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教育的复杂性,其根本原因是学校受教育的主体——学生成长的复杂性和无限可能性。为此,我们在探讨学校教育成效时,必然要基于学校的整体性工作来评析。推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牵涉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可以把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看成一个系统工程,基于系统论整体设计学校积极心理品质教育实践。学校可从调研、课程、教学、学生工作、教师、学校文化、家校社合作、评价这八个方面入手,推进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学校行动。
一、调研:学校设计与行动的起点
学生发展一定程度上具有区域的共性特征,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期待和现实遭遇,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教学的实践策略。因此,调研了解学校发展现状和学生的实际发展状态,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设计与实践行动的起点。
二、课程:学校行动的主阵地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要对学生进行普遍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必然要通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议开发出符合学校实际发展状况的积极心理品质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通识性的教育影响。课程的开展不仅限于常规课堂,也可以通过社团活动或校本选修课的方式进行。课程实践的方式多种多样,在团体辅导技术的使用上,可以采取“心理辅导活动课”“小组团体辅导”两种方式进行。它们一个以班级(甚至年级)为单位,一个以“同质”团体为单位,一个满足了受益面广,一个满足了针对性培养,两者同时开展可以相辅相成,实效性更强。
三、教学:学校行动的融通渗透
课程与教学实践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起到渗化的作用。当然,课程实施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也不能采用需要补什么就开设什么课程的方式来解决所有教育问题。因此,针对基础学科课程是学校教育核心的现状,可以通过学科课程教学渗透来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由于学科内容和教学方式不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积極心理品质教育的方法也就不同。建议学校先组织教师系统学习积极心理教育理论,采用“三点一线”的行动模式,即以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发展为主线,组织教师认真研读教材,寻找各科教材中积极心理品质的“渗透点”,围绕这个渗透点,设计课堂教学前测问卷,了解学生的潜在心理品质,寻找他们心理上的“触发点”,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相应的积极心理品质“体验点”,使课堂教学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能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学生工作:学校行动的整合路径
学生工作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起到活化的作用。德育为先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学校通过班级建设、主题班会活动及各种学生活动来推进学校德育工作,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基础。因此,可以将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与学校德育工作有效整合,使其与学科课程教学融通渗透,形成两个重要支撑点。在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方面,给每个学生提供积极主动向上成长的平台空间至关重要。展示的平台空间多了,学生自然而然就能够形成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精神愉悦了,引导方法对头了,学生做事、学习的效率就会更高,受内心成长的驱动,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孕育出各种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品质。
五、教师:学校行动的中坚力量
学校教育的实施主导是教师,只有教师理念和实践准确到位,方能将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落到实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落实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中坚力量。因此,学校要不断采取各种有效策略获得教师的支持,并提升教师开展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能力。例如,邀请教育、心理专业方面的专家为教师们开展培训或讲座;组织教师开展阅读与朗读的分享活动,徜徉书海,收获知识;组织教师开展体育方面的趣味竞赛活动,不仅能锻炼身体、劳逸结合,更能促进教师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等等。
六、学校文化:学校行动的辅助
课程是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核心,是系统的基石,那么学科教学和学生工作是这个基石的两个支架,而教师则是系统的内在驱动力,四者构成了学校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主要系统架构。而学校文化、家校社合作是辅助和补充,是系统的丰富和完善。学校是学生在校生活的时空环境,学校文化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心理学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学生管理和心理辅导三个途径来发挥作用,引导学生拥有积极情绪,从而让学生拥有积极的人格品质。学校在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中,可以通过建设富有童趣的环境文化,建立具有长效激励机制的制度文化,以及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文化和活泼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从这四个方面来营造积极校园文化,使学校文化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濡化的作用。
七、家校社合作:学校行动的补充
家校社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是促进学生更好发展的重要方式。学校教育需要取得家庭的配合与支持,共同为孩子的发展出谋划策,这已是普遍共识。同理,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上,应该开展家社校的合作,这是学校教育资源的整合融通。良好的、积极正向的、主动健康的家庭氛围是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重要补充。学校可以通过“家长学校”的方式,邀请儿童心理、家庭教育方面的专家为家长开展讲座培训,或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等网络信息平台,向家长们宣传积极心理教育理念,指导家长们的家庭教育方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学生在自然、和谐、身心愉悦的环境中成长。当教育问题出现时,校方不能听之任之,而是要以积极、开放的心态敞开必要的沟通渠道,多倾听、反思和改进,主动接受家长、社会的监督,这样也有利于家校矛盾的化解和问题的解决。还可以建立“班级—年级—学校”三级家委会,作为家校社三方合作的桥梁,善用广大家长群体的资源,如家长会上让家长代表分享有效的家庭教育方式,“雏鹰假日活动”中让家长领队讲解古迹与文化,运动会上让班级家委会出谋划策,等等。
八、评价:学校行动的助推器
推进基于积极心理品质的评价是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支点。评价是方式、手段,也是学校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实践中的助推器和重要媒介。教育评价对学生的促进作用,不只是表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方面,它对学生个性品质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基于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评价,首先,学校要通过多元互动,转变教师和家长的评价理念。其次,要特别关注学生身上的特点、优势及潜能,健全评价体系,记录学生成长足迹。最重要的是,要从多层面关注学生的成长,遵循成长规律,倡导差异化教育,在实践中激励学生前行,激发学生内在潜能。
