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处方药电商众生相

来源 :E药经理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ck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刚过去的2014年,是互联网医疗狂打鸡血的一年,创业者、投资者、跨界者纷纷登场,甚至传统意义上的产业大佬都坐不住了,明里暗里谋求转型。可事实上,无论何种互联网医疗项目,目前基本都不盈利,商业模式都在探索之中。不过处方药电商算是其中的例外,传说中它有着超强的利润魅力,超大的未来市场,超高专业的壁垒。那些最早靠卖计生用品为生的医药电商们一直翘首盼着这一天,为自己挂着的“医药”二字正名。
  去年5月CFDA发布《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处方药网售开禁政策落地。这一政策会产生哪些效应?各方的利益诉求和方向在哪?该如何备战?这时可以遥想一下 2015年处方药网售开禁后,医药产业链上的众生相。
  监管机构
  政策放开,安全第一
  政策放开是告诉大家“法无禁止即可为”,但由于处方药的特殊性,故创新要做,安全监管也要做。在合理监管下的处方药电商,才是官方真正想要的“新常态”。
  网售处方药的监管理想状态是,处方药电商必须有能力开展网上咨询服务;建立完整的在线药事服务制度;具备处方药电商在线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和在线不合格药品召回制度。这些制度措施的跟进,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控制住网售处方药最开始被诟病的假药和处方药泛滥的风险。
  从卫计委的角度看,网售处方药首先涉及到的问题是处方。处方的真实性、有效性如何解决?之前的《处方管理办法》在电商环境下如何修订?对于慢性病患者是否可以认可慢病处方笺的形式?都会是处方药线上销售后紧接着面临的问题。短期来看,纸质处方仍占主流,未来电子处方和电子签名的实现会最实际的解决处方流转和真实性问题。
  保险机构
  前景可期,关卡待破
  处方药网售开禁后,短时间内预计都是自费患者居多。但随着消费习惯的养成,医疗保险将成为最被期待的网售处方药的最大埋单者。
  先说社会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医保”)。事实上,处方药网售会带来一定的药品降价,总体上对医保控费是有利的。但医保一直忧虑的“骗保”问题在电商情景下是否存在或者更加隐蔽尚未可知。虽然理论上在线销售意味着全流程的数据化和透明化,对于盗刷医保应该能够更好控制。当然,医保部门也可以通过药监码之类的技术手段进行过程监管,或者制定一套信用奖惩制度倒逼处方药电商不敢越雷池半步。总之,确保医保基金安全,医保才敢放开相应的账户。医保问题远比想象中复杂,但预计各地会有各自的创新,但短期突破比较困难(好消息是异地就医问题已列入医保下一步规划,对未来处方药电商医保结算有潜在利好)。
  商业医疗保险则相对简单灵活。2014年11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若干意见》,商业健康保险蓄势待发。可以预见,如果商保公司和医药电商进行信息系统对接,推动其客户在线获取处方药,这不止能够增加门诊信息的透明,还可以快速核保理赔,同时这种情况也有利于商业保险机构将来和医药电商或制药公司进行价格谈判,形成自己的用药目录。
  医院、医生、药师
  有破有立,虚位以待
  医院一直被念着“医药分开,药占比控制”的紧箍咒,随着药品零加成的逐步落实,门诊药房对于医院会最终变成纯粹的成本中心,医院对处方外流可能会逐步放开,甚至放开到互联网上。
  但医院的顾虑是药物的安全性和人力成本。比如,若医院开出的处方在网售时缺少本院药师的审核,如果出了问题谁来负责?本院门诊药房的专业药师何去何从?未来医院会不会仿照药房托管,直接采用处方在线外包的方式扔给处方药电商?不好说。
  对于医生来说,患者去药店买处方药和网上买本质上没有区别。笔者曾经询问过几位临床医生,基本的表态是:“在哪买是患者自己的事情,但如果影响到自己的收入就不好了。”另外,对于处方药电商调剂带来的安全性问题,部分医生也有提及。
