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在逐步加快,特别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更是日新月异。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新课程理念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的教育思想一脉相承,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作为信息技术课堂的主要学习方式的动手操作,更是体现了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因生活味与活动味的浓厚而使信息技术课堂富有生机与活力。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学做合一”的中心思想在“做”,做中教,陶行知先生注重在做中“因教施材”;在做中学;陶行知先生突出在做中“提倡自学”;“教学做合一”,陶行知先生则强调“注重实践”。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他学科,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的课程,信息技术课的教育更应当充分体现出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一、做中教——注重因教施材
陶行知先生大力提倡“因材施教”。他说:“松树和牡丹所需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信息技术教学中同样有这样的问题:学生原有基础不同,有的学生在上信息技术课之前已经能熟练掌握开关机,进行中英文输入,甚至上网浏览网页打游戏等等,而有些学生家里连电脑都没有,从没摸过键盘。还没开始上课差距就已经被拉开。针对这些情况,要使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尽可能地得到发展,就必须“因教施材”。
“因教施材”的实质就是从学生本身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进行分层教学。我在教学之前先了解学生的学习差异,并根据差异进行备课,准备教学任务,针对内容掌握较好的学生,设置可拓展任务,鼓励学会自学,联系生活实际,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例如:在教授《下载网上信息》一课时,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我只要求他们掌握下载图片的方法及文件夹的建立等本课预设的教学目标。但对于掌握较好或有一定基础的学生,我不仅要求他们完成相同的要求,还布置了拓展任务:把下载的图片在WPS中进行简单的编辑,制作一张小名片。分层教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做中学——引导自主学习
“要自己去学,不要坐而受教”。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而不是被动地学习。老师把知识硬灌给学生,学生是学不好记不住的。在做中学就是要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然后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学会动手操作,学会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一)任务驱动,激发学生兴趣
信息技术课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做中学要求为学生独立做提供时间和空间。在课堂教学中,备课时精心设计好用于教学实践探究任务,让学生明确任务目标,促进自主学习。例如:在教授画图部分的《复制与粘贴》一课,我以哆啦A梦旅行为主线,设计了分水果等等任务,让学生在童话故事的情境中快乐地学习新知识。我也趁机让他们通过自学书本、相互讨论的方式来自主学习复制和粘贴的操作方法。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后,我发现上课时他们的注意力都很集中,听课也很认真。采用任务驱动,创设好的情境可以大大缩短教学时间,进而促进教学的有效性。
(二)合作学习,“小老师”为中心
陶行知先生还说过“小孩子是最好的先生”。一个班级这么多学生,信息技术水平一定有很大的差异,这就对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都面面俱到,所以我在信息技术课堂开展“小老师”活动,提倡学生也可以做老师!
能做“小老师”,必须自己先掌握必要的知识才可以辅导其他同学。而且,学生的“教”也是进一步学习的过程,通过“教”的实践,能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贫乏,促使自己不断扩展所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对于被辅导的学生,通过“学”的实践,一方面会发现自己学习方面的差距和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小先生”是具有相同地位的同学,他们之间的学习活动是直接交往,是处于耐心、宽容、和谐的气氛之中的,作为被辅导的学生,往往能很好地理解所学知识,也能畅所欲言、积极思考,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给每个小组都分配一位“小老师”,但是不固定某个同学。每次谁先完成老师布置的练习或任务的同学就作为这一组的“小老师”,去辅导其他组员。由于这种类似于竞争上岗的机制,每个学生都想争当“小老师”,所以学习都很认真、积极。“小老师”活动的开展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三、“做”为中心——重视实践操作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陶行知先生的意思是“教学做合一”的核心是“做”。注重实践是 “教学做合一”的真谛。而信息技术教学中,最好的实践就是上机操作,让学生在上机操作的实践中去学习新知,加强学生动手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对于每节课的教学过程都应该精心设计,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在实践中思维,在思维中实践,提高创新能力。所以每堂课的教学我通常只安排较短的时间来演示和讲解,之后便提出任务要求,而任务选择尽量多樣化,对任务完成评价进程中,也特别注重个性化。例如:在制作小报时,我没有规定主题,没有字体、字号、颜色、底纹等等方面的要求,尽量让学生自由发挥,在作品中创新。
