群山,幻化成了一座座无字的丰碑,沉默而又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