  现代医学讲究的是“医护药检放”各个专业的分工合作。在处方药方面:医生只负责开处方,对诊断治疗负责,拥有处方的决策权;药师进行处方审核和调剂,拥有处方监督和执行权,与医生形成制衡;保险机构制定报销规则,拥有规则制定和监督权。三种权利相互制衡,确保患者利益。
  但在国内的医院门诊中,药师处于事实缺位状态。网售处方药的未来前景,使医院药师将面临先“破”后“立”。“破”的意义在于,当医院门诊药房受到处方药电商的影响后,医院药师需要再找生存空间。“立”的意味则在于处方药电商非常需要专业的药师进行处方审核和服务输出,这又是新衍生出来的职业空间。期间如何过渡与权衡,还要继续在实践中观察。


  制药企业
  以快打快,以新迎新
  虽然总是听到制药业说竞争激烈,合规趋紧,连医院的门都开始不好进了。但抱怨归抱怨,事实上,过去的这些年,制药业整体的生存还不错。国企的客情、外企的学术,一道道壁垒守护着,也算是少数尚未被互联网渗透的行业之一。只是如今,狼真的来了。处方药电商对于制药业最初的改变也许在很多老前辈看来无所谓,那点市场份额可能都看不上。但千里之堤,都是一点点冲开的。
  首先是布局。处方药电商最垂涎慢病产品,虽然不是多新的产品,却是整个处方药的“中坚力量”。不少知名药企都是几个慢病产品的销售基本支撑了整个公司的业绩。所以当这部分产品的销售方式面临变化的当下,制药业一定会以最快的速度转身,迅速选择合适的产品布局处方药电商,管控渠道和价格。过去几个月中,一众知名药企开始建e-marketing团队、开电商旗舰店、拜访医药电商的头牌等等,这些便是明证。
  其次是营销。由于处方药的买单者、决策者、使用者分离,决策者一直以来都是处方药营销的目标。处方药电商的出现,会部分改变该现状:决策者依旧重要,但已不是唯一;买单者医保部门在电商平台信息透明的情况下更容易控费;远离医生权威的情况下药师的监督权和患者的自我决定权被相对放大。处方药营销需要面对的不再是相对单一的群体,而是以患者为中心的利益相关方,疗效和口碑等互联网衍生的信息会快速传递并影响未来的营销。
  最后是人才。随着处方药电商的出现,制药业开始需要一批熟谙互联网文化和技能的新经理人。技能的培训容易,理念和文化的培养需要环境和时间。扁平化和去中心本身就是对传统权威的挑战,把以往垒起来的金字塔构架压扁需要决策者的智慧和勇气。另外,处方药电商一旦养成用户习惯,制药业庞大的销售队伍将会成为历史。
  医药电商和传统药店
  虚实结合,服务提速
  现在医药电商基本都在厉兵秣马,备战即将开闸的处方药网售。希望抢占先机,不再进行价格战,建立自己的品牌,服务得到认可往专业化转型。
  处方药作为天然需要专业药学服务支持的产品,不管其销售模式发生何种变化,不变的是其中专业化的服务。这个服务对医药电商或药店来说,目前门槛还比较高,但总归开始了。甚至于在未来,有品牌的第三方服务由于其中立性的存在,会更多的获得患者或保险认可,在竞争中帮助医药电商或药店提速服务。处方药电商会形成新生态,新生态下可能还会有些新事物产生:比如药品福利管理(PBM)、处方药电商代运营和数据分析服务、第三方的咨询和配送服务。同时也会有消失,比如过去层级庞杂的销售渠道可能会被互联网压扁。
其他文献
创新、并购、整合,医药产业重组大戏渐入高潮!  战略、方法、利润,医药企业或隔空对决,或贴身肉搏!  这个行业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给予投身其中的企业的可持续竞争力如此强烈的考验。  以往,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业绩驱动因素多数来自于产品,一到两个较好的产品,往往能支撑一个企业的发展。  而今,不着眼于创新,不懂得利用资本,不善于整合资源,就很难说能在通向未来的道路上踏准节奏,博得先机。这一点在近些年
期刊
随着各大跨国药企年报的陆续发布,2013年销售额10强的名单出来了。这一年,没有太大的惊喜,与2012年相比,辉瑞和默沙东因为正在面临的专利悬崖和战略重组,使得其排名向后挪动了几位,而雅培因2013年年初拆分出艾伯维后,无缘前10强,礼来得以进入榜单,同时,拜耳的排名向前进位。  不过受到去年专利悬崖的影响,今年的销售额10强仍然算是一个过渡时期的排名。其中,强生、诺华、罗氏、葛兰素史克、礼来和拜
期刊
