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14日,全国“两会”闭幕。在持续整整半个月的“两会季”,“十二五”规划成为舆论的主旋律,“战略性新兴产业”更是成为推动经济转型的新引擎——信息产业也因此站到了聚光灯下,这一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耀眼。
“十二五”规划对信息产业的突破性部署,在于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同时列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前者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位列第二,信息产业本身已经成为引领经济转型的重要产业类型;而后者,则着眼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能够帮助企业转型升级,从而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挥重要作用。从产业和应用两个维度规划信息产业,这在以前是从未有过的。
因此,在此次全国“两会”上,物联网、云计算成为被热捧的流行语,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也成为各省、市转型升级的主要指标。
然而,新兴产业“概念化”的苗头也在慢慢滋长。在此次全国“两会”的采访中,全国人大代表、浪潮集团董事长兼CEO孙丕恕就提到,他在对全国数十个云计算中心的调查中发现,很多中心投巨资建成了所谓“云”系统,但资源利用效率却不足20%,很多地方的云计算中心被打造成硬件设备机房,实现的“云”应用却很少。
“做信息产业需要实实在在。”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邵志清这样说。事实上,这也是上海市布局信息产业的思路,在邵志清看来,信息产业不是空架子,更不是流行语,它需要落到实实在在的应用,要让企业、老百姓都看得见。
2010年,上海市信息产业总收入接近9000亿元,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3600亿元。在“十二五”规划中,上海市预计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将比2010年翻一番。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市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中明确提出“坚持信息产业优先发展,以自主发展、促进应用为重点,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研发应用及产业化”。可以看出,应用、研发,是上海市布局信息产业的两个关键词。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看待新规划中信息产业的发展,上海市布局信息产业的具体思路又是如何?为此,本报总编辑许传朝和邵志清主任进行了深入交流,在交流中,无论是对数据产业的充分利用,还是对物联网、云计算的布局,都可以看出邵志清的核心想法——做“实在”的信息产业。
充分利用数据产业
许传朝:这次全国“两会”,我注意到您提的建议是“建立依托电子商务平台的网络银行和第三方评估机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而在去年“两会”,您接受我们采访时提出的也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建议,请具体谈谈您的构想。
邵志清:我国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90%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利税分别占60%和40%左右,每年出口创汇份额超过一半。中小企业、特别是新一代互联网企业,将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发展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些企业有三个特点,一是知识密集型;二是高成长,特别需要资金支持;三是轻资产,知识就是财富。
尽管近年来,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银行纷纷推出小额贷款等业务,但是,无论是资本市场还是信贷发放,大多还是围绕着大企业。我所提的建议是围绕着互联网近些年积累的丰富的数据做文章:一是依托各大电子商务平台的交易、支付、信用、物流、安全等数据,建立公正、透明、权威的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对互联网企业的市场前景、信用等进行评估。这些第三方机构的营利模式是从平台企业购买数据,然后进行加工,把咨询报告提供给银行,由银行向第三方机构购买服务;二是建立由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平台企业共同参与、紧密结合的网络银行。比如,对于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可以由商业银行和规模大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企业共同组建网络银行。这些网络银行定位于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单笔融资适度控制在一定规模内。
许传朝:我发现,您的这些建议是以数据产业为基础的。互联网发展这么多年,确实沉淀了很多数据,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数据也开始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您所提出的数据产业非常新颖,那么,您认为该如何利用这一丰富的产业?
邵志清:您说得很对。我向全国“两会”提的建议确实也是基于数据产业而提出的思考。如何依靠这些数据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我认为主要要解决三大问题,一是市场前景,二是信用评价,三是响应速度,而这些都能在平台企业上找到数据支撑,这就需要有一个完全独立于平台的第三方机构提供信用报告。
需要强调的是,我所关注的是新一代的互联网中小企业,因此也特别关注它们背后所形成的互联网数据资源。正如您所说,互联网平台企业发展这么多年,积累了很多有意义的数据,比如一个网商在淘宝积累了多少信用评价,它的响应速度是多少?对于中小些企业来说,这些数据就是信用财富,但是很遗憾,现在这些数据并没有得到充分应用。
关注产业链集聚度
许传朝:您刚才谈到特别关注互联网中小企业的发展。我们也发现,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着分散性,往往是单兵作战。随着“十二五”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进一步明确,大规模的产业园区也拔地而起,这些新兴产业的集中布局,会给这些高新技术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哪些益处?
