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课中,学生收集、整理信息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就像听、说、读、写、算一样,是服务学生终身学习的。但观摩许多科学课堂后我发现,学生的收集、整理信息能力还很薄弱,仍然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一、盲目收集
互联网拥有庞大的知识库、资源库,但这些海量的信息资源并非都具有解决问题的价值。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时,一般只是当作任务完成,常常会把只要与论题有一点点关联的信息都收集过来,甚至还以收集到的信息数量多少作为自己信息收集优劣的自我评价标准,对所收集的信息缺乏思维加工与整理。
如我在教学三年级《节约用水》一课时,要求学生了解地球上的水资源现状,学生收集来的信息五花八门,如:
“地球上的水资源,从广义上来说是指水圈内的水量总体……”
“科学家们把水资源分为静态水资源和动态水资源……”
“中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为2.7万亿立方米,地下水为0.83万亿立方米。”
……
学生收集来的信息多的有几页纸,少的有几百字,可是当我问“地球表面水多还是陆地多”时,知道的人却寥寥无几。当我讲到“地球表面72%被水覆盖,但大部分都是海水,可供利用的淡水仅占水资源的0.75%”的时候,有许多同学都很吃惊。
学生就是这样盲目收集,甚至把互联网上的文字直接打印出来,带到课堂上,有的同学看都未曾看过一眼,更甭提思维参与下的加工和整理信息了。所以,学生在收集信息时,教师一定要给予指导,要让学生有明确的目标、合理的分工,确保收集来的信息是有价值的。
二、途径单一
现在,每当老师要求学生课前收集资料时,学生马上想到的就是网络收集。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快捷等优点,已让学生对获取信息的其他途径淡化了,甚至出现只有网络“一家之言”的局面。
一位教师在教学《植物与能量》一课时,课前要求学生查找资料,说明绿色植物在地球上生存的意义,结果全班90%以上的学生都是在网上收集相同信息,如产生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排出氧气;形成生物链,为动物提供食物;绿色植物死亡后,埋于土壤中,肥沃了土壤,为其他植物提供养料;为生物进化作贡献等。
学生喜欢用网络收集的方法获取信息,这固然没有错,但它大大降低了课堂思维冲突的形成,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开放式课堂的要求背道而驰。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需要收集者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甄别能力以及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以自觉抵御和消除垃圾信息及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得所需要的资料,如通过实验观察直接获得资料,直接从出版的各种文献中获得资料等,不要只局限网络收集。
三、轻视积累
记得在一次科学课上,我和孩子们在校园里拓印了各种树葉的图案,孩子们如获至宝,高兴地在一起比较图片,发现了很多关于树的秘密。课后,我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刚才被当作宝贝的图片被同学们扔进了垃圾堆。
为什么会这样?这件事引起我的思考。其实,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也存在类似的现象,如课堂实验中的记录单、课前收集的资料、课后的调查记录往往会随着活动的结束而置之一旁。
科学教师要认识到,这些学生的原创是很有意义的,它是学生劳动的成果,收集起来不仅可以反映学生探究的过程、成长进步的经历,而且对于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发展科学精神也十分重要。
于是,我引导学生用旧挂历纸人人动手做了一个“科学成长袋”。三年级学生虽然年龄小,动手创作的能力却不可低估,他们制作的“成长袋”形状各异、形式多样,有心形、方形等,有折叠式、抽拉式等。让我出乎意料的是,很多同学的封面设计得很漂亮、新颖,在上面歪歪倒倒地写上了“我爱科学”“勇攀科学高峰”等激励语言。
如今,学生的“科学成长袋”已装得鼓鼓的,有树叶标本、科学小论文、观察日记、实验记录表等。每个月月底,我组织学生对“成长袋”进行展示评比,充分肯定他们的学习成果,并给那些善于收集、能主动研究问题的同学在档案袋上贴上“小小科技星”以进行表扬。现在,“科学成长袋”成了学生科学学习中的一个隐形“指挥棒”,他们不仅养成了良好的收集资料的习惯,而且探究的欲望和主动性也得到发展。
