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两个“科学故事”,听过之后便不曾忘怀。一个是2010年仲秋,古道尔在中国科学技术馆报告厅讲述的黑知更鸟的故事。
在新西兰东面850千米,有个小曼格瑞岛。到1970年代,这个小岛已经成为黑知更鸟的唯一栖息地。1976年9月,科学家登上小曼格瑞岛,只找到7只黑知更鸟。这7只鸟中,雌鸟仅有两只;这两只雌鸟中,又仅有一只具有繁殖能力。
科学家当然分外珍惜这只“独苗”,他们给有繁殖能力的这只雌鸟腿上绑了蓝色带子,从此她就被人们亲切地称作“老蓝”。小曼格瑞岛已经不适宜这种鸟的生存,科学家把“老蓝”和其他6只黑知更鸟,从小曼格瑞岛搬迁到不远的曼格瑞岛上。
“老蓝”和她的配偶筑巢产卵,但是后来都未孵化。原来,那些卵根本就未受精!“老蓝”是个有主意的家伙,毅然决然地与无能的“原配”分手,又看中一只富有吸引力的雄鸟(它被系了黄色带子,故称“老黄”)。说来有趣,各种鸟儿们分手,几乎都是由雌鸟提出来的。
受精卵产下以后,鸟父母用自己的体温使胚胎发育。这种行为叫“抱窝”。一对黑知更鸟一年只“抱”一窝,一窝只有两个卵。“一年只生出两只雏鸟,这速度太低啦!”科学家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怎样提高黑知更鸟的繁殖率?
黑知更鸟有个“习俗”:如果鸟巢被毁坏,或者鸟蛋被窃走,它们会建筑新的鸟巢,并再次产蛋、抱窝,抚育新的两只雏鸟。怎样提高黑知更鸟的繁殖率?办法就是把“老蓝”和“老黄”的巢毁掉,把它们的两枚卵也拿走!这两枚卵被送到大山雀的巢里。果然,大山雀不久便孵化出一对雏鸟,当然是黑知更鸟的雏鸟。
“老蓝”和“老黄”哪里知道科学家玩的把戏!它们筑了第二个鸟巢,又一次产蛋。科学家再次施展“掉包计”:把新产的这批卵拿走,又送回大山雀孵化出的一对小黑知更鸟,请“老蓝”“老黄”细心抚育。
这些故事发生在1970年代后期。此后的10年内,科学家不停地“调包”,让黑知更鸟种群数量超过了100!
1984年,劳苦功高的“老蓝”去世,享年13岁。为了纪念这位黑知更鸟的“救世主”,人们为“老蓝”树立了一座纪念碑。
另一个故事——拯救加州秃鹰,是我阅读古道尔的新书《希望——拯救濒危动植物的故事》时看到的。
加州秃鹰是北美体型最大的鸟类。站起来1米高,翼展3米宽,体重10千克!加州秃鹰有使不完的力气,为了找食,一天能飞225千米;如果需要,能飞上5000米高空。
直到几百年前,在北美大陆西部,从墨西哥,经美国西部,到加拿大西海岸,还常有加州秃鹰的踪影,而北美的其他大型食腐鸟类早就大都灭绝了。为什么加州秃鹰得以幸存?有科学家说,那是因为它食谱广泛。“大自然的清道夫”加州秃鹰不仅吃陆生动物的尸体和腐肉,还吃海洋动物尸体,譬如死海豹。
近200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加州秃鹰渐失生计。到1940年代,仅在南加利福尼亚还有大约150只秃鹰。1980年代,加州秃鹰几近灭绝,“遗传资源”已少得可怜:从野外取回的16枚卵和4只雏鸟;捕获的最后7只成年秃鹰;洛杉矶动物园的一只雄性秃鹰。此时人工繁育开始了。到1991年,12对人工饲养的秃鹰夫妇,有11对产下22枚卵,其中17枚受精,13枚孵化成功。
科学家并未满足于这些成绩,他们要让秃鹰再次成为大自然的一员。1992年1月,科学家给两只人工孵化饲养的秃鹰戴上无线电信标,放归洛斯派德瑞斯国家森林公园。2000年,人们发现,人工繁育的秃鹰在野外筑巢了!2001年又发现,在3个巢穴里孵化出雏鸟!