邵志清:产业发展需要有一个集聚度,企业需要集聚,产业也要集聚,所以,我们希望把信息产业基地特色化,而以前的开发区往往是建一个园区进行招商引资,里面什么业态都有,这种产业集聚度其实是不高的,也不利于园区企业的发展。
因此,在新的规划中,上海市也在对产业园区进行布局。这些园区不强调大而全,而是聚焦于产业链,从上游的龙头企业,到下游的中小企业,充分体现区域特色。未来,我们可能会建立与数据产业、电子商务相关的产业集聚区,使上海的软件信息服务产业在原来的基础再上一个台阶,这个台阶包括规模,更重要的还是质量、效益以及高产业链附加值。
许传朝:您说的产业配套非常重要。前不久,我在韩国参观机器人产业时,发现韩国的机器人产业基地是建立在重工业园区里的,依托园区的重工业企业,机器人产业发展势头迅猛。这种园区的产业链配套模式是不是值得中国借鉴?
邵志清:确实是这样。上海也一直在尝试。2010年,上海围绕钢铁、石化、汽车、船舶等支柱产业,发布了振兴工业软件三年行动方案。在推进工业软件工作过程中,我们更加注重以全面对接、服务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为根本出发点,既重视振兴工业软件发展,又关注工业软件在高端制造业应用中发挥的作用。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十二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深度融合就是要用信息化手段来提升产业能力,以创新驱动转型,所以,关注产业集聚度,重视配套发展,会把信息产业更加落到实处。
走出“云雾”
许传朝:从您刚才谈到的数据产业,到关注产业链的集聚度,我有一种感觉,那就是您始终非常强调“做实”信息产业。在这次全国“两会”采访中,我们的记者也发现了新兴产业趋于“概念化”的问题,比如各地热炒云计算、物联网,大规模上马各种基地,您是如何看待这些现象的?
邵志清:做信息产业要实实在在,这也是上海市对信息产业布局的一贯态度。您谈到的物联网、云计算,上海也在做布局,但是我们没有盲目大规模上马,没有想清楚的就不全面铺开。
比如物联网,去年,上海市发布了物联网行动计划,我们认为整个产业模式还不是非常清晰,因此没有明确提出量的目标,而是选择了几个突破口——高端传感设备控制芯片和短距离无线通信。在路径选择上,上海市非常强调应用,只有找准应用,企业才能找到营利模式,最终催熟整个产业。因此在应用上,上海市也选择了几个突破口,重点布局在智能监控系统、企业物流监控以及智能小区等方面。
许传朝:有人把物联网、云计算形容成“云里雾里”,看不清未来发展。在云计算方面,上海怎么布局?您又怎么看待“云里雾里”的说法?
邵志清:上海市的软件信息服务产业比较发达,也为云计算积累了产业基础,因此,我们认为云计算的产业比较清晰,因而提出了“十、百、千”的具体目标——建立10朵行业云,包括教育云、健康云等10个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行业;培养10家超亿元云计算企业;推动百家互联网企业向云计算转型;新增产业规模1000亿元,培养千名技术骨干。
确实如您所说,业界有不少人把云计算、物联网形容成“云里雾里”,看不清产业的发展方向,这主要是因为没有从应用来看整个产业的发展趋势。我个人认为,云计算、物联网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会经历三个发展阶段——“云雾缭绕”,即在概念阶段通过应用认识产业;“腾云驾雾”,这一阶段已经对产业特点比较有把握;最后是“云开雾散”,技术最终成为成熟产业,归于应用。
图注: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邵志清
总编观察
务实才是硬道理
曾经听过邵主任有关物联网产业发展趋势的演讲,折服于其对物联网技术和产业专家级的解读和理解能力。而此次对话中,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的身份介绍上海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和思路时,又让我感受到了邵主任作为政府官员的理性、务实和高瞻远瞩。
上海市根据物联网和云计算的不同发展状况,规划出虚实结合的发展目标,体现了务实和理性,让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基地、产业园区不再是“政绩工程”、“圈地运动”。在产业与应用结合、长远与短期目标相间的规划思路下,上海市云计算、物联网、智慧上海、无线城市等项目循序、踏实推进,上海模式和上海经验为“十二五”期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方向性指引和借鉴,值得各地产业园区学习。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邵主任的“建立依托电子商务平台的网络银行和第三方评估机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契合中小企业的现实需求,也有利于解决金融机构的实际矛盾,务实、可执行性强。中小企业是科技创新最活跃的群体,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将成为重要驱动力,解决他们紧迫的资金、产业链聚集等核心问题,有助于中小企业的健康生存和发展,发挥它们的创造和创新能力,助推产业和经济发展。
“十二五”规划对信息产业的突破性部署,在于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同时列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前者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位列第二,信息产业本身已经成为引领经济转型的重要产业类型;而后者,则着眼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能够帮助企业转型升级,从而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挥重要作用。从产业和应用两个维度规划信息产业,这在以前是从未有过的。