一、调研:学校设计与行动的起点
学生发展一定程度上具有区域的共性特征,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期待和现实遭遇,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教学的实践策略。因此,调研了解学校发展现状和学生的实际发展状态,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设计与实践行动的起点。
二、课程:学校行动的主阵地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要对学生进行普遍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必然要通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议开发出符合学校实际发展状况的积极心理品质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通识性的教育影响。课程的开展不仅限于常规课堂,也可以通过社团活动或校本选修课的方式进行。课程实践的方式多种多样,在团体辅导技术的使用上,可以采取“心理辅导活动课”“小组团体辅导”两种方式进行。它们一个以班级(甚至年级)为单位,一个以“同质”团体为单位,一个满足了受益面广,一个满足了针对性培养,两者同时开展可以相辅相成,实效性更强。
三、教学:学校行动的融通渗透
课程与教学实践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起到渗化的作用。当然,课程实施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也不能采用需要补什么就开设什么课程的方式来解决所有教育问题。因此,针对基础学科课程是学校教育核心的现状,可以通过学科课程教学渗透来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由于学科内容和教学方式不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积極心理品质教育的方法也就不同。建议学校先组织教师系统学习积极心理教育理论,采用“三点一线”的行动模式,即以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发展为主线,组织教师认真研读教材,寻找各科教材中积极心理品质的“渗透点”,围绕这个渗透点,设计课堂教学前测问卷,了解学生的潜在心理品质,寻找他们心理上的“触发点”,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相应的积极心理品质“体验点”,使课堂教学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能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学生工作:学校行动的整合路径
学生工作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起到活化的作用。德育为先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学校通过班级建设、主题班会活动及各种学生活动来推进学校德育工作,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基础。因此,可以将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与学校德育工作有效整合,使其与学科课程教学融通渗透,形成两个重要支撑点。在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方面,给每个学生提供积极主动向上成长的平台空间至关重要。展示的平台空间多了,学生自然而然就能够形成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精神愉悦了,引导方法对头了,学生做事、学习的效率就会更高,受内心成长的驱动,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孕育出各种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品质。
五、教师:学校行动的中坚力量
学校教育的实施主导是教师,只有教师理念和实践准确到位,方能将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落到实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落实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中坚力量。因此,学校要不断采取各种有效策略获得教师的支持,并提升教师开展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能力。例如,邀请教育、心理专业方面的专家为教师们开展培训或讲座;组织教师开展阅读与朗读的分享活动,徜徉书海,收获知识;组织教师开展体育方面的趣味竞赛活动,不仅能锻炼身体、劳逸结合,更能促进教师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等等。
六、学校文化:学校行动的辅助
课程是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核心,是系统的基石,那么学科教学和学生工作是这个基石的两个支架,而教师则是系统的内在驱动力,四者构成了学校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主要系统架构。而学校文化、家校社合作是辅助和补充,是系统的丰富和完善。学校是学生在校生活的时空环境,学校文化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心理学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学生管理和心理辅导三个途径来发挥作用,引导学生拥有积极情绪,从而让学生拥有积极的人格品质。学校在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中,可以通过建设富有童趣的环境文化,建立具有长效激励机制的制度文化,以及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文化和活泼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从这四个方面来营造积极校园文化,使学校文化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濡化的作用。
七、家校社合作:学校行动的补充
家校社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是促进学生更好发展的重要方式。学校教育需要取得家庭的配合与支持,共同为孩子的发展出谋划策,这已是普遍共识。同理,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上,应该开展家社校的合作,这是学校教育资源的整合融通。良好的、积极正向的、主动健康的家庭氛围是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重要补充。学校可以通过“家长学校”的方式,邀请儿童心理、家庭教育方面的专家为家长开展讲座培训,或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等网络信息平台,向家长们宣传积极心理教育理念,指导家长们的家庭教育方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学生在自然、和谐、身心愉悦的环境中成长。当教育问题出现时,校方不能听之任之,而是要以积极、开放的心态敞开必要的沟通渠道,多倾听、反思和改进,主动接受家长、社会的监督,这样也有利于家校矛盾的化解和问题的解决。还可以建立“班级—年级—学校”三级家委会,作为家校社三方合作的桥梁,善用广大家长群体的资源,如家长会上让家长代表分享有效的家庭教育方式,“雏鹰假日活动”中让家长领队讲解古迹与文化,运动会上让班级家委会出谋划策,等等。
八、评价:学校行动的助推器
推进基于积极心理品质的评价是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支点。评价是方式、手段,也是学校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实践中的助推器和重要媒介。教育评价对学生的促进作用,不只是表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方面,它对学生个性品质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基于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评价,首先,学校要通过多元互动,转变教师和家长的评价理念。其次,要特别关注学生身上的特点、优势及潜能,健全评价体系,记录学生成长足迹。最重要的是,要从多层面关注学生的成长,遵循成长规律,倡导差异化教育,在实践中激励学生前行,激发学生内在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