4个月以后出现的一幕,却令科学家的心情从峰顶跌落到谷底:3只雏鸟全都死了!科学家解剖了这些雏鸟,在它们的胃里竟取出了玻璃碎片、硬塑料,还有瓶盖!内行一看就明白,这些“垃圾食品”,是雏鸟的父母带回鸟巢,用来代替碎骨给宝宝“补钙”的。
雏鸟死亡事件以后,科学家在秃鹰鸟巢周围撒放了2.5千克碎骨。如今,秃鹰种群又恢复到300只,其中146只被放归野外。
古道尔在《希望》的首页写道:
“此书为纪念世界上最后一只旅鸽玛莎、最后一只瓦顿小姐红疣猴和最后一头白鳍豚而作。它们孤单而无奈的结局,激励着我们更努力地工作,防止面临同样命运的其他珍稀动物重蹈覆辙。”
在新西兰东面850千米,有个小曼格瑞岛。到1970年代,这个小岛已经成为黑知更鸟的唯一栖息地。1976年9月,科学家登上小曼格瑞岛,只找到7只黑知更鸟。这7只鸟中,雌鸟仅有两只;这两只雌鸟中,又仅有一只具有繁殖能力。
科学家当然分外珍惜这只“独苗”,他们给有繁殖能力的这只雌鸟腿上绑了蓝色带子,从此她就被人们亲切地称作“老蓝”。小曼格瑞岛已经不适宜这种鸟的生存,科学家把“老蓝”和其他6只黑知更鸟,从小曼格瑞岛搬迁到不远的曼格瑞岛上。
“老蓝”和她的配偶筑巢产卵,但是后来都未孵化。原来,那些卵根本就未受精!“老蓝”是个有主意的家伙,毅然决然地与无能的“原配”分手,又看中一只富有吸引力的雄鸟(它被系了黄色带子,故称“老黄”)。说来有趣,各种鸟儿们分手,几乎都是由雌鸟提出来的。
受精卵产下以后,鸟父母用自己的体温使胚胎发育。这种行为叫“抱窝”。一对黑知更鸟一年只“抱”一窝,一窝只有两个卵。“一年只生出两只雏鸟,这速度太低啦!”科学家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怎样提高黑知更鸟的繁殖率?
黑知更鸟有个“习俗”:如果鸟巢被毁坏,或者鸟蛋被窃走,它们会建筑新的鸟巢,并再次产蛋、抱窝,抚育新的两只雏鸟。怎样提高黑知更鸟的繁殖率?办法就是把“老蓝”和“老黄”的巢毁掉,把它们的两枚卵也拿走!这两枚卵被送到大山雀的巢里。果然,大山雀不久便孵化出一对雏鸟,当然是黑知更鸟的雏鸟。
“老蓝”和“老黄”哪里知道科学家玩的把戏!它们筑了第二个鸟巢,又一次产蛋。科学家再次施展“掉包计”:把新产的这批卵拿走,又送回大山雀孵化出的一对小黑知更鸟,请“老蓝”“老黄”细心抚育。
这些故事发生在1970年代后期。此后的10年内,科学家不停地“调包”,让黑知更鸟种群数量超过了100!
1984年,劳苦功高的“老蓝”去世,享年13岁。为了纪念这位黑知更鸟的“救世主”,人们为“老蓝”树立了一座纪念碑。
另一个故事——拯救加州秃鹰,是我阅读古道尔的新书《希望——拯救濒危动植物的故事》时看到的。
加州秃鹰是北美体型最大的鸟类。站起来1米高,翼展3米宽,体重10千克!加州秃鹰有使不完的力气,为了找食,一天能飞225千米;如果需要,能飞上5000米高空。
直到几百年前,在北美大陆西部,从墨西哥,经美国西部,到加拿大西海岸,还常有加州秃鹰的踪影,而北美的其他大型食腐鸟类早就大都灭绝了。为什么加州秃鹰得以幸存?有科学家说,那是因为它食谱广泛。“大自然的清道夫”加州秃鹰不仅吃陆生动物的尸体和腐肉,还吃海洋动物尸体,譬如死海豹。
近200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加州秃鹰渐失生计。到1940年代,仅在南加利福尼亚还有大约150只秃鹰。1980年代,加州秃鹰几近灭绝,“遗传资源”已少得可怜:从野外取回的16枚卵和4只雏鸟;捕获的最后7只成年秃鹰;洛杉矶动物园的一只雄性秃鹰。此时人工繁育开始了。到1991年,12对人工饲养的秃鹰夫妇,有11对产下22枚卵,其中17枚受精,13枚孵化成功。
科学家并未满足于这些成绩,他们要让秃鹰再次成为大自然的一员。1992年1月,科学家给两只人工孵化饲养的秃鹰戴上无线电信标,放归洛斯派德瑞斯国家森林公园。2000年,人们发现,人工繁育的秃鹰在野外筑巢了!2001年又发现,在3个巢穴里孵化出雏鸟!
4个月以后出现的一幕,却令科学家的心情从峰顶跌落到谷底:3只雏鸟全都死了!科学家解剖了这些雏鸟,在它们的胃里竟取出了玻璃碎片、硬塑料,还有瓶盖!内行一看就明白,这些“垃圾食品”,是雏鸟的父母带回鸟巢,用来代替碎骨给宝宝“补钙”的。
雏鸟死亡事件以后,科学家在秃鹰鸟巢周围撒放了2.5千克碎骨。如今,秃鹰种群又恢复到300只,其中146只被放归野外。
古道尔在《希望》的首页写道:
“此书为纪念世界上最后一只旅鸽玛莎、最后一只瓦顿小姐红疣猴和最后一头白鳍豚而作。它们孤单而无奈的结局,激励着我们更努力地工作,防止面临同样命运的其他珍稀动物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