因此,在此次全国“两会”上,物联网、云计算成为被热捧的流行语,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也成为各省、市转型升级的主要指标。
然而,新兴产业“概念化”的苗头也在慢慢滋长。在此次全国“两会”的采访中,全国人大代表、浪潮集团董事长兼CEO孙丕恕就提到,他在对全国数十个云计算中心的调查中发现,很多中心投巨资建成了所谓“云”系统,但资源利用效率却不足20%,很多地方的云计算中心被打造成硬件设备机房,实现的“云”应用却很少。
“做信息产业需要实实在在。”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邵志清这样说。事实上,这也是上海市布局信息产业的思路,在邵志清看来,信息产业不是空架子,更不是流行语,它需要落到实实在在的应用,要让企业、老百姓都看得见。
2010年,上海市信息产业总收入接近9000亿元,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3600亿元。在“十二五”规划中,上海市预计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将比2010年翻一番。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市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中明确提出“坚持信息产业优先发展,以自主发展、促进应用为重点,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研发应用及产业化”。可以看出,应用、研发,是上海市布局信息产业的两个关键词。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看待新规划中信息产业的发展,上海市布局信息产业的具体思路又是如何?为此,本报总编辑许传朝和邵志清主任进行了深入交流,在交流中,无论是对数据产业的充分利用,还是对物联网、云计算的布局,都可以看出邵志清的核心想法——做“实在”的信息产业。
充分利用数据产业
许传朝:这次全国“两会”,我注意到您提的建议是“建立依托电子商务平台的网络银行和第三方评估机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而在去年“两会”,您接受我们采访时提出的也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建议,请具体谈谈您的构想。
邵志清:我国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90%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利税分别占60%和40%左右,每年出口创汇份额超过一半。中小企业、特别是新一代互联网企业,将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发展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些企业有三个特点,一是知识密集型;二是高成长,特别需要资金支持;三是轻资产,知识就是财富。
尽管近年来,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银行纷纷推出小额贷款等业务,但是,无论是资本市场还是信贷发放,大多还是围绕着大企业。我所提的建议是围绕着互联网近些年积累的丰富的数据做文章:一是依托各大电子商务平台的交易、支付、信用、物流、安全等数据,建立公正、透明、权威的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对互联网企业的市场前景、信用等进行评估。这些第三方机构的营利模式是从平台企业购买数据,然后进行加工,把咨询报告提供给银行,由银行向第三方机构购买服务;二是建立由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平台企业共同参与、紧密结合的网络银行。比如,对于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可以由商业银行和规模大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企业共同组建网络银行。这些网络银行定位于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单笔融资适度控制在一定规模内。
许传朝:我发现,您的这些建议是以数据产业为基础的。互联网发展这么多年,确实沉淀了很多数据,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数据也开始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您所提出的数据产业非常新颖,那么,您认为该如何利用这一丰富的产业?
邵志清:您说得很对。我向全国“两会”提的建议确实也是基于数据产业而提出的思考。如何依靠这些数据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我认为主要要解决三大问题,一是市场前景,二是信用评价,三是响应速度,而这些都能在平台企业上找到数据支撑,这就需要有一个完全独立于平台的第三方机构提供信用报告。
需要强调的是,我所关注的是新一代的互联网中小企业,因此也特别关注它们背后所形成的互联网数据资源。正如您所说,互联网平台企业发展这么多年,积累了很多有意义的数据,比如一个网商在淘宝积累了多少信用评价,它的响应速度是多少?对于中小些企业来说,这些数据就是信用财富,但是很遗憾,现在这些数据并没有得到充分应用。
关注产业链集聚度
许传朝:您刚才谈到特别关注互联网中小企业的发展。我们也发现,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着分散性,往往是单兵作战。随着“十二五”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进一步明确,大规模的产业园区也拔地而起,这些新兴产业的集中布局,会给这些高新技术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哪些益处?