2014年是政策多变之年,同时也是政策不定之年。伴随着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新医改在市场化旗帜的引导下稳步推进,重点更加明确,各项配套工作的方向不断调整,新政层出不穷。  新版基本药物目录、低价药政策、取消最高零售价、医保支付价格等政策对药品集中采购的影响深远。各省在变化的形势下,结合各地实际开展了广泛的对药品集中采购的探索。药品集中采购政策面临政策拐点。  我国药品集中采购从2000年开
期刊
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第一批CRO公司在中国建立,随后,CRO蓬勃发展。CRO公司多为海归建立,这一过程引入了国际上新药的研发标准,培养了一大批药物研发人员。中国国内的研发机构也快速与国际研发接轨,无论在人才和硬件上均获得了空前的进步。在同一时期,中国的投资领域也蓬勃发展。大量的留学生回国创业或加入到中国药企开展研发工作。人才、研发硬件和资金领域的长足发展综合在一起,促进了药物研发的快速增长。到今
期刊
长期以来,我国医药企业多、小、散、乱的特点决定了创新成为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不创新要死,全部创新死得更快的说法让很多企业感到困扰与迷茫。在整个创新生态系统尚不健全,特别是创新成果市场转化机制、融资和财税等支持手段依然供给不足的情况下,企业在创新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较大风险。尽管如此,坚持走创新之路,永不言弃,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线是决定企业能否占据市场至高点的唯一出路。那如何才能在产品开
期刊
我国的涉外医药合作主要包括三方面:资本合作、产品和技术引进以及对外许可。在资本合作方面,中国经历了“因为体制限制而选择合资”“摆脱政策限制后外企纷纷独资/并购”“为突破政策瓶颈又转而合资”的三个阶段,近年来逐渐陷于胶着状态。  在涉外许可方面,早期研发项目居多,可以深度剖析的完整案例甚少,尚待时间检验。而涉外医药项目引进,从90年代初中国医药产业摆脱计划经济开始,逐渐繁盛至今,大概经历了30个春秋
期刊
热战“伟哥”市场洗牌  2014年5月12日,枸橼酸西地那非在中国的专利保护到期。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和中国市场打了三十年交道,这段辛弃疾的词恐怕是辉瑞最难消化的中国文化。值得玩味的是,词中既道出万艾可曾垄断中国抗ED(勃起功能障碍)药物市场,不可一世的过去;也有面对在中国的专利保护到期,不可避免地被国内药企来势汹汹抢滩市场的现在;更有甚者,打头阵抢生意的广药白云山已经以“金戈
期刊
中国医药市场过去二十年一直保持17%~20%的快速增长(除反商业贿赂的2006年外)。但是,南方所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医药工业增速继续放缓,市场拐点在今年下半年出现,明年日子依旧不会好过。  代理模式变革时刻  决定未来代理制模式发展方向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外部的政策因素。公立医院改革和基本药物制度,决定了目标医院未来的属性,而目标医院的属性决定了在这些医院里销售什么产品,以及如何开展销售。
期刊
近日,媒体广泛报道,国家发改委拟取消价格司医药价格处,逐步放开医疗服务及药品价格,改由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谈判定价。这无疑是新医改启动以来最为重要的几个改革动作之一。但同时,也对医保部门涉入医药价格形成机制提出了新的考验。过去弊端重重的医药行政定价机制退出历史舞台后,医保体系如何在改革中发挥新的杠杆作用,解决医疗卫生体系多年沉疴,值得即刻予以重视。  如果只是简单地将医疗服务与药品的定价职能从发
期刊
转眼间纷纷扰扰的2014就成为过去,捡几个片段,展望未来。希望2015雄鸡一唱天下白,医药行业的天空能慢慢变得澄明和清澈。  跨国药企远去的春天  2014年,标志性故事是GSK事件的了断,聚焦马克锐卧室视频,差点演变成娱乐性八卦,最后不知所云,不知所终,涉案高管也全部缓刑释放。此案可谓“震惊全球后又轻轻放下”。但它对医药业的深远影响,也许要多年后回首才能评判出来。  最表观的体现是,医药外企在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