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县
第一实验小学(066500)
一、盲目收集
互联网拥有庞大的知识库、资源库,但这些海量的信息资源并非都具有解决问题的价值。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时,一般只是当作任务完成,常常会把只要与论题有一点点关联的信息都收集过来,甚至还以收集到的信息数量多少作为自己信息收集优劣的自我评价标准,对所收集的信息缺乏思维加工与整理。
如我在教学三年级《节约用水》一课时,要求学生了解地球上的水资源现状,学生收集来的信息五花八门,如:
“地球上的水资源,从广义上来说是指水圈内的水量总体……”
“科学家们把水资源分为静态水资源和动态水资源……”
“中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为2.7万亿立方米,地下水为0.83万亿立方米。”
……
学生收集来的信息多的有几页纸,少的有几百字,可是当我问“地球表面水多还是陆地多”时,知道的人却寥寥无几。当我讲到“地球表面72%被水覆盖,但大部分都是海水,可供利用的淡水仅占水资源的0.75%”的时候,有许多同学都很吃惊。
学生就是这样盲目收集,甚至把互联网上的文字直接打印出来,带到课堂上,有的同学看都未曾看过一眼,更甭提思维参与下的加工和整理信息了。所以,学生在收集信息时,教师一定要给予指导,要让学生有明确的目标、合理的分工,确保收集来的信息是有价值的。
二、途径单一
现在,每当老师要求学生课前收集资料时,学生马上想到的就是网络收集。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快捷等优点,已让学生对获取信息的其他途径淡化了,甚至出现只有网络“一家之言”的局面。
一位教师在教学《植物与能量》一课时,课前要求学生查找资料,说明绿色植物在地球上生存的意义,结果全班90%以上的学生都是在网上收集相同信息,如产生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排出氧气;形成生物链,为动物提供食物;绿色植物死亡后,埋于土壤中,肥沃了土壤,为其他植物提供养料;为生物进化作贡献等。
学生喜欢用网络收集的方法获取信息,这固然没有错,但它大大降低了课堂思维冲突的形成,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开放式课堂的要求背道而驰。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需要收集者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甄别能力以及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以自觉抵御和消除垃圾信息及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得所需要的资料,如通过实验观察直接获得资料,直接从出版的各种文献中获得资料等,不要只局限网络收集。
三、轻视积累
记得在一次科学课上,我和孩子们在校园里拓印了各种树葉的图案,孩子们如获至宝,高兴地在一起比较图片,发现了很多关于树的秘密。课后,我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刚才被当作宝贝的图片被同学们扔进了垃圾堆。
为什么会这样?这件事引起我的思考。其实,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也存在类似的现象,如课堂实验中的记录单、课前收集的资料、课后的调查记录往往会随着活动的结束而置之一旁。
科学教师要认识到,这些学生的原创是很有意义的,它是学生劳动的成果,收集起来不仅可以反映学生探究的过程、成长进步的经历,而且对于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发展科学精神也十分重要。
于是,我引导学生用旧挂历纸人人动手做了一个“科学成长袋”。三年级学生虽然年龄小,动手创作的能力却不可低估,他们制作的“成长袋”形状各异、形式多样,有心形、方形等,有折叠式、抽拉式等。让我出乎意料的是,很多同学的封面设计得很漂亮、新颖,在上面歪歪倒倒地写上了“我爱科学”“勇攀科学高峰”等激励语言。
如今,学生的“科学成长袋”已装得鼓鼓的,有树叶标本、科学小论文、观察日记、实验记录表等。每个月月底,我组织学生对“成长袋”进行展示评比,充分肯定他们的学习成果,并给那些善于收集、能主动研究问题的同学在档案袋上贴上“小小科技星”以进行表扬。现在,“科学成长袋”成了学生科学学习中的一个隐形“指挥棒”,他们不仅养成了良好的收集资料的习惯,而且探究的欲望和主动性也得到发展。
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县
第一实验小学(06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