邵志清:产业发展需要有一个集聚度,企业需要集聚,产业也要集聚,所以,我们希望把信息产业基地特色化,而以前的开发区往往是建一个园区进行招商引资,里面什么业态都有,这种产业集聚度其实是不高的,也不利于园区企业的发展。
因此,在新的规划中,上海市也在对产业园区进行布局。这些园区不强调大而全,而是聚焦于产业链,从上游的龙头企业,到下游的中小企业,充分体现区域特色。未来,我们可能会建立与数据产业、电子商务相关的产业集聚区,使上海的软件信息服务产业在原来的基础再上一个台阶,这个台阶包括规模,更重要的还是质量、效益以及高产业链附加值。
许传朝:您说的产业配套非常重要。前不久,我在韩国参观机器人产业时,发现韩国的机器人产业基地是建立在重工业园区里的,依托园区的重工业企业,机器人产业发展势头迅猛。这种园区的产业链配套模式是不是值得中国借鉴?
邵志清:确实是这样。上海也一直在尝试。2010年,上海围绕钢铁、石化、汽车、船舶等支柱产业,发布了振兴工业软件三年行动方案。在推进工业软件工作过程中,我们更加注重以全面对接、服务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为根本出发点,既重视振兴工业软件发展,又关注工业软件在高端制造业应用中发挥的作用。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十二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深度融合就是要用信息化手段来提升产业能力,以创新驱动转型,所以,关注产业集聚度,重视配套发展,会把信息产业更加落到实处。
走出“云雾”
许传朝:从您刚才谈到的数据产业,到关注产业链的集聚度,我有一种感觉,那就是您始终非常强调“做实”信息产业。在这次全国“两会”采访中,我们的记者也发现了新兴产业趋于“概念化”的问题,比如各地热炒云计算、物联网,大规模上马各种基地,您是如何看待这些现象的?
邵志清:做信息产业要实实在在,这也是上海市对信息产业布局的一贯态度。您谈到的物联网、云计算,上海也在做布局,但是我们没有盲目大规模上马,没有想清楚的就不全面铺开。
比如物联网,去年,上海市发布了物联网行动计划,我们认为整个产业模式还不是非常清晰,因此没有明确提出量的目标,而是选择了几个突破口——高端传感设备控制芯片和短距离无线通信。在路径选择上,上海市非常强调应用,只有找准应用,企业才能找到营利模式,最终催熟整个产业。因此在应用上,上海市也选择了几个突破口,重点布局在智能监控系统、企业物流监控以及智能小区等方面。
许传朝:有人把物联网、云计算形容成“云里雾里”,看不清未来发展。在云计算方面,上海怎么布局?您又怎么看待“云里雾里”的说法?
邵志清:上海市的软件信息服务产业比较发达,也为云计算积累了产业基础,因此,我们认为云计算的产业比较清晰,因而提出了“十、百、千”的具体目标——建立10朵行业云,包括教育云、健康云等10个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行业;培养10家超亿元云计算企业;推动百家互联网企业向云计算转型;新增产业规模1000亿元,培养千名技术骨干。
确实如您所说,业界有不少人把云计算、物联网形容成“云里雾里”,看不清产业的发展方向,这主要是因为没有从应用来看整个产业的发展趋势。我个人认为,云计算、物联网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会经历三个发展阶段——“云雾缭绕”,即在概念阶段通过应用认识产业;“腾云驾雾”,这一阶段已经对产业特点比较有把握;最后是“云开雾散”,技术最终成为成熟产业,归于应用。
图注: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邵志清
总编观察
务实才是硬道理
曾经听过邵主任有关物联网产业发展趋势的演讲,折服于其对物联网技术和产业专家级的解读和理解能力。而此次对话中,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的身份介绍上海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和思路时,又让我感受到了邵主任作为政府官员的理性、务实和高瞻远瞩。
上海市根据物联网和云计算的不同发展状况,规划出虚实结合的发展目标,体现了务实和理性,让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基地、产业园区不再是“政绩工程”、“圈地运动”。在产业与应用结合、长远与短期目标相间的规划思路下,上海市云计算、物联网、智慧上海、无线城市等项目循序、踏实推进,上海模式和上海经验为“十二五”期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方向性指引和借鉴,值得各地产业园区学习。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邵主任的“建立依托电子商务平台的网络银行和第三方评估机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契合中小企业的现实需求,也有利于解决金融机构的实际矛盾,务实、可执行性强。中小企业是科技创新最活跃的群体,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将成为重要驱动力,解决他们紧迫的资金、产业链聚集等核心问题,有助于中小企业的健康生存和发展,发挥它们的创造和创新能力,助推产业和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