让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是我们每位教师的职责。然而我们更需要做的是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有进步、有提高。因此,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每一个学生在动脑的同时动手,在动手的基础上创新,切合实际,手脑并用,努力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作者单位:苏州市相城区御窑小学江苏】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学做合一”的中心思想在“做”,做中教,陶行知先生注重在做中“因教施材”;在做中学;陶行知先生突出在做中“提倡自学”;“教学做合一”,陶行知先生则强调“注重实践”。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他学科,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的课程,信息技术课的教育更应当充分体现出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一、做中教——注重因教施材
陶行知先生大力提倡“因材施教”。他说:“松树和牡丹所需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信息技术教学中同样有这样的问题:学生原有基础不同,有的学生在上信息技术课之前已经能熟练掌握开关机,进行中英文输入,甚至上网浏览网页打游戏等等,而有些学生家里连电脑都没有,从没摸过键盘。还没开始上课差距就已经被拉开。针对这些情况,要使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尽可能地得到发展,就必须“因教施材”。
“因教施材”的实质就是从学生本身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进行分层教学。我在教学之前先了解学生的学习差异,并根据差异进行备课,准备教学任务,针对内容掌握较好的学生,设置可拓展任务,鼓励学会自学,联系生活实际,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例如:在教授《下载网上信息》一课时,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我只要求他们掌握下载图片的方法及文件夹的建立等本课预设的教学目标。但对于掌握较好或有一定基础的学生,我不仅要求他们完成相同的要求,还布置了拓展任务:把下载的图片在WPS中进行简单的编辑,制作一张小名片。分层教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做中学——引导自主学习
“要自己去学,不要坐而受教”。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而不是被动地学习。老师把知识硬灌给学生,学生是学不好记不住的。在做中学就是要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然后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学会动手操作,学会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一)任务驱动,激发学生兴趣
信息技术课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做中学要求为学生独立做提供时间和空间。在课堂教学中,备课时精心设计好用于教学实践探究任务,让学生明确任务目标,促进自主学习。例如:在教授画图部分的《复制与粘贴》一课,我以哆啦A梦旅行为主线,设计了分水果等等任务,让学生在童话故事的情境中快乐地学习新知识。我也趁机让他们通过自学书本、相互讨论的方式来自主学习复制和粘贴的操作方法。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后,我发现上课时他们的注意力都很集中,听课也很认真。采用任务驱动,创设好的情境可以大大缩短教学时间,进而促进教学的有效性。
(二)合作学习,“小老师”为中心
陶行知先生还说过“小孩子是最好的先生”。一个班级这么多学生,信息技术水平一定有很大的差异,这就对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都面面俱到,所以我在信息技术课堂开展“小老师”活动,提倡学生也可以做老师!
能做“小老师”,必须自己先掌握必要的知识才可以辅导其他同学。而且,学生的“教”也是进一步学习的过程,通过“教”的实践,能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贫乏,促使自己不断扩展所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对于被辅导的学生,通过“学”的实践,一方面会发现自己学习方面的差距和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小先生”是具有相同地位的同学,他们之间的学习活动是直接交往,是处于耐心、宽容、和谐的气氛之中的,作为被辅导的学生,往往能很好地理解所学知识,也能畅所欲言、积极思考,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给每个小组都分配一位“小老师”,但是不固定某个同学。每次谁先完成老师布置的练习或任务的同学就作为这一组的“小老师”,去辅导其他组员。由于这种类似于竞争上岗的机制,每个学生都想争当“小老师”,所以学习都很认真、积极。“小老师”活动的开展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三、“做”为中心——重视实践操作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陶行知先生的意思是“教学做合一”的核心是“做”。注重实践是 “教学做合一”的真谛。而信息技术教学中,最好的实践就是上机操作,让学生在上机操作的实践中去学习新知,加强学生动手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对于每节课的教学过程都应该精心设计,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在实践中思维,在思维中实践,提高创新能力。所以每堂课的教学我通常只安排较短的时间来演示和讲解,之后便提出任务要求,而任务选择尽量多樣化,对任务完成评价进程中,也特别注重个性化。例如:在制作小报时,我没有规定主题,没有字体、字号、颜色、底纹等等方面的要求,尽量让学生自由发挥,在作品中创新。
让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是我们每位教师的职责。然而我们更需要做的是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有进步、有提高。因此,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每一个学生在动脑的同时动手,在动手的基础上创新,切合实际,手脑并用,努力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作者单位:苏州市相城区御窑小学江苏】